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论文和设计-王文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涉及到包装技术领域,包括外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上平行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芯板,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芯板,所述第一蜂窝板与第二蜂窝板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外部物品的容纳部;当外部物品放置于容纳部且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受到一定压力时,可使得外部物品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相对应接触的位置发生弹性形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目的在于解决具有防损坏功效的包装结构均成本高、环保性差和可循环性不高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包括外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上平行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芯板,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芯板,所述第一蜂窝板与第二蜂窝板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外部物品的容纳部;当外部物品放置于容纳部且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受到一定压力时,可使得外部物品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相对应接触的位置发生弹性形变。

设计方案

1.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包括外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上平行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芯板,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芯板,所述第一蜂窝板与第二蜂窝板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外部物品的容纳部;

当外部物品放置于容纳部且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受到一定压力时,可使得外部物品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相对应接触的位置发生弹性形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的厚度均为a,外部物品的厚度为b,所述外盒体内腔的厚度为d,所述外盒体内腔的厚度满足条件d<2a+b。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固定面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固定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容纳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两相对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的形状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只能在所述外盒体内腔上下移动或固定不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面和第一定位面之间,所述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芯板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固定面或第一定位面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的顶壁贴合,所述第一定位面或第一固定面与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贴合,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面和第二定位面之间,所述第二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二芯板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二固定面或第二定位面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的顶壁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或第二固定面与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板面贴合,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板与支撑体为一整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板与支撑体为一整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上设有缓冲衬垫,所述缓冲衬垫位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蜂窝板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窝板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一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一固定面或第一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或第一固定面贴合;所述第二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二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二固定面或第二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或第二固定面贴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快递行业也伴随着快速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快递包裹需要寄送。然而,当需要邮寄易碎品时,通常会使用设有与相应易碎品对应的凹槽的泡沫,这种泡沫通用性不高,通常只能放置与模位相对应的易碎品,且这种泡沫需要提前开模,提高了成本;另外,泡沫收到振动,容易掉落出小碎泡沫,或沾到衣服上,或飘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如若不使用泡沫,则需要用大量真空包装袋对易碎品进行的包裹,不但成本高,而且真空包装袋的可循环性不高(真空泡会随着碰撞不断的减少)。因此,如何在确保易碎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的同时,又能用更低成本去制作更环保的包装结构,成了包装行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具有防损坏功效的包装结构均成本高、环保性差和可循环性不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包括外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内腔上平行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芯板,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芯板,所述第一蜂窝板与第二蜂窝板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外部物品的容纳部;

当外部物品放置于容纳部且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受到一定压力时,可使得外部物品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或第二蜂窝板相对应接触的位置发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的厚度均为a,外部物品的厚度为b,所述外盒体内腔的厚度为d,所述外盒体内腔的厚度满足条件d<2a+b。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蜂窝板包括第一固定面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蜂窝板包括第二固定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容纳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盒体内腔两相对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的形状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只能在所述外盒体内腔上下移动或固定不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面和第一定位面之间,所述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芯板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固定面或第一定位面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的顶壁贴合,所述第一定位面或第一固定面与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贴合,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芯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面和第二定位面之间,所述第二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二芯板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二固定面或第二定位面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的顶壁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或第二固定面与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板面贴合,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板与支撑体为一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芯板与支撑体为一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盒体内腔上设有缓冲衬垫,所述缓冲衬垫位于所述第一蜂窝板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蜂窝板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一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一固定面或第一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或第一固定面贴合;所述第二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二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二固定面或第二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或第二固定面贴合。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该蜂窝板包装结构无需使用泡沫和真空包装袋,通过把易碎品压紧在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后,这样易碎品就已经被固定,无法与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发生相对移动,且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均具有形变的功能,压紧时易碎品能凹陷其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接着通过绑带捆扎或装订等方式把第一蜂窝板和第二蜂窝板相对固定,最后安装进外盒体内腔中即可。该蜂窝板包装结构既能起到对易碎品保护作用,又具有良好的可循环性(只要不超过形变极限,蜂窝板都可以恢复),而且蜂窝板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开模泡沫盒真空包装袋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外部物品位于容纳部不受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外部物品位于容纳部受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外部物品被放置容纳部后安装到外盒体后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第二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蜂窝板;11、第一固定面;12、第一定位面;2、第二蜂窝板;21、第二固定面;22、第二定位面;23、第二芯板;231、支撑体;2311、顶壁;2312、开口;4、外部物品;5、外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如图1-4所示,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包括外盒体5,外盒体5内腔上平行设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第一蜂窝板1包括第一固定面11、第一定位面12以及位于第一固定面11和第一定位面12之间的第一芯板,第二蜂窝板2包括第二固定面21、第二定位面22以及位于第二固定面21和第二定位面22之间的第二芯板23;第一固定面11和第二固定面21之间形成一用于放置外部物品4的容纳部;第一蜂窝板1的厚度和第二蜂窝板2的厚度均为a,容纳部的厚度为c,外部物品4的厚度为b;其中,如图1所示,厚度a是特指第一蜂窝板1(或第二蜂窝板2)不受力,自然状态下的第一固定面11(或第二固定面21)与第一定位面12(或第二定位面22)之间的垂直距离;容纳部的厚度c是特指当外部物品4放置于容纳部,且外部物品4与第一固定面11和第二固定面21为刚接触但不受力状态时,第一固定面11和第二固定面21之间的垂直距离,此时容纳部的厚度c与外部物品4的厚度b相等;当外部物品4放置于容纳部且第一蜂窝板1和\/或第二蜂窝板2受到一定压力时,可使得外部物品4与第一蜂窝板1和\/或第二蜂窝板2相对应接触的位置发生弹性形变。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外部物品4放置与容纳部后,使用人手用力压紧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此时厚度a整体看作不变,厚度c会变小,但由于第一固定面11和第二固定面21分别与外部物品4相接触的部分会发生相应的形变,所以压紧后,即使厚度c会变小,外部物品4不会因挤压而损坏,同时,形变的范围不能超过厚度a(超过蜂窝板就会穿孔),所以,该压力应控制在压紧后,外部物品4不会穿透第一蜂窝板1和\/或第二蜂窝板2且第一蜂窝板1和\/或第二蜂窝板2能相对外部物品4发生弹性形变。压紧后,通过绑带捆扎或装订等方式把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相对固定后,安装进外盒体5内腔中。

采用该蜂窝板包装结构无需使用泡沫和真空包装袋,通过把易碎品压紧在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后,这样易碎品就已经被固定,无法与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发生相对移动,且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均具有形变的功能,压紧时易碎品能凹陷其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接着通过绑带捆扎或装订等方式把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相对固定,最后安装进外盒体5内腔中即可。该蜂窝板包装结构既能起到对易碎品保护作用,又具有良好的可循环性(只要不超过形变极限,蜂窝板都可以恢复),而且蜂窝板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开模泡沫和真空包装袋低。

优选地,如图3所示,外盒体内腔的厚度为d,当容纳部放置有外部物品且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安装于外盒体内腔时,外盒体内腔的厚度d满足条件d<2a+b;具体地,此时外盒体5可以看作为压紧装置,只需先把外部物品放置容纳部后,再把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安装于外盒体内腔,此时,外盒体5的厚度d只要满足d<2a+b的条件即可作为压紧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的装置,无需人手压紧,其他有益效果同上。

优选地,外盒体内腔两相对侧分别与第一定位面12和第二定位面22的形状相匹配,使得第一蜂窝板1和第二蜂窝板2只能在外盒体内腔上下移动或固定不动。具体地,外盒体为矩形,且其内腔为矩形内腔。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支撑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第一芯板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连通的开口,第一固定面11或第一定位面12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的顶壁贴合,第一定位面12或第一固定面11与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贴合,第一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第二芯板23的结构与上述具有支撑板的第一芯板结构一致。具体地,第二芯板23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体231,支撑体231为一端开口2312、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第二芯板23上分别设有与各支撑体231连通的开口2312,第二固定面21或第二定位面22与各支撑体231的封闭端的顶壁2311贴合,第二定位面22或第二固定面21与第二芯板23的另一侧板面贴合,第二芯板23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231的封闭端顶壁2311的面积之和相等。

由于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面积与各支撑体的封闭端顶壁的面积之和相等,使得固定面(或定位面)与各顶壁的之间的结合牢度以及定位面(或固定面)与芯板的另一侧板面的结合牢度相同,并且承力效果均匀。

优选地,第一芯板与支撑体为一整体结构,第二芯板23与支撑体231也为一整体结构。

优选地,外盒体内腔上设有缓冲衬垫(图未示),缓冲衬垫位于第一蜂窝板1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和\/或位于第二蜂窝板2和外盒体内侧壁之间。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部分不再复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芯板和第二芯板上的支撑体均采用蜂窝状结构(图未示),具体地,所述第一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一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一固定面或第一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一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或第一固定面贴合;所述第二芯板一侧板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二蜂窝状支撑体,所述第二固定面或第二定位面与所述蜂窝状支撑体贴合,所述第二芯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或第二固定面贴合。采用蜂窝状结构,同样地具有较好的结合牢固度,而且缓冲效果显著。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9829.8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814629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B65D25/10

专利分类号:B65D25/10;B65D81/05;B65D85/30

范畴分类:34B;

申请人:广州荷力胜蜂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荷力胜蜂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经济区新业路7号

发明人:王文明;黄帅;程珂;段军炜;廖志晖

第一发明人:王文明

当前权利人:广州荷力胜蜂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谢嘉舜;孙中华

代理机构:44288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蜂窝板包装结构论文和设计-王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