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论文-张士杰,黄智华

华北平原论文-张士杰,黄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水动态,地下水位,地下水埋深,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杰,黄智华[1](2019)在《华北平原邯郸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腹地的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类型属于入渗-开采型,采用统计学和GIS方法等对其1980—2016年浅层地下水实测水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邯郸市平原区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邯郸市主城区及东部13个县的地下水位在1985—2010年明显下降,累计下降了16.1 m;2010—2016年地下水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地下水位基本维持稳定。近年来邯郸市平原区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小,其中主城区及魏县、广平县、曲周县等区域地下水位有所抬升,原因是陆续实施的生态水网、地下水压采、引黄、引江等措施增加了地下水补给量和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使邯郸市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了遏制。(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S2期)

秦欢欢[2](2019)在《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华北平原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水位快速下降。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华北平原的大多数水文模型或者只与地下水有关,或者只在局部范围内进行。针对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利用MIKE SHE软件建立了华北平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主要水文循环过程。利用地下水水头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2000~2005年)和验证(2006~2008年)。均方根误差(大多数值<4 m)和相关系数(0.36~0.97)的分析结果均表明了模型校准和验证的有效性。水均衡分析结果表明:大约70%的水通过蒸散发的形式离开系统,29%的水通过地下水开采的形式离开系统。根据分析结果,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包括减少蒸散发、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水质保护相关措施。(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王新宇,王冲,夏思瑶[3](2019)在《华北平原设施生菜栽培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华北地区生菜需求量及价格均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华北地区生菜种植越来越广泛,生菜配套栽培技术及新品种培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生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叶菜类蔬菜,因此成为了社会群众首选的蔬菜。生菜属于半耐寒性蔬菜,生长温度以18℃~23℃最为合适,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本文结合华北地区生菜种植的经验,从生菜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定植、水肥管理、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生菜栽培关键技术,以期指导华北地区生菜的栽培与管理。(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Y.G.Zhang,W.J.Zheng,Y.J.Wang,D.L.Zhang,Y.T.Tian[4](2020)在《全球定位系统数据所显示的华北平原现今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是一个地震危险性很高的地区,但先前的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显示,华北平原现今几乎没有地壳形变。利用中国东部叁个块体的最新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发现华北平原的地震间形变发生在一个近东西向、宽约1 100km的左旋剪切带内。地震间的左旋剪切形变为6.0±1.3mm/a,其造成的现今形变最终被沿北—北东向断层、右旋走滑的地震破裂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所调节。我们认为刚性华南块体相对于刚性阿穆里安块体向东的快速运动,产生了一对左旋剪切力偶,扭曲了非刚性的华北平原,形成了现今的地壳形变。(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20年01期)

张雅芳,郭英,沈彦俊,齐永青,罗建美[5](2020)在《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同时基于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华北平原7种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了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作物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2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7万hm~2。其中,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的作物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43.18万hm~2)、棉花(-32.43万hm~2)、水稻(-9.3万hm~2)和春玉米(-4.9万hm~2),种植面积增加的作物主要是林果(+16.61万hm~2)和蔬菜(+12.6万hm~2)。2002—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的总需水量从742.7亿m~3下降至695.5亿m~3,共下降6.37%。其中,需水量减少的作物类型为冬小麦-夏玉米(-35.41亿m~3)、棉花(-24.31亿m~3)、水稻(-7.48亿m~3)和春玉米(-2.1亿m~3),需水量增加的为林果(+11.24亿m~3)和蔬菜(+10.71亿m~3)。从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仅在河北平原、鲁西北以及滨海平原靠近城市周边的区域呈增加趋势,其中滨海平原需水增加量最大。华北平原由于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达44.7亿m~3;由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为2.5亿m~3。种植规模的减小是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20年01期)

吕卓燕[6](2019)在《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施工成本控制和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需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如何在严寒的冬季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工期,这是工程技术人员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论述冬季施工中管理和施工措施。当室外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低于5摄氏度时,即开始进入冬季施工,必须按冬季施工规定采取相应措施。(本文来源于《财富时代》期刊2019年09期)

项鑫[7](2019)在《基于PROSAIL模型的华北平原地区玉米冠层含水量遥感定向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是我国叁大平原之一,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有效、准确、快速地监测华北平原地区农作物水分含量,能够为农业生产、灌溉提供主要辅助资料,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基于PROSAIL模型构建模拟数据库,定量分析叶片生理参数和土壤背景对农作物冠层光谱响应的影响,并基于2015年地面实测玉米冠层含水量数据,构建华北平原地区玉米冠层含水量定量反演模型。(本文来源于《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玺,孔少飞,郑淑睿,郑煌,严沁[8](2019)在《春节前后华北平原农村地区黑碳浓度及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南某农村站点利用黑碳仪(AE33)对春节前后(2018年2月12日~3月12日)黑碳气溶胶(eBC)进行在线连续监测,获得其质量浓度、昼夜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的eBC浓度最高,(8.22±4.17)μg/m~3,该时期人为活动对eBC影响最为明显.春节前,生物质燃烧产生的eBC占其总浓度百分比最大,为(41.1±5.3)%,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降至(26.8±12.0)%.AAE(1.40±0.16)说明,该地区春节前后eBC的化石燃料排放和生物质燃烧贡献程度接近.与城市点位相比,本研究的AAE值较高.春节前后,观测地区的eBC昼夜变化存在2个明显高值时段,分别在7:00~9:00和20:00左右.春节期间的eBC昼夜变化无明显波动.根据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显示,春节期间eBC的潜在源区有山西、陕西、安徽和江苏等省份,其他时期集中在河南、湖北境内.本研究对于识别冬季农村燃烧源排放黑碳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重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黑碳气溶胶气候、环境和健康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殿魁[9](2019)在《论京杭运河复航与南水北调东线的关系——恢复和发展华北平原水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科技治水的角度讲,南水北调东线调水与京杭运河复航是一个问题。现在成了两个问题,是南水北调东线脱离山东实际和京杭运河历史发展经验、顶层设计错误的结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科学设计、精准施策,南水北调叁线调水应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东线以恢复京杭运河航运为主;中线以解决京津冀缺水为主;西线以为黄河增水为主。叁为主的指导思想如能落到实处,必然很快恢复(本文来源于《山东经济战略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魏圆云,崔丽娟,张曼胤,刘魏魏,王大安[10](2019)在《外源碳输入对华北平原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外源碳输入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机制以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和湿地土壤在15℃和25℃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湿地)、温度(15℃/25℃)和葡萄糖添加[0.4mg(C)·g~(-1)]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着影响。在相同培养温度下,未添加葡萄糖的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着差异,而添加葡萄糖处理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着高于湿地土壤。除湿地土壤在15℃下培养外,添加葡萄糖显着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显着高于湿地土壤。温度升高显着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为1.2~1.6,土地利用类型和葡萄糖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都不显着。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的共同作用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着高于湿地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华北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水位快速下降。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华北平原的大多数水文模型或者只与地下水有关,或者只在局部范围内进行。针对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利用MIKE SHE软件建立了华北平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主要水文循环过程。利用地下水水头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2000~2005年)和验证(2006~2008年)。均方根误差(大多数值<4 m)和相关系数(0.36~0.97)的分析结果均表明了模型校准和验证的有效性。水均衡分析结果表明:大约70%的水通过蒸散发的形式离开系统,29%的水通过地下水开采的形式离开系统。根据分析结果,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包括减少蒸散发、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水质保护相关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士杰,黄智华.华北平原邯郸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及成因分析[J].人民黄河.2019

[2].秦欢欢.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华北平原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9

[3].王新宇,王冲,夏思瑶.华北平原设施生菜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9

[4].Y.G.Zhang,W.J.Zheng,Y.J.Wang,D.L.Zhang,Y.T.Tian.全球定位系统数据所显示的华北平原现今形变[J].世界地震译丛.2020

[5].张雅芳,郭英,沈彦俊,齐永青,罗建美.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

[6].吕卓燕.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施工成本控制和措施[J].财富时代.2019

[7].项鑫.基于PROSAIL模型的华北平原地区玉米冠层含水量遥感定向反演[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9

[8].刘玺,孔少飞,郑淑睿,郑煌,严沁.春节前后华北平原农村地区黑碳浓度及来源[J].中国环境科学.2019

[9].李殿魁.论京杭运河复航与南水北调东线的关系——恢复和发展华北平原水优势[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

[10].魏圆云,崔丽娟,张曼胤,刘魏魏,王大安.外源碳输入对华北平原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标签:;  ;  ;  ;  

华北平原论文-张士杰,黄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