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实验学校271100
摘要: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价值观,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人文价值观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附加任务。
既然情感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该如何入手呢?
一、教师要做性情中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本身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教师本人应该感情丰富多彩,热爱美好生活,向往自然世界,深爱祖国大好河山。这些具体的情感通过平时的上课传达给学生,如果教师每天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轻松自然地上每一节课,学生意识到这位老师热爱生活,有激情;如果一位老师对自然的变化烂熟于心,对春萌夏荣秋实冬枯有一种由衷赞赏之心,那么学生就会知道该如何去感受自然、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如果一个教师对于民族英雄充满敬畏之情,对国家民族形象爱护有加,对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事情倍感自豪,那么学生耳濡目染,也知道什么叫爱国、爱民族。只要教师是个性情中人,本身就是一个活教材,学生看在眼里,听在心里,仿在行动上,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
当然,教师不仅是个性情中人,还得是一个充满爱心善心的人。最能影响教师心情的便是很多琐碎之事,比如,学生的懒散懈怠、抄袭作业,如果这些事经常发生在一些后进生身上,久而久之,在教师心底中便无形中有一种排他情绪,在有意无意中对这样的学生就有了厌恶感。再差的学生也希望老师的鼓励,此时若能心平气和、冷静地、朋友式地帮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一次不行就两次,一次比一次语言更委婉更和蔼,态度更诚恳更入心,学生会用涌泉之水来回报老师的诚意。
二、教师要做挖掘情感之人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教师就应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要抓住父亲的四次背影的特点,分析“我”四次流泪的原因,这样才会感人至深。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精美范文,把每单元的讲读课文作为情感教育的圆心,可以围绕这个圆心作运动,半径可以伸缩自如、有的放矢。把生活经验融于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到课文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描写,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高起来,兴趣提高起来,情感自然就积极起来,情感积极起来,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每篇文章都要善于抓住泪点,才会以情动人,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
三、教师要做传情达意之人
能把亲情、友情、温情、爱国情融于课堂中,恰到好处地点拨一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善于传情,在教读课文中的具体体现是要有深情的朗读。朗读是抒发感情的直接方式,是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的最好方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能听出各种感情,并且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价值观培养因年龄而选择不同方法。价值观的培养,如果只是落实在课堂上不一定有意义。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中学阶段,应在学生读名著期间与学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比如《三国演义》提到的一些价值观。讨论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解决生活当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和困难。
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文价值观,这是教书育人的目的之一。而语文学科则恰好承担了这个任务,所以能利用好这一点,就能最大限度地使语文教学与人文价值观培养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