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基因,桑天牛,毛白杨,嫩枝,品种,正交。
抗虫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自成[1](2019)在《不同杨树品种对桑天牛抗虫性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杨树试验林连续5 a的自然感虫数据和连续2 a人工接虫数据,得出自然感虫数据分析结果与人工接虫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人工接虫可以替代自然感虫观测来研究不同品种的抗虫能力,从而能缩短杨树新品种抗虫性研究的时间;对同批杨树系号连续2 a采用同样的人工接虫方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验证了人工接虫方法的可靠性,同时也得出用人工接虫方法来测定不同系号的抗虫性只需1 a就可得到可靠结论;通过对同批同质的桑天牛成虫在高抗和易感杨树品种上的接虫数据分析,排除了引起各杨树品种桑天牛被害率差异并非虫体个体差异和树体个体差异,而真正原因是由于品种间抗虫能力的不同;比较连续2 a的接虫数据可得人工接虫最佳时期为造林2—4 a,此阶段接虫枝条易找,接虫便利,且数据可靠。(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田海燕,周永萍,崔瑞敏[2](2018)在《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取得的成就及试验方法的改进,指出了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8年08期)
占建仁,吴宏图,陈坚,郑凡,王任民[3](2016)在《几种杂交抗虫棉的产量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探索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抗虫棉种,按照国家棉花品种展示方案,我局开展了沙杂10号等12个品种的产量对比试验,对每个展示品种进行了单独收花称重记载,并于10月16日进行了田间测产,11月20日对10个品种的实收花数量进行了汇总排位。现将展示工作情况进行简要总结。1试验安排试验地点为蔡岭镇东风村曹焱自然村,对比试验田面积(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6年02期)
张德海,黄芳,胡明国[4](2015)在《广德县水稻品种抗虫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适合广德县及皖南稻区的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主持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重大病虫害灾变的关键因子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通过2013、2014年不同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个供试水稻品种中,Y两优9918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最强,丰两优4号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最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吴章荣,陈德荣,杨芳,卢玉文,陈雪凤[5](2014)在《平菇抗虫品种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个本地常栽的平菇品种为试验材料,出菇期间引入双翅目害虫平菇厉眼蕈蚊,进行抗虫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品种灰平的抗虫性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4年06期)
张溃珍,孙丽娟,刘青霞,刘进法,郝良敏[6](2014)在《激素影响抗虫‘741’毛白杨嫩枝扦插生根正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棚设施条件下,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IBA-K、NAA-Na、DA-6不同浓度处理抗虫‘741’毛白杨嫩枝插穗后的扦插生根效果。IBA-K盐、NAA-Na盐、DA-6均能显着提高嫩枝插穗生根率,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IBA-K盐>NAA-Na盐>DA-6,其中,IBA-K盐是影响抗虫‘741’毛白杨嫩枝插穗生根的主要因子。试验3组合A150×B3250×C315的平均生根率达到93.1%,是抗虫‘741’毛白杨嫩枝插穗生根最佳激素水平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4年09期)
王士红,杨中旭,李秋芝,李海涛,尹会会[7](2013)在《鲁西地区抗虫棉品种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找出适合鲁西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对近几年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及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内育成的共31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综合参试品种表现,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常规品种有K836(7.7%)、鲁6269(7.7%)、银兴棉4号(6.2%)、鲁棉研37(5.6%),杂交品种有汴棉5号(12.9%)、鲁05H9(8.4%)。这些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在本区域主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崔浩然[8](2013)在《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田间试验及遗传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在作物新品种培育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有新性状的转基因植株,通过各种分子检测手段对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对现有作物品种进行改良,从而实现转基因植株走向产业化。本课题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高代自交系(PXH1和PXH2)以及利用基因枪法获得的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HF)进行分析,通过分子检测和田间玉米螟抗性试验,分析外源基因cry1Ah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稳定性,利用回交转育对获得的高抗转基因玉米株系与有优良农艺性状的自交系郑58进行回交,并且对回交后代进行分子跟踪检测和田间玉米螟抗抗性鉴定,得到的结果如下:(1)Bt cry1Ah基因可以在PXH1和PXH2转基因玉米中逐代稳定遗传,在T11代达到纯合,通过Southern blot证明cry1Ah基因分别以单拷贝(PXH1)和双拷贝(PXH2)的形式整合。(2)Bt cry1Ah基因可以在HF转基因玉米中逐代稳定遗传,在T5代阳性率达到90.75%,接近纯合。(3)利用回交转育手段,分别获得回交F*1代(PXH1和PXH2)和BC2F1代(HF)种子,通过对各世代的Cry1Ah蛋白表达量和田间玉米螟抗性进行分析,发现两种指标均比供体亲本高。(4)通过荒地竞争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的生存竞争能力要远远小于杂草,不会影响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李爱国,朱青竹,王虎,李增书,赵丽芬[9](2013)在《杂交抗虫棉新组合F_1代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棉花3个母本(A、B、C)及2个父本(1390、1432)配制杂交组合,测定杂交F1代的丰产性、抗病性、抗虫性及纤维品质,以期鉴定出产量高、抗逆性好、纤维品质优良的杂交新组合。结果表明:以A为母本的组合F1代纤维断裂比强度、霜前子棉和皮棉产量均较高,且具有抗虫性和抗病性,其中组合A×1390的F1代纤维品质较好,霜前子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综合性状较好,为鉴定出的最优杂交抗虫棉新组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王晓军,王静,刘洪亮,张力,姜文玲[10](2012)在《喂饲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喂饲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方法将140只健康6~8周龄SPF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饲养对照组和低(17.5%)、中(35%)、高(70%)剂量转基因大米组及低(17.5%)、中(35%)、高(70%)剂量亲本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饲喂方式染毒,连续饲养90 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测定体重、进食量;在实验中期(第45天)和实验结束时(第90天)检测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在实验结束后测定各主要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剂量组动物的体重均呈增长趋势,转基因组、亲本对照组与饲养对照组每周体重及体重总增重、每周进食量、总食物利用率以及中、末期的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各主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均未发现有生物学意义的改变。结论未发现喂饲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对大鼠具有亚慢性毒性。(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抗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要回顾了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取得的成就及试验方法的改进,指出了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虫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赵自成.不同杨树品种对桑天牛抗虫性的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19
[2].田海燕,周永萍,崔瑞敏.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棉花.2018
[3].占建仁,吴宏图,陈坚,郑凡,王任民.几种杂交抗虫棉的产量对比试验[J].农民致富之友.2016
[4].张德海,黄芳,胡明国.广德县水稻品种抗虫性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
[5].吴章荣,陈德荣,杨芳,卢玉文,陈雪凤.平菇抗虫品种筛选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4
[6].张溃珍,孙丽娟,刘青霞,刘进法,郝良敏.激素影响抗虫‘741’毛白杨嫩枝扦插生根正交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4
[7].王士红,杨中旭,李秋芝,李海涛,尹会会.鲁西地区抗虫棉品种筛选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3
[8].崔浩然.转Bt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田间试验及遗传稳定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9].李爱国,朱青竹,王虎,李增书,赵丽芬.杂交抗虫棉新组合F_1代试验初报[J].河北农业科学.2013
[10].王晓军,王静,刘洪亮,张力,姜文玲.喂饲转HJC-1和G6-EPSPS基因抗虫耐草甘膦大米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