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颈动脉弓一例报告

左颈动脉弓一例报告

一、左颈位主动脉弓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谭雄,赖应龙,李金洁,金伟涛,何光杰,王亮,梅波,王亚莉,张建[1](2022)在《左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外科治疗1例》文中认为颈位主动脉弓(cervical aortic arch, CAA)是一种及其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发育畸形,其发病约占人群1/10 000[1-2]。它是主动脉弓在胚胎发育时期离开原来的位置,向上延伸至胸廓入口甚至颈根部。颈位主动脉弓患者中有80%伴分支血管开口异常[3-4],20%合并动脉瘤存在,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出血甚至死亡。目前,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术是CAA动脉瘤主要治疗方法[5-6]。本文报告1例左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并复习国内外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

郝江涛[2](2021)在《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是世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主动脉所受到的各项冲击与损耗在心血管中最为严重。因此,对主动脉疾病治疗的研究意义重大。人工血管植入手术是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最终方案。生物3D打印人工血管在主动脉植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主动脉周边约束繁多,本身结构以及内部血流状况较为复杂,因此缺乏在生理层面考虑个体特异性需求的三维模型作为制造基础。人工血管的结构优化设计可以对其几何形态和机械性能加以改善。本文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为研究对象,针对该主动脉人工置换物几何形态影响其受冲刷程度,进而影响其寿命的问题,基于结合医疗影像以及解剖学原理所构建的主动脉三维模型,提出考虑模型几何参数的主动脉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在符合主动脉基本几何形态并考虑其周边约束前提下,降低其受冲刷程度,进而提升了主动脉人工置换物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建立满足个体特异性需求的主动脉参数化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主动脉的血流状况,获取不同阶段主动脉血液流动、壁面压力以及壁面剪切应力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合心血管病理学对该血管段易患病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分支近心侧、主动脉弓降段内侧以及降主动脉内侧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相对较高,升主动脉区域、三大分支远心侧根部以及主动脉弓出口外侧患主动脉夹层风险较高。然后,在所构建的主动脉三维模型以及较为明确的病理学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分析血液黏度对不同易病变区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血液黏度会提升主动脉弓降段外侧与三大分支远心侧根部患主动脉夹层风险,增加主动脉弓顶部内侧动脉粥样硬化患病几率。同时,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各易病变区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点矢状面方向坐标、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点冠状面方向坐标、主动脉弓顶部偏转角、主动脉弓顶点与其前控制点间距以及主动脉弓顶点与其后控制点间距这五项主动脉几何参数对主动脉弓出口外侧、左颈总动脉远心侧根部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以及主动脉弓顶部内侧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都有一定影响。最后,针对主动脉人工置换物几何形态影响其受冲刷程度,进而影响其寿命的问题,提出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Kriging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获取主动脉几何参数在设计空间下的最优解。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最大壁面剪切应力峰值下降16.22%,该区域受血流冲刷的影响大幅降低,主动脉人工置换物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刘雁翔[3](2021)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动脉弓部疾病复杂多样,如急性主动脉夹层,慢性主动脉瘤等。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患者接受主动脉弓部手术时面临多种风险。除与弓上三分支血管直接相关的神经系统风险外,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很常见。某些主动脉疾病特殊的病理解剖以及主动脉弓部手术所依赖的特殊循环策略,有可能引起多个血管床缺血,进而导致心脏,脑,脊髓,肾脏,胃肠道和四肢的灌注不良。起初,人们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主动脉弓部手术。但是深低温停循环被认为是多种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严格的深低温和长时间的缺血引起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功能障碍性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开放主动脉弓部手术一直在向着更高温度,更短停循环时间发展。选择性脑灌注的应用,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最受关注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主动脉弓部手术有在中度低温进行的趋势,这可能减少由深低温停循环带来的手术并发症。缩短,甚至是完全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是主动脉弓部手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停循环时间的缩短或者规避,一是能够增加下半身血流灌注,二是缩短或规避选择性脑灌注时间,进而使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温度继续提升。本中心常规采用的两种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或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依靠经典的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的硬象鼻,是对经典术式的改进。该技术充分发挥了硬象鼻的优势,在象鼻支架植入降主动脉后,主动脉球囊可以牢固地固定在象鼻支架中,从而阻断降主动脉,在恢复下半身灌注的情况下,完成主动脉弓部远端吻合,进而缩短停循环时间。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结合了开放手术耐久稳定的远期效果与腔内修复技术简单易行的术中操作。本研究的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指的是Ⅱ型杂交,即升主动脉替换创造新的锚定区,弓上血管去分支和血管支架植入。Ⅱ型杂交在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干之间阻断并横断主动脉弓,保证了双侧脑灌注和下半身灌注,完全规避深低温停循环。论文包含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包含两部分。论文主要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和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在多种主动脉弓部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两种技术与开放全弓置换的对比做了研究。现将各部分的摘要介绍如下:第一部分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目的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主动脉弓部手术技术,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这一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评估。本研究的目的即评价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78.7±4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116.8±31.8)min;平均停循环时间为(5.2±3.1)min。最低鼻咽温(27.9±1.0)℃,最低膀胱温(29.2±1.2)℃。平均ICU停留时间为(5.1±4.6)天,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37.5±43.3)h。平均住院时间为(14.2±7.1)天。院内死亡1例,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0天死亡共4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需持续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5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脑梗3例,二次气管插管3例,截瘫2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低心排综合征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论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安全可靠,其器官保护作用仍需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第二部分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与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中度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是全弓置换手术中常用的体外循环模式。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对全弓置换手术的本质改变是缩短停循环时间,并提高术中最低温度。本研究的目的即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手术的病例,球囊阻断技术79例,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常规手术)109例。主要研究终点为复合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包括30天死亡,脑梗,截瘫或轻瘫,需透析的肾衰和需IABP辅助的心衰。次要研究终点为肝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和通气时间大于24小时的发生率。结果球囊组停循环时间明显缩短(4.8±1.2 min vs 18.4±3.1 min,P<0.001)。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球囊组11.4%vs常规手术组13.8%,P=0.631)。球囊组中,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低(11.4%vs28.4%,P-0.005);高级别急性肾损伤(GradeⅡ和Grade Ⅲ,按照改良RIFLE标准)的发生率低(22.8%vs 36.7%,P=0.041)。两组通气时间大于24小时的发生率无差异,但球囊组平均通气时间显着短于常规手术组(31.4±32.3hvs45.7±43.6h,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球囊阻断技术降低肝功能障碍(OR=0.218;95%CI=0.084-0.561;P=0.002)、高级别肾损伤(OR=0.432;95%CI=0.204-0.915;P=0.028)和通气时间大于 24 小时(OR=0.455;95%CI=0.234-0.887;P-0.021)的风险。结论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手术中的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显着缩短停循环时间。现有数据显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该技术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目的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Hybrid Arch Repair,HAR)在主动脉弓疾病的治疗中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手术方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Ⅱ型HAR手术,即升主动脉替换,弓部去分支和0区支架锚定,在多种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早中期结果。方法从2016年至2019年,200例弥漫性主动脉病变患者被纳入研究。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包括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n=129,64.5%),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n=16,8.0%),主动脉弓部瘤(n=42,21.0%)和主动脉弓部穿透性溃疡(n=13,6.5%)。分析本组的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期生存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30天总死亡率为8.0%(16/200)。脑梗发生率为3.5%(7/200),脊髓损伤发生率占3.0%(6/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灌注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是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平均随访时间为25.9个月(1-57.2个月),3年生存率为83.1%。在Cox回归分析中,年龄,糖尿病,心肌灌注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可预测早期和中期总体死亡率。共有3例患者需要在随访期间进行再次干预,原因分别为弓上分支血管血栓形成(n=1),近端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吻合口漏(n=1)和Ⅰ型内漏(n=1)。结论Ⅱ型HAR手术在多种复杂主动脉弓病变治疗中的早中期结果令人满意。第四部分: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Hybrid Arch Repair,HAR)和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Total arch replacement with frozen elephant trunk,TAR with FET)的结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528例接受全主动脉弓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被收集分析,其中包括175例Ⅱ型HAR和353例TAR with FET。采用倾向匹配评分分析,528例患者匹配得到90对亚组。评估围手术期数据和早中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复合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Ⅱ型HAR,20.6%,36/175 vs TAR with FET,17.8%,63/353,P=0.450)。复合不良终点事件包括30天死亡,脑梗,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肝功能障碍,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低心排综合征。针对528例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类型(Ⅱ型HAR或TAR with FET)与复合不良终点事件,30天死亡率或脑梗无关。Ⅱ型HAR组的3年生存率是84.8%,TAR with FET组的3年生存率是90.1%(P=0.12)。Ⅱ型HAR组和TAR with FET组的3年免除再手术率分别为98.7%和96.5%(P=0.22)。匹配后,在复合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或3年生存率和免除再手术率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Ⅱ型HAR和TAR with FET的早中期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两种手术的长期结果仍有待研究。严格选择患者,针对病变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充分利用好两种手术方式的关键。

金辉[4](2021)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转归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初期疗效及远端破口的转归对于患者愈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因TBAD就诊于我院的患者,总计47例。所有患者CTA检查提示Stand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按照术后远端破口数量不同分为单破口组(A组),多破口组(B组)。按照患者手术时夹层所处分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C组),非急性期组(D组),其中非急性期组包含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按照术后3,6,9个月进行随访,主要为CTA影像结果、生化指标、术后不适症状、二期干预情况。比较术后病发症,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远端破口转归情况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期间,患者主动脉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扩大,假腔明显缩小,主动脉重塑情况较好。支架未覆盖区域主动脉重塑情况较差。A组与B组相比,A组在支架覆盖段主动脉重塑较B组更佳。术后内漏的发生率比较,B组较A组更易发生内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术后不适症状无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4例因远端破口存在严重影响愈后二期予以手术处理。B组一例随访期间发生I型内漏,予以二期手术处理。C组与D组相比,C组较D组更易发生内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术后不适症状无统计学意义。术前4例存在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肾功能生化指标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期间诉胸背部疼痛较入院时明显改善者18例。术后胸背痛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者2例。术后腹痛症状明显改善者7例。术前下肢麻木者1例,于术后恢复。术前晕厥患者术后情况改善。术后2例出现上肢肌力下降与腰大池引流术后恢复。结论: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覆盖段的主动脉重塑情况较好。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与远端破口的数量有关,远端单破口术后主动脉重塑较好。术后内漏的发生与远端破口数量、手术时夹层所处分期有关。远端破口一期予以旷置,随访期间若发现其严重影响愈后,可二期予以封闭。

万向东[5](2021)在《椎动脉V1段变异的三维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头颈上胸部CTA进行三维成像,研究椎动脉V1段异常的情况,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头颈上胸部CTA原始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头颈上胸部骨质和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位置、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并对左右侧椎动脉变异率进行比较。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分析左右椎动脉起源异常、穿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以及左右侧椎动脉变异的差异。探讨椎动脉起源位置与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的关系,并从椎动脉胚胎起源角度分析椎动脉产生各种异常的原因,探讨椎动脉起源异常及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对颅脑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的影响。结果:1.480例患者中,457例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其发生率为95.2%。另23例椎动脉起源异常,发生率为4.8%,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起源于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对左、右侧椎动脉起源位置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4,P<0.001),可认为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右侧。2.480例患者中,405例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其发生率为84.4%;另75例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其发生率为15.6%,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分别为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分别为1、14、26例。对左、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7,P=0.199),可认为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与右侧无明显差异。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中,左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共15例,发生率为3.26%(15/460),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共38例,发生率为7.97%(38/477)。对左、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7,P=0.01),可认为在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4.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比例最高(19/20),且大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仅有1例椎动脉正常穿入C6颈椎横突孔。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3/3),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也都异常(3/3)。对椎动脉起源异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发生率与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45,P<0.001),可认为椎动脉起源异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椎动脉起源正常合并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5.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中,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对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可认为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密切相关。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大多异常。起源正常的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右侧。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与右侧无明显差异。在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右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本研究概述了椎动脉V1段异常的情况,提升了临床医生对椎动脉解剖的了解;术前明确椎动脉起源异常及走行异常,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同时,异常的椎动脉也可以解释一些颅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因此,充分了解椎动脉起源异常、走行异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张金辉[6](2020)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或处理不当,48h内死亡率可高达36%—71%,2周内的死亡率高达75%。随着微创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流手术方式。目前AD的腔内治疗三个问题尚存在争议或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一,对于特定的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UTBAD)患者以及TEVAR术后远端残留的夹层,因缺少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方法,是否进行手术或何时进行干预还存在争议。其二,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常规诊疗手段难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复杂病变的解剖特点,常规腔内治疗存在困难。其三,对于近端锚定区(Proximal Landing Zone,PLZ)不足且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得到治疗的复杂高危TBAD患者,临床缺少能够在完全微创条件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对主动脉弓病变进行腔内治疗,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Supra-Aortic Branches,SAB)血流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和方法,探索建立AD的三维几何模型的方法,为解剖复杂的AD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快速、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数值模拟并量化分析AD发生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表现和行为对AD疾病进展的影响,为UTBAD和TEVAR术后远端残留夹层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合CFD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探索CFD在腔内治疗TBAD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完全腔内重建SAB血流的方法。[方 法]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基于TB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结果,即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格式(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 on Medicine,DICOM)存储的医学图像原始数据,利用医学影像逆向工程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AD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对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和网格划分,进一步用于后续的CFD数值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复杂病变的解剖结构,测量相关手术数据,帮助快速掌握病变的解剖特点,必要时进行3D打印,直接或间接地辅助手术治疗,为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第一部分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对AD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及其内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流动进行大规模数值计算和分析,了解夹层发生后的速度场、压力场、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参数变化,为AD术前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CTA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随访,验证CFD数值模拟的有效性以及将CFD结果和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根据病变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探索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方案,降低AD进展风险。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的应用研究。对于无法通过传统开胸手术、分支支架、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等现有方法得到治疗的复杂型AD,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CFD数值模拟,根据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一种完全微创的腔内治疗方法,在不影响SAB血流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拓展PLZ,在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同时,保护和重建SAB血流,并使其血流动力学行为尽可能的符合正常解剖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成功建立了 7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TBAD典型病例的三维几何模型,其中UTBAD 1 例,逆撕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RAAD)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s,PAU)1例,病变仅局限于降主动脉的TBAD 1例,以及复杂型TB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近端破口位于LSA起始部的复杂型RAAD 1例,慢性TBAD合并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1例。其中两例患者的胸主动脉病变解剖较为复杂,通过构建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精细地测量,以及3D打印辅助手术,成功地实施了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在有效修复胸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保证了 SAB的良好血流。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至今患者预后良好;同时另外两例患者的三维几何模型经优化后,被成功用于进一步的CFD数值模拟。成功对一例UTBAD患者和一例RAAD患者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其内RBC的大规模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近端破口处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远端破口和主动脉其他部位,提示积极修复近端病变能够降低AD进展风险;(2)假腔近心端的血流情况复杂,具有旋涡、RBC运动轨迹缠绕等血流动力学行为,提示有利于促进假腔近心端的血栓化形成;(3)远端破口和假腔的持续存在,使真假两腔之间存在持续低速的血液流动,影响血液的有效运输,主动脉远端发生灌注不良的风险高;(4)远端假腔内存在向近心端的逆向血流,提示不利于假腔内血栓化和术后重构,远端夹层具有进展风险。通过对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的观察和CTA病情变化的随访,发现CFD数值模拟结果和DSA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对远端夹层的随访,根据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对高危患者早期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远端夹层进展风险。成功通过右肱动脉逆行入路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了 1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2.86±14.46(27岁-79岁)。其中TBAD 8例,PAU 1例,RAAD 1例,胸主动脉瘤(ThoracicAorticAneurysm,TAA)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thoracicaortic Pseudoaneurysm,PSA)2例。14条LCCA和1条IA被成功重建。平均随访时间为9.77±6.64月(0-24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亡外,其余13例患者均存活,随访CTA显示,弓上分支动脉内植入的支架(包括:1例IA支架,13例LCCA支架和5例LSA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变形、断裂、受压狭窄和血栓形成,主动脉弓部病变修复良好,假腔内或动脉瘤内未见造影剂显影,支架内及其近远端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1.主动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有助于主动脉夹层诊疗水平的提高。2.基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影像,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用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辅助,另一方面用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3.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评估、术前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依据。4.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重建弓上分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造影显示出接近正常解剖和生理状态的良好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短-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长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何宇[7](2020)在《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原位针孔开窗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早中期结果及技术细节。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行原位针孔开窗术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5.8±7.8岁;入院诊断中B型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动脉瘤7例,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溃疡4例;入院时症状表现为胸背部疼痛14例,表现为腹部疼痛2例,表现为声音嘶哑1例,表现为肩部疼痛1例,其余7例无明显症状,但因其他原因行CTA检查诊断为胸主动脉疾病;高血压19例,糖尿病4例;陈旧性脑梗死3例,冠心病史3例,肾功能不全1例;吸烟史1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开窗成功率为95.0%(38/40)。25例患者中,15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术,13例获得了技术成功。1例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夹层假性动脉瘤导致LSA受压狭窄,从而导管不能通过LSA开口到达病变部位,因此开窗失败。另一例患者的LSA严重扭曲,球囊穿刺系统导管未能通过LSA到达理想位置,也无法成功开窗。5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开窗术并全部开窗成功;5例行主动脉弓上三大分支开窗术全部获得成功。当行三开窗时,需要在股动脉-颈动脉临时转流保护大脑血供下进行。术后发生髂外动脉夹层1例;脑血管事件1例。在21个月的中位随访中,1名患者出现了逆行性A型夹层,该患者随后再次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BCT后行BCT开窗治疗。1例表现为左手指尖麻木,CT血管造影(CTA)显示LSA内支架狭窄,CTA检查未发现主动脉瘤内漏或扩张。结论:通过随访结果分析,主动脉弓上分支行针孔原位开窗术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效果,主动脉弓内覆膜支架原位针孔开窗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这项技术被大规模采用之前,还应该再进行更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确定其长期的效果。意义:复杂主动脉弓全腔内修复的选择包括原位开窗、预开窗及烟囱技术。主动脉弓部血管腔内修复的难点及挑战与它们弓上血管的角度、神经系统并发症、主动脉的摆动、血流冲击大、主动脉瓣的功能状态等相关。与需要定制时间较长的主动脉分支型覆膜支架相比,现场原位开窗技术不受仪器的限制,在紧急情况下更具优势。主动脉弓腔内修复联合原位针孔穿刺覆膜开窗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并在这些患者中取得了可接受的早中期结果。原位开窗技术在保证其良好的治疗结果前提下也延续了其微创的优势,将来会使更广大的高风险主动脉疾病患者获益。

于秀奇[8](2020)在《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对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关的腹主动脉分支管理仍存在较大未知性和争议性,及时了解腹主动脉分支的灌注状态有助于处理急性主动脉夹层相关的灌注不良综合征。在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灌注起源于假腔倾向于导致假腔横截面积的扩大,被认为有助于保证假腔持续的血流量和通畅假腔存在。腹主动脉分支灌注不良时,通常导致肾功能不全、肠缺血、下肢缺血等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预示着患者预后较差。而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干预前后腹主动脉分支灌注变化与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本文就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前后腹主动脉分支灌注状态与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关系进行调查。方法:研究调查了2016至2018年登记的161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及入院血生化资料,并应用影像工作站对患者干预前后胸腹部大血管CTA进行相关分析。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数量(BVI)定义为腹主动脉分支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左、右肾动脉)狭窄、闭塞或夹层的数目。按照受试者操作曲线,将患者分为灌注不良组(BVI≥2)和无灌注不良组(BVI<2)两组;分支血流灌注分为真腔供血、假腔供血和真、假腔同时供血。另外,比较腔内治疗前后腹主动脉分支灌注状态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与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的关系。结果:在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受累的发生率为28.1%。根据腹主动脉分支受累状态分组,灌注不良组47例(29.2%),无灌注不良组114例(70.8%)。分析显示灌注不良组降主动脉平均直径、降主动脉最大直径均大于无灌注不良组(p<0.05),且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与假腔通畅度存在相关关系(p<0.01),灌注不良组的假腔通畅患者较多。98例术后复查CTA腹主动脉分支血流灌注的患者中,假腔供血数目无明显变化,真、假腔供血数目减少,真腔供血数增多(p<0.05)。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数目越多,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风险越高。结论: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受累超过四分之一(28.1%),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数目与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呈明显正相关,腔内术后腹主动脉分支灌注倾向于由真、假腔同时供血向真腔供血转化,而由假腔供血者无明显改变,腹主动脉分支灌注状态可作为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预后预测因素。

乔永辉[9](2020)在《计算机辅助优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心血管病的年死亡人数约占疾病死亡总人数的40%,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居首位。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主动脉则是心血管的“主管道”。主动脉作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大动脉,承担着分配血液的重要功能。常见的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目前主流的临床治疗方式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血液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评价主动脉健康状况以及预测其患病风险。然而,现有的临床测量技术难以准确获取全面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法有效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改进手术方案。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将血液简化为单相非牛顿流体,耦合弹性腔模型获取符合生理特征的压力曲线,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模拟血液流动与主动脉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人体主动脉血液流动模型。同时,本文采用该模型定量研究了复杂TEVAR手术对主动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伴随左锁骨下动脉(LSA)封堵的TEVAR手术。临床上为获取充足的锚定区,LSA入口会被覆膜支架封堵。本文基于临床医学图像重建了主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别开展了术前、术后的血液流动模拟,分析了封堵LSA对主动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同时虚拟构建了未封堵LSA的术后几何模型,探究了LSA存在的血液动力学意义,建议临床医生术后对被封堵的LSA进行重建。第二部分开展了伴随原位单开窗TEVAR手术的研究。当LSA被支架封堵后,可利用原位开窗技术重建该血管。本文首先选取了一例真实的临床病例,获取了术后血液动力学参数,发现了异常的血液流量分配以及压力分布;随后,虚拟构建了两例术后几何模型,研究了开窗支架在主动脉弓部的伸出长度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比较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最后,基于理想的主动脉几何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支架伸出长度和弯折角度对术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获得了与真实主动脉一致的结果,发现了该手术存在的不足与长期风险,为临床医生改进伴随原位单开窗的TEVAR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探究了伴随原位双开窗TEVAR手术的影响。基于临床患者真实数据,重建了两例极具代表性的术后主动脉几何模型,采用本文建立的血液流动模型获取了术后主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揭示了典型的双伸出段形态对主动脉弓部血液流场的影响。

唐琪[10](2019)在《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先天性血管环(congenitalvascularring,CVR)主要是指主动脉及分支或肺动脉及分支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继而自身或与动脉导管(动脉韧带)构成环形结构,压迫或部分压迫气管和(或)食管,引起程度不一的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CV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8%1.3%【1、2】。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查仪器的进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过去在产后甚至学龄段出现症状后才能被临床诊断发现的CVR,现在在产前检查就能够诊断。一方面,产前诊断率提高后,对CVR患儿出生后的护理和后续治疗提供了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目前CVR产前诊断和小儿外科诊断标准不一致,导致临床医师对其预后判断不一致,进一步导致CVR胎儿的过度引产。本研究拟通过对CVR产前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胎儿CVR的产前超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对CVR胎儿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将其临床预后与产前超声进行对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对其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目的对胎儿CVR进行分类,总结出每个类型CVR的超声特点,精简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产前诊断的胎儿CVR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将其临床结局与产前超声进行对照,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对于CVR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13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中筛查出诊断为血管环的胎儿病例,分类诊断包括双主动脉弓(Double aortic arch,DAA)、右位主动脉-弓镜像分支-左位动脉导管(Mirror righ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MRAA-LDA),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迷走左锁骨下动脉(Righ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RAA-LDA-ALSA),左位主动脉弓-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Left aortic arch-Left arterial duct,ARSA-LAA-LDA)、肺动脉吊带(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选择胎龄匹配的正常单胎胎儿作为对照。使用Philips美国公司生产的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PIQ 7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DC-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均使用胎儿心脏检查模式,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彩色能量造影图(Color Power Imaging,CPA)模式。孕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选择胎儿心脏检查条件,对胎儿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按照《中国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指南》的相关要求,依次进行扫查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右流出道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there-vesselview,3-VT)、肺动脉分叉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和动脉导管弓长轴切面,评估胎儿心脏发育情况并存图。追踪随访孕妇的孕期检查资料,胎儿孕期检查,临床决策方案,胎儿出生后1天、1月、3月随访一次,此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研究终点为胎儿引产、产后患儿因各种原因死亡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因合并严重心内畸形而终止妊娠的病例,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取其胎儿的病理标本,并抽取胎儿及胎儿父母双方血液行基因检查。其病理结果与我院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 22.0.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病例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15796例,共计229例被诊断为CVR。检查时孕妇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9±4.6)岁,检查时胎龄2138周、平均(26.6±3.0)周。正常组胎儿均为单胎,孕妇年龄范围1739岁、平均年龄(27.2±4.2)岁,胎龄范围2138周、平均(26.7±2.9)周。CVR胎儿中分类诊断为ARSA-LAA-LDA)112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13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5例),MRAA-LDA 27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4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6例)),RAA-LDA-ALSA 70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4例,合并复杂心内畸形2例),DAA 17例(合并单纯心内畸形的1例)、肺动脉吊带3例。17例DAA中右弓优势型11例、双弓对称型6例。MRAA-LDA组合并复杂心内畸形最多(22.2%)。CVR合并最常见的简单心内畸形是双上腔静脉并冠状静脉窦扩张,室间隔缺损次之;合并最常见的复杂心内畸形是法洛四联症。CVR预后最差的是肺动脉吊带,其次是DAA和MRAA-LDA,ARSA(LAA-LDA)和RAA-LDA-ALSA预后较好。出生后手术比例最高的是肺动脉吊带,其次是DAA。结论1.胎儿超声心动图在CVR的产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VT切面动态扫查是发现血管环及判断血管环类型的最重要切面;主动脉弓冠状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对于判断DAA及分型十分重要;3-VT肺动脉分叉切面,对于判断PAS及其分型十分重要。MRAA-LDA最易合并心内畸形。2.CVR的分型对于判断胎儿预后十分重要,合并心内畸形的CVR胎儿预后要考虑心内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孤立型CVR除了分型之外,还需考虑构成血管环的结构,出生后血管环结构的发展情况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CVR预后最差的是PAS,其次是DAA和MRAA-LDA,ARSA(LAA-LDA)和RAA-LDA-ALSA预后较好。出生后手术比例最高的是PAS,其次是DAA。

二、左颈位主动脉弓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颈位主动脉弓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脉三维模型构建
        1.2.2 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仿真分析
        1.2.3 血管结构优化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心脏主动脉参数化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主动脉解剖学结构
    2.3 主动脉医疗影像分割
        2.3.1 医疗影像分割软件Mimics
        2.3.2 主动脉医疗影像处理
    2.4 主动脉参数化模型构建
        2.4.1 主动脉中心线形态分析
        2.4.2 主动脉中心线分段重构
        2.4.3 主动脉三维模型重构
    2.5 本章小结
3 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与病理学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分析参数
        3.2.1 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
        3.2.3 血液材料特性
    3.3 主动脉血流状况瞬态分析
        3.3.1 主动脉速度矢量图分析
        3.3.2 主动脉速度流线图分析
        3.3.3 主动脉壁面压力分析
        3.3.4 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分析
    3.4 主动脉病理学分析
        3.4.1 主动脉血液流动病理学分析
        3.4.2 主动脉壁面压力病理学分析
        3.4.3 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病理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血液黏度与几何参数对心脏主动脉病理学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规律
        4.2.1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流场影响
        4.2.2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壁面压力影响
        4.2.3 血液黏度对主动脉壁面剪切应力影响
    4.3 几何参数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规律
        4.3.1 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接点坐标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4.3.2 主动脉弓顶部偏转角对主动脉影响
        4.3.3 主动脉弓顶点与其控制点间距对主动脉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心血管病理学的心脏主动脉结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优化目标函数
    5.3 优化方法
        5.3.1 Kriging代理模型优化方法
        5.3.2 取样方法
        5.3.3 最大化期望提高
        5.3.4 收敛准则
        5.3.5 优化流程
    5.4 优化设计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章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
    第一部分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与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的疗效对比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2.3 研究终点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术中数据
        3.3 主次要研究终点和其他并发症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章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
    第三部分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指征和影像学表现
        2.3 手术方法
        2.4 研究终点和随访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和术中数据
        3.2 早期结果
        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3.4 中期生存和再干预结果
        3.5 影像学随访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指征
        2.3 研究终点
        2.4 手术方法
        2.5 随访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术中数据
        3.3 早期结果和匹配后混合效应模型结果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中期生存率和免除再手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综述: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深低温停循环
    3. 中度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
    4. 逆行性脑灌注与顺行性脑灌注
    5. 单侧脑灌注与双侧脑灌注
    6. 插管策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转归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综述 Stand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椎动脉V1段变异的三维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动脉V1 段变异的系统分类:临床意义及胚胎学解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主动脉夹层
        1.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1.1.2 临床特点和危害
        1.1.3 分型
        1.1.4 诊断
        1.1.5 治疗
    1.2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1.2.1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概况
        1.2.2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存在的问题
    1.3 腔内治疗重建弓上分支
    1.4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1.4.1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1.4.2 生物力学
        1.4.3 血流动力学
        1.4.4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1.4.5 三维几何模型
        1.4.6 血液的构成和流体属性
        1.4.7 血管壁的结构和材料属性
        1.4.8 流固耦合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试剂、软件和设备
        2.2.2.1 试剂
        2.2.2.2 检查设备
        2.2.2.3 计算机工作站
        2.2.2.4 软件
        2.2.3 三维几何模型构建方法
        2.2.3.1 图像导入
        2.2.3.2 阈值分割
        2.2.3.3 建立和编辑蒙版
        2.2.3.4 生成三维模型
        2.2.3.5 三维模型的面的优化
        2.2.3.6 内膜破口的处理
        2.2.3.7 血流区域模型的构建
        2.2.3.8 血管壁区域模型的构建
        2.2.3.9 血流三维模型的导出
        2.2.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主动脉复杂病变
    2.3 结果
        2.3.1 构建结果
        2.3.2 网格优化后的模型结果
        2.3.3 网格结果
        2.3.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二部分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软件和设备
        3.2.2.1 大型计算机
        3.2.2.2 软件
        3.2.3 几何模型的计算前处理
        3.2.4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3.2.4.1 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3.2.4.2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3.2.5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3.2.6 据CFD数值模拟结果决定是否行腔内治疗
        3.2.7 远端残留夹层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
    3.3 结果
        3.3.1 主动脉夹层整体速度场分析
        3.3.2 主动脉夹层不同层面的力学表现分析
        3.3.3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3.3.4 CFD在腔内治疗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研究的结果
        3.3.5 远端破口及假腔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部分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资料来源
        4.2.2 研究方法和手术方法
        4.2.3 随访
        4.2.4 统计学分析
        4.2.5 知情同意及伦理许可
    4.3 结果
        4.3.1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
        4.3.2 手术相关的结果
        4.3.3 围手术期结果
        4.3.4 短-中期随访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开窗情况
    2 支架植入情况
    3 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处理
    4 术后随访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对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人群
    2.3 数据收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3.2 腹主动脉分支灌注状态与影像学参数
    3.3 干预前后腹主动脉分支血供变化
    3.4 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与假腔状态的相关性
    3.5 随访期间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计算机辅助优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与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人体主动脉及常见病变
    1.3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
    1.4 主动脉血液动力学方法
        1.4.1 几何模型
        1.4.2 壁面材料
        1.4.3 边界条件
        1.4.4 血液流场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理想主动脉血流模拟
        1.5.2 病变主动脉血流模拟
        1.5.3 术后主动脉血流模拟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单相非牛顿血液及流固耦合数值模型
    2.1 单相非牛顿血液模型
        2.1.1 控制方程
        2.1.2 粘性模型
        2.1.3 流动模型
    2.2 主动脉边界条件
        2.2.1 进口边界条件
        2.2.2 出口边界条件
    2.3 流固耦合模拟方法
        2.3.1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
        2.3.2 流固耦合动量控制方程
        2.3.3 胸主动脉壁面边界条件
    2.4 弹性壁面与刚性壁面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EVAR术中封堵LSA对主动脉的影响
    3.1 引言
    3.2 几何模型
    3.3 计算方法
    3.4 结果分析
        3.4.1 主动脉壁面压力
        3.4.2 各出口血液供应
        3.4.3 主动脉能量损失
        3.4.4 壁面剪切力分布
        3.4.5 主动脉壁面变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伴随原位单开窗TEVAR手术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
        4.2.1 真实主动脉
        4.2.2 理想主动脉
    4.3 计算方法
        4.3.1 真实主动脉
        4.3.2 理想主动脉
    4.4 真实主动脉结果分析
        4.4.1 弓部压力与速度
        4.4.2 各出口血液供应
        4.4.3 壁面剪切力分布
        4.4.4 主动脉能量损失
    4.5 理想主动脉结果分析
        4.5.1 速度流线与流量
        4.5.2 对称面压力分布
        4.5.3 壁面剪切力分布
        4.5.4 湍流强度等值面
        4.5.5 主动脉壁面变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伴随原位双开窗TEVAR手术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几何模型
    5.3 计算方法
    5.4 结果分析
        5.4.1 主动脉弓部压力与速度
        5.4.2 各出口流量与压力变化
        5.4.3 主动脉壁面剪切力分布
        5.4.4 壁面平均的壁面剪切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心动图在血管环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撰写、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左颈位主动脉弓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左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外科治疗1例[J]. 谭雄,赖应龙,李金洁,金伟涛,何光杰,王亮,梅波,王亚莉,张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2(01)
  • [2]面向生物3D打印的心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D]. 郝江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D]. 刘雁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转归的临床研究[D]. 金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椎动脉V1段变异的三维成像研究[D]. 万向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D]. 何宇. 青岛大学, 2020(01)
  • [8]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腹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对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D]. 于秀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计算机辅助优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D]. 乔永辉. 浙江大学, 2020(01)
  • [10]胎儿血管环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研究[D]. 唐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标签:;  ;  ;  ;  ;  

左颈动脉弓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