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滞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缔合能力,多孔介质,静态吸附
吸附滞留论文文献综述
施雷庭,朱诗杰,叶仲斌,薛新生,赵文森[1](2019)在《多孔介质中不同缔合能聚合物的吸附滞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疏水基含量分别为0.35%和0.2%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常规线性聚丙烯酰胺为对象,研究聚合物缔合能力对吸附滞留特征的影响。采用浸泡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聚合物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特征,并采用流动实验装置测定了浓度为1 500 mg/L的叁种聚合物在不同速度下的动态滞留量。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呈现叁段式的静态吸附特征,即先缓慢上升,达到临界缔合浓度后快速上升,最后趋于平稳;缔合能力越强,在临界缔合浓度之后的上升段幅度越大;缔合能力强的聚合物HAWP-0.35能够在3 mL/min的注入速度下与HPAM在0.5 mL/min具有相当的吸附滞留量,表明缔合能力能够克服注入速度对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动态滞留量的影响,缔合能力越强,吸附滞留量越大(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王欣然,刘宗宾,李红英,瞿朝朝,颜冠山[2](2019)在《J油田吸附滞留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描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在聚合物驱过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渤海J油田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参照渤海J油田特征参数,依据相似原则开展了聚合物驱油以及产聚质量浓度测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能够较为可靠地用来计算产聚质量浓度;在聚合物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岩心渗透率降低而增加;在驱替岩心渗透率相近的情况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注聚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渤海J油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为0.04~0.22 PV,不可及孔隙体积为0.12~0.22 PV。(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赖南君,张艳,赵旭斌,刘艳勤,李屹洋[3](2016)在《超支化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上的吸附滞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泡法研究了以树枝状大分子为中心的驱油用超支化聚合物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特征,并结合岩心流动实验装置测量其动态滞留量、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实验中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定聚合物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驱油用超支化聚合物溶液的等温吸附曲线呈现叁段式的吸附特点,即随聚合物平衡浓度的增大,初始阶段吸附量先增加后平稳,当平衡浓度达到940~960mg·L-1时,吸附量出现第二次增长,最后趋于稳定;在多孔介质渗透率相近的条件下,聚合物支化程度越大,动态滞留量越大,建立残余阻力系数的能力越强。(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张红杰,蔡振华,李春,李芳芳[4](2015)在《考虑剪切变稀和吸附滞留的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Blake-Kozeny方程推导了聚、油两相渗流时聚合物有效粘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兰格缪尔方程引入了相对渗透率下降因子。将有效粘度及渗透率下降因子代入广义达西公式获得了考虑剪切变稀和吸附滞留的稳态法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室内通过物理实验对比了新方法与传统稳态法聚合物驱相渗曲线区别,以及水驱和聚合物驱相渗曲线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稳态法相比,受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的影响,新方法计算的油相和聚合物相相对渗透率值均较低,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主要受吸附滞留的影响,较传统稳态法下降了12%,聚合物相相对渗透率受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的共同影响,较传统稳态法下降了44%。由于新方法不仅考虑了聚合物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还考虑了聚合物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引起的渗透率下降,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24期)
张磊[5](2013)在《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岩石矿物上的吸附滞留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田实际开发应用中,驱油剂的损耗是影响化学复合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两亲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岩石矿物上的吸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两者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的提高,还对优化聚/表复配体系的配方和促进叁次采油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粘度法、流变法对优选出的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得到了该二元体系中各驱油剂组分在叁种岩石矿物上的静态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其静态吸附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岩心含油和不含油两种情况下该二元体系的吸附动力学的差异。针对1500mg/LAP-Ⅲ+0.01%HF-E二元驱油体系进行了影响因素研究:随矿化度增加,二元体系的粘度及弹性模量G′均先增加后降低,在矿化度为4000mg/L时,达到最大值;二价金属阳离子Ca2+、Mg2+单独存在时,其粘弹性变化趋势不同,当两种离子同时存在时,同Mg2+单独影响规律相似;随着温度的增加,二元体系的粘度呈现下降趋势。两亲聚合物在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叁种岩石矿物上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形状均由L型和H型构成,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两亲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在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为竞争关系,两种驱油剂在叁种岩石矿物上的吸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矿化度升高,两亲聚合物的静态吸附量先减小后增加,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单调增加;温度升高,两亲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量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岩心循环流动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在岩心上的动态吸附量要小于其静态吸附量,且含油岩心上的吸附量要小于不含油岩心上的吸附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6-01)
戚晶晶,李炜,蒋建中,王峰,裴晓梅[6](2012)在《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水界面的混合吸附滞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吸附方法测定了4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二甲基甜菜碱(C16B)以及n(SDS)∶n(C16B)=20∶80混合物在带负电荷的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滞留。结果表明:SDS和C16B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003 4 mmol/g和0.023 7 mmol/g。以气/液界面上的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为参比,估算出两者在油砂/水界面的吸附层数分别为0.31和1.55,表明C16B先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到界面,随后形成表面胶束;二者混合物的吸附是非均匀的,其中C16B发生了优先吸附;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吸附量皆大于单一体系相同平衡浓度下各自的吸附量,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这种优先吸附和协同效应对于降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在油砂/水界面的吸附滞留和色谱分离效应是不利的。(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郭兰磊[7](2011)在《聚合物吸附滞留规律及性能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密闭取芯井岩芯中微量聚合物的分离及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的测试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地层中残留聚合物的性能变化,分析了聚合物在聚驱后油层中平面、层内及层间的吸附滞留规律,研究了聚合物吸附滞留量与剩余油饱和度的关系;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地层中残留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变化。研究发现:聚驱后聚合物的性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水解度增加约50%左右,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原始聚丙烯酰胺的1/10,其主要成分仍为聚丙烯酰胺,主要以絮状集聚的形式存在于地层中;聚驱后聚合物在平面上普遍存在吸附滞留,且剩余油富集的地方吸附滞留量较低。(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1年06期)
苑慧莹[8](2007)在《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滞留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在化学驱尤其是叁元复合驱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在地层岩石表面吸附损失的原因,本文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基础上综述了不同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国内外在降低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吸附的新进展,根据国内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特点,对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表面的吸附滞留方法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7年03期)
苑慧莹[9](2007)在《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滞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规律,碱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滞留性的影响。采用静态方法,在45℃下,首先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讨论了各项实验参数对实验精度的影响,最终得出了最佳的静态实验参数。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其吸附不符合Langmnir吸附等温方程,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在(CMC)附近出现最大吸附。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中吸附量不同,注入水中两种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样品在大庆油砂上最大吸附量分别是1.29mg/g砂和1.34mg/g砂。研究了各种不同浓度的不同碱剂以及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和动态滞留的影响情况:当碱剂为NaOH时,HABS在油砂上的吸附量随NaOH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增加;当碱剂为Na2CO3时,无论碱剂的浓度高低,HABS在油砂上的吸附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aOH/ Na2CO3复配碱溶液中,HABS的吸附量随碱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任何浓度的Na3PO4/ Na2CO3溶液中,HABS的吸附量均明显减小,初步认为这是碱剂增强油砂表面负电性以及作为强电介质增大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的双重作用的共同结果;任何浓度的Na3PO4/Na2CO3溶液,均可降低HABS在油砂上的吸附量。聚合物也可降低HABS的静态吸附量,但降低的程度较小。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出现最大吸附的机理,分步、分阶段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模型。进行了多个驱替体系的动态滞留实验,研究了各种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天然岩芯上的动态滞留情况,实验结果表明:①当注入驱替剂的量达到1.4PV时,出口端表面活性剂浓度趋于平衡,整个岩心浓度分布趋于平衡状态。②表面活性剂在静态吸附中的吸附量比在动态滞留实验中的滞留量高几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动态滞留量为0.094mg/g砂、0.048 mg/g砂,比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低几倍。表面活性剂在天然岩芯的滞留量更接近于表面活性剂在实际油藏中损失量。③AS复合驱替体系中NaOH为0.8%~1.0%时,表面活性剂滞留量减少了,说明这两个浓度的NaOH己经起到降低活性剂吸附的效果,但随着NaOH浓度继续增大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反而增大,此规律同前面的静态吸附实验相同;同时各种复合碱剂对表面活性剂动态滞留情况的影响规律亦与静态实验结果相一致,这更加肯定了碱对HABS的吸附影响的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7-03-17)
王红艳,叶仲斌,张继超,曹绪龙[10](2006)在《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吸附滞留与色谱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胜利石油磺酸盐与助表面活性剂的二元驱体系中,研究其在油藏条件下,驱油体系的静、动态吸附规律与色谱分离特征。结果表明:胜利石油磺酸盐在低浓度下为线性吸附,最大静态吸附量为4.6mg/L,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其吸附量;石油磺酸盐与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一定色谱分离,且二元驱中聚合物的加入加大了这种色谱分离效应。试验证明,只要适当增大注入液中活性剂浓度,二者的复配协同效应可以得到发挥。(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吸附滞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定量描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在聚合物驱过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渤海J油田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参照渤海J油田特征参数,依据相似原则开展了聚合物驱油以及产聚质量浓度测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能够较为可靠地用来计算产聚质量浓度;在聚合物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岩心渗透率降低而增加;在驱替岩心渗透率相近的情况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注聚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渤海J油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为0.04~0.22 PV,不可及孔隙体积为0.12~0.22 PV。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滞留论文参考文献
[1].施雷庭,朱诗杰,叶仲斌,薛新生,赵文森.多孔介质中不同缔合能聚合物的吸附滞留研究[J].应用化工.2019
[2].王欣然,刘宗宾,李红英,瞿朝朝,颜冠山.J油田吸附滞留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3].赖南君,张艳,赵旭斌,刘艳勤,李屹洋.超支化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上的吸附滞留特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4].张红杰,蔡振华,李春,李芳芳.考虑剪切变稀和吸附滞留的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5].张磊.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岩石矿物上的吸附滞留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6].戚晶晶,李炜,蒋建中,王峰,裴晓梅.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水界面的混合吸附滞留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郭兰磊.聚合物吸附滞留规律及性能变化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
[8].苑慧莹.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滞留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
[9].苑慧莹.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滞留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
[10].王红艳,叶仲斌,张继超,曹绪龙.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吸附滞留与色谱分离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