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宁
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观感知、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积极参与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自主的语言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及教学措施应用于教学实际,互动互助,合作竞争,求实、求新的发展思路贯穿于其中;从而逐步建立高效课堂模式观念。课堂效果也会有明显提高。
但是,在一些英语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场景:教师“小组讨论”一声令下,学生们或换位或转身,四人一组,教室里炸开了锅,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气氛异常活跃。组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教师一声“Timeisup”,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个人汇报开始……
这样的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时机随意,目的不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其“形”而无其“实”;小组活动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充分探究就草草收场,学生没有真正“身临其境”;貌似全员参与,实质却是好学生的个人舞台,学困生只能作为观众,木讷旁观。最终致使小组合作展不开,探究无法深入,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的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下。
如何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渗透到课前预习、真实融入进课堂互动教学、完整延展至课后复习,从而实现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的共融性?
首先,合理分组是各阶段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基于个体差异,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科代表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学习组织能力等方面给本班学生排个队,并尊重学生意见,遵循“组间求同、组内存异”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把班级同学分成4-5人一组,数量上基本保证1-2名优秀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格局。并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讨论时给本组分配角色,组织讨论,做好讨论记录。这样既保证了组内成员的多样性,又考虑到了组间在实在力上“势均力敌”!这类格局有利于“小组合作--传、帮、带,探究学习--精、细、深”。其目的是增强和培养不同层面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量消除部分学生在讨论中的怯懦等消极因素,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应仅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延伸至课前和课后,从而使其形成“渗透到课前预习——融入进课堂互动教学——延展至课后复习”这一完整的知识巩固、能力提升体系。
一、课前预习中的渗透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课前的预习也可渗透合作学习。比如:单词的读音,课文、对话中的重点都可以作为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竞争的内容。课前,小组成员通过预听磁带或光盘,组内协作。组内成绩优秀生利用音标拼读单词,带领学困生突破单词读音这一关,并利用现有资料、工具书,通过讨论的形式预习个别重难点单词的用法。在读懂、了解文章大意后,总结归纳,在不懂得地方标注。组内成员分角色熟读对话或文章,一起感悟语言词汇的功能,意义,用法。
通过小组内部协作,使课前预习真正有效的服务于课堂。课前,组员们落实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使他们信心十足。而组内整理出来的一些疑惑、难点,又使他们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期待。组员在课下精诚团结,群策群力,而组员之间也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样既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小组内意见不统一,争执不断;小组成员各干各的;优秀生“一枝独秀”,后进生逃避学习,合作学习成了他们的安全港等等。针对这类情况,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如何引导、规范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这些都是老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急需解决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做的是,精心选择与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任务,此类任务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而且必须经过组内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解决。在学习7BUnit5Amazingthings时,为了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展开对本单元主题的讨论,笔者不仅展示了单元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令人惊奇的事物图片,还特意增加了一些平常不多见的奇人异事的影像。通过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在展示过程中,单元内的知识,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大家的表达大同小异。但是,对于拓展的内容,那些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课外知识却很丰富的同学理所应当地取得了话语权,他们在组内讨论时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员们共同组织语言,站起来侃侃而谈的他们,脸上充满了自信!因为小组任务的完成,有了他们的参与,他们也融入到了其中!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组员间有效合作的技能。使他们学会认真地倾听、适时地鼓励、有层次地表达、话音适当等。要确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和谐氛围,有质疑和争论,但不能嘲讽;时时围绕、关注合作任务,但不远离主题;分解任务和职责,但不能各自为阵、天马行空。小组里每个成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都能充分、主动地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交流展示环节,小组内部通过不断的磨合与摸索,逐渐形成了发言顺序按照后进的学生先发言→中等的同学部分补充→优等生完整并简练总结的顺序。进而使学生逐渐产生小组成员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小组合作的默契,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与交流,同时,教师也是其中一员,也要积极参与讨论。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状况,融入其中,成为合作小组的一员,就能及时了解合作的程度、不同小组讨论的争执点和整体认知的难点,总而对全班学生的认知进程做到心中有数。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融入到学习中,教师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课后复习中的延展
在课后环节,对于课堂知识还需要巩固住。作业的布置也要注意体现小组合作。除了常规的书面作业外,课外作业的设计应侧重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养成创造性个性。例如,当学完关于世界上令人惊奇的事物(Amazingthings)方面的英语知识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课外内容,并根据已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抓住相关事物特点,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将优秀的文章进行张贴。这样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小组成员各自积极出谋划策,为了共同的荣誉而努力,这不就团结协作了吗?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每个话题都有许多对话、短文,值得学生们交流或讨论,这种交流和探讨方式不仅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而且更便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责任感,学生知道小组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耀,所以一个人的努力就是对全组做出的贡献,他们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也是合作学习法所要求的个人责任与小组的结果的重要联系。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反映课外学到的知识比课内的教材学习更有兴趣,收获更多。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师生间的课堂结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少一些“循规蹈矩”,多了些积极主动。通过教师的“导”,学生把握了主动权,学生成为主体,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能,也让老师掌握了更多的反馈信息,在以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学生学习能力稳步提高,知识面不断扩大,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