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仁”作为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原则,其含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张先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孔子提出了关于“仁”的界说,并以此为据划分出了孔子论“仁”的较深层次和较浅层次,讨论了“仁”最主要的含义或核心含义,并对超过“仁”与未达于“仁”的境界(或标准)进行了揭示和分析。
关键词:张岱年;孔子;“仁”
凡提起“仁”的概念,都会想到孔子。“仁”之一词虽不出于孔子,但经过孔子的提炼和归纳,最典型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特色,并形成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体系。此后,“仁”不但成为儒学的核心概念,也渗透到诸子思想和佛道文化之中,给予传统中国的伦理规范、法制建设、社会稳定以精神指向,体现了古代先贤应对世事的理智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范畴。
1) 当政策模糊性低、冲突程度也低的情况下,选用行政性实行。 该模式的支配要素为“资源”,资源越多,行政性实行越有保障。 实行的过程好比一台机器,呈现出垂直方式,最顶端是中央权威机构,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给实行层。 较低程度的模糊性意味着政策的实行者目标十分明确。
一、“仁”的较深与较浅层次
“仁”在传统社会,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但同时也是具有强烈现实品格的道德原则和实践依据。因而“仁”本身是可以再分析的,它实际上是由不同的蕴含和不同的层次所组成的包容性的范畴。这在孔子创立他的仁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如此。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第六章是《仁爱学说评析》,从此章标题便可看出,张先生是以“仁爱”来定位孔子的仁说的。当然,在他这里还包括墨子的兼爱和老子的慈爱①见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第六章《仁爱学说评析》,《张岱年文集》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又,本章内容(《仁爱学说评析》)先期发表于《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但本文只涉及孔子的仁爱。
张先生认为,“仁”虽然在一般意义上被孔子提高为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但依据其含义,可以将它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譬如较深层次、较浅层次或最主要的含义、核心含义等[1]579-580。下面参照张先生所举孔子言仁之例,做一具体分析。
作为音乐剧,《茉莉》展现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941年直至2017年。曾先生创造性地将一个时代的变迁浓缩到两对恋人的情感旋涡中,由两条交织的情感线将抗日时期、内战时期、两岸的对立时期直至现今,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男主人公雨泽与女主人公小茉莉的爱情作为该剧的情感明线贯穿于全剧中,她们的相识、相恋正是当代海峡两岸的主流意识,它是阳光的、充满希望的。这样的剧情设置恰好提供了音乐剧创作所需要的时尚、流行的元素,作为《茉莉》的作曲,我在这些桥段的创作中是充满了喜悦与满足的。
(一)较深层次的含义
孔子言“仁”处很多,张先生认为重要的也不少,譬如下面所引:
高潮的心情极度压抑,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横七竖八地躺满了烟屁股。高潮继续浏览那帖子的跟帖。跟帖很多,已经盖了五百多层楼,有艾诗虹的同事同学朋友等熟人写的,也有毫不相干的坛友和游客写的,内容都是表达对英年早逝的艾诗虹的追思之情。尤其是诗友们的跟帖更是抢眼,或古体诗词,或现代诗歌,仿佛艾诗虹的离去,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都写得感情真挚情绪饱满。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在“爱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间,“爱人”表示个人对于别人应有的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既表示个人对于别人的态度,也表示了个人对于自我的态度。“己欲立”“己欲达”肯定了个人的主体性,“立人”“达人”则承认别人的主体性。孔子的“仁”的观念,就是古代关于个人主体性的思想,也是古代的人道主义思想[1]218-219。那么,张先生意下孔子仁说的核心含义,就是指承认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的主体性。独立人格是心理学的概念,主体性则是哲学的概念,但二者都与独立意识和自主判断相关联,故也可以相通。在此意义上,爱人就是“我”(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去爱、去承认他人的价值。
在这中间,作为“仁”的较深层次或较高层次代表的,张先生认为主要是首末两条。在这两条中,“爱人”比较简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爱人”的具体规定。而这个具体规定,就是“仁”的最主要的含义。
至于“爱人”本身,既然人是“类”的概念,爱人在名义上就是爱一切人,即孔子自己所说的“泛爱众”(《论语·学而》),它表述了人类之爱的基本原则。但在同时,张先生也认为,爱是有贵贱等级的,并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批评晋国铸刑鼎为例,说明这表现了明显的阶级性。在20世纪80年代的著作中,阶级分析法还较为流行,尽管在今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所以首末两条表述了“仁”的较深层次的含义,其理由:首先,是否具有新意。以此为标准,第二、第三的中间两条,“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引用前人成语;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则是孔子自己提出。孔子自己提出的,体现了孔子的创新思想,因而应当属于较深层次[1]579-580。
前面四条孔子答“问仁”,都是就“仁”之德自身做出解释;但这两条情况不同,孔子不是直接解释仁之德为何,而是以具有仁德的人的言行去间接说明仁,而且还都与难易问题相关。在前者,有仁德之人说话迟钝,迟钝则意味着慎重。为何是如此?因为实行起来难度大,话语表达自然就很慎重了。在后者,有仁德之人先付出艰辛,然后才能收获果实。这说明,孔子虽然讲过“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这只是就可能和趋势而言;进入现实,就必然要跨越“难”这一关口。联想到从《尚书》以来知易行难的一般认知立场,孔子可能想要表明实现仁德之不易及与其相关联的慎重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为仁人。
本文对比了基于严重拥堵里程比例和基于行程时间比的交通指数计算模型,分析了两种模型在不同区域范围的适用性,确立了小区域更宜采用行程时间比的方法计算交通指数,对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共32个街道进行了典型工作日的交通指数计算. 为分析不同街道的交通运行特征,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所有街道的工作日交通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5种典型特征的街道指数模式曲线,从出行特征、交通需求、用地类型等角度,对不同类型街道的模式曲线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交通运行特征. 该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北京市精细化交通治理工作,在数据条件丰富的情况下,评价范围可从核心区扩展到全市,为不同类型的街道交通管理和拥堵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②区域层面,市、县两级水务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与之配套的节水办、水政监察支(大)队已经建立,基层乡镇水资源管理服务站覆盖率超过90%。
张先生从肯定人人有独立的人格解说“仁”,凸显了注重人的权利和意志品质的现代性立场。可能正因为如此,对中间两条即“克己复礼为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只是一般地肯定其重要性,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就第二条“克己复礼为仁”来说,由于突出了“克己复礼”和仁礼关系这一孔子仁学的最重要的话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广泛讨论,至今仍有不少文章涉及。其讨论之细,涉及将“克己复礼为仁”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拆开进行论辩。张先生认为“克己复礼”是引用前人成语,但也说明仁与礼有密切关系,遵礼而行是仁的主要表现。礼既是表现,就属于形式一方,而仁则是内容。但仁的内容是什么却没有明确揭示,所以未被归入仁的较深层次含义之列。不过,如果站在“克己复礼”就“是”仁、即以礼解仁的一方,这一条倒刚好说明,仁不能离开礼而独行,无礼不成仁,仁与礼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如何依循制度规范去践行和阐扬仁德,应该也进入了仁的较深或较高层次的含义。
不过,虽然谓之较浅或较低层次,但并不等于不重要,譬如上面孔子答司马牛问仁,张先生便是将其与前面较深层次的四条排列在一起的[1]579-580。这两条孔子言仁,为何层次较浅或较低,张先生没有给出理由,但不妨做一点分析。
(二)较浅层次的含义
“仁”的较浅层次,张先生也称为较低层次,一共举有两条,如下: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大步前进并且有别于传统的专业,属于新兴学科。在院校教学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师,很多是非本专业毕业的。很多教师是由类似专业过来的。他们中有的电脑知识储备不足,有的业务水平和实习培训经验不足,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很好地展开。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在第三条,张先生引其中“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二句,亦说明是前人成语,没有给予解释。从孔子答仲弓问仁全句的语气和语义看,孔子所答重点在仁德体现在何处及其实践效果,而非直指仁的含义本身。但在今天,这一条的核心部分已成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这被当作黄金法则或金律(银律)的消极形式①罗斯特说:“黄金法则具有积极与消极两种形式。例如,基督耶稣的教义‘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被视为积极的,儒家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被视为是消极的。”参见H.T.D.罗斯特著,赵稀方译:《黄金法则》,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又,罗哲海:“在《论语》里面,金律的表现形式多半属于消极性质。除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外,《论语·公冶长》中亦有子贡之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种消极性质的语句也被某些人称作‘银律’。”见罗哲海著,陈咏明、瞿德瑜译《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在儒家的语言系统中,这也就是“恕”,“恕”实际就是“互惠”②罗哲海云:“在西方汉学研究的文献中,‘恕’字大多被译作reciprocity,亦即互惠。”见罗哲海著,陈咏明、瞿德瑜译《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罗哲海以为,无论是金律或银律,抑或积极或消极的形式,“无论自己对他人有所行为或不行为,均非头等重要之事,决定性的在于彼此设身处地地考量,而不论客体的身份为何”[2]。这种彼此设身处地的考量是互惠的:我若施于人,人当回报我;我不想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就不应当这样对待人。互惠无疑存在利益的交换,但互惠的基点仍在互爱,故其交换的效果是正面的,不但从效果的层面肯定了爱的价值,而且使仁爱的践行具有了可持续性的保障。张先生对此没有正面论述,但他肯定“‘仁’要求人我兼顾,彼此互助,这应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根本原则”[1]228,实际也蕴含有互惠的思想。
其次,是要承认人人都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为“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准则,它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别人也是人,而且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但他讲过人与人之间本性相近,鸟兽不可与同群,具有了人的“类”的意识。“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人,这就必然承认别人也是人。同时,“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别人不但是人,而且也有自己独立的意志。那么,“爱人”这一仁的主旨的落实,就是要肯定人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容许别人做和自己一样的事[1]580。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被张先生认定为孔子关于“仁”的界说[1]228。
可是,如此释“仁”为何被归于较浅或较低的层次呢?回顾前面的较深层次在突出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的主体性,而这两条是在“仁者”已经成立的情况下,披露仁者在跨越“难”关之后的心态,都属于实用的层面,无关乎精神价值层面的人格独立或主体性问题,在理论上就相应被归属到了较低的层次。
二、超过仁与不及仁的两端
高于“仁”的境界,即孔子答子贡问仁的前半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下:
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舒适度的相关检测是机车车辆发展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相结合,成功搭建基于无线传输的传感器网络,通过上位机软件实时控制采集车辆运行中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多种振动信号,解决了传统有线车辆检测系统布线复杂,传输速率慢的问题。同时系统通过替换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采集温度,湿度,声音等多种信号,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大型多节点的工业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高于“仁”的境界或标准
张先生在提出“仁”有较深和较浅层次之外,又提出有超过仁和未达到仁的上下两端的情形,并分别给出了相关的例证和思考。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孔子这段话历来的正解,都认为是博施济众超越了“仁”而达到了“圣”的境界;同时,还要强调即便是“圣”如尧舜亦难以充分实现(有遗憾)。张先生正是如此,认为博施济众超过了仁,是较仁更高的境界[1]580。
但是,这或许并非是孔子的本意。因为“仁”与“圣”在孔子的区分,主要不是境界高低,而是牵连到执政地位和所能支配的财富多寡等问题。“圣”在当时人的心中,往往是跟“王”联系在一起的,譬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那么,孔子的“何事于仁”不一定是指圣超过了仁的境界,联系后文,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仁的境界,还一定有圣王(救助天下)的功德了吧!但救助天下必然涉及物质财富的充裕问题,所以尧舜也很难真正办到。
同时,“博施济众”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量的标志。笔者的理解,只要是广泛地施惠(非限定于亲亲)和接济众人,就可以叫作“博施济众”。结合秦汉以后历史实践看,在“天下一家”“博爱之谓仁”“民胞物与”“一体之仁”等儒家仁爱-博爱观念的浸染渗透下,自上至下的各级官吏中,有不少在掌握一定权力和物质资源的情况下,是力求在所管辖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博施济众”的。远的不说,在宋明时期,程颢任晋城县令,史载其“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3],这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博施济众”。陆九渊治荆门去世后,当地父老李敛等有祭文云:“古之君子,所居民爱,所去民思,而况贤刺史之亡,其遗爱在人,真有不可解于心者。我民将子子孙孙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以至于无穷也。”[4]“遗爱在人”,孔子当年闻知子产去世时,便曾哭之曰:“古之遗爱也!”[5]而这种“遗爱”,明显是通过陆九渊“博施济众”的惠民功德展示出来并被后人所铭记的。
王阳明作为一方执政大员,为帮助消除民众的苦痛,完全不顾及“自不量力”之类的嘲讽,所谓“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6]?相对于孔子,阳明已有一定的地位和物质手段作为后盾,因而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支撑他“博施济众”的实践。
杨东明、高攀龙、钱一本等创办“同善会”,其宗旨是使“寒者得衣,饥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槥”①高攀龙:《同善会序》,《高子遗书》卷九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92册,第560页。并参《墨子·尚贤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乃)生生。”,强调以财力助人。由“仁爱”到“博施”,正是仁德推广的真实过程。在他们这里,结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要人人立诸己、人人都能力所能及践行仁爱,会合起来,其施惠自然广博而能泛爱天下,博施济众已经在实践之中。
那么,“博施济众”就不应当被视作为超过、或高于仁(而无法实施)的境界,而应当被看作与仁属于同一境界而又扩展到物质施济的范围。换言之,“仁”与“博施济众”之不同,不是境界高低(质)而是爱之实施的范围大小(量)的问题。
(二)不及“仁”的境界或标准
不及“仁”的境界或标准,张先生也举有一条。如下:
(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二是成立行动领导工作组。为提高工作认识,落实责任主体,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组。同时,领导工作组下设业务小组,由分管领导为小组长,采购办、财检办、行政政法股、科教文股、农财股、经建股、乡财股、社保股、综合股各派一名人员组成。
张先生以为,这段话说明“克伐怨欲不行”还没有达到仁的标准[1]580。与上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孔子关于“仁”的界说和宗旨相比较,“克伐怨欲不行”的境界自然较低。但径直断定为未达到仁,似乎也过于绝对。在字义的层面,参考《中庸》“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作为“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仁”,即呈现一种积极正面地确立起仁德的心境和行为;而“克伐怨欲不行”还只达到祛除或避免不善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尚未正面确立起仁的德行,所以孔子没有直接给予“仁”的评价。
SEM仪:型号Zeiss Ultra 5,在涂层样品表面喷碳后,直接用SEM仪对涂层表面进行观察和能谱分析;在涂层样品热镶后,打磨出涂层截面并喷碳,然后用SEM仪对涂层截面进行观察和能谱分析.
五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在小岭乡大路村建立了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监测点,可适时了解当地的土壤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环境因素以及小麦的长势情况。对现代微电子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适应现代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要求,提升农业科学决策水平意义深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段孔子答问仁中,也使用了“难”之一词。联系上面“仁”之较浅层次的二“难”以及《论语》中其他言“难”处②其他诸如“色难”“才难”“为君之难”“贫而无怨难”“难乎有恒矣”,等。,“难”在孔子仍是一种值得称许的实践工夫,突出了人的毅力和胸怀在践行仁德中的作用。孔子肯定“难”而又言“仁则吾不知也”,一方面说明“难”与“仁”之间尚有距离;但另一方面也意味“难”与“仁”之间的界限其实不好划分。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实现,也不能说不难。或许可以说,“难”是实践仁德的必经工夫,而“仁”则是“难”走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之间不应该截然分割开来。
综上所述,张先生对孔子之“仁”层次和含义等的论说,为我们打开了分析孔子仁说的一扇门窗,虽然如何确切界定“仁”之含义还可以具体讨论,但借此门窗而入,或许可以窥视到孔子论“仁”的更为丰富的蕴含。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六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M].陈咏明,瞿德瑜,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72.
[3]脱脱.宋史[M].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9940.
[4]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513.
[5]司马迁.史记[M].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1447.
[6]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0.
Level and Implication of Benevolence——Mr.Zhang Dainian's Explanation to Confucius'Benevolence
XIANG Shiling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As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principle of Confucius,his benevol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and categories.Mr.Zhang Dainian defined Confucius'benevolence as“one can keep a foothold on his own,and so can others;one can be be accessible to everything he wants,and so can others”.Based on it,he divided Confucius'theory of benevolence into deep hierarchy and shallow hierarchy.At the same time,he discussed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or the core meaning of benevolence,and revealed and analyzed the realm(or standard)of those above or below benevolence as well.
Key words:Zhang Dainain;Confucius;benevolence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09
作者简介:向世陵(1955-),男,四川仁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6-0061-05
收稿日期:2019-10-26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标签:孔子论文; 论语论文; 博施济众论文; 仁德论文; 层次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 《衡水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