林波新疆沙湾县第五小学832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创造性、有发展性、会审美的人。曾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可以说情感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缺乏的是感染。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我们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点,使语文教学情知融汇,和谐统一
教师应该从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何挖掘?切入点在哪里?首先要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显而易见——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敬爱之情。其次还要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慈母情深》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都是编者围绕“父母之爱”来编排的。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寻找到了教学的知识点与情感点,通过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感受父母之爱,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父母的身影,让自己充分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浓浓深情。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渲染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情牵情,传递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才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词的理解与感悟。记得初踏讲台时,总觉得上一节语文课很难,所以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用什么教法,牢记每个教学环节,熟记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去背诵课堂上要说到的话,甚至对于学生的评价语也是事先想好,以备应对的。这无形中就使得老师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更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备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过程中,我紧紧依附既定的教案,不敢随学而教,那些优美的词句虽听起来华丽,但因都是准备好的,因为简单苍白的背诵而显得无情、无力。
2.联系生活实际,唤醒情感
教学中,学生理解句子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还有助于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句子表达的虽然是作者的情感,但是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教师找到这个连接点,学生的感情就能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延伸课文教学,发展学生情感
1.语文课堂激发斗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他们争强好胜,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游戏,爱玩,爱动手制作等等,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2.语文课堂内外相辅相成,释放学生的情感
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亲情”篇。整个单元四篇课文,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等等都与感受亲情有关,那老师就要随机而动,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为妈妈做一顿饭,分担一次家务,洗一次衣服,感受父母的劳累,回报父母之爱。继而,再将这次活动用笔记录下来,在班级内交流、体会。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满腔沸腾的情感必须得以释放,在情感的释放中获得心理的满足,精神层面的提升。而这些必须延伸至课外,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得以实现。
“动人心者情为先”,语文课堂是知性的课堂,也是感性的课堂。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而没有“感悟”的语文,不能算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而感悟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面对体裁各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教师需要用一双慧眼,怀着对祖国语言文字无比的热爱之情去发现语文之美。运用不同的情感教学策略,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蕴涵的“真、善、美”。传承“真、善、美”的精神,弘扬“真、善、美”的情感!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从只会教书到重教书更重育人,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要求。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真正使学生的情感层面得以上升,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