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一性论文-姚坤,刘浩,袁乾家,刘燕刚,刘德龙

专一性论文-姚坤,刘浩,袁乾家,刘燕刚,刘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专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烯丙基串联反应,叁组分,化学专一性,N-酰亚甲基-2-吡啶酮

专一性论文文献综述

姚坤,刘浩,袁乾家,刘燕刚,刘德龙[1](2019)在《钯催化叁组分烯丙基串联反应:化学专一性合成N-酰亚甲基-2-吡啶酮》一文中研究指出N-酰亚甲基-2-吡啶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其合成通常是通过2-羟基吡啶与相应的亲电试剂发生分子间亲核取代反应.然而,由于2-羟基吡啶的双亲核特性,这一方法往往面临着N/O化学选择性难以控制的问题.报道了一例钯催化叁组分烯丙基取代反应,化学专一性地合成难以构建的大位阻N-酰亚甲基-2-吡啶酮衍生物,收率最高可达98%,未见有O-烷基化副产物的生成.该反应可以在克级规模下进行,依然取得98%的收率.本方法所得到的N-酰亚甲基-2-吡啶酮产物经过简单转化,可方便地制得含吡啶酮结构的非天然氨基酸类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该叁组分反应是经过一个串联的亲核取代和烯丙基取代反应而专一性地合成N-酰亚甲基-2-吡啶酮衍生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郝盼盼,张信东,贺亚楠[2](2019)在《多元化还是专一性更好——高管早年职业路径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管职业路径多元化还是专一性更能促进企业创新?基于手工整理的CEO职业背景数据,通过静态面板回归、动态DID分析以及工具变量2SLS分析得出,CEO的多元化职业路径更有助于增加企业创新投资;从劳动力市场层面的CEO外部选择视角出发,研究发现,失败容忍机制是二者关系的影响渠道;根据企业特征,将其划分为行业主导者和跟随者后发现,信息学习机制是二者之间的影响渠道。最后,通过从创新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检验发现,CEO多元化职业路径通过影响创新投入,有助于提升滞后两年的专利产出数量与质量。(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8期)

赵赣[3](2019)在《关于酶的专一性概念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地讲,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催化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底物发生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这个性质,而不能将之简单地表述为酶作用于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底物的性质。因为,同样的底物完全可能经不同的酶催化而生成不同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赵行星[4](2019)在《不同来源酶类及反应条件对“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酶的专一性"为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实验,目的是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因唾液淀粉酶较难大量获取,可以使用α淀粉酶替代;市售蔗糖酶试剂价格昂贵,可以使用酵母菌自行提取。对这四种不同来源的酶类的实验效果进行了比较,并且尝试探索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等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有何种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陈波[5](2019)在《Kv1.3专一性抑制剂RTX-Ⅷ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钾通道是功能性表达在细胞膜上允许K~+跨膜通过的离子通道,钾通道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脏、神经、胃肠道和淋巴细胞中,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复杂、亚型最多的一类离子通道。Kv1.3是一种电压门控钾通道,在淋巴细胞中高表达,现有研究表明:Kv1.3参与了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Kv1.3在外周血TEM细胞中和患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人;在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Kv1.3抑制剂表现出对其动物模型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一种Kv1.3的多肽毒素抑制剂已经针对牛皮癣的治疗进入临床II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和克罗恩等疾病,现有的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广谱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生能够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但是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就是这些药物没有明确的作用靶点,在缓解病情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其他组织器官造成伤害。所以,急需有明确靶点的药物进入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虽然有许多靶向于Kv1.3的药物已经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但在药物的筛选上,还需要发现更多的亲和性更强,选择性更好的靶向于Kv1.3的药物。不仅如此,在Kv1.3与更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阐述上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以前从雷氏大疣蛛中发现的一种Kv1.3抑制剂RTX-Ⅷ展开了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研究。RTX-Ⅷ含有35个氨基酸残基,其IC50值为36.3 nM,含有6个半胱氨酸,形成3对二硫键。首先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合成了RTX-Ⅷ,但由于复性产率较低,只占线性多肽的15%左右,故后续又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取RTX-Ⅷ,采用PET43a(+)载体和Shuffle菌种,表达的RTX-Ⅷ具有和野生型RTX-Ⅷ同样的活性,表达量为15 mg/L。获取了足够的RTX-Ⅷ用于后续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实验。虽然RTX-Ⅷ具有对Kv1.3很好的选择性和亲和力,但RTX-Ⅷ是否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于是,构建了科学家已经证明过的Kv1.3抑制剂具有很好药效的多发性硬化症大鼠模型(实验性脑脊髓炎,EAE)和K14-VEGF牛皮癣小鼠模型来评价RTX-Ⅷ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1 mg/kg的RTX-Ⅷ对EAE模型大鼠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模型治疗组中炎性因子的分泌;紧接着,又利用K14-VEGF牛皮癣小鼠来评价RTX-Ⅷ对牛皮癣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RTX-Ⅷ同样对牛皮癣小鼠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RTX-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实验中,研究发现RTX-Ⅷ在大鼠体内30 min时达到峰值,而在1 h时就会被降解完全,且RTX-Ⅷ主要通过大鼠的肝脏进行代谢,少部分通过大鼠肾脏进行代谢,即使RTX-Ⅷ通过大鼠的肾脏和肝脏进行代谢,但是在有效剂量100倍的情况下,RTX-Ⅷ并不对小鼠的肝脏和肾脏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不影响老鼠的行为学。虽然Kv1.3与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已经清楚,但Kv1.3与克罗恩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所以首次研究了Kv1.3与克罗恩疾病的关系。1、从临床水平:从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人和正常人的外周血中分离TEM细胞,通过膜片钳记录TEM细胞上Kv1.3的电流,从而计算功能性表达在膜上的Kv1.3的数量,我们发现:在克罗恩病人中Kv1.3的表达量相比于正常人要高叁倍,通过RT-qPCR检测K1.3的mRNA在克罗恩病人和正常人的表达量,同样发现在mRNA水平,在克罗恩病人中的表达量要比正常人高5倍左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克罗恩病人肠粘膜和正常人肠粘膜样本,发现在克罗恩病人肠粘膜中Kv1.3的表达量要高于正常人组;结果确认Kv1.3在克罗恩病人中高表达。2、从动物模型水平:建立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利用RTX-Ⅷ作为药物治疗模型组大鼠,结果发现:1 mg/kg和2 mg/kg的RTX-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鼠克罗恩症状,并且能够在体内降低大鼠Kv1.3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RTX-Ⅷ能够降低大鼠体内IL-2、TNF-a、IFN-g和IL-17A等炎性因子的分泌,其药效和临床药物英夫利昔单抗的药效基本一致。结果表明:RTX-Ⅷ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和英夫利昔单抗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由于现有的Kv1.3的多肽毒素抑制剂已经发现很多,尤其是在蝎子和海葵毒液中发现了大量的Kv1.3抑制剂,而在蜘蛛毒素中发现的Kv1.3抑制剂很少,不仅如此,在蝎子和海葵中的Kv1.3多肽毒素抑制剂对Kv1.3的IC50极低,通常在皮摩尔水平,而我们发现的RTX-Ⅷ相比于现有的多肽毒素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1、现在进入临床的来自于海葵中的多肽毒素ShK-186,是基于海葵多肽毒素ShK进行修饰的多肽,进行修饰后的ShK-186对Kv1.3的IC 50为71±4 pM,对Kv1.1的IC50为7±0.5 nM,其选择性约为97倍。而RTX-Ⅷ对Kv1.3的IC50为36 nM,对Kv1.1的IC50大于100mM,其选择性大于3000倍,且RTX-Ⅷ为未经任何修饰改构的天然多肽,其选择性明显要优于ShK-186。2、ShK-186的修饰是在ShK的C端偶联上酰胺化合物,在第23个氨基酸改为甲硫氨酸,在N端加上一个磷酸化的酪氨酸,所以其样品的获得一定得依赖化学合成获得,而又因为本身含有叁对二硫键,又要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二硫键的连接。而RTX-Ⅷ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表达获得大量的样品。所以,在样品的获得上,RTX-Ⅷ具有比ShK-186更大的优势。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成功表达了Kv1.3的多肽抑制剂RTX-Ⅷ,并证明RTX-Ⅷ在EAE和牛皮癣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首次阐述了Kv1.3与克罗恩疾病的关系,并证明了Kv1.3抑制剂在大鼠克罗恩疾病模型中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丰富了人们对克罗恩与Kv1.3的关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林桃燕[6](2019)在《过渡金属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立体专一性开环及环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氮杂环化合物、色胺骨架和芳基乙胺骨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因此,发展高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些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家研究的重点。烯基氮杂环丙烷作为一类高活性的有机合成子,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一方面,由于小环张力的影响,烯基氮杂环丙烷很容易在温和的条件下开环释放环张力。另一方面,其结构中的碳碳双键既能起到稳定电荷的作用,也能参与反应。因此,我们决定从手性烯基氮杂环丙烷出发,运用手性转移的策略,通过环加成反应构建一系列手性氮杂环化合物或通过与吲哚及萘酚的亲核开环反应构建一系列手性色胺骨架和芳基乙胺骨架衍生物。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炔烃的[3+2]及[5+2]环加成反应研究我们通过筛选和优化出合适的催化剂体系,实现了烯基氮杂环丙烷与非活化或活化炔烃分子间[3+2]和[5+2]环加成反应的选择性调控。为二氢吡咯和更具挑战性的氮杂七元环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并且利用手性转移策略还可实现对[3+2]环加成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合成。2.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联烯的[3+2]环加成反应研究通过底物和催化剂控制首次实现了烯基氮杂环丙烷与联烯胺或普通联烯的区域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合成3-或2-亚甲基吡咯烷类化合物。并通过手性转移策略为不对称合成3-或2-亚甲基吡咯烷类化合物提供了原子经济性方法。此外,普通联烯在该反应中是末端碳碳双键参与到环加成反应中,这在普通联烯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中是比较少见的。3.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肟醚的[3+2]环加成反应研究本篇工作首次实现了烯基氮杂环丙烷和肟醚类化合物对映选择性[3+2]环加成反应。同时酮肟醚也适用于该反应,一步高效合成2号位含杂季碳中心的手性咪唑烷衍生物。此外,该反应还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广、高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等优点。4.铱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1,3-二羰基化合物环化反应研究本篇工作首次实现了铱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1,3-二羰基化合物亲核开环串联环化反应。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条件筛选和通过底物控制最终成功实现了高效高区域选择性的合成2-亚甲基吡咯烷及二氢吡咯类化合物。5.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吲哚立体专一性亲核开环反应研究通过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与吲哚的立体专一性开环反应合成一类新型光学纯的手性β-烯基色胺合成子。相比于普通的色胺,此方法设计合成的β-烯基色胺合成子由于烯基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这类合成子转化为手性优势吲哚骨架的可能性。这一类合成子通过简单的转化可以构建多达11种优势吲哚骨架。此外,该方法还成功实现了2种药物分子的合成。6.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和萘酚(苯酚)立体专一性亲核开环反应研究实现了铑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与萘酚及苯酚的立体专一性开环反应合成2-芳基乙胺化合物。其中我们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克服了萘酚作为氧亲核试剂与烯基氮杂环丙烷发生亲核开环反应。该反应以商业可得的[Rh(NBD)_2]BF_4作为催化剂,对各种取代基的烯基氮杂环丙烷、萘酚及苯酚底物表现出较好的底物兼容性,烯基氮杂环丙烷原料的手性可高效的转移至产物中。7.N-Me-YanPhos配体的合成及在钯催化二氟烯烃对映选择性氟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我们成功实现了使用新型手性叔丁基亚磺酰胺膦配体(N-Me-YanPhos)在钯催化二氟烯烃对映选择性氟芳基化反应,N-Me-YanPhos以二叔丁基硼烷保护的膦氢和二溴化物为原料一锅法即可以克级规模合成。使用易于获得的二氟烯烃和芳基卤化物为原料,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以及广泛的底物普适性使得该方法在合成苄位含叁氟甲基化合物上具有非常好实用性和吸引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潇[7](2019)在《脂肪酶催化非专一性在氧化反应及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具有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催化能力强等特点。本篇论文主要研究脂肪酶催化非专一性在氧化反应和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为有机合成研究提供一条环保且高效的途径。脂肪酶在很多反应中都显示出良好的催化能力(Aldol反应,MoritaBayis-Hillman反应,Mannich反应,Knoevenagel反应,Henry反应,Markovnikov反应,Michael反应,Hantzsch反应)。许多研究证明通过羧酸或酯的过水解反应,脂肪酶可以催化过氧酸的原位生成,而这种原位生成的过氧酸在烯烃环氧化,拜尔-魏立格反应等多种氧化反应中均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我们探讨研究了一种以脂肪酶介导的方法来实现Dakin反应。室温条件下,Novozym435催化羟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相应的酚类化合物,产率高达90%-97%,并且Novozym435能够重复使用10次以上,酶活性无明显下降。本论文也为Dakin反应的绿色催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近年来,脂肪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已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酶催化非专一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利用酶促多组分反应已经能够合成很多结构复杂的化合物,这些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酶在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我们研究了脂肪酶催化非专一性在催化叁组分反应合成二氢吡喃并[4,3-b]吡喃中的应用。60℃条件下,PPL催化苯甲醛,丙二腈和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叁底物反应生成二氢吡喃并[4,3-B]吡喃化合物,产率高达80.8%-96.8%。与化学催化相比,利用脂肪酶催化则更加温和高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徐玲玲,张焱,许静[8](2019)在《兰科植物共生胶膜菌:分类学、多样性、专一性和适应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兰科植物与丝核菌类真菌,包括胶膜菌科、角担菌科和蜡壳菌科等形成菌根共生体。胶膜菌科真菌作为最广泛分布的共生菌根真菌,表现出与兰科植物的协同进化与密切关系。除了形态学特征分析和比较外,分子技术促进了兰科植物胶膜菌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兰科植物与胶膜菌的特异性可能限制兰科植物的分布和移栽后的生存能力,但有些兰科植物与胶膜菌的共生关系会因为地理分布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使植物更好地生存,这种适应性为实现无菌苗菌根化来促进兰科植物的迁地保护或繁殖提供可能。本文综述了兰科植物共生菌根真菌胶膜菌在分类学、多样性、特异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远杰,张玲[9](2019)在《寄主植物的功能性状对桑寄生寄主专一性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寄主多样性和寄主功能性状对桑寄生植物的寄主专一性的影响,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桑寄生植物共有2科5属6种1变种,感染隶属于58科190属286种寄主植物1 323株。桑寄生在不同生境的寄生强度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单一种植园的寄生强度最高,而在森林的分布最少。不同种类桑寄生的寄主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专一性程度(H′)为1.92~7.05,多度较高的植物更容易被感染。冗余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的胸径、树皮含水量和树皮粗糙度对不同桑寄生的寄主利用差异有显着影响,而木质密度和树皮pH的影响不显着。因此,不同种类桑寄生在热带植物群落的寄主专一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对寄主植物特定功能性状的偏好能解释部分差异。(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新兰,龚雪阳,黄佳,陈丹,丁仲华[10](2018)在《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采集专一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是虫媒植物的授粉主体,其中蜜蜂是最理想的传粉者。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是我国虫媒植物的主要传粉者,由于原产地不同,它们对生态条件和蜜粉源状况的适应性也不同,所以在对植物花粉采集利用方面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在缺蜜期通过观察蜜蜂采集的花粉种类,来分析比较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对同域开花植物的采集专一性。结果显示:在缺蜜期,(1)西方蜜蜂的采集专一性仍高于东方蜜蜂,而同种蜜蜂不同蜂群之间的采集专一性差异不大;(2)西方蜜蜂利用蜜源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而东方蜜蜂更善于利用多种零星蜜源;(3)东方蜜蜂的采集生态位和西方蜜蜂有部分重迭。(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8年11期)

专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管职业路径多元化还是专一性更能促进企业创新?基于手工整理的CEO职业背景数据,通过静态面板回归、动态DID分析以及工具变量2SLS分析得出,CEO的多元化职业路径更有助于增加企业创新投资;从劳动力市场层面的CEO外部选择视角出发,研究发现,失败容忍机制是二者关系的影响渠道;根据企业特征,将其划分为行业主导者和跟随者后发现,信息学习机制是二者之间的影响渠道。最后,通过从创新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检验发现,CEO多元化职业路径通过影响创新投入,有助于提升滞后两年的专利产出数量与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专一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姚坤,刘浩,袁乾家,刘燕刚,刘德龙.钯催化叁组分烯丙基串联反应:化学专一性合成N-酰亚甲基-2-吡啶酮[J].化学学报.2019

[2].郝盼盼,张信东,贺亚楠.多元化还是专一性更好——高管早年职业路径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3].赵赣.关于酶的专一性概念的探讨[J].山东化工.2019

[4].赵行星.不同来源酶类及反应条件对“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的影响[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

[5].陈波.Kv1.3专一性抑制剂RTX-Ⅷ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应用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林桃燕.过渡金属催化烯基氮杂环丙烷立体专一性开环及环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陈潇.脂肪酶催化非专一性在氧化反应及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徐玲玲,张焱,许静.兰科植物共生胶膜菌:分类学、多样性、专一性和适应性(英文)[J].菌物学报.2019

[9].李远杰,张玲.寄主植物的功能性状对桑寄生寄主专一性的影响初探[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

[10].陈新兰,龚雪阳,黄佳,陈丹,丁仲华.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采集专一性比较研究[J].中国蜂业.2018

标签:;  ;  ;  ;  

专一性论文-姚坤,刘浩,袁乾家,刘燕刚,刘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