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质量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质量,滩涂,土壤学,旱田,连作,障碍。
土壤质量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洋,邵森,马冰倩[1](2019)在《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以山西太岳山40, 60, 8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评估相关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油松人工林龄增加,土壤含水率显着增加,而土壤容重则显着减小;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增加最为显着; 80年生油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10~30 cm和0~20 cm土层显着大于60年生和40年生油松林,而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568(80年生油松纯林)>0.500(60年生油松纯林)>0.363(40年生油松纯林)。说明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和理化性状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质量也不断提升。图3表4参28(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超凡,叶丽丽,蒋金平[2](2018)在《金属矿区复垦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区采矿导致土地破坏而引起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复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也已经使许多采矿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然而,复垦之后土地质量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变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新方向。通过对金属矿废弃地复垦后土壤质量演变的研究,重点分析总结了复垦后土壤的质量指标如重金属、微生物、肥力等的变化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复垦效果评估及未来的复垦计划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10期)
孙蓓婷,高超,张燕[3](2018)在《基于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滩涂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为探究围垦开发对沿海滩涂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浙江省慈溪市不同围垦年限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276个土壤/沉积物样品试验检测,结合Norm值优化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有机质(OM)、氧化钙(Ca O)、硫(S)、溴(Br)、硼(B)、铅(Pb)、镉(Cd)7项指标的最小数据集,采用极差标准化和变异系数定权的Topsis法评价土壤质量,为揭示阻碍研究区土壤质量提升的障碍因子提供参考。结果显示:276个土壤/沉积物样本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44.6~74.1,受围垦时间影响差异显着,呈前20 a逐步提高—20~30 a相对平稳—30~50 a急剧提高的趋势。从利用方式来看,土壤质量呈菜地>果园>农田>林地>养殖>潮滩>荒地的趋势。农业活动导致的增肥脱钙脱盐是围垦区土质提升的根本原因,但研究区土壤质量整体仍处于中度贫瘠水平,一级土壤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质量较差的四、五级土壤面积超一半。较低的OM和较高的Ca O、Cd是限制垦区土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土壤培肥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是进一步提升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昀东,高广磊,丁国栋,龙爱华,赵媛媛[4](2017)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风蚀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总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内容大都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而基于土壤质量特征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变化基本过程的系统分析,从风力侵蚀、荒漠植物、荒漠动物和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构建和丰富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体系,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应在土壤质量变化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土壤质量与荒漠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耦合关系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5](2017)在《旱田土壤质量长期演变规律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结构退化和养分失衡叁大土壤质量问题,长期以来限制着高强度利用旱田的粮食高产稳产。本项目以连续进行28年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结合大量田间调查与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明确旱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团聚体形成机制和有机-无机肥料施用最佳配比,研发改善旱田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定向地力培育技术,构建以恢复土壤肥力为目标的培肥与耕作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为:(1)首次提出了旱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点"概念,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平衡点(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琪琪,濮励杰,朱明,李建国,张蒙[6](2016)在《沿海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苏省如东县不同年限的滩涂围垦区和光滩土壤样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垦区间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差异显着性检验,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土壤质量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关键改良因子。结果表明:滩涂围垦60 a来,研究区土壤质量随围垦时间变化轨迹为"急剧提高—相对稳定—持续提高"。围垦前10 a土壤质量急剧提高,土壤质量指数(SQI)由0.19增至0.37,年均增长11.84%,垦区差异显着;围垦10~30 a SQI由0.37增至0.42,年均增长0.54%,围垦30~40 a SQI由0.42增至0.45,年均增长0.71%,垦区差异不明显,因此围垦30 a左右土壤质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围垦40~60 a土壤质量持续提升,SQI由0.45增至0.56,年均增长1.22%,垦区差异显着。土壤质量的障碍因子分析显示较低的TOC、TN和粒含量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且与p H、盐分显着负相关,因此盐碱度降低是研究区土壤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肥力提高以及土壤质地的改善是土壤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超[7](2016)在《连作砂田土壤质量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田是利用河湖冲积或沉积作用而产生的粗砂、细砂、卵石、砾的单体或混合体作为土壤表层的覆盖物,即在农田表面铺设厚度不等(10-20cm)的砂石的农田。砂田对土壤中水、热、气、肥的协调和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活化土壤潜在的肥力,降低土壤侵蚀率,提高降水利用率,从而达到作物与土壤之间的生理协调,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压砂瓜产业作为宁夏中卫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压砂瓜的连年种植,在生产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压砂瓜品质降低、病虫害威胁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尤其是土壤质量的改变,这将限制该区压砂瓜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为其转化为石质荒漠埋下了隐患。这些问题使人们对砂田土壤质量演变及土壤质量评价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在针对不同连作年限的砂田开展充分调研和土壤质量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通过Exce1、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连作年限对砂田土壤生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讨论分析了叁种性质的相关性,对不同连作年限砂田的土壤质量做了综合评价,旨在探寻压砂瓜连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特征,从而明确砂田土壤质量现状并为砂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年限对砂田生物性质影响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氮、微生物碳变化表现出相对一致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第5a增加尤为显着,5a后显着下降。真菌的变化趋势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数量呈波折变化趋势,连作5a后真菌数量增加显着。且微生物的特性都遵循10-20cm最高,其次为0-10cm、20-30cm。(2)连作年限对砂田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连作年限变化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在连作前7a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连作7a之后呈下降趋势。且20-30cm>10-20cm>0-10cm。而容重的变化则与之相反,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容重在连作7a以前呈缓慢下降趋势,到7a后呈增加趋势,而容重0-10cm>10-20cm>20-30cm(3)连作年限对砂田化学性质的影响为,整体上连作初期呈增加趋势,连作后期呈下降趋势,连作7a后达到最高而后整体呈下降趋势;且20-30cm>10-20cm>0-10cm。(4)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砂田土壤生物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相关性比较强,而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相关性较弱。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速效钾、放线菌、微生物氮、微生物碳对细菌影响较大;速效磷和容重对真菌的影响较大;含水量、速效磷、细菌、微生物碳对放线菌的影响比较大;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速效钾、有机质、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氮对微生物碳影响比较大:全磷、细菌对微生物氮的影响较大。(5)对连作砂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选取土壤含水量、容重、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全磷、速效磷、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有机质、细菌、真菌、放线菌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特征贡献率为权重加权计算评价指标,得到综合得分。对不同连作年限的砂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得到CK及连作1a、3a、5a、7a、9a、11a土壤质量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398、0.185、0.477、0.272、0.388、-0.323、-0.645。其中,3a砂田最高,11a最低。7a后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3-01)
杨利,夏贤格,吴家琼,范先鹏,熊桂云[8](2016)在《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着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刘思涵[9](2015)在《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质量演变及培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培肥管理需求和梯田土壤质量演变的科学问题,以陇东和陕北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以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为数据源,分析了陇东黄土区梯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陇东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梯田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分析坡耕地改造梯田后,土壤质量及各指标的演变过程。为了评价长期培肥黄土丘陵区梯田作物轮作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基于叁角形面积法,采样测定了长期施肥试验小区(21年)的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产量,并计算出可持续性指数。以安塞站连续21年的长期养分试验为依据,对长年监测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长期培肥土壤养分演变规律。研究不同年限梯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质量动态变化,明确梯田土壤质量演变速率、程度和潜力,为梯田土壤保育和管理提供依据,对提升区域农田土壤生产力、提高和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面积土壤缺硼。土壤大量养分和微量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庄浪县梯田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处于高等水平,速效钾含量属于较高水平,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铜、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锌和有效硼含量处于中下水平,且有较大面积的土壤缺硼。土壤类型对土壤大量养分的空间变异的贡献率达51.81%,海拔影响次之,贡献率为23.60%。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大量养分综合指数在中高水平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变异性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海拔有关,土壤类型对微量养分空间变异的贡献率最高,为69.41%,土壤质地、海拔的贡献率分别为17.65%,11.76%。2、随着梯田利用年限延长,土壤质量显着提高并优于坡耕地,坡改梯近50年后土壤质量趋于稳定。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长最快,土壤物理和生物指标增长较慢。梯田土壤质量空间变异主要受梯田年限、海拔、坡向、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综合影响。坡改梯当年,大多数指标显着降低,容重显着增加。随着梯田利用年限延长,土壤质量显着提高,之后趋于稳定。坡改梯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长最快,土壤物理和生物指标增长较慢。有机质、全氮、MWD、脲酶和SQI的恢复趋势符合y=axb模型。土壤质量空间变异受梯田年限、海拔、坡向、培肥的综合影响,梯田年限贡献率最大,达到54.55%;海拔和坡向次之,均为18.18%;培肥贡献率较小,为9.10%。3、陕北黄土丘陵区长期培肥可提高梯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施肥可有效提高梯田土壤质量,有机肥的效果优于化肥,施用化肥在当前轮作系统中不可持续。长期培肥下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养分指标和生物指标均有显着提高。施用化肥,除磷、钾肥对速效磷、钾含量的显着提高外,增幅大多未达到显着水平,磷钾肥配施(PK)下多数指标含量最低。养分指数、生物指数、作物指数及可持续性指数较对照增加了117.7%、113.6%、81.0%和159.0%。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效果更优的可持续性,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性指数高出临界值6%~54%,但施用化肥均低于可持续性临界值,在当前的作物轮作系统中不可持续。有机肥和氮磷配施处理(MNP)是研究区梯田农业系统的最佳施肥模式。4、陕北黄土丘陵区长期培肥下梯田土壤肥力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肥具有较长的持久性。有机肥和化肥均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具有持续的增长效果,然而有机肥的效果显着优于化肥,且具有较好的持续效果,其中,单施有机肥(M)的增长效果最为突出,氮钾肥配施(NK)效果最差。有机肥对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显着的增长效果,而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或者未有显着变化。速效磷含量随磷肥的施用而显着提高,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长速度。施用钾肥可促进速效钾含量前期快速提高,但持久性较有机肥低。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肥力质量(FI)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有机肥显着优于化肥。单施有机肥(M)有较好的持续效果,氮磷钾肥配施(NPK)的持续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10](2015)在《设施蔬菜栽培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我省效益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由于灌溉与施肥措施不合理,各地普遍出现了养分失衡、盐化、酸化、土传病害加重等系列土壤障碍问题,且随着设施使用年限增长这些土壤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严重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土壤问题,本项目运用土壤学、肥料学、农田水利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采用实地生产调查与室内分析、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首次对辽宁设施蔬菜栽培土壤质量状况与演变规律、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构建了设施土壤质量调控技术体系,为设施土壤(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土壤质量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矿区采矿导致土地破坏而引起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复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也已经使许多采矿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然而,复垦之后土地质量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变化又成为人们关注的新方向。通过对金属矿废弃地复垦后土壤质量演变的研究,重点分析总结了复垦后土壤的质量指标如重金属、微生物、肥力等的变化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复垦效果评估及未来的复垦计划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质量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梁洋,邵森,马冰倩.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随林龄的演变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闫超凡,叶丽丽,蒋金平.金属矿区复垦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3].孙蓓婷,高超,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演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4].刘昀东,高广磊,丁国栋,龙爱华,赵媛媛.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旱田土壤质量长期演变规律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
[6].王琪琪,濮励杰,朱明,李建国,张蒙.沿海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6
[7].王超.连作砂田土壤质量演变研究[D].宁夏大学.2016
[8].杨利,夏贤格,吴家琼,范先鹏,熊桂云.湖北省主要农区耕地土壤质量研究Ⅱ.近30年来土壤肥力的演变[J].湖北农业科学.2016
[9].刘思涵.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质量演变及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设施蔬菜栽培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