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包括主箱体及设于其顶部的面板,面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安装孔,发热盘通过连接座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内固定;所述的发热盘固定在连接座的底部,并通过电源线与设置在面板前方的控制系统电联;所述的主箱体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外的集水槽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定位杆与集水槽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锅盖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专用的锅盖容置区,使得锅盖可以有序安全的摆放。集水槽的设置可使得锅盖上的水蒸气能够汇集在该槽内,保证了厨房的清洁卫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箱体(1)及设于其顶部的面板(2),面板(2)上分布有若干个安装孔(3),发热盘(4)通过连接座(5)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3)内固定;所述的发热盘(4)固定在连接座(5)的底部,并通过电源线与设置在面板(2)前方的控制系统(6)电联;所述的主箱体(1)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7)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71),储物箱(7)的顶部与面板(2)间设置有隔热腔(8),隔热腔(8)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材料(81),隔热腔(8)的侧壁设置有散热风扇(82)与外界导通,所述的隔热腔(8)外设置有锅盖放置架,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8)外的集水槽(9)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91),定位杆(91)与集水槽(9)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92),锅盖(10)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92)。
设计方案
1.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箱体(1)及设于其顶部的面板(2),面板(2)上分布有若干个安装孔(3),发热盘(4)通过连接座(5)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3)内固定;所述的发热盘(4)固定在连接座(5)的底部,并通过电源线与设置在面板(2)前方的控制系统(6)电联;所述的主箱体(1)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7)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71),储物箱(7)的顶部与面板(2)间设置有隔热腔(8),隔热腔(8)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材料(81),隔热腔(8)的侧壁设置有散热风扇(82)与外界导通,所述的隔热腔(8)外设置有锅盖放置架,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8)外的集水槽(9)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91),定位杆(91)与集水槽(9)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92),锅盖(10)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9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阀(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阀(11)连接有下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9)截面呈梯形槽状,定位杆(91)横向安装在集水槽(9)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的正面开口高度低于定位杆的高度,使得定位杆与槽口间形成避空区(9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9)及定位杆(91)由不锈钢材质制作,通过螺接或是焊接固定在隔热腔(8)外。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用具,具体是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
背景技术
焖锅菜是由服务员现场烹制的,焖锅菜由于能够保持食材鲜嫩,在现代饮食消费生活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焖锅一般需要添加很多佐料,例如油、洋葱、西芹、红萝卜、青红椒、红薯、圣女果2~ 3颗、小枣5~6颗、大蒜10~15颗、枸杞10粒左右,再放上一层拌好的主料,然后用电磁炉、天然气加热10分钟左右,铲锅后再铺上一层美味的酱汁加热5分钟即可食用。随着市场的推广,焖锅菜店家越做越大,传统采用电磁炉及天热气烹调的方式由于温度及时间全靠人工控制,所以菜品的口感难以保证,因此已经不适合大型店铺使用。同时由于在出菜时,用户需要将锅盖取出,但是现有的设备中,没有专门放置锅盖的位置,导致锅盖随意摆放,容易出现锅盖相互污染,甚至是因为锅盖跌落造成损坏,针对于此,急需发明一种焖锅专用烹调炉,已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温度及烹调时间智能控制,并可同时实现多个焖锅同时烹调,提高烹调效率,便于锅盖放置,保证锅盖清洁卫生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箱体及设于其顶部的面板,面板上分布有若干个安装孔,发热盘通过连接座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内固定;所述的发热盘固定在连接座的底部,并通过电源线与设置在面板前方的控制系统电联;所述的主箱体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储物箱的顶部与面板间设置有隔热腔,隔热腔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材料,隔热腔的侧壁设置有散热风扇与外界导通,所述的隔热腔外设置有锅盖放置架,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外的集水槽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定位杆与集水槽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锅盖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
所述的集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阀。
所述的排水阀连接有下水管。
所述的集水槽截面呈梯形槽状,定位杆横向安装在集水槽内。
所述的集水槽的正面开口高度低于定位杆的高度,使得定位杆与槽口间形成避空区。
所述的集水槽及定位杆由不锈钢材质制作,通过螺接或是焊接固定在隔热腔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设置有多个烹调工位,可同时对多个焖锅进行烹调,可大幅度提高烹调效率,特别适合餐饮企业使用。3、烹调时间及烹调温度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因此一旦系统启动,即可自动完成烹调,保证菜品口感稳定。4、设置有专用的锅盖容置区,使得锅盖可以有序安全的摆放。5、集水槽的设置可使得锅盖上的水蒸气能够汇集在该槽内,保证了厨房的清洁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装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锅盖放置到容置区内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锅盖与集水槽装配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水槽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多头焖锅烹调炉锅盖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箱体1及设于其顶部的面板2,面板2上分布有若干个安装孔3,发热盘4通过连接座5固定安装在该安装孔3内固定;所述的发热盘4固定在连接座5的底部,并通过电源线与设置在面板2前方的控制系统6电联;所述的主箱体1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7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71,储物箱7的顶部与面板2间设置有隔热腔8,隔热腔8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材料81,隔热腔8的侧壁设置有散热风扇82与外界导通,所述的隔热腔8外设置有锅盖放置架,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8外的集水槽9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91,定位杆91与集水槽9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92,锅盖10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92。
所述的集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阀11。
所述的排水阀11连接有下水管。
所述的集水槽9截面呈梯形槽状,定位杆91横向安装在集水槽9内。
所述的集水槽的正面开口高度低于定位杆的高度,使得定位杆与槽口间形成避空区93。
所述的集水槽9及定位杆91由不锈钢材质制作,通过螺接或是焊接固定在隔热腔8外。
工作原理:在使用前,用户先将菜品置入焖锅内,并盖上锅盖,然后将焖锅置入发热盘上,启动控制系统即可向发热盘供电使其工作加热。其中,为了令焖锅均匀受热,保证锅内食物同步焖熟,本案中的发热盘4的上端面设置有呈内凹状的加热腔41,焖锅9置入该加热腔内,同时加热焖锅9的锅底及锅身。另外,发热盘通过连接座5向下延伸安装在面板上,由于连接座的桶身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焖锅置入该连接座内后,焖锅的锅身整体被隐藏在连接座及加热腔41内,有效的避免了发热盘的温度向外散失,提高了发热盘的工作效率。
在加热烹调过程中,控制系统会通过设置在发热盘上的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加热温度,并通过控制发热盘的供电与否,使得温度始终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并计算加热时间,一旦加热时间到达设定值时,系统停止加热工作,并在控制系统中以相应的声光报警给用户提示,用户即可上菜。自动化统一的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控制,可使得利用本设备烹调出的菜品口感统一,且无需人工看护,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空间利用率,本案中在主箱体顶部的面板设置成烹调区,而主箱体的正面还设置有储物箱7及覆盖在其表面的箱门71。其中,为了避免发热盘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储物箱,本案中在储物箱7的顶部与面板2间设置有隔热腔8,并在隔热腔8的底部设置有隔热材料81,隔热腔8的侧壁设置有散热风扇82与外界导通。通过散热风扇加强空气的对流,使得隔热腔内的热量及时向外散发,从而提升隔热腔的隔热效果,使得储物箱可正常存放物品。
进一步地:由于现有的烹调设备没有设置专用的锅盖放置区,因此锅盖都是随意摆放,锅盖内的水蒸气会泄漏,造成锅盖间相互污染,影响锅盖的清洁卫生,同时由于锅盖无需摆放,容易造成厨房环境混乱无章,影响美观,甚至是在使用某个锅盖时容易造成锅盖跌落发生损坏,针对于此,本案中在隔热腔外、箱体的正前方设置有锅盖放置架,所述的锅盖放置架包括固定在隔热腔8外的集水槽9及设于槽内的定位杆91,定位杆91与集水槽9的槽壁间形成容置区92,锅盖10卡置安装在该容置区92。当用户需要放置锅盖时,只需要将锅盖放置到定位杆91与集水槽9的槽壁间形成的容置区92内即可。此时锅盖被侧向放置到容置区内,锅盖内的水蒸气在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到集水槽内,从而避免了水蒸气污染厨房环境。其中,由于限位区能够起到对锅盖的固定作用,因此锅盖可有序的放置到限位区内,从而有利于保证厨房环境整洁美观,也便于了用户存放及取用,故可广泛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2503.3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12529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A47J27/00
专利分类号:A47J27/00;A47J27/58;A47J47/16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严俊华
第一申请人:严俊华
申请人地址:528500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龙尾村8号
发明人:严俊华
第一发明人:严俊华
当前权利人:严俊华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散热风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