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颠覆父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父权,卡特,父权制,鲁滨逊,话语,女性主义,安吉拉。
颠覆父权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燕[1](2019)在《对父权体制的消解与颠覆——论李碧华“吃”系列小说的批判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碧华"吃"系列小说主要描绘了五个女人形态各异却同样惨淡的人生。造成她们人生悲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传统父权体制对女性肉体和精神的威逼压迫。一方面,李碧华通过有意识地丑化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来消解父权权威,对父权体制做正面批判;另一方面,充分展现女性在父权话语体系下的艰难求生和精神变异,从侧面揭露出父权体制对女性的压抑荼毒。这两种批判视角的选取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环境、西方文学思潮的引入以及作家本身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2期)
梁惠玲[2](2018)在《对父权文化的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一位以颠覆传统父权文化而闻名的作家。《魔幻玩具铺》是安吉拉·卡特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这两部小说中,安吉拉利用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元素,成功地将它们转化成了可供当代成人阅读的经典故事。故事中,作者把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点安排在蛮荒地带、对青春期女孩的形象进行颠覆性塑造、对父亲角色进行大力改写,有意挑战传统父权文化,展现了女性的生命主体力量。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第一章)从作者对故事中人物主要活动地点的安排着手,首先细致分析了蛮荒地带作为授礼仪式的场所帮助女性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欲望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蛮荒地带对消除人物的社会性,展露女性在摆脱了“他者”角色之后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作用。最后借助女性与大自然相吻合的特质,表明女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个体。第叁部分(第二章)以作者把故事的主角锁定为青春期少女这一细节为基础,首先探讨了青春期的少女在传统父权文化约束下所特有的由女孩向女人转变这一过渡阶段的身份焦虑。其次,进一步展现这些少女在探索性这一方面的主动性和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导性,以及她们的勇敢、机智和果断,颠覆了传统父权文化下对女性羞涩、被动、柔弱、顺从等形象的认知,同时也重新审视了两性关系。第四部分(第叁章)从作者对故事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安排入手。作者对原生家庭中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对家庭之外的未婚夫、丈夫、商人、舅舅等男性角色,以及西方文化中最高地位的“父亲”——上帝这一角色进行了直接否定,粉碎了父权制为男性打造的“主宰者”美梦,打破了“以阳具为中心”的父权观念,揭示了父权的衰落。第五部分(第四章)分析安吉拉的创作对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父权文化、对新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英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六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期刊2018-05-09)
姚皎娣[3](2018)在《《琅琊榜》之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晏的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着女性主义的观点。本文立足于《琅琊榜》中霓凰郡主为代表的女性角色,通过对比小说和影视剧版本,影视剧中放大了女性如何冲破男性的政治统治,打破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下固有的形象,从而实现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颠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张玮佳[4](2018)在《对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及其他故事》中父权颠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拉·卡特被认为是自1945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作为卡特的早期作品,是其对多篇经典童话进行改写的故事集。本论文主要探寻卡特是如何通过改写对父权以及由其带来的价值观进行颠覆的。第一章主要探讨在颠覆的过程中萨德对于卡特的影响。卡特在其着作《萨德式女人》中对萨德的于斯蒂娜和于丽叶特的解读为其改写经典提供了立足点,通过将卡特笔下的一些女性形象与这两者进行对比来展现卡特在改写中对萨德的超越,从而颠覆了萨德所代表的父权认知的目的。第二章则分析卡特在其对于经典童话如《美女与野兽》和《小红帽》的改写中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直接展现和利用,通过分析看出挑战这些元素在童话中的传统认知也是卡特在其作品中颠覆父权统治的手段之一。第叁章将会探讨卡特是如何尝试在作品中打破父权认知固有印象的制约。在卡特的改写中,她通过给予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阳具力量”和对传统童话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进行改造来达到颠覆父权文化影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杨国伟[5](2014)在《戏仿视野下父权的颠覆和自我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显着采用了戏仿这一后现代叙事技巧。为明确何为戏仿,文章首先探访其词源。该词源自古希腊,意为两文本间亲密/对应关系,运用到文学领域,指两文本间特殊的模仿对应关系。文章继而对一些相近词如嘲弄戏、滑稽剧、讽刺和互文性等与戏仿进行区分。通过模仿和下意识地批评嘲戏,戏仿对原文本或讥讽或进行批判。之后文章重点转移至现代后现代戏仿,介绍了一些关于戏仿的理论,包括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巴赫金和他的“狂欢论”观点,以及琳达·哈钦的后现代戏仿观。戏仿重构文本,通过“陌生化“进行革新;“狂欢”精神下对经典的世俗化,凸显戏仿的颠覆力量。后现代时期,因其质疑历史表征功能,戏仿成为边缘人群获取话语的重要途径。本论文研究的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戏仿的使用,并对《旧约》的框架戏仿做重点分析。温特森用戏谑的方式重置西方《圣经》以颠覆父权话语。此外,温特森还戏仿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传奇和童话故事,交织成一个互文性文本,进一步消解二元对立、消弭界限,使文本多元化。温特森通过采用戏仿这一手法,质疑挑战并重新评估传统意识形态,追求自我和身份认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20)
杨海霞[6](2013)在《《简·爱》对父权文化中性别角色的颠覆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形象是一种建立于性别生理差异之上的社会形象。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生理特征,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原则,并逐渐形成了男女性别形象与关系的差异性,即"男强女弱、男人主动、女人被动、男人拯救女人"的父权文化性别特征。这种对性别形象(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33期)
庞家伟[7](2013)在《论当代小说叙事中“父权”主题的颠覆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文明为中心根基的,"父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社会权威、秩序、传统、历史的符号所指。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维系其整体存在的超稳定的结构形态,建构了一系列"父权"制社会规则、秩序和价值准则。即使在当代中国,"父(本文来源于《创作与评论》期刊2013年18期)
郑禄英[8](2012)在《西方父权帝国话语的颠覆者——《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切的小说《福》是在西方文学经典《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但《福》并不是对《鲁滨逊漂流记》情节的简单模仿,在《福》中,库切解构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父权和殖民话语;颠覆了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所构建的西方父权帝国的文学神话。同时,库切也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质疑与深入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章珊玫[9](2011)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父权意识的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斯·沃克(1944-)当代美国最杰出、影响最大、产品最多的黑人作家之一,她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父亲的微笑之光》完成于1998年,是艾丽斯·沃克的第六部小说。本文认为这部小说和她以前创作的小说有很大不同。以前创作的小说主要是反映美国社会最低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和悲惨,这部小说的人物除黑人外还涉及到了美国的欧洲移民、印第安人、希腊人还有世界上另外一些地方的人。小说的叙述者多达八人,并且至少讲了叁个家庭的故事,通过这些家庭故事,沃克告诉读者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压迫和痛苦。运用福柯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范.迪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基思.莱勒的知识理论,本文首先探讨了小说中人们受到的压迫,指出这种压迫是由父权意识造成的;接着本文指出由于在这种压迫下男女都在遭受痛苦,因此有必要颠覆这种父权意识并建构新话语。本文探讨了沃克在文中建构的新话语,即承认男性、女性和自然界能和谐共存,女性能有性快感,父亲的祝福对女儿们非常重要。最后本文指出了颠覆父权意识的希望和可能性。另外,本文还对文中出现的重复、过度词汇化、互文等话语手段作了探讨,指出它们在文中的话语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9-20)
何敏[10](2011)在《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女性主义者,为了唤起妇女的女权意识,伍尔夫写了大量反映女性生活和命运的作品。小说《达洛卫夫人》也同样承载着这样的政治使命。本文试图用女性主义理论对《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翁克拉莉莎进行讨论和分析,探求伍尔夫是如何通过克拉莉莎对父权制进行批判、抵制与颠覆的。(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1年10期)
颠覆父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一位以颠覆传统父权文化而闻名的作家。《魔幻玩具铺》是安吉拉·卡特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这两部小说中,安吉拉利用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元素,成功地将它们转化成了可供当代成人阅读的经典故事。故事中,作者把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点安排在蛮荒地带、对青春期女孩的形象进行颠覆性塑造、对父亲角色进行大力改写,有意挑战传统父权文化,展现了女性的生命主体力量。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第一章)从作者对故事中人物主要活动地点的安排着手,首先细致分析了蛮荒地带作为授礼仪式的场所帮助女性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欲望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蛮荒地带对消除人物的社会性,展露女性在摆脱了“他者”角色之后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作用。最后借助女性与大自然相吻合的特质,表明女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个体。第叁部分(第二章)以作者把故事的主角锁定为青春期少女这一细节为基础,首先探讨了青春期的少女在传统父权文化约束下所特有的由女孩向女人转变这一过渡阶段的身份焦虑。其次,进一步展现这些少女在探索性这一方面的主动性和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导性,以及她们的勇敢、机智和果断,颠覆了传统父权文化下对女性羞涩、被动、柔弱、顺从等形象的认知,同时也重新审视了两性关系。第四部分(第叁章)从作者对故事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安排入手。作者对原生家庭中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对家庭之外的未婚夫、丈夫、商人、舅舅等男性角色,以及西方文化中最高地位的“父亲”——上帝这一角色进行了直接否定,粉碎了父权制为男性打造的“主宰者”美梦,打破了“以阳具为中心”的父权观念,揭示了父权的衰落。第五部分(第四章)分析安吉拉的创作对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父权文化、对新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英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六部分,结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颠覆父权论文参考文献
[1].孙海燕.对父权体制的消解与颠覆——论李碧华“吃”系列小说的批判主题[J].大众文艺.2019
[2].梁惠玲.对父权文化的颠覆[D].绍兴文理学院.2018
[3].姚皎娣.《琅琊榜》之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颠覆[J].青年文学家.2018
[4].张玮佳.对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及其他故事》中父权颠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5].杨国伟.戏仿视野下父权的颠覆和自我的追寻[D].浙江大学.2014
[6].杨海霞.《简·爱》对父权文化中性别角色的颠覆与重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7].庞家伟.论当代小说叙事中“父权”主题的颠覆与重构[J].创作与评论.2013
[8].郑禄英.西方父权帝国话语的颠覆者——《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2
[9].章珊玫.《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父权意识的颠覆[D].浙江大学.2011
[10].何敏.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J].作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