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静脉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静脉,鼓室,神经节,听神经,颅脑,小脑,饱和度。
颈静脉球论文文献综述
赵珏瑛[1](2019)在《颈静脉球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减少误咽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减少误咽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例例颈静脉球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二组吞咽发生率。结果:康复组的吞咽发生率为6.7%,相对低于对照组的26.7%,P<0.05。结论:对颈静脉球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误咽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杨静雅,田广永,徐飘[2](2019)在《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叁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夏寅,严旭坤[3](2019)在《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又称颈静脉球体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疾病之一。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单侧耳鸣和(或)听力下降等,早期易被忽视,确诊往往较晚,因病变范围较大可侵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甚至颅内结构。此瘤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呈侵袭性生长,侵蚀中耳、乳突、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甚至脑组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定期随访。(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林中炀,林昶[4](2019)在《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为头颈部罕见良性肿瘤,富含血管,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可侵犯脑神经和主要血管,引起相关临床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SDHD、SDHB等基因突变有关。治疗可采用手术、放疗等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石珍,王立群,齐景林[5](2019)在《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增强对颈静脉球瘤(GJT)CT、MRI影像的认识。方法复习1例经CT、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GJT的MRI影像资料。结果右颈静脉孔区见大小约2.3cm×2.5cm×4.9cm T1WI低等混杂信号,T2WI等高低混杂信号,右颈内动脉部分被包绕、受压前移,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结论 CT、MRI相结合对GJT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8期)
王蓬,王振常,杨正汉,赵鹏飞[6](2019)在《颈静脉球窝高位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的HR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高分辨CT评估成人颈静脉球窝(JBF)高位及其与毗邻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200侧)鼻窦高分辨CT。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以鼓环、耳蜗、内听道及外半规管为参照结构评估JBF有无高位;在叁维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JBF与面神经管乳突段、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及鼓室间骨壁最短距离;以乙状窦沟为参考结构将乳突气化分Ⅰ~Ⅳ度,比较不同高度、不同气化组间JBF与以上毗邻结构间距离有无差异。结果 JBF达鼓环、耳蜗底转、蜗窗、内听道底、外半规管者分别占82.0%、38.5%、27.0%、15.5%、2.5%;与面神经管乳突段、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鼓室间平均距离分别为(5.87±2.76)mm、(6.63±2.51)mm、(5.79±3.62)mm、(4.06±3.01)mm;与以上结构间骨壁缺失者分别占2.5%、0.5%、5.0%、4.5%。JBF与内听道、前庭导水管、面神经管间距离在以各高位参考结构分组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各参考结构的JBF高位发生率在不同气化程度组间均无差异;JBF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间距在不同气化程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JBF高度及其与毗邻结构位置关系变化较大,疾病评估及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哲,朱伟栋,汪照炎[7](2019)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 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I~II 66例(91.7%),HB-III~IV 6例(8.3%)。结论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程智慧,李红鹏,马静,张湘,瞿炜[8](2019)在《纯氧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纯氧氧疗提高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_2)有效性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入住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行机械通气治疗、SjvO_2<55%的患者26例,年龄24~65(48.96±13.2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4~8(5.77±1.48)分。纯氧氧疗干预后1 h重新评价SjvO_2,根据SjvO_2对氧疗的有效反应性分为氧疗有效组(干预后SjvO_2≥55%)和无效组(干预后SjvO_2<55%)。分析患者性别、年龄、GCS、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_2)、乳酸(lactic acid, La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_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an, APACHEⅡ)以及合并基础肺疾病情况等因素对氧疗有效性的影响。结果:26例患者中,氧疗有效17例,无效9例;2组患者性别、CPP、Lac、PETCO2及APACHEⅡ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患者年龄明显较小,GCS与PaO_2明显较高(均P<0.05);纯氧氧疗有效性与GCS[优势比(odds ratio, OR)=3.921,P=0.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42~11.461)和PaO_2(OR=1.014,P=0.016,95%CI:1.003~1.025)呈正相关,与基础肺病变呈负相关(OR=0.038,P=0.003,95%CI:0.004~0.329)。结论 :基础GCS、基础肺疾病与氧疗后的PaO_2为影响纯氧氧疗提高SjvO_2有效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内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杨龙,杨一兵,汤勇[9](2018)在《颈静脉球瘤4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颈静脉球瘤是一种起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也称为非嗜铬性副神经瘤或化学感受器瘤、鼓室体瘤等。因该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颈静脉球瘤4例病例资料进行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8年04期)
邓倾,王益佳,贾妍,陈辽,陈孝义[10](2017)在《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探讨超声诊断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颈动脉体瘤和1例颈静脉球瘤的超声表现特征。结果颈动脉体瘤超声表现均为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实性团块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其中9例肿瘤生长将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撑开,使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夹角增大。颈静脉球瘤超声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条状低回声实性团块,向下延续至颈内静脉内,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内静脉管壁的解剖关系。结论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超声可作为本病首选的诊断技术;颈静脉球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虽难以确诊但可为本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颈静脉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叁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静脉球论文参考文献
[1].赵珏瑛.颈静脉球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减少误咽的效果评价[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2].杨静雅,田广永,徐飘.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夏寅,严旭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治疗策略[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4].林中炀,林昶.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5].石珍,王立群,齐景林.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王蓬,王振常,杨正汉,赵鹏飞.颈静脉球窝高位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的HR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7].陈哲,朱伟栋,汪照炎.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8].程智慧,李红鹏,马静,张湘,瞿炜.纯氧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9
[9].杨龙,杨一兵,汤勇.颈静脉球瘤4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
[10].邓倾,王益佳,贾妍,陈辽,陈孝义.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