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定位论文_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图谱,性状,茄子,抽穗期,小麦,籽粒,分枝。

遗传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1](2019)在《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定位小麦抗纹枯病QTL,以莱州953×山农辐63的F_(2:3)为做图群体,用Illumina Wheat 90K芯片检测F2单株的基因型,并用QTL IciMapping4.1软件绘制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分离群体的抗、感表型,利用QTL IciMapping 4.1进行抗纹枯病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覆盖了小麦的21条染色体,图谱总长度5528.12 cM,平均间距5.25cM;共检测到6个分布于小麦1A、1B、2A、3A、7A和7D染色体上的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24%-10.37%。该结果为小麦抗纹枯病QTL精细定位与相关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王赛,王宇宇,王石磊,徐梦真,邹欢[2](2019)在《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玉米雄穗分枝数和主轴长QTLs》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雄穗分枝数差异显着的自交系豫086(分枝数多)和豫M 1-7(分枝数少)杂交获得F_1,通过单粒传法获得含177个株系的F_7 RIL群体。以玉米10 kb SNP芯片进行RIL群体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QTL Cartographer 2.5对郑州和海南2个环境下玉米雄穗分支数(Tassel branch number,TBN)和玉米雄穗主轴长(Total tassel length,TTL)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包含1 792个簇,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 109.45 cM,相邻簇之间平均距离为1.18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了24个雄穗相关性状QTLs。其中7个与TBN相关QTL分布于第3, 8和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范围是6.74%~13.88%;其余17个为与TTL相关QTL,位于第1,3,5,6,8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位点可解释5.59%~18.66%的表型变异。在2个环境下检测到了一个相同的TTL相关QTL位点(qTTL1-2)和2个既控制TBN又控制TTL的QTL位点(qTBN8郑州,qTTL8郑州;qTBN8-3海南,qTTL8海南)。(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叶桑,崔翠,郜欢欢,雷维,王刘艳[3](2019)在《基于SNP遗传图谱对甘蓝型油菜部分脂肪酸组成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菜籽油在烹饪、食品加工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根据生产需要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分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通过对2种环境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分析,寻找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的QTL及影响本群体脂肪酸组分的候选基因。【方法】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10D130和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2个年度在重庆市北碚区2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气相色谱法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K SNP芯片对该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2.0利用JoinMap4.0软件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QTL IciMapping V4.1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结果】2种环境中,两亲本各性状间差异及RIL群体各性状在株系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且6种脂肪酸含量在2个环境中均表现为连续分布,适合进行QTL检测。构建用于QTL定位的遗传图谱包含1 897个多态性SNP标记,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3 214.19 cM,平均图距1.69 cM。利用此图谱,在2个环境共检测到位于8条染色体上的23个控制脂肪酸组分QTL位点,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为6、3、4、5、2和3个,其中在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发现多种脂肪酸含量的QTL"富集区"。在A05染色体上检测到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重迭的主效QTL,亚油酸与亚麻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同;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重迭的主效QTL,油酸与廿碳烯酸及芥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反。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在17个QTL置信区间内筛选到22个候选基因,主要通过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全羧化酶合酶、碳链延长酶和参与酰基辅酶A生物合成等途径调控脂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结论】利用甘蓝型油菜6K SNP芯片准确定位了2种环境条件脂肪酸组成的QTL位点,筛选到位于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多种脂肪酸QTL的"富集区",并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比对出该群体油菜脂肪酸代谢基因,可作为改善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重要区段及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崔宝丰,杨永庆,廖红[4](2019)在《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高质量蛋白和植物油的可持续来源,在我国已经有3000年至5000年的栽培历史。产量与品质性状是大豆育种的两个主要方向,两者都是受多基因和环境调控的复杂性状。目前,大豆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比较多,而对籽粒外观性状研究较少。籽粒外观性状是消费者评价大豆品质的直接感官指标,决定大豆经济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深入解析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非常必要;【材料与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两个籽粒性状存在显着差异的巴西10号、本地2号及其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分别在3个环境差异较大的试验点进行种植。籽粒收获利用6个参数:粒长、粒宽、粒厚、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来评价籽粒外观性状。利用GBS技术对包含168个F9:11的RIL群体进行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使用Map QTL6.0对籽粒性状进行QTL遗传位点的连锁分析,进一步针对主效QTL位点利用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近等基因系(NIL)进行验证;【结果与分析】结果显示,亲本在粒长、粒宽和粒厚上差异极显着(p <0.01);在粒长/粒厚上差异显着(p <0.05)。遗传分析结果显示,6个籽粒性状峰度和偏度均在-0.60~0.60之间,表明6个性状呈连续性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RIL群体在单一试验点的遗传力在0.75~0.96之间,表明其表型变化主要受遗传调控;而在多环境下的遗传力在0.42~0.69之间,表明籽粒性状主要受环境和基因的共同调控。通过GBS技术,构建了包含602个SNP标记的遗传图谱,总遗传长度为2504.64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16 cM。结果还显示,共检测到25个QTL位点,LOD值在2.66~5.61之间,可解释变异率在7.0~22.6%之间。其中,7个QTL在3号染色体上成簇存在,表明它们可能受同一位点调控,在此命名为qSS3。此外,分别有3、3、2、2、2、2个QTL分布在第8、17、5、9、11和12号染色体上。其它4个QTL分别分布在第1、4、15和19号染色体上。NIL-qSS3的表型结果显示,粒长、粒宽、粒厚、粒长/粒宽和粒长/粒厚在NIL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p <0.05)。表明q SS3是一个稳定的QTL位点;【结论】大豆籽粒外观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通过QTL分析和NIL验证相结合,鉴定出一个调控籽粒外观性状的主效QTL位点q SS3.(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思晴,胡鑫,王中秋,缪娜娜,胡乐佳[5](2019)在《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臂置换系抽穗期基因遗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抽穗期主要受环境与基因的双重影响,已知调控小麦抽穗期的基因主要有叁大类,分别为光周期基因(Ppd)、春化基因(Vrn)和自身早熟性基因(Eps)。目前已定位到许多与抽穗期相关的QTL,并克隆到一些调控抽穗期的关键基因。尽管如此,对于调控抽穗期的分子基础了解的仍很有限,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在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中,正常秋播条件下CASL4AL比CS迟熟18-20天。【材料与方法】以迟熟材料CASL4AL及中国春(CS)为亲本材料,构建杂交分离群体,对其后代进行BSR_seq试验,开发分子标记,进行QTL的精细定位。并对亲本CASL4AL进行重测序,鉴定小麦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的染色体组成。【结果与分析】通过BSR试验,得到2个共定位区间,分别为4A染色体588931944 bp-665864699 bp和2B染色体44274361 bp-44352759 bp。在此区间设计引物扫描群体,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对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抽穗期进行QTL分析。在4A染色体638-685Mb处定位到一个LOD值为5的QTL;在4A染色体的691-692Mb处定位到一个LOD值为10的QTL。在2B染色体的短臂55Mb到59Mb处定位到一个LOD为52的QTL。分析转录组和重测序数据可知,CASL4AL的SNP分布比较复杂,除集中在4A的40-745 Mb, 7B的0-570Mb以及5B的410-675Mb外,还在1A、2A、3A、7A、2B、2D、5D、6D、7D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表明该材料除在预期的染色体4A上保留TTD140的大片段外,还在其它其他染色体上可能残留许多TTD140小片段,这有可能是DNA突变造成的。【结论】CASL4AL的抽穗期可能既受到4A染色体上抽穗期基因的影响,在2B染色体上也存在着抽穗期基因影响着该置换系的抽穗期。CASL4AL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除了在置换臂有较高的TTD140大片段,在其他染色体上也存在着TTD140小片段。(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永庆,廖红[6](2019)在《大豆磷高效基因位点PE1的遗传解析和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种子中富含丰富的蛋白(40%~50%)和油脂(15%~24%)。大豆高产严重依赖磷素的供应,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酸性红壤为主,各种养分相对匮乏,因此缺磷是限制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单纯通过施肥的方式解决土壤缺磷问题,除增加投入外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等。因此,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提高大豆在酸性土壤上的磷效率是解决大豆缺磷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本实验室前期利用BX10和BD2构建的RIL群体定位到了一个磷高效遗传位点PE1,但该位点的生理遗传机制和精细的物理位置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高低磷试验探究PE1可能的生理遗传机制,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分析,以期为图位克隆PE1基因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BX10和BD2衍生的168个F_(9:11) RIL家系群体,在两种磷水平田间下进行试验,在R1~R4时期对大豆进行田间取样,对大豆不同部位的磷含量,根系性状,生物量和产量等共计18个性状进行检测;利用GBS技术对168个RIL家系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用候选区段内的多态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MapQTL6.0进行QTL分析;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在低磷水平条件下对其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分析】结果显示:RIL群体的磷含量(5个)、根系(5个)、生物量(5个)及产量(3个)等18个检测性状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整体表现显着差异,其中15个性状在高磷土壤上增加40~158%,但根冠比值减少11.3%,此外百粒重和根平均直径无显着变化;通过GBS技术,在PE1粗定位候选区段内构建了包含72个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分别覆盖大约~67.39c M和~20.1MB的遗传和物理距离,标记平均间距分别0.58c M and0.17MB;利用上述遗传图谱和18个性状指标对PE1进行定位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PE1可解释15个性状指标的6.7~19.4%遗传变异,LOD值在2.55~7.86之间,PE1连锁最紧密的两侧标记分别是S_32.56629和S_21.3315382,候选区间内仅有16个基因,在此将PE1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Gm PE1和Gmpe1。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Gmpe1基因的RIL家系能够显着提高大豆植株的磷含量和生物量,表明Gmpe1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此外,Gmpe1显着提高了大豆粒数和产量的相对系数(相对系数=低磷性状:高磷性状)值,表明Gmpe1在低磷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磷利用效率。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生理遗传机制分析,结果显示,Gmpe1可以显着增加大豆植株根系大小,从而增加对磷的吸收总量;此外,Gmpe1还可以提高大豆叶片等营养器官中的磷向籽粒中转运的总量和比例,从而提高了磷的利用效率;【结论】本研究通过图位的方式将PE1的候选基因缩小到16个,并初步阐释了PE1位点调控磷高效的生理遗传机制,为在酸性土壤上培育磷高效大豆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涛,宫超,衡周,孙保娟,黎振兴[7](2019)在《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基于Super-BSA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演化Ⅰ型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茄子青枯病是中国南方地区茄子生产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危害严重时经济损失高达50%~60%,严重阻碍了茄子产业的发展。以感病自交系‘51193’为母本(P1),抗病自交系‘06112’为父本(P2),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利用6世代群体P1、P2、BC1P1、BC1P2、F1、F2群体(320株)采用伤根灌根法接种(菌株为演化Ⅰ型GMI1000、SG-2、LZ-3、DG-2)5片叶的茄子植株,于接种后7、14、21、28和35 d时按照1~5级分级调查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接种28 d后抗病自交系‘06112’发病率为4%,感病自交系‘51193’为95.24%。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开展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06112’为抗源的青枯病抗性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对F2群体320株中抗、感极端池各35株开展Super-BSA测序的QTL定位,共获得8个QTL位点,在染色体2和3有两个抗病位点,染色体4、6、9、10各有1个抗病位点,其中EBWR2和EBWR9为主效QTL位点。分析发现,EBWR2b位于69.766~76.262 cM之间,且利用前期课题组开发的AFLP抗病标记E13M10,经Blast和标记分析,发现其序列位于2号染色体74.76cM区域内。通过茄子抗、感病亲本自交系转录组分析,第2号染色体在该QTL区间内含有398个基因,剔除52个所有组织和青枯菌处理未响应基因,剩余346个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QTL区间内含有8个基因的NBS-LRR和RLK串联区,及WRKY、AT-Hook、NAC等转录因子和蛋白。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茄子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将为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魏庆镇,王五宏,胡天华,胡海娇,汪精磊[8](2019)在《茄子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栽培种和野生种具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广泛的地理分布,在生长习性、抗病抗逆、果实形状和颜色上存在丰富的变异。利用种间杂交群体开展茄子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将为茄子重要农艺性状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挖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还可开发与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育种。本研究的母本材料为S. linnaeanum 1809纯合自交系,母本全株均有刺,果实小,圆球形带花纹,植株高大,叶缘波纹状;父本是茄子栽培种S. melongena 1836,是育种骨干纯合自交系材料,果实紫色,无刺,长果全紫色,叶无裂刻。统计121株种间F2单株的性状数据,主要包括主干高度、果实长度、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叶裂刻、叶刺数量、叶刺颜色和叶脉颜色等8个性状;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开发SNP标记,利用Joinmap v5.0软件回归算法构建连锁群,Rqtl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QTL位点。亲本重测序及F2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111.74G数据,构建了一张包含2122个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包含12条连锁群,连锁群总长度为1 530.7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2 cM;一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分布在9条连锁群上,贡献率在4.08%~55.23%之间,每个QTL位点包含2~11个不等的SNP标记,QTL区间大小在0.15~10.53 cM之间。检测到与主杆高度相关QTL位点1个(msh5.1);与果实性状相关QTL位点10个,其中与果长相关QTL位点4个(fl1.1、fl5.1、fl7.1、fl12.1),果径相关QTL位点4个(fd3.1、fd3.2、fd11.1、fd11.2),果形指数相关QTL位点2个(fs1.1、fs3.1);与叶片裂刻、叶刺数量、叶刺颜色及叶脉颜色相关QTL位点6个,其中叶刺颜色和叶脉颜色性状相关系数达到0.84,检测到同一个主效QTL位点控制两个性状,位于10号连锁群79.02~80.14区域,平均贡献率达到44.53%。(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王毅,谢大森,江彪,王敏,彭庆务[9](2019)在《冬瓜种子大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大小是植物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大籽种子较小籽种子具有更大的胚乳,贮藏更多的营养。在瓜类蔬菜中,大籽品种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普遍高于小籽品种,通过定向选育大籽品种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的有效途径。以中等大小种子冬瓜自交系B260-3-1和小种子自交系HF3为亲本,构建了4世代群体(P1、P2、F1、F2),2018年秋季,将P1、P2、F1及F2(220株)分离群体播种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实验基地,单株种植,完全随机排列,种瓜成熟后每株采摘1个瓜调查种子长度及宽度。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4个世代的种子长度和宽度进行联合分析,通过BSA-Seq对种子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冬瓜种子的长度符合两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5),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52.8%,多基因遗传率为32.6%,冬瓜种子的宽度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2),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76%,多基因遗传率为0.87%。在F2群体中挑选极端长、短种子各25个单株构建基因池进行BSA-Seq分析,在4号染色体1.0~3.9 Mb区间和6号染色体28.9~30.8Mb区间各检测到1个控制冬瓜种子长度的主效QTL,该定位结果与遗传分析结果一致。冬瓜种子大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林天,王敏,彭庆务,江彪,林毓娥[10](2019)在《节瓜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节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 var. chieh-qua How)基因组数据尚未公布且转录组信息匮乏,缺乏可以有效利用的基因信息,且国内外关于节瓜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较少,限制了节瓜分子辅助育种的发展。本研究中以高代自交系材料A39和H5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9个重要农艺性状(第1雌花节位、节间长、茎粗、嫩瓜长、嫩瓜粗、老瓜长、老瓜粗、老瓜肉厚和果皮蜡粉)进行调查,使用Popgene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冬瓜高密度遗传图谱开发的SSR引物中筛选出共显性标记进行F2群体扩增、基因型统计,利用JoinMap构建遗传图谱,MapQTL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第1雌花节位、节间长、茎粗、嫩瓜长、嫩瓜粗、老瓜长、老瓜粗及老瓜果肉厚度等8个性状在F2群体中呈连续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而果皮蜡粉性状在F2群体中出现分离,其中有蜡粉:无蜡粉接近3︰1的分离比例,推断蜡粉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H5的第一雌花节位、节间长、茎粗、嫩瓜长、老瓜长、老瓜果肉厚度均高于A39。相关性分析表明,老瓜粗与老瓜果肉厚度、老瓜长与老瓜果肉厚度、节间长与茎粗、老瓜长与老瓜粗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冬瓜的2087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从中筛选出62对在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多态率为3.0%,进一步筛选发现其中有34对为共显性引物;将共显性SSR引物对亲本和131个F2单株的DNA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了1张包含9个连锁群,遗传距离为199.5cM的遗传连锁图谱。结合此图谱,以LOD=2.5为QTL检出阈值,对节瓜9个农艺性状进行基因定位,仅检测出1个茎粗QTL位点(LOD=2.96),位于第2连锁群(LG2)上,左侧标记为SSR6C062,右侧标记为SSR6C084,表型变异率为10.3%。本研究完成了节瓜9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但鉴于图谱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标记较少,仅检测到了与茎粗相关的QTL。研究结果将为节瓜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遗传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米雄穗分枝数差异显着的自交系豫086(分枝数多)和豫M 1-7(分枝数少)杂交获得F_1,通过单粒传法获得含177个株系的F_7 RIL群体。以玉米10 kb SNP芯片进行RIL群体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QTL Cartographer 2.5对郑州和海南2个环境下玉米雄穗分支数(Tassel branch number,TBN)和玉米雄穗主轴长(Total tassel length,TTL)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包含1 792个簇,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 109.45 cM,相邻簇之间平均距离为1.18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了24个雄穗相关性状QTLs。其中7个与TBN相关QTL分布于第3, 8和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范围是6.74%~13.88%;其余17个为与TTL相关QTL,位于第1,3,5,6,8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位点可解释5.59%~18.66%的表型变异。在2个环境下检测到了一个相同的TTL相关QTL位点(qTTL1-2)和2个既控制TBN又控制TTL的QTL位点(qTBN8郑州,qTTL8郑州;qTBN8-3海南,qTTL8海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王赛,王宇宇,王石磊,徐梦真,邹欢.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玉米雄穗分枝数和主轴长QTLs[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叶桑,崔翠,郜欢欢,雷维,王刘艳.基于SNP遗传图谱对甘蓝型油菜部分脂肪酸组成性状的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崔宝丰,杨永庆,廖红.大豆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杨思晴,胡鑫,王中秋,缪娜娜,胡乐佳.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臂置换系抽穗期基因遗传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杨永庆,廖红.大豆磷高效基因位点PE1的遗传解析和精细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李涛,宫超,衡周,孙保娟,黎振兴.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基于Super-BSA的QTL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8].魏庆镇,王五宏,胡天华,胡海娇,汪精磊.茄子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9].王毅,谢大森,江彪,王敏,彭庆务.冬瓜种子大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林天,王敏,彭庆务,江彪,林毓娥.节瓜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有SNP标记分布的Scaffold在所有基因组...载体构建Appendixfigure1Constructiono...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组DNAFig.4-...一3FZ:3群体两位点互作分析在Rl48株系中发生的/即时0交换Fig#21t...黄瓜M基因的连锁标记Fig.2-4Thelinka...

标签:;  ;  ;  ;  ;  ;  ;  

遗传定位论文_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