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清周水兰(吉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吉水3316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393-02
【摘要】通过分析检验工作中职业暴露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及应采取的积极防护措施,得出结论:卫生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教育,提升硬件设施安全性;个人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血源性传播疾病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途径
作为临床最重要的医技辅助科室,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标本,实验室人员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受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源性、胃肠道、呼吸道、接触和医学节肢动物等几方面。血源性传播是检验科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在此仅对血源性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1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
临床最常见危害比较大的主要有HBV、HCV、AIDS这三种疾病。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实验室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1]。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实验室人员中占绝大多数。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2]。
1.1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是实验室人员面临传播范围最广的血源性疾病,HBV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它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实验室人员感染率较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血液足以受染。
1.2丙型肝炎病毒(HCV)丙肝病人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乙肝病人的4倍。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拷贝/ml左右。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1.8%。据唐晓敏等统计,护士和实验室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1.3艾滋病病毒(HIV)AIDS全球性流行对实验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是最致命的。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对HIV职业暴露的建议,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有明显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
2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2.1完善制度、规范操作科长应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了解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的一系列卫生管理办法和安全条例,并应根据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细则和考核办法,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范围。
2.2加强学习培训实验室人员应加强对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必须熟悉掌握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理化性质、传播方式等。
2.3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1洁身自好检验人员须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出入实验室应注意穿戴并应经常清洗消毒,形成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理念。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隐形眼镜等,工作完应洗手,可用六步或七步洗手法。
2.3.2接触后预防措施实验室人员应定期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掌握身体状况。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推行预防接种。实验操作中如出现意外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3%碘酒或75%酒精消毒并包扎伤口;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2.4环境物品消毒1987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建议医院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工作环境设施必须定期消毒处理。
2.5垃圾处理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和专门处置单位,并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可按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危险销毁品等标准进行分类,标示于垃圾桶显要位置。注意在处理垃圾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并且应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减少皮肤粘膜接触,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6设备适用安全性选购设备器材时应从正规经销商处购买,保证质量,防止意外。
2.7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配备锐器容器,也称之为“安全盒”。改善人机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并应定期修理和更换。
3小结
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认识到防范的重要性。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职业暴露、生物安全的这一理念应该得到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应该大力提倡、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蔡景一.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