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超细纤维论文_靳许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酯超细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细纤维,聚酯,分散染料,聚酯纤维,牢度,孔径,纤维。

聚酯超细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靳许[1](2019)在《聚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其染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酯超细纤维不仅具有普通化纤的特点,还具有柔软、蓬松及其他一些特殊的风格,其洗可穿性、尺寸稳定性、强度等均超过天然纤维。但由于超细纤维特殊的结构特点,也给染色带来许多问题,如相同的染料用量,聚酯超细纤维的表观颜色深度低、染色色牢度差等。聚酯超细纤维的染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改善聚酯超细纤维的染色性能。首先采用原液着色法使用分散蓝FNS、酸性艳兰G对纺丝液进行着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聚酯纳米纤维膜,探究了牵伸处理和退火处理对聚酯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然后使用羊毛角蛋白对聚酯进行改性,分析了角蛋白改性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能。最后探究了聚酯/角蛋白纳米纤维膜的后上染工艺,通过改变角蛋白的含量、染色温度以及染料的种类得出最佳的后上染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牵伸处理难以获得高结晶取向,大晶粒和低无定形区取向超分子结构的纤维。退火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变聚酯纤维的聚集态微观结构,提高纤维的表观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退火处理后聚酯纤维膜的耐皂洗牢度和耐汗渍牢度均能达到4级。使用羊毛角蛋白对聚酯进行改性时,角蛋白的加入降低了纤维的直径,直径分布趋向于高斯分布。而且纤维膜的亲水性得到提高。当角蛋白含量低于20wt%时,聚酯与角蛋白可以完全相容,形成均相。角蛋白含量高于20wt%时,相容性变差。使用分散蓝FNS:酸性艳兰G=1:1的复配染料对纳米纤维原液着色的表观颜色深度最大。耐皂洗和耐汗渍牢度可达到4级,耐日晒牢度却只能达到2级。探究聚酯/角蛋白纳米纤维膜后上染工艺时,从染色速率曲线可以看出,角蛋白含量的增加加速了纳米纤维膜对酸性染料的吸附,而温度的提高也使得样品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变大,最理想的染色温度为90℃。角蛋白改性后,纳米纤维膜的着色机理主要是酸性染料对纤维内部的角蛋白的着色,最理想的复合染料配比为分散蓝FNS:酸性艳兰G=1:1。(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23)

张恒,甄琪,钱晓明,杨红英,申屠宝卿[2](2018)在《聚酯/聚酰胺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孔径的可预测性,通过水刺原纤化技术制备了聚酯(PET)/聚酰胺6(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纤维几何形态和材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孔径预测模型,并对孔径大小与开纤率、纤维线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预测。结果表明:双组分纤维在水刺作用下开裂成超细纤维,且纤维在水平方向相互纠缠排列;受水刺原纤化工艺影响的开纤率是影响孔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孔径预测模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孔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PET/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分布。(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沈翠翠,辛斌杰[3](2015)在《聚酯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超细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ET纤维的形态进行表征,研究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纺丝液浓度等因素对纤维形态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纺丝电压为20 k V,接收距离为10 cm时,纺丝液浓度为10%~16%均能获得连续、平滑的纤维;纺丝电压为16~22 k V时,电纺过程稳定;接收距离对纤维的直径和结晶结构无规律性影响;电纺PET纤维的结晶度都较低。(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周静宜,方小兵,张大省[4](2014)在《新型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超细纤维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很难常压沸染,PET超细纤维常压条件下几乎不能上染。本研究以精对苯二甲酸(PTA)、间苯二甲酸(IPA)、乙二醇(EG)及聚乙二醇(PEG)为基本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常压分散染料可染聚酯(NEDDPET);其中IPA的加入可使改性聚酯的结晶结构得以松散,PEG的适量添加致使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温度有所降低,从而有利于聚酯纤维实现常压沸染和深染,同时确保制品的染色牢度达到较高等级;PEG的添加能改善大分子的流动性能,提高改性聚酯的分子量,增强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以NEDDPET为岛组分、易水解聚酯(EHDPET)为海组分纺制的海岛型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可纺性,所纺复合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理想。开纤后,由岛组分超细纤维加工的织物在常压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分散染料上染性,染色后其各项色牢度等级可达服用指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4年06期)

G.Gebhardt,C.Hemeltjen,F.Richter,A.Schnfeld,R.Umber[5](2012)在《聚酯超细纤维/弹性纤维混纺织物成功染色的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染色者已可应对最初提出的挑战,通过熟悉各种影响参数并控制它们利于织物的弹性、匀染性和牢度级数,以制定合适的优化策略。必须特别注意的是热定型工艺的温度。作为基本规则,建议采用下降的温度趋势,染前用高温热定型,而染后用低温热定型/干燥,这相比于反过程织物的性能将更好。应用一些适用于单个工艺技术且满足所需织物性能的特定化学助剂,可使聚酯超细纤维/弹性纤维混纺织物成功染色后的性能符合高质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2年06期)

陆慧良[6](2012)在《全消光聚酯切片(超细纤维专用)产品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酯消光剂的性能研究和筛选,并对工业化试验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浆料调制摩尔比、酯化反应、缩聚反应等过程工艺参数的系统优化和研究,上海石化首创采用纳米级液态消光剂进行了全消光聚酯切片产品的升级换代,成功开发出新一代的全消光聚酯切片(超细纤维专用)产品。工业化生产过程稳定,产品质量优良,很好地满足了加工全消光超细纤维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2年04期)

Felix,Herwegh,Markus,Reichwein[7](2006)在《聚酯超细纤维产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时尚和功能化的要求,市场上对PET超细纤维已经有了一个逐渐稳定的、世界范围的需求。以聚酯纤维110dtex/330f品种为例,完美的超细纤维制造工艺(纺丝部分)和进一步的加弹工艺(加弹,丝饼染色,用作纬纱编织)在下文都有细致介绍。这些介绍表明使(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06年11期)

潘小丹,周颖,胡国[8](2006)在《海-岛型聚酯超细纤维的剥离开纤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分析仪(DSC)、纤维强力试验仪等先进测试仪器和分析手段,分析并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海-岛型聚酯复合超细纤维的碱处理效果,得出海-岛型聚酯复合超细纤维的最佳开纤工艺。(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李勇,朱泉[9](2005)在《几种聚酯超细纤维染色用分散染料染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4只分散染料对聚酯超细纤维进行染色,并对其移染性、皂洗牢度及染料的高温分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料的移染性与染料分子结构有关,分子量小,移染性好;皂洗牢度与染浴浓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染色浓度为4%时比12%高1级。碱性染色结果表明:BlueUP—GF在碱性条件下酯基水解严重,不适合碱性染色。(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05年03期)

白小军,朱泉[10](2005)在《聚酯超细纤维分散染料的染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的分散染料进行染色性能研究,包括升温上染率以及初染率、120℃染色工艺和匀染性的研究,为选择适用于聚酯超细纤维染色的染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聚酯超细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孔径的可预测性,通过水刺原纤化技术制备了聚酯(PET)/聚酰胺6(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纤维几何形态和材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孔径预测模型,并对孔径大小与开纤率、纤维线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预测。结果表明:双组分纤维在水刺作用下开裂成超细纤维,且纤维在水平方向相互纠缠排列;受水刺原纤化工艺影响的开纤率是影响孔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孔径预测模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孔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PET/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酯超细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靳许.聚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其染色性能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张恒,甄琪,钱晓明,杨红英,申屠宝卿.聚酯/聚酰胺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预测[J].纺织学报.2018

[3].沈翠翠,辛斌杰.聚酯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J].上海纺织科技.2015

[4].周静宜,方小兵,张大省.新型分散染料常压可染聚酯超细纤维的研制[J].纺织导报.2014

[5].G.Gebhardt,C.Hemeltjen,F.Richter,A.Schnfeld,R.Umber.聚酯超细纤维/弹性纤维混纺织物成功染色的优化策略[J].国际纺织导报.2012

[6].陆慧良.全消光聚酯切片(超细纤维专用)产品开发与应用[J].纺织导报.2012

[7].Felix,Herwegh,Markus,Reichwein.聚酯超细纤维产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J].纺织导报.2006

[8].潘小丹,周颖,胡国.海-岛型聚酯超细纤维的剥离开纤工艺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06

[9].李勇,朱泉.几种聚酯超细纤维染色用分散染料染色性能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5

[10].白小军,朱泉.聚酯超细纤维分散染料的染色工艺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分散染料上染速率曲线海-岛纤维处理前后的DSC曲线单丝纤度与强度的关系单丝纤度与伸度的关系取向因子与沸水收缩率的关系单丝纤度与沸水收缩率的关系

标签:;  ;  ;  ;  ;  ;  ;  

聚酯超细纤维论文_靳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