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杂Wittig反应,四氢苯并[4',5',]噻吩,吡啶并[4,3-d]嘧啶,抗肿瘤活性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1](2019)在《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氮杂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取代四氢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嘧啶衍生物,并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NE2、KB、MGC-803、MCF-7和PC3这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胃癌MGC-803细胞展现出了更强的抑制活性。其中3-(4-氟苯基)-2-((4-氟苯基)氨基)-5-甲基-8,9,10,11-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4(3H)-酮[化合物8c,IC_(50)=(0. 9±0. 25)μmol·L~(-1)]对MGC-803的活性最强,是5-氟尿嘧啶[IC_(50)=(18. 4±1. 43)μmol·L~(-1)]的20倍;同时,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没有毒性。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烁[2](2018)在《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发现了与肿瘤相关的多条关键信号通路。肿瘤的发生依赖这些信号通路使正常细胞无限增生,侵润和转移等。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作为肿瘤药物开发最主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医药及农药等生物活性,在肿瘤药物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商业价值。为了获取活性更强的mTOR抑制剂,本文参考了进入临床研究的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数据以及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出了以吡啶并嘧啶结构为母核,含长链的脲末端为饱和脂肪链或者脂肪(杂)环结构为侧链片段的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在合成过程中,对已有路线进行了工艺优化,对未见报道的路线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原料易得,操作简便且产率高的方法。该方法由2-氨基烟酸出发,第一步溴参与亲电取代得到2-氨基-5-溴烟酸。第二步与尿素关环生成产率极高的6-溴吡啶并嘧啶-2,4-二醇。第叁步与POCl_3/DIEA试剂合成高度官能化的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衍生物。最后通过Suzuki反应与脲末端为饱和脂肪链或者脂肪(杂)环硼酸(酯)类化合物偶联。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MS和~1H NMR确证,并进行了初步肿瘤活性的筛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皮贞,李成林,李俊,刘娥[3](2017)在《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已有多种合成方法。本文根据近几年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研究成果与发展,针对其中的吡啶并[1,2-a]嘧啶类化合物、吡啶并[2,3-d]嘧啶类化合物、吡啶并[3,4-d]嘧啶类化合物、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24期)

张跃伟,马慧勇,陈洁,于雪[4](2017)在《一种嘧啶联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叁乙胺促进的(E)-3-乙氧基-2-(吡啶-2-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异硫脲缩合反应构建嘧啶联吡啶类骨架的新方法。以此反应为基础,经氯代和两步取代反应,最终合成了具有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活性化合物(1r,4r)-4-((2-(丁基胺)-5-(吡啶-2-基)-嘧啶-4-基)胺)环己醇。该方法高效、简便且收率高。(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11期)

李妍妍[5](2017)在《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二茂铁衍生物在电化学领域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特性,很多研究者在二茂铁功能化分子的构建和电化学性质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二茂铁单元间电荷传递通道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且总结出二茂铁单元间的电子交互主要受桥的类型、桥原子种类、氧化还原中心的空间距离、取代基诱导效应、桥电荷密度、分子拓扑结构以及支持电解质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在前期关于二茂铁模型化合物电子传递性能研究当中,人们在各种原子桥、共轭和非共轭线型桥、共轭五元杂环桥以及苯基桥联的二茂铁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对于以六元杂环为桥的多二茂铁化合物电化学传递特性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采用Negishi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六种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化合物,并结合结构、紫外光谱、理论计算对其循环伏安性质进行了研究。1、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的合成论文采用新制备的二茂铁基氯化锌,在[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Pd(dppf)Cl2]催化下,分别与不同当量的2,4,6-叁溴吡啶、2,4,6-叁氯-1,3-嘧啶、2,4,6-叁氯-1,3,5-叁嗪发生Negishi偶联反应,合成了叁种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化合物:2-溴-4,6-双二茂铁基吡啶(1)、2-氯-4,6-双二茂铁基-1,3-嘧啶(2)、2-氯-4,6-双二茂铁基-1,3,5-叁嗪(3);叁种叁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化合物:2,4,6-叁二茂铁基吡啶(4)、2,4,6-叁二茂铁基-1,3-嘧啶(5)、2,4,6-叁二茂铁基-1,3,5-叁嗪(6)。论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紫外光谱等对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3、4、6的分子与晶体结构。化合物1、2、3、5为首次合成的4个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为首次报道的新型分子晶体结构。2、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六种化合物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同时结合理论计算、晶体结构对化合物中二茂铁单元间电子交互通道和影响电子交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二茂铁基吡啶、嘧啶、叁嗪叁个化合物中二茂铁单元间的电荷传递不是通过最短的桥,而是通过π共轭桥而发生作用的,同时随着π共轭桥的电荷密度减小,二茂铁单元间的电子交互作用逐渐减小,并且随着中心环氮原子数的增多,体系的共轭性逐渐增强,导致对二茂铁单元电荷的分散作用加大,使得首个氧化峰电位向高电位偏移;叁二茂铁基吡啶、嘧啶、叁嗪叁个化合物中二茂铁单元的电子交互作用也是随着π共轭桥的电荷密度减小而逐渐减小的,同时叁者的第一氧化峰电位随着HOMO轨道能量的降低而依次升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齐,丁志彬,孙楠,徐徐,高聪芬[6](2017)在《新型4-吡啶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诺蒎酮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4-吡啶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并探索了该类化合物的抑菌和抗虫活性。诺蒎酮分别与吡啶-3-甲醛和吡啶-4-甲醛在乙醇钠催化作用下缩合制得3-(3'-吡啶)亚甲基诺蒎酮(2a)和3-(4'-吡啶)亚甲基诺蒎酮(2b),2a和2b在叔丁醇钾催化作用下与盐酸胍经环化反应,得到新型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5,6,7,8-四氢-4-(3'-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3a)和5,6,7,8-四氢-4-(4'-吡啶基)-7,7-二甲基-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3b)。采用1H NMR、13C NMR、IR、MS和HRMS对化合物3a和3b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化合物3a和3b的抑菌活性和对萝卜蚜虫(Lipaphis erysimi)和紫薇长斑蚜虫(Tinocallis kalawaluokalani)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对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3b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7.80μg/m L。化合物对蚜虫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在50 mg/L的浓度下对蚜虫的致死率可达60%以上。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抗虫活性,为开拓松节油的深加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罗维,李保庆,苑丽红,蔡慧华,徐运启[7](2016)在《新型四氢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四氢吡啶并[4,3-d]嘧啶类农药先导化合物。[方法]以N-Boc-4-哌啶酮-3-甲酸乙酯等为原料,经过4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8a)、(8b)及(8c),其结构经1H NMR、LC-MS和HPLC确证且同时进行杀菌活性测定。[结果]目标化合物(8a)、(8b)及(8c)在测试浓度下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化合物(8a)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76.2%,化合物(8b)、(8c)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66.9%和84.7%。[结论]目标化合物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设计合成农用杀菌剂。(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6年12期)

马海阔[8](2016)在《靶向刺猬通路Smo蛋白的四氢吡啶[4,3-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猬(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胚胎通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成体中,Hh信号通路一般处于关闭状态,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作用。近年来,刺猬通路的研究受到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靶向Hh通路尤其是新型靶点G蛋白偶联受体Smoothened(SMO)的小分子抑制剂已成为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其中刺猬通路拮抗剂Vismodegib和Sonidegib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年基底细胞癌患者。然而,Vismodegib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差(熔点264°C,pH=6.5的溶解度9.5μg/mL),并且用药过程中会出现耐药性。针对这些缺点我们实验室通过骨架跃迁原理设计出全新的分子骨架,在分子的中心部位引入SP3杂化碳原子,降低分子的刚性和平面结构。所合成的两类新化合物中,四氢吡嗪并咪唑类有较低的clogP,但对刺猬通路的拮抗活性不太理想;四氢吡啶并噻唑类有较好的活性和理化性质,然而clogP比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出四氢吡啶并嘧啶类新分子骨架,并完成了新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有14个化合物对刺猬通路的拮抗活性优于Vismodegib,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72是Vismodegib的20倍;多个化合物(1-11、1-56和1-59)表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Vismodegib相比,熔点降低70°C左右,在pH6.5下溶解度比Vismodegib提高20倍。在肝酶抑制性安全评估中,化合物1-19、1-21、1-48、1-59和1-72对五种主要的代谢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大于10μM。在体外人源肝微粒体稳定性测试中,化合物1-11、1-48、1-52和1-56都有较低的清除率和较长的半衰期。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它们的体内清除率都比较低,化合物1-56和1-59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4%和53%。在口服剂量10 mg/kg的情况下,化合物1-11、1-56、1-59和1-72可以达到治疗所需的药效浓度。综上,通过骨架跃迁和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我们得到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都比在售药物Vismodegib好的全新骨架化合物,部分化合物的肝酶抑制率和药代动力学参数都比较理想,为下一步药效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吕爱锋[9](2015)在《吡啶并[2,3-d]嘧啶类化合物及拉帕替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针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随着对肿瘤基因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个细胞内肿瘤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被发现。肿瘤细胞依赖这些通路实现胞外信号的胞内转导,调节自身持续增殖、浸润转移和抗凋亡等活动,一方面维持其恶性表型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调节特定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对治疗产生耐受。在这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通路作为最主要的信号通路之一成为了肿瘤药物开发的优选靶标。为获得活性更强的m-TOR/PI3K抑制剂,我们在借鉴已有的部分构效关系的数据,对吡啶并[2,3-d]嘧啶母核结构的这一系列分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构效关系研究。我们优化的重点放在分子右侧母核2位取代基上,采用多个系列取代基,如四氢吡喃氨基类取代基、四氢毗喃环系取代基、哌啶-4-氨基类取代基、Ⅳ-甲基-哌啶-4-氨基类取代基、七元酰胺环系取代基、五元环系取代基、小基团取代基等,对分子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分子上方母核4位取代基采用3(S)-甲基吗啉、吗啉及8-氧杂-3-氮杂二环[3.2.1]辛烷-3-基等进行替换;另外,根据文献报道,对分子左侧母核7位苯环采用3-羟甲基-4-甲氧基、3-羟甲基-4-二氟甲氧基、3-羟甲基-4-氟、4-羟基四氢吡喃并环及3-甲氨甲酰基等多个取代基进行替换,以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发现在体外体内活性都更好的分子。通过实验,获得了在分子水平针对mTOR抑制的IC50<100 nM的化合物34个,其中IC50<5 nM的化合物9个,活性最好的为化合物49(IC50=0.4 nM);针对PI3K中p110-a亚基抑制的IC50<1μM的化合物13个,其中IC50<300 nM的化合物7个,活性最好的为化合物8(IC50=13 nM)。此外,还获得了在细胞水平针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的IC50<1 μM的化合物40个,其中IC50<50 nM的化合物9个,活性最好的为化合物4(IC50=2.1 nM);针对PC-3细胞生长抑制的IC50<1μM的化合物31个,其中IC50<100 nM的化合物4个,活性最好的为化合物31(IC50=26 nM)。乳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且每年乳腺癌的发病率以5%-20%的速度上升。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拉帕替尼(Lapatinib, GW-2016)是一种可逆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其对于EGFR和HER2两个靶点均有抑制作用,是一个双靶点的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为得到活性较强和成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供后续临床前开发研究,本论文参照阳性化合物拉帕替尼,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化合物,主要对拉帕替尼的阳离子形成中心(PI)进行了修饰,即将链内氨基转移到链外,保证了与拉帕替尼同等的药效。通过体外活性评价,获得了先导化合物HER-003。我们对HER-003的结构又进行了修饰,如在游离氨基上引进了一个甲基得到HER-014,引进两个甲基得到HER-020,以及其它许多常见基团。实验表明,HER-020在稳定性、药学性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氨基转移到链外,产生了两个手性异构体,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ER-020左旋体和右旋体活性差异较小,鉴于合成所需特殊试剂R-叔丁基亚磺酰胺的易得性,最终选定HER-020的左旋体即HER-036作为药物候选分子进一步研究开发,并命名为托西酸西帕替尼。经后续的活性测试证实,西帕替尼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双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体内、体外活性等于甚至优于拉帕替尼,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药代性质。(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27)

于倩茹,李旭,路临毅,张向前,曹瑞芳[10](2015)在《含四氢吡啶并[4,3-d]嘧啶环的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2-氨基-7,8-二氢吡啶并[4,3-d]嘧啶-6(5H)烷氧基双芳基脲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以对硝基苯酚为原料,经O-烷基化、N-烷基化、缩合、环合、还原、加成共6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索拉菲尼(sorafenib)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抗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6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初步药理试验结果表明,5个化合物(7a~7c、7l和7n)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以2,4-二氯苯基取代的化合物7c活性最好,IC50值为0.46μmol·L-1,是对照药的5.4倍。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引入乙氧基侧链对化合物的活性提高有利,R取代基的活性顺序为:Cl>F>CH3>OCH3。(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发现了与肿瘤相关的多条关键信号通路。肿瘤的发生依赖这些信号通路使正常细胞无限增生,侵润和转移等。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作为肿瘤药物开发最主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医药及农药等生物活性,在肿瘤药物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商业价值。为了获取活性更强的mTOR抑制剂,本文参考了进入临床研究的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数据以及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出了以吡啶并嘧啶结构为母核,含长链的脲末端为饱和脂肪链或者脂肪(杂)环结构为侧链片段的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在合成过程中,对已有路线进行了工艺优化,对未见报道的路线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原料易得,操作简便且产率高的方法。该方法由2-氨基烟酸出发,第一步溴参与亲电取代得到2-氨基-5-溴烟酸。第二步与尿素关环生成产率极高的6-溴吡啶并嘧啶-2,4-二醇。第叁步与POCl_3/DIEA试剂合成高度官能化的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衍生物。最后通过Suzuki反应与脲末端为饱和脂肪链或者脂肪(杂)环硼酸(酯)类化合物偶联。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MS和~1H NMR确证,并进行了初步肿瘤活性的筛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化学通报.2019

[2].杨烁.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

[3].皮贞,李成林,李俊,刘娥.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2017

[4].张跃伟,马慧勇,陈洁,于雪.一种嘧啶联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

[5].李妍妍.二茂铁基取代吡啶、嘧啶和叁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7

[6].张齐,丁志彬,孙楠,徐徐,高聪芬.新型4-吡啶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林业工程学报.2017

[7].罗维,李保庆,苑丽红,蔡慧华,徐运启.新型四氢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测定[J].农药.2016

[8].马海阔.靶向刺猬通路Smo蛋白的四氢吡啶[4,3-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

[9].吕爱锋.吡啶并[2,3-d]嘧啶类化合物及拉帕替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0].于倩茹,李旭,路临毅,张向前,曹瑞芳.含四氢吡啶并[4,3-d]嘧啶环的双芳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

标签:;  ;  ;  ;  ;  ;  ;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