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交易行为论文-陈琛桦

动量交易行为论文-陈琛桦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量交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QFII,动量效应,动量交易行为,锚定效应

动量交易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陈琛桦[1](2015)在《锚定效应与QFII的动量交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QFII制度的发展步伐正在顺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不断加快。然而,一些学者认为QFII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动量交易行为不符合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引进QFII并没有起到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动量交易行为的行为依据和以投资者持股比例为“锚”的锚定效应对动量效应和动量交易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继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我国股票市场所有A股股票2005年1季度至2014年3季度的季度面板数据对QFII投资股票的动量效应及其动量交易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从整体上看,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动量效应。第二,QFII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采取的动量交易行为是为获取动量效应超额收益而主动采取的套利行为,从性质上来看,这种行为能够促进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符合我国引进QFII制度的初衷。第叁,锚定效应阻碍了QFII提高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作用的充分发挥。第四,过度关注QFII投资行为的投资者也将受到以QFII持股比例为“锚”的锚定效应影响,从而使QFII投资股票的动量效应得到加强。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动量交易行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做了一些补充,为锚定效应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且为监管当局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供了一些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30)

李实萍,吴栩[2](2014)在《动量交易行为量化及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量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学推崇的投资策略之一,然而该策略在基金投资实践中对业绩的贡献却鲜为人知。通过提出动量交易强度的概念,本文构建了动量交易强度的测算指标MTI,并以中国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动量交易强度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发现开放式基金普遍存在动量交易行为,但动量交易强度与基金的前期收益率无正相关关系,对其下期的业绩驱动也未体现出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非完全有效以及基金投资羊群行为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张云云[3](2013)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兴起于1992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主力机构投资者。政府大力发展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的初衷是稳定股市,虽然关于基金能否减少股市剧烈波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的投资行为和绩效直接影响到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以100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16个季度(2008年1季度至2011年4季度)的季度报告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和绩效评价进行研究。首先第一章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单阐述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对国内外基金交易行为和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叁章阐述行为金融理论对动量交易行为产生过程的分析,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对基金绩效评价指标方法进行评述。第五章实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样本数据的选取和筛选进行介绍;接下来采用目前主流的ITM动量测度模型对样本基金的交易行为进行测度,发现基金仓位的调整变化与个股滞后1到2季的表现没有显着联系,反观期内动量行为却非常显着;由于期内动量行为可能是羊群行为造成的,接下来利用CCK模型对样本期间的羊群行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期间并没有显着的羊群行为,从而基金期内动量交易行为的结论具有可信性;最后,本文采用詹森指数对样本基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对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利用T M模型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基金期内动量交易行为使基金的业绩表现优于市场,基金经理人具备一定的选股择时能力。最后第六章对目前我国基金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就如何规范基金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3-06-30)

张凤娟[4](2013)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反转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量效应、反转效应、日历效应、规模效应、市盈率效应等金融异象极大地挑战了现代金融学理论,尽管有学者试图从风险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实证研究发现,即使经过风险调整,动量效应仍显着存在。在传统金融学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背景下,行为金融学理论立足于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从心理认知偏差的角度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及其导致的金融异象加以解释,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模型。既然动量效应、反转效应普遍存在于股票市场,那么,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如何利用这一“异象”调整资产组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在回顾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其交易行为的特点。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2004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叁季度基金交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Badrinath and Wahal改进的GTW模型分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反转策略倾向。实证结果表明,与Grinbaltt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整体表现为反转交易者,且倾向于买入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卖出时也选择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即“高买高卖”。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投资风格(成长型、价值型、平衡型)、不同市场状态(牛市、熊市、震荡调整期)下基金交易策略的不同。发现价值型基金有最强烈的“高买高卖”意向,且基金在震荡调整期的动量、反转指标最低。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方法分别计算叁个衡量基金绩效的指标(时间加权收益率、夏普指数、詹森指数)与ITM指标的相关性。出于统计数据可得性的考虑,本文选用国泰安数据库“基金评价指标”中的“周度数据近叁年评价文件”相关数据,分析2010年第叁季度至2012年第叁季度基金绩效指标与ITM的相关性。发现基金根据上一季度的股票价格变动情况采取“高买高卖”的策略有助于提升投资业绩,根据个股两个季度前的表现采取的策略对基金绩效的影响视其评价指标的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除了基金买入上个季度表现好的股票(追涨)这一策略与时间加权收益率、夏普指数这两个基金业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买入两个季度前表现好的股票与根据夏普指数计算的基金绩效指标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以外,没有证据证明其他的投资策略与基金各绩效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有:(1)加快完善市场做空机制。以真正起到起到平抑股市波动性、提高流动性及加快价值发现的作用。(2)完善基金评价体系,注重其长期表现。(3)提高上市公司门槛,并完善强制退市机制,以提高证券市场整体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0)

冯丹[5](2013)在《基于行为金融的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金融学与心理学、管理学的研究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作为新兴学科,行为金融学是在对金融市场上非理性现象的解释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行为金融学从非理性人的角度对投资者的决策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尤其是对投资策略方面的研究,实践性极强。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具有不成熟、不规范、非理性现象突出等特点,研究行为金融学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虽然西方的学者对行为金融在市场的非理性现象和行为投资策略方面已经做了诸多实证分析,但由于文化、制度、政策、投资者构成等因素的差异,我国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表现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会不同于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市场中表现出的非理性现象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对投资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也会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有所差异。因此,对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研究,需要更多来自我国市场的研究成果和证据,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策略,实证数据来自于沪市A股。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为主线,首先对讨论证券市场非理性现象和行为投资策略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已有文献研究的成果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本文与以往文献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文章的创新点。然后对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简介,指出了传统金融理论的问题,接着引出了行为金融学在实践方面的意义和成果,着重分析了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的实施要领和理论机制。再而,对我国股市的非理性现象分噪声交易、羊群效应和投资者过度自信分叁方面做出分析,其中对噪声交易和投资者过度自信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股市存在噪声交易、羊群效应、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的结论,其中,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并不严重。基于对非理性现象的分析,本文选取符合我国股市特点的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2009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A股股票的收益率数据,建立了组合形成期和检验期。组合形成期为叁个月和六个月,检验期的时间跨度为叁十叁个月,并以叁个月为一个检验区间。在对四组股票组合进行收益率分析后,得出了结论:在我国股市中反向投资策略的形成期为叁到六个月,持有期为一至两年;动量交易策略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与本文选取的形成期和检验期的长度有关,原因是我国股市换手率过高,引起了反转特征和惯性特征的短期化,如果能够采用更小的排序期,比如一个月,也许可以发现显着的惯性特征。这一点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得到证实。在文章的最后,本文提出了使用行为投资策略的注意事项。首先,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来适当的调整投资策略。因为市场中的非理性现象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每种行为投资策略都是有理论基础的,这些理论基础就是市场中的非理性现象。其次,投资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行为投资策略,不同投资者的知识水平、认知偏差和环境影响等都是不同的。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投资者反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行为投资策略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在我国的应用做出了实证分析,虽然得出了与理论相符的结论,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为我国投资者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行为投资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03-01)

赵珺[6](2011)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股市的主力投资机构,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基金的动量交易正是基金投资策略、投资行为和投资理念的体现。文章首先通过对股改后2005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数据对其动量交易行为进行总体上的研究,然后将基金持股按不同投资风格进行划分,对其动量交易行为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对基金动量交易和投资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展开对基金投资策略有效性的探讨。(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1年21期)

张赛君[7](2009)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异象,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金融热点。所谓动量效应指股票在一定时间内的价格仍保持上一期的趋势;而价格反转效应则是指股票在一定时间内的价格改变了上一期的趋势。它们的发现对有效市场理论形成极大地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投资者采用动量交易或反转交易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对于动量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动量交易获利来源,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从风险补偿角度无法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而行为金融学理论则尝试从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行为偏差角度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以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为基础的动量交易和反转交易被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所采用。近年来,中国基金行业伴随着证券市场的成长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投资者整体投资水平、培养投资者科学投资观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对于一个新兴市场典型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以及我国最大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本文的研究论题无疑在金融理论研究与投资实践操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在界定动量效应和动量交易行为的基础上,梳理现有国内外关于动量效应和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文献。其次从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视角对动量交易行为获利来源进行分析。然后实证检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并且分别讨论了不同风格基金与动量交易行为和不同市场状态与基金动量交易行为。最后总结得出全文的结论。具体而言,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全面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以及在金融理论和投资实践方面的意义,然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章为理论综述。本章在介绍了有效市场理论和金融异象对有效市场理论质疑的基础上,引出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金融异象-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接下来,对国内外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以及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为后续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做好铺垫。最后分别从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两个角度对动量利润来源进行分析。目前传统金融学理论主要从风险因子模型、行业效应的角度、商业周期的角度解释动量利润来源。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则从投资者行为偏差出发,提出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角度解释动量交易的获利,但对于动量交易利润究竟是哪种行为偏差所导致,不同的行为金融学模型则有着不同的解释。本章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行为金融学相关模型。第3章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实证检验。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我国基金2002年四季度到2008年四季度的季度持股数据,并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研究所使用的模型为Badrinath和Wahal(2002)的动量测度模型ITM。该模型的研究逻辑是首先对单只基金动量交易行为进行衡量,然后汇总所有基金并且得出基金整体的交易行为特征,ITM模型对于分析基金整体的交易行为和基金不同交易行为特征较为有效。本文采用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了如下内容:将样本内基金按照其建仓、清仓、持仓调整、整体股票等的交易活动分别检验了样本内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特征;将基金划分为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叁种,并对不同风格基金的动量交易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将市场状态划分为上涨状态和下跌状态,并且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动量交易行为特点分别分析;从使用不同市场组合和不同市场状态角度对模型的鲁棒性进行检验。第4章为结论。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采用了规范的实证方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的结论:1.样本内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总体并没有表现出“追涨杀跌”的现象,没有发现基金总体采用动量交易的证据。但同时也发现对于不同的交易活动(包括建仓、清仓和持仓调整)基金采取的交易策略亦有不同,建仓时倾向于采取动量交易策略;清仓时则表现出反转交易倾向;持仓调整期间动量交易行为显着性较建仓时有所下降。另外将基金交易活动分成买入与卖出的实证检验中发现,我国基金在买入股票时存在明显的动量交易行为,但是在卖出股票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反转交易行为。2.样本内不同风格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投资风格的证券投资基金在建仓和持仓调整时,广泛采取动量交易;在清仓时,则采取反转交易。并且不同风格的基金其动量交易行为倾向不同,价值型基金的动量交易和反转交易倾向明显强于其它两类基金,这与价值型基金的投资理念可能存在一定矛盾。3.对不同市场状态下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发现,在不同市场状态下,基金交易行为有所不同,在上涨状态下,基金有反转交易行为的倾向,但是并不显着;在下跌状态下,基金没有显着的动量交易行为。基金建仓和清仓时的动量交易行为和反转交易行为并没有因为市场状态的改变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9-12-01)

张赛君,涂小刚[8](2009)在《市场状态与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证检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基础上,将市场分为上涨和下跌两个状态,对比研究了在不同市场状态下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基金总体并不表现为动量交易者。市场上涨时,基金有采用反转交易的倾向但并不显着,市场下跌时,基金没有表现为动量交易者。(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09年22期)

黄大明[9](2008)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稳定市场,存在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会造成市场波动的一方认为,由于委托代理现象以及机构之间关于现金流的竞争造成了机构投资者采取一些对市场稳定造成市场不稳定的行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和帘饰现象,本文试图从动量交易策略的方面来研究基金是否会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动量交易策略又称正反馈交易策略,与此对应的是负反馈策略(反转交易策略),正反馈交易策略是指以买入最近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负反馈交易与此相反。一般认为,在新兴市场上的个体投资者具有正反馈交易的特征,过多的反馈交易往往造成股票的过度波动,因此我们认为,动量交易对市场是有害的。本文以2002.03-2007.06开放式基金的交易数据作为样本,考察了我国股票性基金是否存在动量交易的行为。结果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更加表现为反转交易者的特征。我们还基于市场周期、投资风格以及前期收益对基金交易行为进行动量测度,结果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由于我们的样本是基于排名前十位的重仓股,基金清仓和建仓测度就有向上的偏差,所以我们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是符合稳健性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4-01)

李雪娜[10](2008)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正反馈交易行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存在性、正反馈交易行为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以及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叁个方面。这些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单只基金对所持股票的正反馈交易;二是整体基金对所有持股的正反馈交易。这些研究在分析基金的正反馈交易行为时,没有充分考虑股票受到正反馈交易程度的异质性。事实上,基金很可能对股票区别对待,采取不同强度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因此本文从整体基金对单只股票的正反馈交易的新角度进行研究。利用Shu(2007)提出的正反馈交易行为衡量指标和研究方法,本文首次系统地从整体基金对单只股票的正反馈交易的角度,研究中国整体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并且全面地检验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对股票收益动量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具有影响股票收益的能力,了解基金的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否会增加股票价格波动,这种波动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股票收益的动量。最后,本文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否提高或降低股票市场的效率进行初步探讨,这一初步探讨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如人们所期望的能够稳定市场,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整体证券投资基金对不同股票采取不同强度的正反馈交易行为;整体证券投资基金对所有股票平均来看采取显着的正反馈交易行为;证券投资基金在熊市的正反馈交易行为比牛市时更为强烈;证券投资基金倾向于对小规模、低账面市值比的股票进行正反馈交易;证券投资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会显着增强股票收益动量,并且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4-01)

动量交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量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学推崇的投资策略之一,然而该策略在基金投资实践中对业绩的贡献却鲜为人知。通过提出动量交易强度的概念,本文构建了动量交易强度的测算指标MTI,并以中国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动量交易强度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发现开放式基金普遍存在动量交易行为,但动量交易强度与基金的前期收益率无正相关关系,对其下期的业绩驱动也未体现出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我国股票市场非完全有效以及基金投资羊群行为有很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量交易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琛桦.锚定效应与QFII的动量交易行为[D].暨南大学.2015

[2].李实萍,吴栩.动量交易行为量化及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4

[3].张云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绩效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

[4].张凤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反转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冯丹.基于行为金融的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交易策略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赵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

[7].张赛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8].张赛君,涂小刚.市场状态与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

[9].黄大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动量交易行为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8

[10].李雪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正反馈交易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

标签:;  ;  ;  ;  

动量交易行为论文-陈琛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