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过滤论文_贾辉,郝胜男,李娟,温海涛,陶正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过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废水,磁场,荧光,调式,铁水,超滤,有机物。

混凝过滤论文文献综述

贾辉,郝胜男,李娟,温海涛,陶正源[1](2019)在《磁场对混凝-膜过滤工艺中铁盐聚合态的干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氯化铁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并减少膜污染,以四氧化叁铁为磁种,利用剩磁对氯化铁混凝剂聚合态进行调控,并进行混凝-膜过滤实验,分析磁化干预对混凝剂形态分布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 T的磁干预强度下磁化之后的磁种悬浊液存在剩磁,磁化3 min时,剩磁达到最大;水解过程中Fea逐渐转化为Fec,而通过外磁场干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凝剂由低聚态向高聚态的转化,且剩磁越大,低聚态含量越多,被磁化3 min的磁种影响后70 mg/L的氯化铁溶液中Fea+b约占总铁含量的26.3%,比不磁化和磁化9 min时分别高出了8.2%和5.7%;在混凝-膜过滤过程中,磁化3 min时絮体尺寸最大,约为750μm,膜通量为105 L/(m2·h),远大于直接过滤的膜通量45 L/(m2·h),膜通量下降最慢,反洗之后膜通量恢复到90%以上,恢复程度最佳。。(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洁[2](2019)在《矿井废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考察各矿井的矿井废水的处理工艺,重点研究了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伴随着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水资源不可避免的会被污染,这会极大地影响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矿井内部的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24期)

高栋[3](2019)在《聚硅酸铁短时“混凝-沉淀-过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聚硅酸铁(PSF)优异性能探究其短时“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以下简称短时工艺)效果,以腐殖酸模拟水为试验水样,考察PSF短时“混凝-沉淀”效果,与其普通“混凝-沉淀”及复合铝铁(PFA)作对比,测量分形维数以分析絮体特征;通过自制过滤装置探究PSF短时工艺效果,分析过滤因素的影响,并利用相机及扫描电镜(SEM)对絮体及滤料进行观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过滤装置,分析流场压力及速度变化;最后对PSF短时工艺的机理作了分析。(1)PSF短时“混凝-沉淀”工艺条件:投加量、絮凝时间和沉淀时间分别为6 mg/L、4 min和3 min。PSF短时“混凝-沉淀”除浊、除色率均约为92%,与普通“混凝-沉淀”效果差异较小,反应时间却节省近62%;PFA短时“混凝-沉淀”除浊除色率均仅约70%。显微镜下PSF短时及普通“混凝-沉淀”絮团呈现红褐色,分形维数较大,PFA絮团分形维数较小,颜色较浅。(2)PSF短时工艺出水水质及过滤周期均远优于PFA短时工艺及普通“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以下简称普通工艺),与PSF普通工艺相比,PSF短时工艺过滤周期稍短,但出水水质差异不明显。滤层厚度对PSF短时工艺出水水质影响不大,对过滤周期有一定影响,30 cm、70 cm、50 cm滤层厚度的过滤周期分别为14 h、18 h、20 h;滤速对PSF短时工艺除浊除色效果影响较小,对去除UV_(254)、COD_(Mn)影响较明显;滤料粒径越大过滤周期越长,1~2 mm、2~3 mm粒径时的过滤周期分别为55 h、74 h,并且出水水质差距较小。(3)通过数值模拟得出,滤层厚度或滤速越大的过滤流场,其内压力越大,压力值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同一水平高度的压力值近似相等。过滤流场(除滤层部分)内的速度受边壁黏性影响较明显,同一高度水平面上速度值并非常数;但由于多孔介质(滤层)较为理想化,滤层内速度较为一致。(4)利用普通相机及SEM观察得出,PSF短时与普通“混凝-沉淀”产生的絮体尺寸均较大,并且两者间差异不明显,PFA产生絮体尺寸较小;PSF短时工艺的滤料表面杂质附着较少,污染程度较弱,PFA短时及普通工艺滤料表面均呈现杂质堆积的形貌。机理分析:混凝沉淀过程中,PSF基于结构及组成上的优势,脱稳、架桥及网捕卷扫效率高,形成分形维数较大、密实的絮团,沉淀效率高,絮体可被滤料充分粘附拦截,出水水质好,满足水质要求情况下有较长过滤周期。(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郝胜男[4](2019)在《磁场强化混凝-膜过滤中铁形态分析及工艺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膜过滤工艺现已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本研究借助四氧化叁铁磁性颗粒,以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紫外光谱作为测试方法,探究了以磁场为基础,混凝剂浓度及水解过程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氯化铁混凝剂的不同铁形态分布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特性以及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膜通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磁种悬浊液的磁化时间对剩磁含量的影响以及剩磁含量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磁化时间延长,磁粉的剩余磁场强度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当磁化3 min时,剩磁含量最大,约为0.78 mT;9 min时含量最低,约为0.18 mT(不磁化时,剩磁为0)。磁化后的磁粉悬浊液同混凝剂溶液发生作用,剩磁的存在干扰了铁形态的分布。剩磁含量越大,氯化铁溶液中低聚合态水解产物Fea与中聚合态水解产物Feb的总比例(即Fea+b)越高。200 mg/L的氯化铁溶液,磁化3 min时,Fea+b约占总铁含量的72.5%,比不磁化和磁化9 min时分别高出了 15.2%和9.3%。其次,以逐时络合比色和紫外光谱为测试方法,研究了磁场、水解过程及浓度对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浓度越高,低聚态越占优势。其中,50 mg/L 的氯化铁溶液 Fea、Feb、Fec分别占比 1.5%、2.1%、96.4%,而400 mg/几的氯化铁溶液叁者分别达到82.3%、5.5%、12.2%。随着混凝剂溶液水解时间的延长,结合的羟基逐渐增多,低聚态的铁逐渐向相对更高的聚合态转化,反映了水解过程是一个低聚态不断与羟基结合形成多羟基络合物的过程,最终导致低聚态含量逐渐减少,而高聚态逐渐增多。磁种剩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氯化铁溶液中的铁离子保持较高的低聚合态比例,磁粉磁化之后剩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氯化铁溶液的水解过程。最后,对比并分析了直接过滤、加混凝剂(磁化0 min)、磁化3 min、磁化9 min四种工况在连续混凝-膜过滤过程中的絮体特性及膜通量变化,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混凝为预处理手段,可明显减缓膜污染,增大膜通量。同时,混凝剂溶液中Fea+b 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尺寸较大的絮体,膜污染速率越慢,过滤通量越大,过滤效率越高。磁化3 min时,絮体平均粒径约为750μm,膜通量约为105L/(h·m2);不磁化时的平均粒径约为620μm,膜通量约为80 L/(h·m2);而不加混凝剂直接过滤时膜通量约为45 L/(h·m2)。混凝作为预处理方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通过调节铁形态分布,增大有效形态所占比例,可进一步减缓膜过滤过程的膜污染程度,提高过滤效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2)

袁雅姝,杨佳蓉,吴睿,张岩[5](2019)在《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对冬季低温微污染地下水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最佳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条件,解决低温微污染地下水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方法在低温实验室配制微污染地下水,通过投加混凝剂,ClO_2、NaClO两种预氧化剂以及锰砂、陶粒锰砂二级过滤,以Fe、Mn、COD_(Mn)、氨氮(NH_4~+-N)、浊度等指标为参照,对比两种预氧化剂分别和两种滤料二级过滤的运行效果.结果混凝-二氧化氯预氧化-陶砂锰砂二级过滤工艺对Mn的去除效果在标准值边缘,Fe、COD_(Mn)、NH_4~+-N、浊度等指标的质量浓度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方法》(GB/T5750—2006),该工艺对微污染地下水有较高的去除率.结论混凝-二氧化氯预氧化-陶砂锰砂二级过滤工艺对低温微污染地下水处理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毛湘云,徐冰峰,李英旭,孟繁艺[6](2018)在《高效混凝+过滤对洗车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逐年攀升,与之配套洗车行业随之蓬勃发展。由于缺乏节水意识,使得行业内再生水的利用推广成为难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高效混凝+过滤技术进行了洗车废水处理中实际的应用,发现采用该技术处理后的废水中BOD_5、NH_4-N、TDS、LAS、色度、浊度、Fe、Mn平均去除率可提升至98.46%、97.87%、54.43%、95.82%、94.06%、99.06%、95.32%、96.61%。出水除了Fe轻微超标外,其余指标均能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中的车辆冲洗标准的,该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投资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10期)

许明,涂勇,蔡伟民,杨凯,陈洪伟[7](2018)在《混凝沉淀-A~2/O-过滤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凝沉淀-A~2/O-过滤为集成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系统稳定运行365d,出水COD、TN、NH3-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42mg/L、6.41mg/L、3.08mg/L、0.12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69.3%、89.4%、69.7%,达标保证率分别为97.8%、100%、100%和100%,并满足《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同时,GC/MS分析和叁维荧光分析表明经叁级处理工艺后,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杂环化合物、酰胺类、酚类物质得到有效降解。(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9期)

栾成梅,赵昕[8](2018)在《混凝活性砂过滤-臭氧脱色工艺在中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混凝活性砂过滤-臭氧脱色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工艺流程、设备概况、调试运行情况以及运行成本。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可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14期)

陈国豪[9](2018)在《强化混凝膜过滤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强化混凝超滤膜系统对模拟地表水进行处理,研究了以增大混凝剂投量、采用复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AlCl_3-CPAM)混凝剂等强化混凝措施对该系统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叁维荧光扫描和差异紫外分析对其有机物处理特性进行表征。并探究了超声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分析了超声预处理对强化混凝及膜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强化混凝对超滤膜污染控制有明显的作用。强化混凝超滤系统大幅降低了微细颗粒物和有机物在超滤膜上累积量。强化混凝超滤膜系统对水体荧光强度产生重要影响,能有效削弱峰值激发波长/发射波长(Ex/Em)分别在220~230 nm/350 nm(II区)、215 nm/400 nm(III区)和275 nm/350 nm(IV区)的荧光,其对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蛋白等各区荧光都有较强的削弱效果。混凝处理对紫外吸收的去除作用主要集中在216 nm、254 nm和280 nm等波长附近。超滤膜对紫外吸收的去除作用主要集中在216 nm和272 nm两个波长附近,表明其对水体有机物有选择性截留能力,对消毒副产物形成能力的控制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有机物在水处理中作为主要污染物,对水处理工艺的运行产生了诸多影响。文章通过研究超声对水质的作用,进而探究其对强化混凝和膜处理过程产生影响。超声波对水质的作用体现在溶液pH、浊度、总有机碳(TOC)的变化,主要改变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超声不仅可以降低溶液pH值和TOC,同时减少了有机物中羧基和酚基的总量,降低了有机物与金属的总络合量(DOM-M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膜污染。通过光谱参数DSlope_(350-400)结合NICA模型对天然有机物中羧基和酚基基团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超声作用能够引起天然有机物中羧基和酚基总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溶解性有机物与金属络合量的减少。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加,羧基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酚类基团的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研究表明金属与溶解性有机物之间的络合与金属种类,超声功率强度以及溶解性有机物结构特性有关。超声作为预处理减少了溶解性有机物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影响了混凝过程及金属存在形态,进而改变了其后续行为,对改善混凝效果和控制膜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晓东[10](2018)在《分层型水库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及其混凝和膜过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认识分层型水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性质及其处理特性,以黑河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在监测其水体热分层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季节和水深条件下DOM含量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季节和水深条件下DOM的混凝和膜过滤特性,并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藻类爆发时期分层型水库DOM含量、性质及其处理特性的变化。论文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水库分层期DOM含量和性质也呈现明显的分层特征,表层水体DOM受光化学降解作用影响较大,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低于中下层水体,芳香族化合物所占比例较小,但类蛋白荧光组分含量略高;中间水层受外源输入有机物影响较大,DOC和比紫外吸光度(SUVA)较高,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荧光组分含量较高。(2)人工混合充氧系统的运行加速了水体混合,使不同水深处DOM含量和性质趋于一致;人工强制混合与后续自然混合过程中水体溶解氧充足,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DOC整体呈下降趋势,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表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荧光组分在混合前期基本不变,后期有所下降,而类蛋白荧光组分在水体混合期持续下降。(3)混凝对不同组分DOM的去除效果有明显差异,SUVA较高的组分易被混凝去除,PARAFAC分析表明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荧光组分易被混凝去除,而类蛋白质荧光组分不易被混凝去除,因此,水库分层期混凝对水深20m处DOM的去除率最高,对表层水体DOM去除率最低。(4)不同荧光组分对超滤膜污染影响不同,类蛋白荧光组分对可逆污染影响较大,而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组分是造成不可逆污染的重要组分,因此,水库分层期表层原水超滤过程中造成的膜污染最严重,但污染的可逆性较好,中下层原水超滤造成的跨膜压差增长较小,但污染的可逆性较差;水库混合期原水超滤过程中膜污染整体呈下降趋势。(5)水库分层期藻类爆发对中上层水体DOM含量和组成影响较大,对下层水体影响较小;藻类爆发产生的DOM具有SUVA较低、类蛋白荧光组分含量较高等特点,难以被混凝有效去除,且会造成膜总污染的显着升高;模拟实验表明铜绿微囊藻衰亡过程中生成的蛋白质、多糖等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而腐殖质等芳香族组分不易被生物分解。(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混凝过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综合考察各矿井的矿井废水的处理工艺,重点研究了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伴随着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水资源不可避免的会被污染,这会极大地影响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矿井内部的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过滤论文参考文献

[1].贾辉,郝胜男,李娟,温海涛,陶正源.磁场对混凝-膜过滤工艺中铁盐聚合态的干预机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张洁.矿井废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

[3].高栋.聚硅酸铁短时“混凝-沉淀-过滤”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9

[4].郝胜男.磁场强化混凝-膜过滤中铁形态分析及工艺过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5].袁雅姝,杨佳蓉,吴睿,张岩.混凝预氧化过滤工艺对冬季低温微污染地下水处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毛湘云,徐冰峰,李英旭,孟繁艺.高效混凝+过滤对洗车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7].许明,涂勇,蔡伟民,杨凯,陈洪伟.混凝沉淀-A~2/O-过滤工艺处理化工园区废水实例[J].给水排水.2018

[8].栾成梅,赵昕.混凝活性砂过滤-臭氧脱色工艺在中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9].陈国豪.强化混凝膜过滤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0].王晓东.分层型水库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及其混凝和膜过滤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改进前后直流混凝过滤水处理系统...混凝过滤法与微絮凝法处理效果...混凝-过滤中试工艺流程图6 联合系统中臭氧浓度对处理出水 TOC 的...消毒剂曝气氧化-混凝-过滤处理效果混凝过滤COD去除率曲线

标签:;  ;  ;  ;  ;  ;  ;  

混凝过滤论文_贾辉,郝胜男,李娟,温海涛,陶正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