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干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水分,性状,土壤,修武县,事件,叶面积。
极端干旱论文文献综述
张驰,唐红玉,吴遥,白莹莹,何慧根[1](2019)在《两种干旱指数在重庆极端干旱事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庆34个国家站1981-2015年地表湿润度和MCI_GB干旱过程指数序列对比分析重庆极端干旱事件的气候特征,并采用五类格点日数据诊断了重庆近年来极端干旱年旱情集中发生时段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表湿润度所表征的旱情在除重庆西部和主城部分地区变湿外,其余大部地区都为变干趋势,其时间序列存在2~8年的显着周期.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种不同干旱指数表征的重庆持续和极端干旱事件分别都存在显着的2~4年和2~8年周期. 1981-2015年期间, MCI_GB极端累计旱情呈"东北部偏重"分布型,地表湿润度则为"长江沿线偏重"分布型,两种干旱标准化指数在重庆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地区的累计强度有一些差异;对照重庆干旱地方标准,地表湿润度与其分型更类似,强度也更为接近. 2001年、 2006年和2011年极端干旱特定时段大气环流所表现的前兆信号为:7月开始至结束期间, 500 hPa欧亚中高纬由"负—正—负"转为"负—正"型变压场分布,在中亚中纬度地区均为"南高北低"型气压场分布,均不利于西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综合整月OLR场、 Walker环流和水汽场来看,重庆地区对流活动偏弱,仅为-15~0 w/m~2,垂直高低层以700 hPa为界,水平南北方向上以长江为界,气流升降运动呈反向分布,加之水汽输送不充分、整层水汽辐合较弱,这都不利于降水的持续发生,易造成干旱事件的集中发生和后续维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2](2019)在《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极端干旱区绿洲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水文过程的改变,绿洲土壤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异质性。植物如何适应高度土壤异质性是绿洲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而探究植物叶片这一对土壤异质性敏感器官的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有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绿洲植物适应的根本策略。【方法】本研究以额济纳这一典型荒漠绿洲的常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选择25种植物的8种叶功能性状,包括叶片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片碳氮比(C/N)、叶片氮磷比(N/P),分析了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群落水平上的特征,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水盐环境的响应。【结果】(1)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中,各个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其中SLA最大,LCC最小。(2)部分功能性状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LT与SLA、LDMC与SLA、LPC与LDMC、LNC与C/N、LPC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LCC与LT、LNC与LCC、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 <0.05)。LDMC与C/N、SLA与LPC、LCC与C/N、N/P与LCC、LNC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LDMC与LCC、SLA与LNC呈显着正相关(P <0.05)。(3)叶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显着的差异。在低水低盐环境中,叶片通过提高LDMC、LNC、N/P,降低LPC、C/N来适应干旱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低水高盐环境中,叶片通过降低LDMC、C/N、N/P,提高LNC、LPC来适应盐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相对)高水高盐环境中,叶片主要通过降低LNC、N/P,提高C/N来适应盐胁迫相对较低、水分含量相对充足的土壤环境。【结论】在额济纳绿洲区域内,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某种协同-权衡的功能组合形式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盐分含量对该环境下的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关键。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对土壤水盐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史文生[3](2019)在《修武县今年玉米平均亩产稳中有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史文生)经测产,修武县今年种植的21万亩玉米平均亩产603公斤,较去年亩产增收3公斤。该县农业部门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在今年极端干旱的天气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据了解,修武县多个高产示范点再创高产纪录,其中王屯乡东(本文来源于《焦作日报》期刊2019-10-08)
冯丽妃[4](2019)在《研究揭示植物性状对极端干旱的响应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涛等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响应能力在不同草原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和土壤》期刊。群落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直接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9-24)
韩雪云,赵丽,张倩,姚俊强,杨青[5](2019)在《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0年西北干旱区83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倾向率、百分位法及Mann-Kendall法得出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的具体变化特征。用百分位法对西北干旱区日气温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极端高温指标的阈值,得出极端高温强度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结论如下:自1989年开始,西北干旱区年极端高温呈显着上升趋势,空间上西部大于东部,局部地区盆地南缘大于北缘;极端高温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四季极端高温均有上升趋势,秋季增长率最高、冬季最低,秋季极端高温日数增长速率最大;季极端高温及高温日数高值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区西北和东南部的盆地边缘,干旱区沙漠边缘及戈壁区;西北干旱区年、季极端高温日数均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突出。(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张瑞文,赵成义,王丹丹,施枫芝,郑金强[6](2019)在《极端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生态耗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极端干旱区胡杨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胡杨生态耗水特征。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对极端干旱区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和蒸散发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和生态耗水变化差异明显。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趋于湿润,土壤水分含量和湿润锋入渗深度均出现增加,入渗深度分别达到100,120,150cm。下垫面水分条件改变导致土壤水分存蓄情况发生变化。下垫面水分补给增加的同时胡杨林蒸散发呈明显增加,其中植被蒸腾增加显着。随着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植被蒸腾占总蒸散比例由55%升至65%。研究显示,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极端干旱区胡杨林生态耗水量逐渐增加,其中植物蒸腾消耗是造成水分耗散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楠[7](2019)在《全球同“热”,病因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2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江汉西部和重庆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同日,上海也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热”成了最近最热的话题。国内高温难耐,国外也现极端天气。欧洲、南美洲和非洲经历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法国部分地区观测到4(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07-30)
韩健夫,杨煜达,满志敏[8](2019)在《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重建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特征与规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极端干旱事件在公元1000—2000年中存在20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在15世纪中期、17世纪初期和18世纪末期存在3次极端干旱事件高发期。(2)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动与中国东部地区干湿变化相一致,在偏干的时期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次数上升,在偏湿时则下降。(3)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温度愈高,极端干旱事件偏多;而在小冰期,则温度偏低的时期极端干旱事件多发。(4)西风带影响下的非季风区,干湿变化与极端干旱事件的关系与华北季风区相反,这可能与所谓的"丝绸之路遥相关"和NAO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有关。(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库尔班尼萨·吐尔逊,何秉宇,侯志炎[9](2019)在《极端干旱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特征与对策——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依据相关文献和吐鲁番市的实际情况,运用频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的模型分析了吐鲁番市11年的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动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6年~2016年吐鲁番市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状态呈现持续好转态势,耦合度类别序次为中度失调衰退类、轻度失调衰退类与濒临耦合协调类;耦合协调度类型由最初的经济滞后型为主转换为人口滞后型;影响吐鲁番市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第叁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业等。(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7期)
黄光伟,陈国栋,万素梅,刘太杰,李燕芳[10](2019)在《空间布局对西北极端干旱区枣棉间作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解析农林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制。[方法]以西北极端干旱区典型模式枣棉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棉花种植行数和棉花株距研究空间布局对枣棉间作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相比,枣棉间作具有明显提高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优势,种植行数对间作产量的影响效应显着。间作条件下耗水量高于对应单作,但也能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植行数与棉花株距互作作用对间作水分利用效率的产生效应,通过空间布局能够协调枣棉间作种间关系,提高水分高效性。[结论]枣棉间作群体较单作更能够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农林复合群体中,林木根系一般较深,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营养物质和水分,农作物则利用浅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由于根系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使根系生长中心和吸收中心交错出现,提高了养分和水分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极端干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极端干旱区绿洲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水文过程的改变,绿洲土壤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异质性。植物如何适应高度土壤异质性是绿洲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而探究植物叶片这一对土壤异质性敏感器官的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有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绿洲植物适应的根本策略。【方法】本研究以额济纳这一典型荒漠绿洲的常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选择25种植物的8种叶功能性状,包括叶片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片碳氮比(C/N)、叶片氮磷比(N/P),分析了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群落水平上的特征,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水盐环境的响应。【结果】(1)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中,各个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其中SLA最大,LCC最小。(2)部分功能性状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LT与SLA、LDMC与SLA、LPC与LDMC、LNC与C/N、LPC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LCC与LT、LNC与LCC、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 <0.05)。LDMC与C/N、SLA与LPC、LCC与C/N、N/P与LCC、LNC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LDMC与LCC、SLA与LNC呈显着正相关(P <0.05)。(3)叶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显着的差异。在低水低盐环境中,叶片通过提高LDMC、LNC、N/P,降低LPC、C/N来适应干旱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低水高盐环境中,叶片通过降低LDMC、C/N、N/P,提高LNC、LPC来适应盐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相对)高水高盐环境中,叶片主要通过降低LNC、N/P,提高C/N来适应盐胁迫相对较低、水分含量相对充足的土壤环境。【结论】在额济纳绿洲区域内,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某种协同-权衡的功能组合形式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盐分含量对该环境下的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关键。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对土壤水盐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干旱论文参考文献
[1].张驰,唐红玉,吴遥,白莹莹,何慧根.两种干旱指数在重庆极端干旱事件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史文生.修武县今年玉米平均亩产稳中有增[N].焦作日报.2019
[4].冯丽妃.研究揭示植物性状对极端干旱的响应规律[N].中国科学报.2019
[5].韩雪云,赵丽,张倩,姚俊强,杨青.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6].张瑞文,赵成义,王丹丹,施枫芝,郑金强.极端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生态耗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张楠.全球同“热”,病因在人?[N].中国环境报.2019
[8].韩健夫,杨煜达,满志敏.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重建与分析[J].古地理学报.2019
[9].库尔班尼萨·吐尔逊,何秉宇,侯志炎.极端干旱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特征与对策——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9
[10].黄光伟,陈国栋,万素梅,刘太杰,李燕芳.空间布局对西北极端干旱区枣棉间作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