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沉积论文_牛雪,明圆圆,李秋辰,谢兴隆

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古生代,房县,柳河,秭归,鄂尔多斯,波速。

盆地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牛雪,明圆圆,李秋辰,谢兴隆[1](2019)在《基于重力勘探成果的罗北凹地深部钾盐盆地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地下卤水大规模开采,后备资源缺乏,需增大钾盐勘探的范围和深度。2009年重力方法首次应用到罗布泊钾盐勘探,对盆地结构取得了新认识。在前人基础上对罗北凹地西部重点区域进行了1∶5万高精度重力勘探,结合地质与钻探资料,确定了库鲁克塔格山前断陷盆地中心位置,计算出第四系沉积厚度在1 800 m左右,推断为深部隐伏钾盐矿床储存的有利区域。在研究区利用重力解译出断裂12条,主断裂3条,其中两条主断裂与罗北西2号断陷带边界吻合,可作为富钾卤水的主要勘探区,同时也证明了高精度重力勘探在局部范围内对断裂发育解译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王仁涛,李志伟,包丰,谢军,赵建忠[2](2019)在《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的短周期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NECESSArray台阵连续两年背景噪声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多重滤波方法提取到2~14s较短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快速行进(FMM)面波成像方法得到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迭代线性方法反演获得了松辽盆地深至12km的叁维S波速度结构.本文成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内部S波速度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与该区域的构造单元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从地表至下方的6km深度,盆地北部比南部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低速异常,这一特征可能与盆地南北的沉积构造差异有关.中央坳陷区低速异常的边界与嫩江断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盆地基底断裂对盆地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垂直速度结构剖面中,2.9km·s~(-1)的S波速度等值线与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深度大致对应.基于S波速度模型和盆地基底速度(2.9km·s~(-1)),我们获得精细的松辽盆地沉积层厚度模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分布呈现出中间厚、四周薄的特征,中央坳陷区的沉积层厚度范围大约在3~6km.(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铁肖永[3](2019)在《房县盆地沉积体系及充填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西房县盆地发育一套湖盆——河流相陆源碎屑沉积地层,该套地层具有岩相变化快、厚度不稳定、可对比性不强,受构造控制明显、化石稀少等特点,文章依据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房县盆地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岩相和地层接触关系,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对房县盆地沉积体系及充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9年06期)

郑志锋[4](2019)在《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盆-山演化对深入理解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转型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地貌转型过程。(1)通过秭归盆地多个剖面的野外地质观察,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结构及沉积构造特征,对秭归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早侏罗世早期为河流沉积,中晚期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湖泊相碎屑岩。中侏罗世由温暖潮湿的湖泊环境过渡为炎热干燥的河流环境,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曲流河相碎屑岩。晚侏罗世继承了中侏罗世的沉积特征,主体为一套曲流河相沉积。(2)综合秭归盆地砂岩碎屑组分、古水流方向、黄陵背斜及周缘造山带隆升历史分析,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在侏罗纪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早侏罗世,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为主要岩屑成分,指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湖盆沉积中心逐渐向西迁移,古水流方向转变为南西向。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火山岩屑和变质岩屑特征明显,结合部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指示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强烈抬升剥蚀。晚侏罗世,地层沉积物继承了中侏罗统砂岩部分物源,碎屑物质沿南西西向古河道进入秭归盆地,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表明秭归盆地以东的中扬子地区大面积抬升为盆地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3)低温热年代学的热史演化分析表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秭归盆地东侧黄陵背斜存在差异性隆升。黄陵背斜南部于晚侏罗世隆升,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沉积物源。至早白垩世早期,黄陵背斜整体隆升,且黄陵背斜北部隆升速率明显高于南部。(4)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早侏罗世近南北向挤压至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向挤压的转变。早侏罗世,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近南北方向汇聚。中侏罗世,扬子陆块顺时针侧向持续俯冲挤入,秦岭-大别造山带发生北东-南西向强烈地构造挤压。晚侏罗世,秭归盆地东北方向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沿襄樊-广济断裂带向中扬子陆块发生逆冲推覆。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域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挤压,形成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当阳盆地东西向展布的构造格局。晚白垩世,研究区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伸展。(5)秭归盆地-黄陵背斜正处于东西两侧构造差异的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上,通过低温热年代学热演化历史分析指示:晚侏罗世中国大陆地区构造地貌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至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地貌沿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转变为东西分异,早白垩世早期(140-120Ma)可能是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树锋,陈汉林,龚根辉,张耀,孟立丰[5](2019)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叁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叁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吕红达[6](2019)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晚古生代盆地沉积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地区作为内蒙古兴蒙造山带南侧晚古生代构造研究的重点区域,对该区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内盆地的沉积年代、物质来源,对了解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温都尔庙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地层中的酒局子组、阿木山组、“本巴图组”及叁面井组地层进行包括剖面、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的系统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沉积时限,并对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沉积地层的物质来源以及沉积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1.沉积盆地沉积时限对温都尔庙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中酒局子组、阿木山组、“本巴图组”及叁面井组地层中样品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结合区域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古生物证据确定:酒局子组、阿木山组的沉积时代为晚石炭世;“本巴图组”、叁面井组沉积时代应为早二迭世。研究区“本巴图组”无论从年代学还是生物学证据来看,其划分并不符合目前对本巴图组的定义,区内“本巴图组”应属早二迭世地层。2.沉积盆地物源分析阿木山组底部的石英粗砂岩、石英砾岩与酒局子组石英砂岩具有相对较为相同的矿物组成成分,可能具有相同的物源。定年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地层碎屑锆石具有相近的年龄谱特性,且非常均一,最年轻年龄均在440Ma±。两组地层主体物源均应来自于盆地周围早古生代造山带,除了来自早古生代造山带中的物质外,还存在极少量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华北克拉通基底。本次工作中“本巴图组”两组样品碎屑锆石定年分析结果表明,锆石年龄分布比较集中,最年轻锆石年龄分别为298±6Ma、274±4Ma,可能代表早二迭世期间两期火山活动。另外,两组样品中均有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年龄在~1850Ma、~2500Ma的物质,但样品TM-12中华北克拉通特征年龄所占比例比样品TM-14更高,表明板块的俯冲导致盆地向南发生偏移,物源中华北克拉通物质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叁面井组粉砂质板岩样品中碎屑锆石的定年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为晚-早古生代(271±3Ma-294±3Ma、378±4-411±4Ma、441±4-458±4Ma)以及华北克拉通基底(~1850Ma、~2500Ma)两期锆石,分别代表二迭早期盆地周围火山岩浆事件、早古生代造山带侵入岩或埃达克质岩石年龄以及华北克拉通的年龄。3.沉积环境上石炭统酒局子组不对称波痕以及一些植物化石显示湖相扇叁角洲沉积;局部煤层显示沼泽相沉积环境。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上部为海水强烈动荡的环境,下部采集到大量海百合茎为主的生物化石显示相对平静的浅海沉积环境,总体为由动荡-平静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下二迭统“本巴图组”出现火山活动,表明研究区到了早二迭世,可能处于后期造山挤压的环境。主要为夹有火山碎屑岩的滨-浅海相沉积,沉积环境动荡。下二迭统叁面井组砾岩、岩屑长石杂砂岩、粉砂岩夹灰岩,形成于地壳不稳定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4.盆地演化历史研究区沉积盆地经历了早期俯冲伸展与晚期造山挤压的沉积环境。早期伸展环境下,盆地沉积范围广,伸展环境导致早古生代造山带发生垮塌,在此基础上沉积了矿物成分成熟度相近的酒局子组的石英砂岩以及阿木山组底部的石英粗砂岩、石英砾岩,两组地层具有相似的年龄谱特征,生物时代同属晚石炭世,表明两组地层的沉积具有“同时异相”的特征。到了早二迭世“本巴图组”,出现火山活动。盆地南部早古生代物源被逐渐风化、剥蚀完全,在晚期挤压的环境下,地壳的隆升,盆地中心发生位置上由北向南的偏移,造成了样品物源组成中华北克拉通物质逐渐增多的结果。叁面井组样品物源组成中除了早二迭世以及华北克拉通物质外,再次出现了少量早古生代物质,表明到了叁面井组沉积时期,持续挤压作用导致盆地范围逐渐变小,先前沉积的早古生代物质于盆地转移方向的后方(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一侧)逐渐出露并再一次沉积在盆地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林畅松[7](2019)在《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的主要热点方向包括:①盆地的沉积层序结构、沉积体系(域)构成和演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②盆地构造沉积学或构造地层学分析;③源-汇系统与盆地沉积物分散体系研究;④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分析等。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将不断为地球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供高分辨的沉积记录,并继续为难度日益增大的沉积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预示了深远和广泛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朱辉,郭伟文,谷令云[8](2019)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火山-沉积盆地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说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的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主要从岩石组合、残余火山岩组构、岩石化学、原岩的恢复和形成环境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2期)

郭艳琴,李文厚,郭彬程,张倩,陈强[9](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年来对盆地周缘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以及盆地内部分钻井岩心描述,主要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岩石沉积结构及构造、古生物化石等众多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新元古代长城期至蓟县期,主要由陆相—滨浅海相沉积转变为碳酸盐潮坪沉积。早古生代辛集期至朱砂洞期,主要由盆地西南缘的环古陆砂坪沉积演变为云坪沉积;馒头期至叁山子期,主要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但范围变化相对较大;冶里期至亮甲山期,主要由盆地东南缘的环古陆泥云坪沉积演变为云坪沉积;马家沟期大规模海侵形成了广阔的浅水陆表海沉积;峰峰期以台地前缘斜坡和大陆斜坡海槽沉积为主;平凉期盆地南部出现了台地边缘浅滩;背锅山期仅在盆地西南角分布开阔台地及台前斜坡沉积。晚古生代—中叁迭世本溪期为填平补齐时期,发育潮坪—舄湖—障壁岛—浅海陆棚沉积:太原期,盆地东部浅海陆棚沉积范围减小;山西期至纸坊期,盆地均主要以叁角洲沉积和浅湖沉积为主,但各期沉积范围均有变化。晚叁迭世延长期—白垩纪,主要为湖泊沉积并伴有曲流河、辫状河以及叁角洲等沉积体系:延长期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富县期至安定期,以曲流河、叁角洲和浅湖沉积为主,但浅湖沉积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安定期出现深湖沉积;芬芳河期主要为冲积扇沉积。白垩纪盆内沉积范围变小,主要发育沙漠沉积和浅湖沉积。(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盛侠,董清水,楼仁兴,李世臻,王丹丹[10](2019)在《吉林柳河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及取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柳河盆地早期主要受控于西北边缘断裂,后期主要受控于东南边缘断裂,整体上构成了早期以西北物源供给为主、后期以东南物源供给为主、沉积中心逐渐向盆地东北部退缩迁移的半深湖-扇叁角洲或半深湖-湖底扇-扇叁角洲沉积体系;构成了具有中-好烃源岩的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种生储盖组合;并在断陷中东部区带,形成了有利的岩性油气成藏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盆地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NECESSArray台阵连续两年背景噪声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多重滤波方法提取到2~14s较短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快速行进(FMM)面波成像方法得到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迭代线性方法反演获得了松辽盆地深至12km的叁维S波速度结构.本文成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内部S波速度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与该区域的构造单元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从地表至下方的6km深度,盆地北部比南部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低速异常,这一特征可能与盆地南北的沉积构造差异有关.中央坳陷区低速异常的边界与嫩江断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盆地基底断裂对盆地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垂直速度结构剖面中,2.9km·s~(-1)的S波速度等值线与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深度大致对应.基于S波速度模型和盆地基底速度(2.9km·s~(-1)),我们获得精细的松辽盆地沉积层厚度模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分布呈现出中间厚、四周薄的特征,中央坳陷区的沉积层厚度范围大约在3~6k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牛雪,明圆圆,李秋辰,谢兴隆.基于重力勘探成果的罗北凹地深部钾盐盆地沉积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王仁涛,李志伟,包丰,谢军,赵建忠.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的短周期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铁肖永.房县盆地沉积体系及充填模式探究[J].广东蚕业.2019

[4].郑志锋.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5].杨树锋,陈汉林,龚根辉,张耀,孟立丰.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J].地球科学.2019

[6].吕红达.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晚古生代盆地沉积背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9

[7].林畅松.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8].朱辉,郭伟文,谷令云.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块火山-沉积盆地沉积组构和沉积相特征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19

[9].郭艳琴,李文厚,郭彬程,张倩,陈强.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9

[10].徐盛侠,董清水,楼仁兴,李世臻,王丹丹.吉林柳河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J].世界地质.2019

论文知识图

罗甸玉矿集区区域地质背景示意图松辽盆地东缘营城盆地沙河子组叁角洲...植物根化石指示层序界面(黑龙江鸡西...二连盆地分资料情况分布图页岩区带的致密油气分布及产...伦坡日渐新统实测丁青湖组剖面(1:25...

标签:;  ;  ;  ;  ;  ;  ;  

盆地沉积论文_牛雪,明圆圆,李秋辰,谢兴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