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新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枣,古典性,现代性
中国现代新诗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东[1](2019)在《中国新诗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以张枣《悠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枣的《悠悠》表现了一个美学文本被读者或大众分享的过程,其中的美学启示源于一个悠远的自然和人文空间,而最终蕴含在张枣对"好的故事"的强调中。"好的故事"联系了以王献之、鲁迅和张枣为美学代表的古典和现代,是一个美学案例,也是张枣式的"用典"。在这一"典故"的运用和变形中,可以发现中国新诗的古典性和现代性的辩证关系,从历时性的定论转向共时性的考察,古典性和现代性可以同时发生于"新诗"中并形成同一个"精神空间"。(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泽龙,任旭岚[2](2019)在《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白话诗语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突出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式建构。回顾新中国70年来现代白话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的进程与现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变革与现代诗歌的发生。诗歌的现代变革承载着实现语言变革与新文学变革的双重使命,语言变革不仅影响了诗歌语言由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转换,还引发了诗学知识谱系的转型与重构。第二,现代白话对古典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自"五四"白话诗开始,现代白话诗语与古代丰富的白话诗语资源处于一种复杂的交织与变革关系中,古典诗语资源在为现代白话诗语提供母乳时,也给现代诗语的建构提出了新问题。第叁,现代白话对外来诗歌语言资源的借鉴。经过翻译而引进的西方诗学资源,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革新,促成了现代白话诗歌新诗体的诞生,还全面影响到中国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革故鼎新。第四,现代白话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诗歌语言的现代转型,关涉词汇、语义、节奏、格律、诗体等构成诗歌形式诸要素的对应变化与发展。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未竟使命,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现代白话如何实现与现代诗歌形式要素有机融合的艰难历史嬗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勇[3](2019)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次新诗评选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36年上海大型文学刊物《文学》为次年"新诗专号"发起"我最欢喜的一首新诗"的评选活动,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面向广大读者的新诗评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评选草草收场,但是它对于研究当时诗坛风貌、社会心理、新诗传播与经典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评选结果看,臧克家和《文学》成为入选最多的诗人与诗刊,意味着在严峻形势下,现实主义诗歌最具影响力。此外把这次评选与《大公报》举办的文艺评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本朝,张望[4](2019)在《中国现代新诗史研究的新创获——评方长安新作《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的诞生已有百年之久,它曲折的发生、发展与经典化过程不仅关乎文学内部规律的流变以及新诗创作者的探索与突破,同时还紧密地联系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时代风气、传播媒介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1917—1949是中国现代新诗持续高产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新诗在反叛传统、借鉴西方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生产和创新,又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之(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7期)
向卫国[5](2018)在《新诗:现代中国的“一个语言身体”——对百年新诗成就的一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诗百岁大寿的到来,关于新诗百年成就的评价早已成为众多诗人、诗歌评论家和读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相关研讨会也时有召开。两种相反的声音貌似都很高调:一是高度肯定新诗的成就,认为中国新诗名家辈出,尤其是近叁十年来,已有相当一批诗人可以跻身国际一流诗人行列;另一种声音持完全相反的论调,认为中国新诗并未形成有效的(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8年07期)
王烨[6](2018)在《中国新诗现代性和经典化问题的新探寻——评方长安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方长安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领域重要学者,其新着《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以百余年间的读者批评、新诗选本、文学史着作等为考察对象,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新诗史上重要诗人、诗派的接受状况及其所建构的新诗经典,初步探究了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学观念等历史语境对新诗接受的重要制约、影响。在此基础上,该着反思了中国新诗经典化的局限性,指出新诗在经典化历程中"因外在因素影响致使(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吴思敬[7](2018)在《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谨以此文纪念新诗诞生一百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理论是在中国诗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冲撞与融合中艰难行进的,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与发展,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诗学形态。本文拟从主体性的强化、诗体解放的呼唤、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对百年来中国新诗理论所呈现的基本品格加以评述,以期引起大家对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诗选刊》期刊2018年Z1期)
王天红[8](2018)在《中国现代新诗英译本辑录(1929-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新诗(1917-1949)已有多种英译本,出版地不仅在北美洲、欧洲(英国,荷兰和瑞典等)、大洋洲(澳大利亚)、亚洲(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也在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和南京等。与古典诗歌相比,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史还很短暂,但从1979年到中国新诗百年的2016年,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卷和选集等不同形式的英译本跨国出版,有时译者和出版社属于不同国家。关于英译本辑录,也涉及译者对具(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8期)
曲竟玮[9](2018)在《严整的诗史格局与纯正的现代品格——论张新颖编《中国新诗:1916—2000》》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新颖编《中国新诗:1916—2000》具有浓厚的"史的意味"与严整的"史的格局",对诗派内部的构成、艺术探索的溯源都有所关照,尤其突出地下诗歌的地位,呈现了一部充满艺术创造精神的新诗史。编者在坚持个性、排斥"主流"的同时,倾力于艺术兼容性的表达,力图呈现一种"多元"的诗观,选出"多元"趣味的诗作。不过,编者个人的诗学旨趣是"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这种诗学旨趣决定了选本的现代品格:选诗着眼于现代敏感、现代意识,特别青睐展现内在精神搏斗的诗篇,突出了冯至、卞之琳、穆旦等人的诗史地位。(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熊辉[10](2018)在《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与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往往从内容的维度去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而对诗歌翻译而言,形式上的误译同样不容忽视。诗歌形式翻译的难度、时代语境和中国新诗的形式诉求等因素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误译的发生;而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与中国新诗形式的建构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二者相互之间会产生积极的触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前者对后者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如何处理好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形式问题,不仅关涉译诗的质量和形式艺术,也关涉中国新诗形式的建设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6期)
中国现代新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白话诗语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突出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式建构。回顾新中国70年来现代白话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的进程与现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变革与现代诗歌的发生。诗歌的现代变革承载着实现语言变革与新文学变革的双重使命,语言变革不仅影响了诗歌语言由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转换,还引发了诗学知识谱系的转型与重构。第二,现代白话对古典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自"五四"白话诗开始,现代白话诗语与古代丰富的白话诗语资源处于一种复杂的交织与变革关系中,古典诗语资源在为现代白话诗语提供母乳时,也给现代诗语的建构提出了新问题。第叁,现代白话对外来诗歌语言资源的借鉴。经过翻译而引进的西方诗学资源,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革新,促成了现代白话诗歌新诗体的诞生,还全面影响到中国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革故鼎新。第四,现代白话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诗歌语言的现代转型,关涉词汇、语义、节奏、格律、诗体等构成诗歌形式诸要素的对应变化与发展。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未竟使命,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现代白话如何实现与现代诗歌形式要素有机融合的艰难历史嬗变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新诗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东.中国新诗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以张枣《悠悠》为例[J].东吴学术.2019
[2].王泽龙,任旭岚.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3].郭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次新诗评选及其意义[J].现代中文学刊.2019
[4].王本朝,张望.中国现代新诗史研究的新创获——评方长安新作《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J].名作欣赏.2019
[5].向卫国.新诗:现代中国的“一个语言身体”——对百年新诗成就的一种认识[J].诗探索.2018
[6].王烨.中国新诗现代性和经典化问题的新探寻——评方长安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J].文艺评论.2018
[7].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谨以此文纪念新诗诞生一百周年[J].诗选刊.2018
[8].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英译本辑录(1929-2016)[J].文艺争鸣.2018
[9].曲竟玮.严整的诗史格局与纯正的现代品格——论张新颖编《中国新诗:1916—2000》[J].绥化学院学报.2018
[10].熊辉.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与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