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八景”和“九曲”的差异并非仅是数字,更在于其意涵。“八景”将一个特定区域的分散景点统合在一起,而“九曲”则是将峡谷溪流之中的曲折之处予以连接。“八景”中有许多绚丽奇诡的景观,通常与楼亭有关。楼亭作为各个景点的中心及观景台,其围栏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意涵。描绘“八景”的诗人多有一种美学上的敏锐性,而描绘“九曲”的诗人则通常在道德和哲学上有着更为深沉的追求。“九曲”是一种追求“道”或“终极存在”的媒介,喻示着一条走向先贤之精神世界的道路。因此,关于“九曲”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并不囿于其美学意蕴,还关涉着道德和精神象征。景观由人所创造,而艺术、文学则为自然景观增添了诸多美学的质性。“八景”和“九曲”是东亚空间美学的一个重要表征,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则为自然设立了意义,并实现了“自然的人化”。
关键词:八景;九曲;景观;自然;空间美学
东亚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通常喜欢将不同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形成特定的空间美学范式。而我们熟知的“景”和“曲”,就是这种传统审美观念的产物。本文主要阐述“八景”和“九曲”的本体意蕴,并讨论“八景”和“九曲”在韩国的变化延展以及相关的诗歌艺术和审美文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抽象性知识的理解效果,加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在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况,设置延展性的知识点,扩增学生探究物理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例如,利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同时强调公式使用环节的规范性及标准化,从中提示学生所需要关注的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待学生计算和讨论之后,更加能够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知识点及应用方法,是进一步加强物理学习针对性,及总结教学规律的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一、“八景”的起源及含义
(一)“八景”的起源。
“八景”这个术语与中国的《潇湘八景图》紧密相连,最初在北宋时期(960-1126)被发现。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描绘着潇、湘两条河流的美丽景致,北起湘江的源头零陵向南与潇水汇合流入洞庭湖。而绘画是艺术家们描绘潇湘八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就介绍了关于宋迪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宋迪是一个负责财政的官员,他很擅长作画尤其喜欢画平原景观。他的作品包括《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青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暮钟》《渔村夕照》八幅图画,被人称为“八景”,并且就连市井大众也很喜欢宋迪的作品[1]。
然而,目前还不确定像“潇湘八景”这样的题材最初是何时被引入到韩国的。高丽王朝时期的君王鼓励诗人写作关于八景的诗歌,并且委托了当时最高技艺的宫廷画师李光弼——李宁之子来作画。这意味着,在高丽王朝时期有关“潇湘八景”的画作就已传至韩国。从那时起,“潇湘八景”就成为了艺术家们普遍使用的诗学主题。此外,高丽王朝末期的诗人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等都写过关于“潇湘八景”的诗歌,而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李氏朝鲜王朝。
在“潇湘八景”传入高丽王朝的同一时期,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的现象就是“松都八景”的诞生。在高丽王朝末期,随着有关“潇湘八景”之绘画题材的盛行,画家和诗人开始创作一些韩国八景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松都八景”。《世宗实录地理志》中关于“松都八景”的介绍,表明它在高丽王朝末期至李氏朝鲜王朝之初都非常流行。“松都八景”包括“紫洞寻僧”“青郊送客”“北山烟雨”“西江风雪”“白玉青云”“黄郊晚照”“长湍石壁”“朴渊瀑布”。在这八景中,“紫洞寻僧”“北山烟雨”“西江风雪”以及“黄郊晚照”分别和潇湘八景中的“烟寺暮钟”“潇湘夜雨”“江天暮雪”“渔村夕照”相类似。这两种“八景”的组合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僧侣、寺庙、雨雪以及夕阳。这些便表征着两种“八景”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说明“松都八景”是在“潇湘八景”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还增添了一些韩国的本土特色。
雪萤举着一把枪,瞒准范坚强的头,说:“坐下!”范坚强措手不及,把匕首缩进衣袖,坐到旋转椅上。他哀求地看着雪萤:“小龙,这几年我待你不薄,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汉京识略》和《新增东国兴地胜览》中提到,有一系列的诗歌都是在早期李氏朝鲜王朝时期被创作出来的,这些诗歌是描述韩国首都——首尔这一城市中类似于“八景”的景致,例如《汉阳八咏》、《南山八景》等[2]122。在此,“八景”的传统以一种韩国化的方式被确立。有许多例子可以表明,韩国先民们在欣赏那些自然风光时,已达至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状态,并开创了独特的观景传统,而非囿于“潇湘八景”的框架。这些画作中的八景图元素作为视觉主题而被保留下来,然而其中具体的画作元素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迁移变化。
学生在进行物流设施设备课程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涉及诸多内容,本身的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实践课程操作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逐渐的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会因为没有参照物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逐渐的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八景”的含义。
《潇湘八景图》最开始是描绘潇水和湘水的自然风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潇水和湘水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化和观念化的产物。即便是在中国,它们也被视为一种景观美的符号,并逐步褪去了它作为一处真实自然风光的原始含义。
北宋时期的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训》中写到了“林泉高致”,即是说作为自然景观的山水在须臾之间就可陡然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观景的地点和方位,更在于时令和季节。因此,“潇湘八景”的画作与季节、时间的表达密切相关。有关“潇湘八景”中的画作和诗歌大多是描写春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色,并没有夏天的景色。虽然“潇湘夜雨”的景色看上去是夏天,但实际上还是秋天。几乎在所有诗歌中,都会赞美秋天的景色,韩国的画作也恰巧都喜欢在“洞庭秋月”的地方取景。此外,“山市青岚”、“烟寺暮钟”大多数都被描绘成韩国春天的景观。“山市青岚”通常被排列在第一位,而“烟寺暮钟”被排列在第二位。但是,在诗歌中,这两处景观的春景和夏景也在描绘之列。
“远浦归帆”、“渔村夕照”、“洞庭秋月”以及“平沙落雁”的景观都在诗歌和画作中被描绘为秋景。而“江天暮雪”在诗歌中被描绘为早春的景致,在韩国的画作中,“江天暮雪”则被表现为白雪皑皑的冬天,并且通常排列在最后。“潇湘八景”大多数关注的是秋景,有时也会添加一些春景和冬景。但是,我们很难解释为何秋天会被如此地偏爱,而夏天却常常被剔除在外。也许秋天以一种最为感性的方式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并能唤起诗人和画家心中的那一抹孤寂与寥廓。
在《潇湘八景图》所描绘的景象中,傍晚和夜间的景象明显要多于早晨和中午的。《山市青岚》这幅图似乎是描绘晚春时节里村庄白天的山色。然而剩下的七幅画,包括《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暮钟》、《渔村夕照》,都是描绘傍晚或夜间的景象。这似乎是因为傍晚的霞光以及夜间朦胧的月色比起白天的景象更显诗情画意,并且诗人亦可借此表达一种细腻而优雅的情感。
在韩国,字典中对“景”的定义,相当于英语中的“景色”(view)、“风景”(scene),也表示着自然中的山水美景或是一种有趣的情景氛围。在一场演出中,“景”便是指一系列的场景,例如发生在舞台上一系列事件的变化、人物角色的变化等等。换句话说,景色和风景意指一个美丽的地方,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或者地理形貌,还有一些人文轶事蕴涵其中。在当今的韩国,“风景”和“景观”的概念大多等同于英语中的“景色”即“landscape”的含义。而韩国先民则会用“胜”来描绘广袤空间中瑰丽奇异的景观,用“景”来描绘更小的一个区域。
中国古代用“八”这个数字来概括风景,原因在于“八”这个数字不仅代表了地球的八极,也代表了人类的“八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这个数字有着特定的象征性意涵。以此,人类可从自然之中获得品性的比附,并且能够遵循自然法则来获得一种安定平和的生活。
甲状腺平扫CT示:甲状腺右侧叶背侧占位,考虑甲状腺腺瘤或甲状旁腺腺瘤,建议进一步行增强CT检查。腹部增强CT示:1.右肾上腺旁团状阴影,考虑肿大淋巴结并钙化;2.考虑右肾盏内小结石;3.双肺下叶坠积效应,肺大泡。上腹部MRI示:胰头、钩突处、胰颈、胰颈胰体交界处多发占位,考虑胰岛细胞瘤。
My mind in a tranquil state looks towards vibrant places.
三、“九曲”的起源及含义
(一)“九曲”的起源。
朱熹是生活在中国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46岁时,他在距离建阳县28公里处的山谷中修造了一座茅草屋。这里云雾缭绕,他将其称作“晦庵”。在此之后,他自号云谷老人、晦翁。54岁时,在当时县令的请求下,他回到了崇安县,在武夷山五曲的密林中修筑了武夷精舍,并且一直居住在这里。武夷山北接仙霞岭,有36座山峰,37个巨石。沿着“九曲”形成了许多村落,因此这些自然景观被称作“清溪九曲”。
在55岁时,朱熹沉醉于武夷山的森林、溪水中。山林的隐居生活与其早前的学养融汇在一起,他创作了《武夷棹歌》[3]。在他的《武夷精舍杂咏》序言中,朱熹描绘了武夷山的景色,其中包括了书院的地理选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这些自然风光对心灵的陶冶和启迪,并且还提到他和弟子们在那里的生活以及往来拜会的人们。《武夷棹歌》由10首七言诗组成,也称为《武夷九曲图》。在《武夷九曲图》中,描绘了朱熹乘船时所看见的山水风光,在《武夷山志》这部地图册中可以见到,这些“九曲风光”包括“升真洞”“玉女峰”“仙机岩”“金鸡岩”“铁笛亭”“仙掌峰”“石塘寺”“鼓楼岩”以及“星村市”[4]。
朱熹认为,沿着山峦九曲拾阶而上的经历,就类似于学者们通过精修后彻悟时的愉悦过程。因此,《武夷棹歌》也象征着“造道”并赞颂了这种“进道次第”的过程,这些歌曲同样也象征着“道造”所达到的成功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李氏朝鲜王朝时期才将儒家文化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这些诗歌绘画阐述了朱熹“新儒学”的哲学思想,而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生活方式在当时也备受推崇。
宋成倪是李氏朝鲜王朝中期时的诗人,他在《慵齐严话》中提到,太子平、李瑢等人于首尔城的北门建造了武夷精舍,并且在南湖畔建造了“淡淡亭”,还收集了许多大师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此外,在当时一位学者徐居正的《四家亭集》中有105首诗,这些诗歌用了和朱熹《武夷精舍杂咏》相似的诗学主题。这说明在李氏朝鲜王朝时期,韩国创建了一系列的九曲景观,还有“新儒家”学说的出现,许多表现“新儒学”思想的诗歌和表现“九曲”的画作也得以问世。然而,直到李滉和李珥出现,“九曲”文化在李氏朝鲜王朝时期才被完全确立,李滉和李珥这两个最杰出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全面推崇儒家文化。李滉和李珥两人所建立的书院被分别记录在《陶山十二曲》和《高山九曲》中。李珥因建造了“石潭精舍”而为我们所熟知。《高山九曲诗》以及《高山九曲十二画屏》,这些都被列为韩国第237号文化遗产。
(二)“九曲”的含义。
根据《汉韩大字典》,“曲”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弯曲”或“折叠”的意思,另一个是“不合理”的意思。在《韩语大字典》中,曲有如下含义:1.旋律;2.曲子;3.一首音乐。换句话说,“曲”这个字被用作旋律、音乐及歌词的缩写,或者就是指一首歌曲。在《韩国汉字字典》中,“曲”有如下几种含义:1.弯曲;2.被折弯;3.违背正确的;4.不正义的;5.非理性的;6.不诚实的;7.不公平的;8.错误的;9.摆姿势;10.转角;11.旋律;12.一支乐曲;13.一个弯折;14.酵母;15.结蚕茧;16.一个有趣的天赋。在这些释义当中,“弯折”是与“九曲”之“曲”的含义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曲”意味着垂直方向的改变,海拔的改变以及对于正义之事的懈怠态度。从字面上说,“曲”是一个因地壳折叠运动而形成的地理特征,抑或是一处有着美丽且奇特地理特征的山川或者河流。
韩国先哲们建立起了居住地和学习场所,并把“九曲”设为生活空间中的必要因素。这些必要因素包括便利的地理环境、生活资源、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并将其与形成优美自然风光的地理形貌(山和水)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九曲”是风景优美且充满魅力,可以称之为仙境的地方。在人们看来,这样一个仙境则是神仙居住停留的地方,也是一个现实之中的理想之地。祖先们之所以选择“九曲”,是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抛开世俗的欲望,而沉浸在美丽的山水风光之中,并可以感受到仙境之中的生活:蓝鸟自在地翱翔,孩童无忧无虑地生活,各种鲜花毗邻绽放,人们能感受到自己正羽化而登仙。这种地方大多位于名山及其山脉旁系之中。这可能与“山”的传统信仰有关,人们相信仙人是降生于山中并生活于此。而这些高山和深谷通常被神秘而优美的森林河流所环绕,也正因如此,仙人们会择此良地而居。
在许多描写“九曲”的韩国诗文中,常会出现“清净”这个词。它将自然的明净和人内心的宁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关于“八景”的诗歌也同样展现了自然的动态特征。“九曲”表征了人存在的意义,即寻找一种终极的境界以及“道”。它清楚地展现了儒家学者所意识到的寻找“终极境界”的阶段性过程,将每一条“曲”都当作是一种生成教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诗歌解释了人存在的理由,即追寻“终极境界”和“道”。朝鲜王朝时期的学者们经常将“九曲”中的每一曲看作是自我提升、自我净化的过程。进而言之,他们经常讨论“九曲”的特点,并依迹而“载道”。
因为其视觉特征,人们选择了“曲”作为表达这种特征的术语。它同样也被视为一种观念性的象征,其中包括有儒、道、禅三家在内。学者们似乎在对“曲”的体验和鉴赏中净化了心灵。因此,“曲”也可以从社会和政治的视角进行阐释。换句话说,他们努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冲动并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体悟自然法则,也希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并寻求它们存在的终极原因。
四、“八景”的空间构成
(一)楼亭和景。
在中国典籍中出现的“八景”组合大多来源于一些风景优美的特定区域,比如说“潇湘八景”就是先例,还有韩国的“关东八景”以及日本的“近江八景”等[5]。有趣的是,韩国的一些建筑,比如“楼亭”会作为观景台而与所看的景点紧密相连。质言之,作为风景之中的建筑也能作为观景的地点而存在。韩国的“八景”,很多都需要从楼亭上进行观赏,比如说宁静的山地风貌以及水中的怪石嶙峋等。这些景致的名称都被用作特定的诗歌主题。例如“三龟亭”,一个于15世纪后期所建造的楼亭,它包含有八个景致:鹤桥晴峰、磨崖峭壁、县里烟火、驿洞寒松、长郊观稼、曲渚打鱼、三伏避暑、仲秋玩月。而这些景观便成为申钦(1566-1628)诗歌中的主题,并进行分类描述。“鹤桥晴峰”和“磨崖峭壁”是关于山峦河流的;“县里烟火”和“驿洞寒松”是关于邻里村落的;“长郊观稼”和“曲渚打鱼”则是关于韩国洛东江畔的平原(丰山平原)。
每个主题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前面两个元素(客观物象),后面两个元素(情致风貌)。在早期研究中,通常都会以这种方式分析这些诗句。例如一些研究便以这些诗句为典型进行数据性分析,意在厘清以河流山峦作为客观意象,以及月亮作为景别的情致象征所出现的次数。
然而,就“三龟亭”的八景而言,我们很难以这种方式去辨别如“三伏避暑”和“仲秋玩月”这样的景观。有些早期的研究则认为,“仲秋玩月”所指的对象是天空。因此,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扩大其分析的范围,这些诗句将每一个景观都作为一个独特的诗歌主题。前后有十二位诗人都以“三龟亭”的八景作为题材写了相应的诗歌。例如金尚容就写过“三伏避暑”的诗句:“凭栏斗觉风生腋,快若乘云上玉宵。”[6]以“仲秋玩月”为题材写过的诗句有“独凭危栏揽挹波,无限清光此地多。”[6]
这些供人吟诵的诗句表达了“三龟亭”之“三伏避暑”和“仲秋玩月”的主题,以及诗人观景的状态和地点。然而,仅仅通过诗歌的体裁,以求了解诗人的观景状态是比较困难的。
(二)“景”和“焦点”。
“景”与“亭”的紧密联系可以在分散于不同地区的各个景观中看到。例如“关东八景”是绵延朝鲜半岛东岸200多公里的地方。从最南端开始列举的八景题材可以被归为如下:(1)平海的月松亭。(2)蔚珍的望洋亭。(3)三陟的竹西楼。(4)江陵的镜浦台。(5)襄阳的洛山寺。(6)杆城的清涧亭。(7)高城的三日浦。(8)通川的岩石亭。“侍中台”有时也代替“月松亭”囊括其中。这些景观过去都是江原省的一部分,而今“侍中台”、“清涧亭”和“三日浦”都是北韩的一部分,“月松亭”和“望洋亭”则被划入南韩的庆尚北道。关东地区的“八景”被视为特定区域的象征,例如“洛山寺”就是三陟的代表。
“关东八景”并不是在特定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而被选择的,每一个景点都基于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而被看作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关东八景”因为朝鲜王朝时期一个著名的诗人郑澈而闻名,因为郑澈写了许多关于八景的诗歌。而同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郑鄯,也在他的画作《真景山水图》中以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方式描绘了“关东八景”。
不是抢,是拿土地换么。我的八斗丘不要了,随你们政府处置。你们占便宜呢,一个破茶场,值不了几个钱,抵给我你们也安神。
总之,地方政府通过“选秀”摸底可以为科创板登场储备大量的企业资源,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鼓励企业投身科创板问题上,看得见的手不能随便指点,行政干预是需要的,但主要是监管、服务,而不是过度热情、越俎代庖,必须克服“行政化政绩幻觉”,特别是不要把科创板绑在“政绩战车”上,不要把科创板异化为政绩流水线。要相信企业的自主决策智慧,也要相信上交所慧眼识英雄,那些真正符合科创板IPO条件的“独角兽”企业,一定会被上交所相中而揽入怀中。
(三)“八景”中的亭。
韩国的“关东八景”不同于中国的“潇湘八景”,也不同于日本近江或金沢的“八景”,它展示了其独特的生成方式。就构图而言,每一个“关东八景”都有一个高层建筑,例如“楼”、“亭”或“台”用以提高观景效果。就如前面讨论过的,位于三日浦中心的“四仙亭”和东海岸洛山寺的“义湘台”。
楼亭起源于中国,但作为一种建筑样式而深受韩国人民喜爱。韩国人希望与自然有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因此楼亭的建造也被赋予了一种韩式的风姿[8]103。这种建筑结构四角张开没有遮挡,并于屋顶下留有遮蔽阳光的阴凉之处。在此,游客们可以获得更佳的观景视角。建造楼亭是为了让游客们在此休息、欣赏风景还能在楼上举办小型筵席。凭栏远眺时,可以直面海洋、云朵和太阳等自然风光。
④Softmax分类器:对经过神经网络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类判断(跌倒或非跌倒)。分类器由两部分组成:首先通过一层线性变化计算输入数据属于某一类的未归一化概率:
从现象学的层面来看,身体的正面与自然有着某种“逻格斯”(Logos)或“道”的理性联系,而身体的两侧则被视为一种感性或哀婉(Pathos)的象征。诚然,这种正面视角也决定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状态。因此,人与自然的共情性也加深了主体观感的体验。横栏可供人们在楼亭上倚靠,也作为人身体的延伸,使得人与自然元素如大海、风、太阳、光亮以及大自然中的天籁、地籁之音互摄共融。通过横栏,人们成为了景观中的一部分,身体中所潜藏着的自然本性与楼亭间的景观相连交汇,激荡在绵延成线的八景东岸,人们由此而与景观融为一体。
五、“九曲”的空间构成
(一)“九曲”选位的意义。
在韩国,“九曲”的组合包括从山谷中看到的山峰、悬崖、池塘等自然景观,以及楼亭、亭阁等建筑。每条曲都有其对应的名字,人们徜徉在自然美景之中(包括像“九曲园林”),甚至创作了九曲歌,绘出了九曲图。这成为传统韩国景观体系之一。
如前所述,“九曲”的起源要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的儒学家朱熹创作的《武夷棹歌》,也称为《武夷九曲歌》。诗歌曲描述了作者乘坐渔船逆流而上观赏九曲风光的轶事,歌曲中的每句话都由十个汉字组成(包括序)。
“关东八景”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寄寓着美妙的故事,韩国的当地人将其珍视为一种优秀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义湘台”、襄阳的“洛山寺”和高城三日浦的“四仙亭”都逐一被选为关键性的地标元素,但是,有时仅凭标题也很难确定它具体的景观内容。接下来的诗句是关于杆城的“清涧亭”:“雪狱青云飞片片,烟波小艇泛双双。海山景物真如画,清涧亭中客倚窗。”[9]在第四句中,视点从海山之景转换到了观者倚栏。“观者”即“叙述者”自身,反转和交错的技巧例如“看”与“被看”在这里被使用。在余下的八景里,“看的地方”也是“被看的地方”。这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所以我们应该扩大诗歌的分析范围,旨在细致地了解其主体观景的情况。
朝鲜王朝时期的“新儒家”学者十分珍视《九曲歌》,并以《九曲歌》中的韵脚作诗,甚至在自家修建“九曲花园”用以品诗作画。 在当今的韩国,人们已经开始了对“九曲”进行文学研究及实地考察,并将“九曲”发展成为一个文化景点。“九曲”文化虽起源于中国,但韩国人将九曲作为自己传统景观构成体系之一,并使之成为了韩国文化的独特象征。
韩国“九曲”的选址独具匠心。它与“八景”相类似,会以山水画的形式出现。但是,要想厘清“八景”和“九曲”的区别却绝非易事。它们仅仅是景别数量的不同吗?朝鲜王朝时期的先哲们又是怎样体验和欣赏“九曲”的?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则要知晓朝鲜民众与这些景别之间的关联。
When everything is bright and clear, the path of Tao will be naturally shown to you.[14]13
他从《武夷棹歌》中选择了零、清、声等韵脚用以写作诗歌,想象着朱熹曾经所生活过的武夷神秘风光,并回溯着朱熹在山上的生活印记。那里有着各种不同的景观,如山峰、岩石、溪流、悬崖、森林、光影、风声、武夷精舍、朱熹的弟子以及那些和他进行过思想交流的人们[11]30-33。
朝鲜王朝时期的儒学家们十分欣赏和崇拜朱熹,并且把朱熹在武夷山建造的书院当作他们神圣之地。他们想象着武夷九曲的风光,并在自家花园中也创造出“九曲”,以此来实现追寻朱熹的情怀。无需赘言,这些以山谷和溪流所营造而成的自然风光也是他们模仿朱熹的产物[11]30-33。
这在李珥创作的《朝鲜九曲歌》中有着较为清晰地体现。“孤山九曲”是李珥自己建造的一个花园,还连带建造了一个书院,并在书院中教授他的弟子们。《孤山九曲歌》是一首关于花园风光的“时调”(韩国传统三节诗)。以下是“时调”的序:
两条截水坝分别垂直姑姑庵泉和马家寺泉主河槽布置,对接后形成整体拦截,长度为26 m和24 m,墙体均置于弱风化基岩岩体上。墙体净高3.5 m,顶部呈台阶状布置,靠近上游侧宽0.5 m,低于坝顶高程0.85 m,中间宽0.5 m,下游侧宽1.0 m,低于坝顶高程0.5 m。坝体上游呈直立状,下游坝坡设计边坡为1∶1,坝趾向外延伸0.8 m。为防止形成绕渗通道,坝体与山体新鲜基岩连接。截水坝下游采用开挖料回填和抛石防护,同时下游坝坡坝顶以下铺设一层1 m厚土工格宾石笼,长6 m,宽9 m,坡度与上游相同。
No one knew about the valley of the nine curves of Gosan.
使用“do/does/did+v.”构式既能表达变化,也能表达移动。变化是抽象的移动,移动是具体的变化。造成变化和移动的可以是物理力,也可以是心理力,甚至是社会力。例7中,他们受到心理感受的无形的力而改变态度,例8是物理力的作用,是施事者就具体物体发出的力量,例9则是来自社会的约束力。使用目标构式表达变化或移动,起到凸显力作用的效果。
After cutting grass and building a house, all my dear friends come to Gosan.
I will think about the nine curves of Wuyi Mountain, and learn the teachings of Zhu Xi.
White stones shine brightly under the morning sunshine.
武夷折峦九曲沨,庐边清涧思晦翁。(1)译者注:此处关于“时调”的“序”,原著是韩文。因作者只提供了韩文和英文版本的诗句,所以此处的中文七言诗是译者依据文稿译作而成,并非古籍原文所载的“三节诗”。只因行文格式需要,译出供读者参考。另外一个根据韩文和英文的直译版本也收录如下:孤山九曲,世人鲜知。割草筑屋,友人访山。遥想武夷九曲,体悟朱熹所述。因是参照韩文和英文版本翻译,这两个中文译本,仅供参考之用。
在此,李珥认为向朱熹学习就意味着要去思考“武夷九曲”。这则序清晰地表明了他既非简单地将“武夷九曲”视为一个理想圣地或是一个单纯的观赏对象,也非仅将“武夷九曲歌”转变为一种韩国的“时调”。他真正的目的在于学习朱熹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自然、宇宙的观点。他向往着朱熹的生活,所以每当涉及于此,李珥所关注的就不仅仅只是朱熹的画像、哲学思想或是著作,也同样关注着此处的九曲风光(以及相关的诗歌、花园和画作)。因为在他看来,人的生活方式与他生活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他欣赏并尊敬朱熹,也希冀效仿朱熹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回溯朱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往将朱熹视为主客二元对立框架中的一个客体研究对象,而是打开了一条新的走近朱熹“世界”的道路。“九曲”以及相关诗歌、造景和画作就是这条道路的站点所在。
(二)“九曲”的视点范围。
有一个著名的“九曲”景观位于韩国忠清北道的山间。从山谷的下游开始,九曲分别为:(1)擎天壁;(2)云影潭;(3)泣弓岩;(4)金沙潭;(5)瞻星台;(6)凌云台;(7)卧龙岩;(8)鹊巢台;(9)巴串。
(1)、(5)、(6)和(8)的名称是悬崖上奇特的岩石。(2)和(4)是有水的溪流和池塘。(3)、(7)和(9)则是水中的奇石。韩国所修造的“九曲”起源于中国,如朱熹的《武夷棹歌》所写的那样,这些景观所呈现的是观赏者们从溪流的下游往上游观赏的过程。
根据上文所介绍的名称,他们的视点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但这些层级并不像阶梯那样被清晰地划分。原因是这些山谷都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悬崖从山谷的两侧呈现出来,水在弯曲的河道中流动。歌中所述的先哲们在半封闭的山谷上游寻找溪水的源头,他们喜欢一次欣赏一个,从第一曲到第二曲,然后从第二曲到第三曲。歌曲中所记述的景观视点也随着溪流的变化而转变,使得每一曲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在登山的时候,山顶通常是最终目的地,但在“九曲”中,却没有作为“终点”的视点景观存在,甚至“第九曲”也不是最终的地方或是最初的源头。歌曲中描绘这些居住在“曲”中的人们,他们倚傍着溪流而居,自给自足也自得其乐,而且在九曲之外也有很多这样宜居之地。
李滉创作的诗歌《闲居读武夷志次 九曲棹歌韵十首》作为对“武夷棹歌”的回应,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些诗歌的标题里,出现的主题物通常没有过多的细节性描述。无论《九曲歌》是不是“造道诗”(poem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ao),诗人及其主体境遇都可以从“九曲”的阶段层级、标题名称以及他们去上游的观景地点中推测出来。
(三)“九曲”的哲学。
以下是李珥“时调”中的序,被一个叫宋时烈(Song,Si-yeol)的弟子翻译成中文。他创作了上文提到的“华阳九曲”。
五百天钟地炳灵,栗翁姿禀粹而清。
高山九曲幽深处,汩寒流点瑟声。
After long hours of daylight, the earth is bright and divine.
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刑法文化传统十分发达的国家。从汉朝刘邦的“约法三章”到形成达12篇30卷502条的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的发展过程表明,我国的刑法惩罚范围在不断扩张。在我国,国家早就习惯运用刑法手段实现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控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国人也已经认同和接纳了“要用刑罚来处理坏人”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社会心理。因此,降低起刑点,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人的社会心理是能够保持一致的。
The gift and dignity of Sir Lee, Ih are pure and clear.
Deep in the valley of the nine curves of Gosan,
Cold streams make the sound of geomungo.[13]144
诗中所颂并非武夷山的九曲和朱熹,而是孤山的九曲和李珥。他仍使用“武夷棹歌”里的一些字词来创作自己的诗歌,包括灵(ryeonh)、清(cheong)、声(seong)。“寒流”这一语词也被使用。这首九曲歌在“孤山九曲”与李珥、“武夷九曲”与朱熹之间生成了一种新的意义空间。
李珥创作出了《孤山九曲歌》,这使得他与孤山之间的联系就如同朱熹与武夷山一般。他的原则就是将自己描绘的自然风光和先贤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进而创作出他自己的九曲歌。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在同一个山水景观体系(九曲)中去追随先贤的脚步。毫无疑问,追寻先贤的足迹和山谷溪流中的这些美景是映照互文的。如同顺着溪水而上,去追随先贤的足迹一样,溪谷中的水声和回声也在吸引着人们的脚步。
热衷于寻觅先贤们的往昔足迹是韩国九曲文化的特征之一。也基于此,上文所提及的关于“道”的追寻和实现,其实也意味着“九曲”代表了实现“道”的不同阶段。因此,“道”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中的运用,包括它在“九曲”的诗歌及绘画创作实践中都有所体现——这便不难理解了。
在一首关于“仙游”的九曲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清”和“洗”等字词来表达“仙游”的清净之感。
下面的诗句是关于第一曲:
白石朝暾相映华,晶流寒玉紫腾霞。
孤山九曲少人知,刍荛筑屋客来迟。
Orange mist rises above the cold waves of clean streams.[17]
下面的诗句是关于第三曲:
静处从看动处情,潭心活活水方清。
本来清活休相溷,一理虚明道自生。
风景被描述为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产物,而非是打破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或者是去扰乱宇宙天地间的自然秩序。人类最重要的品性就是发现天地自然间的和谐及秩序,使自己适应并遵守自然的秩序法则。基于这种品性,描绘风景就要确保欣赏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精神和力量。
The gushing flow of water makes the stream clean.
Do not make the clear mind disturbed.
对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某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信息行为领域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武汉大学(8篇),其次为安徽大学(5篇)、北京理工大学(2篇)、武汉科技大学(2篇)、中山大学(2篇),这4个机构发文量≥2篇,只有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少量机构之间存在合作,机构之间联系比较分散,缺乏合作交流。总体来说,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薄弱,学术团体间合作不多且较为分散,缺乏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
在16世纪,韩国人对于“新儒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而且他们的“九曲”文化有了更为正统的表现形式(包括诗歌,园林,绘画)。尤其在朝鲜王朝时期,出现了两位最著名的儒学家,李滉(1501-1570)和李珥(1536-1584),他们写了很多关于朱熹与九曲的诗歌。在这之后,“九曲”的文化也因此得到传播和发展。在他二人之后,很多学者也继续发展儒家文化,其中“九曲”的影响力功不可没。比如说,朱熹在《武夷棹歌》的序中这样写道:“武夷山上有仙灵, 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箇中奇绝处,权歌闲听两三声。”[9]李滉借用了朱熹“武夷棹歌”中的一些成分,并写了“閒居读武夷志次,九曲权歌韵十首”,诗歌的序中说: “不是仙山托异灵,沧洲游迹想馀清。故能感激前宵梦, 一棹赓歌九曲声。”[10]
以上所说的“曲”就构成了一系列的九曲景观要素。当然,韩国先民们可能部分地模仿了朱熹的“武夷九曲”,但我们依旧还未澄清为何朱熹选择了“九曲”。在河洛理数中,数字9是成数中的第四位,它与“地四”一起生成了西方之金。“四”是延展与生发的尽头,而“九”则意味着成熟与收获之末尾。因此,在“九”之后,新的生成之数会紧随其后[2]122。而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君子必须遵守的“九思”。这意味着先哲们在众多自然风光中选择了九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在地理形貌上显得美丽有趣,更是一个体悟与观道的空间。
这也清晰地表明了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追寻“终极境界”这一过程的阶段性。韩国闻庆的九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九曲”中的每一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名字。举例来说,第一曲叫“入门”,第二曲称为“志道”。丁泰镇写了一首诗关于“仙游九曲”的诗,序中的第一句是“清溪曲曲灵源泻”,这说明水之源头曾被视为最终极的心灵目标。此外,他还写了下面的诗句:
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 对于车辆专业的本科教学,汽车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汽车整车及其各大总成的结构和装配工艺,而是通过拆装实训培养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通过拆装实训使学生巩固拆装对象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并进一步掌握拆装对象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和加工制造方法,最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拆装对象是什么”“怎样设计、制造”“为什么这样设计、制造”三个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本改革对变速箱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变速箱传动路线示意图的绘制、关键零部件的测绘与检测等内容。
全石跨溪镜面开,凹为泉瀑峙为台。
仙人遗写今何在?应有双凫叶县来。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GAN)是深度学习模型的一种,Goodfellow等[2]同时训练两个模型:一个生成模型G和一个判别模型D,其中生成模型是一个编码-解码网络,它试图在给定的图像上合成假图像以欺骗判别模型。而判别模型则试图通过与相应的目标图像进行比较来识别假图像。
The bright surface of broad rocks opens a mirror and streams flow between them.
Water falls from sunken areas and higher rocks become viewing platforms.
Where are the traces that immortals left?
There is a pair of ducks that flew from far away.[14]13
“开(open)”这一表达在描写“第九曲”的诗句中是十分有趣的。我们可以在“武夷棹歌”中发现相类似的表达:“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这些诗句描绘了“九曲”的阶梯状景观,诗句中描绘了观者到达“第九曲”时,眼前所呈现的就不再是蜿蜒与曲折而是平铺开来的豁然之象。李滉在他的《闲居读武夷志次 九曲棹歌韵十首》中有些诗句也有着较为类似的表达,而且还借鉴了一些“武夷棹歌”中的字词:“九曲山开只旷然。”诗句中说,抵达“第九曲”时,山林便不再是层峦叠嶂,而是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坦辽阔的空间,正如他们追寻先贤的足迹一样,坚信那种“终极境界”(ultimate state)是开放可得的。这也明晰地表明,不论是“九曲”的外在形态,还是关于“九曲”的内在体验都是以其阶梯状为特征的。
然而,只有当阶梯状的各个“曲”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一起时,这些才有意义。因此,这可以概括为:正是有了追寻“最终境界”的这一目标或者心境,才使得山间每一个如同台阶状的“曲”都贯穿起来。上文诗句同样也提及了仙人在山崖间所留下的足迹,这喻示着寻觅“终极境界”的可能性。
五、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的自然景观
尽管“八景”和“九曲”起源于中国,但这种景观的构成模式被东亚人广泛地运用来组合风景。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九曲景致要远多于中国和日本,并且有着重要的文化意涵。它们被认为是韩国传统的景观构成体系。“八景”和“九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数字,而在于它们的含义。八景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分散的八处景观,而九曲则是沿着狭长的溪流所观享到的九处景观,并将其连接在一起。
“八景”主要是观赏自然风光,这些地方大多建有楼亭。楼亭既是景点的中心,也是特定的观景台。在楼亭上所看到的景色与亭外所看到的景色相映成趣。因此,人们从楼亭上看到的景观是由一系列的景致所组成的(例如八景),这也是韩国人独特的观景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楼亭的围栏也十分重要。诗人和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八景”,这些诗画作品又通过研究“八景”的学者而为人所知,这就致使后来以“八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数量剧增。从诗人、艺术家到普通大众,“八景”为不同群体的人所欣赏,而且“八景”文化也影响了包括中国、日本、越南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
如果说喜爱描绘“八景”的诗人通常有一种美学上敏感与细腻,那么偏好欣赏“九曲”的诗人通常是对“道”有着较为深刻理解和追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滉和李珥会对“九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朱熹的品格和思想存在于“武夷九曲”的每一个角落,并对此敬仰不已。东方的儒学家们努力效仿他的生活方式,用诗歌和画作来表现“道”的精神,并以此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九曲”作为一种寻道的媒介,也作为一种走进先贤世界的路径,它除了具有美学质性之外还有许多道德层面上的象征。例如纯净的心灵,对先贤的敬仰爱戴之情,以及对“道”的执着和坚忍。进而言之,“九曲”也可视为依据人自身的道德意涵而被营构出来的自然景观美学。
景观之美是基于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造之物”。换言之,景观之美是人主动融入自然并能清晰意识到“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境下所生成的。这也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种可供思索玩味的对象,只有当人与自然进行互动交流并为其赋予意义时,自然景观的人文价值才会彰显于世。
参考文献:
[1] 沈括.元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2] Choi Ki-soo.Life and Wisdom from Nature: Eight Views and Nine Curves[J].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4,22(4):133.Song Hee-kyung.Comparison of Formativeness and Representation of Eight Views of Xiao and Xiang Rivers by Korea and China - Based on Night Rain on Xiao-Xiang[J].Korean Literature and Art, 2014,13.
[3]
[4] 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 Rho, Jae-Hyun.A Study on the Meaning and Coherence of Sosangpalkyung as a Text of Traditional Scenery[J].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9,37(1):132.
[6]
[7]
:55.
[8] Min Joo-sik.Beauty of “Scenic Pavilion” as A Space for “Elegant Life”[J]. The Eastern Art, 2011,17.
[9]
[10]
[11] Min, Joo-sik.Aesthetic Utopia for the Intellectuals of Joseon Dynasty in te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of Wuyi Nine Curves[J].Korean Society of Aesthetics, 1999,26:30-33.
[12]:144
[13]
[14]
:13.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9)06-0123-08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境话语的审美人类学研究”(19CMZ027);中南民族大学教研项目“双元化教育模式下《美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JYX17008)。
作者简介:闵周植,男,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东方美学、艺术美学。吴震东,男,中南民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文艺理论、审美人类学。
(责任编辑 王 平)
标签:九曲论文; 八景论文; 韩国论文; 朱熹论文; 景观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美学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境话语的审美人类学研究”(19CMZ027)中南民族大学教研项目“双元化教育模式下《美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JYX17008)论文; 韩国岭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