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源,水汽,厄尔尼诺,低频,季风,论文。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论文文献综述
王启炜,丁一汇[1](1996)在《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1996年02期)
智协飞[2](1994)在《北半球夏季风区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低频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视热源(Q_1)和视水汽汇(Q_2)。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_1、Q_2的准40天周期显着;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_1、Q_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着;非洲季风区Q_1振荡位相超前于Q_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区在夏季Q_1和Q_2振荡几乎呈同位相关系;对流层低层Q_2和纬向风的低频振荡在印度季风区和南海季风区呈纬向偶极子分布,当季风区低频季风活跃(不活跃)时,Q_2低频分量对应为潜热源(汇)或视水汽汇(源)。(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视热源(Q_1)和视水汽汇(Q_2)。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_1、Q_2的准40天周期显着;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_1、Q_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着;非洲季风区Q_1振荡位相超前于Q_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区在夏季Q_1和Q_2振荡几乎呈同位相关系;对流层低层Q_2和纬向风的低频振荡在印度季风区和南海季风区呈纬向偶极子分布,当季风区低频季风活跃(不活跃)时,Q_2低频分量对应为潜热源(汇)或视水汽汇(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启炜,丁一汇.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6
[2].智协飞.北半球夏季风区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低频振荡[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