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波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波,吸收光谱,压力,碳氢,膜片,等离子体,羟基。
激波管论文文献综述
吕俊明,李飞,林鑫,程晓丽,余西龙[1](2019)在《氮气辐射强度的激波管测量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速飞行器的热防护设计必须考虑激波层内高温气体发射与吸收的辐射能量,需要有效的辐射加热评估手段。相应飞行条件下的光谱辐射强度地面实验测量是验证数值模型和方法、理解高焓流动的重要手段。基于燃烧驱动激波管,发展辐射强度标定技术,针对富氮气环境,开展高温气体光谱辐射强度的高分辨定量化测试,掌握辐射特征,为数值验证提供基础数据。实验获得了激波速度5.70和6.20km/s条件下的气体光谱辐射强度精细结构,数据表明激波波后的非平衡过程对辐射强度存在很大影响。通过求解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Navier-Stokes方程和辐射特性模型,得到对应实验条件下的流场参数和辐射强度,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很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二伟,徐胜利[2](2019)在《乙烯/空气在激波管中自点火流场显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不同压力(p5)和温度(T5)的乙烯/空气自点火和火焰传播特征,在矩形激波管中,采用火焰自发光信号触发高速ICCD相机拍摄了反射激波后流场,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乙烯/空气自点火流场序列图像。结果表明:对p5=106kPa,当T5=1210K,点火首先发生在激波管反射端面附近,向上游(右侧)传播并形成近似平面火焰。火焰面随时间推进趋于垂直激波管轴线,火焰在传播过程中厚度近似保持不变,且内部存在漩涡结构。当降低T5,自点火位置逐渐远离反射端面,初始火焰厚度增大且光强变弱,由单个平面火焰演变为多个离散的不规则火焰。当T5=1077K,初始火焰首先出现在观察窗右侧(远离反射端面)并向上下游传播。当增大p5,火焰光强增大且漩涡尺寸减小,不同p5对应的火焰产生和传播规律类似。当p5=265和419kPa,火焰内部产生局部爆炸现象,多个局部爆炸区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向上游传播的近似平面火焰。(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军,薛斌[3](2019)在《激波管管长对阶跃压力波形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波管作为动态压力校准装置,其产生的阶跃压力幅值大小,以及平台时间是对阶跃压力进行测量校准的重要指标。基于理想情况下,选择管腔内气体介质为空气,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使得阶跃平台时间最长的高低压腔长度比优化设计方案。在考虑由实际激波管管腔内的黏性所导致的激波衰减情况时,通过仿真方式对理论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得到理想情况下与实际的偏差度。结果表明,在有黏情况下压力幅值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入射激波的马赫数在底端面附近呈线性衰减,衰减系数随马赫数增加而增大,而在入射激波马赫数相同时,低压腔越长,底端面附近位置处的衰减系数越小。同时利用仿真结论对实验测量计算马赫数结果进行修正,减小底端面位置处的真实值与实验计算值之间的误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3期)
姚峰[4](2019)在《激波管的研发与RP-3煤油点火延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下燃烧室燃烧效率降低是阻碍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考察低压燃烧条件下燃料的点火和燃烧特性,揭示低压条件下燃料的燃烧机理对改善极限工况下燃烧室火焰的稳定性、提高冲压发动机工作升限等具有重要意义。煤油的点火延迟的测量对于燃料的化学动力学机理的简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波管可以实现的反应压力和温度范围较广,是研究燃料点火延时特性的有效实验工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研发了化学激波管,对低压下煤油点火延迟特性进行研究。激波管实验设备由激波管管体、配气系统、压力信号监测系统、光学测量系统等组成。低压段恒温在383K,根据RP-3煤油的分压和吸附曲线确定RP-3煤油的气相浓度;光学窗口开设靠近低压段端盖20mm处,降低燃烧波对实验测量的影响,避免了信号拖尾现象。(2)利用激波管实验设备,根据306.5nm下OH自由基的特征发射光谱信号和低压段端盖附近的压力信号作为燃料点火延迟的判断依据,对RP-3煤油/O_2/N_2混合气在压力为0.1MPa、0.03MPa、0.05MPa、0.01MPa,温度为1113K-1600K、当量比为0.5、1和1.5反应条件下的点火延迟时间进行了测量,考察了温度、压力和当量比对RP-3煤油点火延时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温度的提高、压力的增大以及当量比的降低会缩短点火延迟时间;得到低压下温度、压力、当量比等参数与RP-3煤油点火延迟时间的拟合公式:(?)(3)研究了CO_2对RP-3煤油点火延时特性的影响,首先在控制CO_2的分压力与RP-3煤油/O_2/N_2混合气分压力之比为0%、10%、20%的工况下,测量了固定当量比为1时煤油的点火延迟时间;随后使用CO_2取代部分稀释气体N_2,测量了不同当量比时煤油的点火延迟时间。研究发现,当量比为1时,CO_2分压与RP-3煤油/O_2/N_2混合气分压之比从0%提高到10%以及20%,RP-3煤油混合气点火延迟时间增加;随着温度的降低,CO_2对RP-3煤油混合气的点火延迟所带来的影响增大;当量比从0.5增加到1.5,点火延迟时间对于CO_2含量的敏感度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俞鸿儒[5](2018)在《有关激波管的往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在这里讲点有关激波管的往事,讲这些事主要是想让参会的年轻同志多知道一些事情。时代变了,没必要完全照搬以前的做法,但是知道这些事,对扩大思路可能有些帮助。讲叁部分内容,一是P. Vieille发明了激波管;二是郭永怀引入激波管并使其落地生根;叁是激波管的兄弟——爆轰波管。1 P. Vieille发明了激波管1899年,Vieille发表论文《论压缩空气突然释放产生的间断》。从此出现了激波管,P. Vieille被公认(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8年06期)
何起光,张伟,陈小伟[6](2018)在《激波管聚酯膜片变形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聚酯薄膜作为激波管膜片,通过施加不同压力的激波管实验,获得了膜片厚度及多张膜片的组合方式对膜片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影响。利用高速相机对激波管膜片从开始变形到破坏的全过程进行拍摄,使用叁维DIC软件获得膜片在变形过程中的位移场。实验发现了膜片会出现圆弧反翘并快速破坏的特别现象,并以此为特征将变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给出任意厚度膜片第一阶段圆弧变形的数学规律及圆弧反翘第二阶段的形状特征,以及全过程中膜片厚度变化的数学规律。为激波管的工程设计及理论计算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熊壮,张勇勇,王苏,李进平,陈宏[7](2018)在《一个改进的电磁波传输激波管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Φ800 mm高温低密度激波管上进行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机理研究时,低密度和强激波条件下,由于气体解离和电离等非平衡过程,使得激波后2区宽度显着减小;同时由于边界层效应造成激波衰减和接触面加速,使得激波后2区长度进一步减小.这两个效应导致激波管2区实验观测时间减小,2区气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增加了观察数据的不稳定性和数据分析的难度.本文提出在Φ800 mm高温低密度激波管中采用氩气(Ar)和空气(Air)混合气替代纯空气作为激波管实验介质气体.利用Ar不解离和难电离的特性,减小激波前后压缩比,从而增加激波后2区实验时间和气体长度.采用Langmuir静电探针和微波透射诊断技术测量激波后电子密度,同时利用探针测量激波后2区实验时间.结果显示,在Ar+Air混合气实验中,激波波后电子密度可达与纯Air同样的10~(13)cm~(-3)量级.在与纯Air相同的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条件下,采用95%Ar+5%Air和90%Ar+10%Air两种混合气,激波后2区实验时间和气体长度约为纯Air条件下的5~10倍,其中2区实验时间为300~800μs,2区气体长度1~1.5 m.在Φ800 mm激波管中采用Ar+Air介质气体进行电磁波传输实验,获得了比在纯Air介质中与理论预测更一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8](2018)在《第18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专题序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激波作为气体动力学最具特色的基本物理现象之一,表现出强间断与非线性的物理特征.激波能够在超/高超声速气流内部诱导漩涡,生产复杂的气体物理过程;激波能够诱导热化学反应,构成了高温气体力学和凝聚态爆轰动力学的学科基础;激波还能够压缩可燃气体实现其自点火,形成能够以超声速自持传播的燃烧反应带;而激波管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实验技术,发展前途是无限的.(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8年06期)
吴君军,Fethi,Khaled,Aamir,Farooq,任伟[9](2018)在《甲酸乙酯与羟基自由基氢提取反应速率常数的量化计算与激波管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甲酸乙酯(H(CO) OCH_2CH_3)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动力学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理论方面,首先通过量化计算得到了在M06-2x/ma-TZVP水平下准确的反应势能面,随后利用多结构-扭转(multi-stucture torsion MS-T)方法对转动非谐效应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非谐校正系数,最后基于传统过渡态理论并考虑Eckart隧穿效应获得了200~2 000 K温度范围的反应速率常数.在实验方面,开展了激波管实验来测定H(CO) OCH_2CH_3与OH的反应速率常数,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探测OH自由基306.7 nm的吸收线,并对反射激波后高温反应过程的OH浓度变化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了900~1 321 K温度范围的反应速率常数,并论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8年06期)
熊壮,王苏,张灿,俞鸿儒[10](2019)在《JP-10裂解的激波管实验与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脉冲激波管对碳氢燃料JP-10在1150~1300 K条件下的高温热裂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热裂解产物并获得了热裂解速率系数.主要裂解产物有乙烯、乙炔、丙烯、丁烯、1,3-丁二烯、环戊二烯、环戊烯、苯、甲苯,以及少量的甲烷、乙烷、二甲苯和甲基环戊烯.将每次激波管实验后所有产物浓度累加, JP-10裂解速率系数由实验测定.为了消除激波运行中非理想性和边界层效应导致反应温度确定的误差,采用对比速率法确定裂解温度,即在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热解速率已知的内标物,根据内标物在相同的激波管实验条件下的裂解程度确定反应温度.根据内标物裂解量确定的激波管裂解反应温度通常小于采用传统测量激波速度由激波关系计算的反射激波后5区温度.在1200~1300 K之间两种方法得到的温度吻合得较好,差异在20K以内,随着温度升高,两者差异增大.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San Diego Mechanism对JP-10高温裂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主要裂解产物中乙烯、乙炔和1,3-丁二烯产量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值与San Diego Mechanism的模拟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环戊烯产量的实验值比模拟值高很多,预示JP-10裂解中完全开环和部分开环反应都是重要的裂解通道.(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激波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认识不同压力(p5)和温度(T5)的乙烯/空气自点火和火焰传播特征,在矩形激波管中,采用火焰自发光信号触发高速ICCD相机拍摄了反射激波后流场,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乙烯/空气自点火流场序列图像。结果表明:对p5=106kPa,当T5=1210K,点火首先发生在激波管反射端面附近,向上游(右侧)传播并形成近似平面火焰。火焰面随时间推进趋于垂直激波管轴线,火焰在传播过程中厚度近似保持不变,且内部存在漩涡结构。当降低T5,自点火位置逐渐远离反射端面,初始火焰厚度增大且光强变弱,由单个平面火焰演变为多个离散的不规则火焰。当T5=1077K,初始火焰首先出现在观察窗右侧(远离反射端面)并向上下游传播。当增大p5,火焰光强增大且漩涡尺寸减小,不同p5对应的火焰产生和传播规律类似。当p5=265和419kPa,火焰内部产生局部爆炸现象,多个局部爆炸区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向上游传播的近似平面火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波管论文参考文献
[1].吕俊明,李飞,林鑫,程晓丽,余西龙.氮气辐射强度的激波管测量与验证[J].实验流体力学.2019
[2].刘二伟,徐胜利.乙烯/空气在激波管中自点火流场显示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3].杨军,薛斌.激波管管长对阶跃压力波形的影响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4].姚峰.激波管的研发与RP-3煤油点火延迟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俞鸿儒.有关激波管的往事[J].力学与实践.2018
[6].何起光,张伟,陈小伟.激波管聚酯膜片变形过程分析[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7].熊壮,张勇勇,王苏,李进平,陈宏.一个改进的电磁波传输激波管实验[J].力学学报.2018
[8]..第18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专题序言[J].气体物理.2018
[9].吴君军,Fethi,Khaled,Aamir,Farooq,任伟.甲酸乙酯与羟基自由基氢提取反应速率常数的量化计算与激波管实验[J].气体物理.2018
[10].熊壮,王苏,张灿,俞鸿儒.JP-10裂解的激波管实验与动力学模拟[J].力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