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美学是美学超越艺术哲学、关注环境问题的重大突破。新世纪的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学,研究生活的器具美、关系美和行为美。卡尔松从环境的功能美发展为建筑和生活用品的功能美,柏林特从参与的环境美发展为社会生活美,斋藤百合子从自然美发展为生活审美经验和生活用品的道德-审美判断。三位学者探讨了生活美的应用性、情境性、连续性和道德性,涉及生活美的审美判断标准、审美模式和审美价值,推动了环境美学走向生活美学。环境美学应将生态观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进生活美,最终达成环境美与生活美的圆融,在美学的指引下建设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
[关键词]环境美学 生活美学 功能美 审美价值
环境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审美领域、哲学基础、审美模式、美善关系等方面重构美学,展开环境保护实践探索,是美学超越艺术哲学、关注环境问题的重大突破。新世纪以来,环境美学更是将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至日常生活,诞生了生活美学。卡尔松、柏林特和斋藤百合子等重要学者分别研究生活的器具美、关系美和行为美。卡尔松从环境的认知和功能美发展为建筑和人工制品的功能之美,柏林特从参与的环境美发展为社会生活美,斋藤百合子从自然美发展为生活美的审美经验以及人工制品的道德-审美判断。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也是美学的新趋势和新阶段。
一、卡尔松:从环境功能美到日常生活功能美
作为环境美学主要开创者、科学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松研究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功能美,以环境功能性的实用功利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卡尔松的自然环境功能美与生物生存的生机美——有利于生物维持自身生存及其物种延续发展的美——紧密相关。功能美可以帮助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审丑,如湿地或沼泽有乱草、苔藓、死水等不美观的景象,掌握了湿地和沼泽对生态维护重要性的知识后,能够正确地对其展开审丑欣赏。功能美还有助于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欣赏建筑,如马德里大广场原先是皇家庭院,后世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转变为满足公众集会和交易的公共空间。
卡尔松以功能美切入生活美学的研究,指出功能是生活审美的普遍性标准,是判断日常生活器具和行为是否属于审美的依据。卡尔松批评近代美学的非功利性、艺术的自治等原则,而审美的功能性原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美即有用”;比起自然和艺术,功能性本来就是人工制品的根本属性。
卡尔松认为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是生活美学的主要理论资源:杜威的审美经验克服了传统美学的艺术崇拜,消解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将审美重点从对象转移到了主体,审美领域由此扩大至日常生活,并涉及到人的各种感官。“杜威的基本目的——通过在更广泛意义上重释传统的审美概念,为日常生活美学开辟了道路”①。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生活美学的审美愉悦如何区别于感官快感?以审美主体为中心会消解审美的非功利性,运动、洗澡和品尝食物得到的快感和审美愉悦没有实质上的区分,只依靠“美”和“快感”的语言差异来进行区分。卡尔松由此提出生活美学应该放弃杜威的审美经验中心论、打破“审美是一种愉悦”的传统,将审美的判断标准回归审美对象,即审美对象的功能美:“如果我们根据自身去理解它,而不是通过审美的快感主义方法的角度审视之,我们将发现:这一概念为日常生活审美提供了一种新鲜且更有成效的方法。”②
VNaOH (t)是在t时刻用于中和FFAs的NaOH体积(单位是L),MNaOH是所用NaOH的摩尔浓度(mol·L-1),Moil是所用油脂的摩尔质量(g·mol-1), moil是消化前样品中油的质量(g).
本工程采用理正岩土工程计算软件,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议分析方法,对土钉内部及外部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采用土钉墙做支护结构,共设置7道土钉,地面超载按照15kPa考虑,计算模型如图1。
其次,环境美与生活美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推动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学。无论是环境美还是生活美,都模糊了边界,具有情境性、实用性、活动性和流逝性。这正是环境美和生活美与艺术作品的本质区别:无法对象化,不是一个无关日常的超然、独立甚至永恒的世界,需要人参与其中,关于人的生活需求。此外,环境美既包括了注重生态的自然环境美,也包括了注重人性化的人造环境美。城市、乡村、建筑、园林和景观等人造环境本来就是日常生活场所,这些环境的审美必然涉及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梅尔乔恩·凯文将“生活美学”定义为:“生活审美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日常性和模式性,被赋予审美特征。这种具有日常性和审美性的实践有其限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饮食、服饰、寓所、欢宴和出行。几乎包括我们每天的吃饭、穿衣、居住、社交和外出工作等日常活动。”可见生活美学的衣、食、住、行、社交和工作等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当美学摆脱了艺术哲学的局限,从环境美必然会拓展至生活美:卡尔松的建筑环境和人工制品并非泾渭分明,柏林特的社会活动在环境中展开,斋藤百合子的办公室、住房、广场和公园等环境属于生活场所,审美延伸至生活用品也是顺理成章。斋藤百合子指出了环境美和生活美的紧密关系:“今天的环境美学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域,可以告别以好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不仅如此,无论自然环境还是人造环境都时刻环绕着我们,因此环境美学也不能脱离日常生活。”另一位环境美学的主将艾米丽·布雷迪也认为“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有着特别重要的联系,而且它们的研究有着大量的重叠。”
①②③[加]艾伦·卡尔松:《功能之美——以善立美》,薛富兴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2页。
二、柏林特:从参与的环境美到参与的社会生活美
斋藤百合子分析了生活美学对环境美学审美领域的拓展。她承认环境美学冲破了艺术哲学的局限,使美学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即使美学的领域拓展至自然、环境和流行艺术,我总是觉得这个领域还没有宽广到涵盖我们审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⑧斋藤百合子认为从工业产品、办公室、住房到衣服、玩具等生活场所和用品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她提出以活动为中心,关注审美的日常性、情境性和实用性:“就‘美学’的领域而言,应该包括了我们对所有物体、现象和活动的感知和设计能力。”⑨从保持距离的静观转变为人持续的活动,使生活美学可以超越特殊情境的艺术,研究生活的日常情境。因此家庭事务、工作、旅行和娱乐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属于生活美学的研究领域。
从参与审美的连续性和情境性出发,柏林特指出环境美学和生活美学具有关联性:“与环境美学相关的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可以将审美感知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情境和事物。”⑤而生活美学的情境性使参与成为核心:需要以一种开阔的心态融入艺术、环境或日常生活的审美中,由文化习俗、教育、个人生活实践共同构成的知觉是审美的关键,欣赏者文化习俗、个人经验等的参与成为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还具有许多相似的情境性要素:审美的参与性;由文化习俗、教育、个人生活实践共同构成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运动知觉共同构成的感官联觉;每一次审美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意义;审美体验的多样性等。
柏林特肯定环境美学参与理论对生活美学的意义,以情境性和连续性研究日常社会关系的审美。合适的社会礼仪是一种规则性的行为,如优雅的风度、文明的举止,是服务于社会合作、使参与者感到愉悦的习俗和交流技巧,具有感知、连续性和参与性等要素,是社会的审美情境之一。某些特殊的社会具有审美意义的和谐,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少数民族福伊的语言和种族的住处、活动紧密相通,福伊的吟唱诗歌将人们的身心、生死连结为一个连续性的统一体。普通社会中,人们与小孩子交往的关系常常成为审美情境:愉悦感和情感促进人的感知,并伴随着独特性、相互性、连续性和参与性等要素。柏林特还将“爱”和“美”联系起来,认为“爱”具有强烈审美情境的特征:“然而,最深沉、最强烈的社会审美情境或许是以‘爱’的方式所呈现的。”⑥爱也是一种参与:消除了一切障碍和边界的在场感和融入感,具有相互交流的连续性,并且发展出亲密的联系。爱的参与还体现在彼此的情感共鸣,唤起一种分享生活的感觉,这都是参与审美情境的典型特征。
柏林特由此提出:“审美在个人或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种社会的审美不仅表现于友谊、家庭和爱情等关系中,还表现于教育和工作关系中。具有社会功能的日常环境设计和特征应用,必然让审美决定和审美体验发挥作用:从服装的选择、设备的运用、物品的包装、家庭的管理和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的其它对象和因素,到人事政策和雇主-雇员的关系结构,即社会生产和贸易结构。”⑦柏林特试图以审美的社会关系会发展出新的社会秩序:一种非专制、非等级性的社会制度,摈弃任何形式的暴力、不合理的权力诉求,以相互支持、促进合作的爱的模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为一个更人道的社会提供基础。柏林特的生活美学不仅推动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审美化,更是建设美好社会宏愿的理论根基。
三、斋藤百合子:从自然美到生活美
作为环境美学的重要学者,斋藤百合子早期研究知识、文化和神话在自然审美中的作用,近年投身于生活美学的开创。在《生活美学》一书中,斋藤百合子从环境美学理论出发思考了生活美学的领域、体验、特点和功能,成为生活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尽管气候变化会使12个指标发生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用胡克定律的改进模型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国家脆弱性指标的影响。假设在表达式:
柏林特与卡尔松并称为环境美学的双子星座,作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提出了参与(engage)理论。参与理论以经验为本体,美学领域不再以审美对象为界定准则,审美领域也不再是艺术至上,环境审美的合法性得到认可。于是审美经验不仅包括了艺术审美经验、自然审美经验,还包括了环境审美经验甚至社会活动审美经验。参与理论挑战了传统美学对象化、静观和非功利性等美学原则,反对艺术审美的对象模式,认为环境审美属于情境性:“当我们意识到美并非是对象性而是情境性的,于是美具有情境关系。”④因此情境性的环境审美需要人的参与,提倡主客合一,注重人的身体感知与个人经历、历史、文化的结合。参与理论强调人与环境融合的连续性和情境性,既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也有环境的邀请性特征;审美感官从视觉、听觉拓宽至人所有的感官,环境和文化共同塑造人的感知;欣赏者个人情感参与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斋藤百合子在生活审美经验层面提出“审美气氛”,如紧张、放松、快乐、忧郁、邀请、拒绝、兴奋、呆滞等等。斋藤百合子以纽约的感知丰富多样为例:“有多少人曾经去过纽约,并感受过这个‘感官之地’?当我们行走在街道上,穿梭在脚下的地铁引发一阵阵颤动,的士的喇叭震耳欲聋,摩天大楼环绕四周,空气中飘荡着烤栗子和椒盐卷饼的香味、街头音乐家的萨克斯旋律。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活力与疯狂。”⑩斋藤百合子还指出婚礼的会场、鲜花、服装、音乐、菜谱、座位安排和装饰、演讲致辞等,都属于婚礼的“审美气氛”。人们时常感受到生活中的“审美气氛”,由于不能清晰地定义、缺乏明了的框架展开分析,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审美气氛超出了愉悦和积极等审美经验的局限,将审美体验扩大至沮丧、忧愁、失望、枯燥等,美学涵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学最大的特点是易逝性,事物或活动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无法一直保持原有状态。生活美学的变化易逝与环境、事物自身尤其是时间的变化相关,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属性。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决定了人们对事物与人生变化易逝的观念。斋藤百合子由此思考“整齐”、“凌乱”、“清洁”、“肮脏”、“有序”和“混沌”等生活美学情境的力量。整理杂物、清洁家庭、收拾衣物、个人卫生等日常活动是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审美实践,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即清洁、整理生活起居物品和个人卫生除了实用目的,还有审美目的,而且这还关乎到个人的性格和道德品行。整洁是人为的结果,表现了人的努力,同时也使每个人都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成为专家,具有真正的普遍性。生活美学还包括了人的外貌——从面容到着装:“比起个人拥有的态度、性格和价值观,外表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即外表是个人价值观和态度的反映。于是个人卫生和外表等生活活动兼备审美功能与伦理功能。
斋藤百合子还以其最熟悉的设计为切入点,指出日常生活用品、环境与人的行为一样,都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判断,她称之为“道德-审美判断”。如具有关怀、体谅、敏感、尊重等人性化观念,或者缺少关怀和感知上的考虑。虽然说日常用品与环境离不开它们的功能考虑,但是在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上,应该关注物质、使用者和居住者的呈现、表达与反映。道德品质不仅反映在行动上,还可以反映在敏感、尊敬的设计物的创造与欣赏上。即日常用品和环境的感知考虑与实用功能都涉及道德评价,有助于道德的提升。如工厂的修建既要考虑生产的便利性,也要考虑工人工作的舒适、健康的保障;而破坏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整洁,既是审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斋藤百合子最终目标是通过生活美学促进伦理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任何良好的社会,尤其是注重公正、自由、平等与福利的社会,必须创造充满关怀的社会环境与用品,为人民提供好的生活、培养人民的美德。”因此生活美学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关注生活审美的深刻意义,激发负责的态度与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卡尔松的从环境功能美到日常生活功能美、柏林特的从参与环境审美到社会生活审美、斋藤百合子的生活审美“审美气氛”和生活用品的道德-审美判断,分别探讨生活美的应用性、情境性、连续性和道德性,研究领域从生活器具、生活行为到社会关系,涉及生活美学的审美判断标准、审美模式和审美价值,对生活审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塔塔尔凯维奇在《西方六大观念史》区分出三种美的范畴:一是最广义的美,包括日常生活美、艺术美和道德美,是古希腊原始的美的概念;二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美,只涉及引起美的体验的东西,包括了色彩、声音、以艺术为主的人造物品,是现代美学的核心;三是审美意义上的美,但是只局限于视觉,即只是线条和色彩。塔塔尔凯维奇总结西方审美领域两千年的演进方向,是从广义的美的概念到纯审美的概念、从世界之美演变为艺术之美。因此从艺术美到环境美再到生活美,是美学回归广义美的传统。杜威从艺术是一种生活经验、舒斯特曼从艺术的实用性和身体审美意义的角度,呼吁美学回归生活,是生活美学的先声。然而只有环境美学的滥觞,才能推动生活美学的形成和兴起。
首先,环境美学突破艺术审美的束缚,为生活进入美学的殿堂扫清了理论障碍。近代以来,“艺术哲学”几乎就是“美学”的代名词,美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艺术。17世纪鲍姆加登提出建立美学学科,就是以艺术为感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黑格尔更是要以“艺术哲学”代替“美学”:“我们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研究艺术是天经地义,研究生活看似天方夜谭。生活美学首先遭遇的理论难题就是“生活何以审美”?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卡娅·曼德卡的《生活美学》将传统美学的谬误总结为三个拜物教、十个神话和四大恐惧。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拜物教,第一个是美的拜物教,即认为美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物。第二个是艺术作品拜物教,以艺术作品为美的存在;第三个是审美对象拜物教,只有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其实卡尔松和柏林特等学者在建立环境美学的时候,已经率先打破艺术作品对象化的拜物教、审美非功利和保持距离的神话,回答了“环境何以审美”的问题。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是针对艺术的对象化审美所提出,以科学知识代替对象化的艺术作品和客观化的美,成为审美判断的标准。柏林特的参与理论指出,传统美学的艺术是不涉及日常生活、利害关系的独立自足王国,欣赏艺术要将其对象化,把艺术与周围环境分离出来,显出其与众不同,采用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态度加以欣赏。艺术对象不同于日常物品,必须要与周围环境划清界限,被设立为一件独立自足而又完整的作品。这也使艺术成为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审美世界。艺术对象化以及静观、非功利性等审美原则已经不合时宜,远远落伍于审美实践,既不适用于当代艺术,也无法适用于环境审美。正是环境美学提颠覆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倡审美的功利性、参与性、科学性和生态性,动摇了美学即艺术哲学的理论根基。环境美学的科学认知和参与理论重构美学的哲学基础、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实践追求,张开双臂迎接环境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使生活能够进入美学的领域。
根据卷积运算定义,首先对输入序列进行翻转得到,输出序列的第一个值为翻转序列与对应元素相乘并求和得到的值。随后,翻转后的序列依次向右移位,每移位一次,得到新的序列与对应元素相乘并求和,从而得到的一个新的值。输入序列可以理解为无限长,在整个运算过程中,相当于一个滤波装置,不断对输入序列移位后进行相乘及求和运算。
最后,美学的应用趋势推动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学。环境美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产生背景是西方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兼顾自然环境审美和人造环境审美,有环境保护的现实追求和意义,对城市规划、乡村建设、景观设计和评估管理、环境决策、环境美育等实践指导成果显著。生活美学也是以审美促进生活环境、生活器具和生活活动,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目标。卡尔松反对审美的非功利,以功能性作为环境和生活的审美准则。柏林特提倡审美与现实世界的连续性,日常关系的审美能够促进先进的社会和政治秩序,艺术应该参与到生活的伦理建设。斋藤百合子从环境审美到生活美学的审美经验以及人工制品(生活用品)的道德-审美判断,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是美学应用性的新趋势,也是环境美学统一美善、建设美好社会的新动态。
当然,环境美学拓展至生活美学,并非意味生活美学可以取代环境美学。环境美学的哲学根基是人文、科学与生态,理论资源包括了美学、伦理、艺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注重环境设计与环境保护,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展望环境美学对生活美学的促进,是生态观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进生活美,最终达成环境美与生活美的相融,在美学的指引下建设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
化学示踪剂以无机盐类、荧光染料类、卤代烃类为主,主要用于研究储层物性、油层连通性和注水对地层的影响。由于化学示踪剂存在相对用量大、需要井口作业、成本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该类示踪剂呈淘汰趋势。
⑦Arnold Berleant,SensibilityandSense:TheAestheticTransformationofTheHumanWorld.Charlottesville:Imprint Academic, 2010,p.95.
以功能美作为生活审美判断的标准,可以将审美愉悦和身体快感区分开来。首先,功能美需要相关的功能知识,而身体快感纯粹是身体的感官感受,并没有涉及功能知识。其次,功能美的相关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生活审美对象的功能性,促进人们对其展开审美欣赏。最后,功能美能够使生活审美欣赏具有深度和本质:生活审美欣赏总是以艺术欣赏作为参照,缺少本质性的批评、知识和专业理论,“功能概念准确地提供了那种要求强调批评的知识资源。若日常生活对象的审美特征是一种功能之美,那么,恰当地欣赏那些对象就要求我们具备关于那些对象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其功能的知识。”③卡尔松的功能美为生活审美提供了判断的标准、意义、展开评论和分析的理论体系,维护了康德的审美普遍性原则,同时也避免审美沦为个人主观体验,对生活美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④⑤Arnold Berleant,AestheticsBeyondtheArts:NewandResentEssay.Aldershot: Ashgate,2012,p.205,p.210.
⑥Arnold Berleant,AestheticsandEnvironment:ThemeandVariationonArtandCulture.Aldershot::Ashgate,2005,p.155.
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翻转课堂改革经验,在实践中慢慢总结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观念,让其真正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设计多样的过程考核方式,如增加师生问答、学生相互间提问、课堂练习、分组成果展示、小测试等诸多环节。
以“数据存储安全、访问权限严谨”为基础,以“安全运行、优质服务、创造价值”为目标,实现对IT环境中各类基础设施的集中式监控管理,包含网络、系统、安全设备、数据库、中间件、业务系统、存储设备和机房环境等系统的监控管理。
由表3可知:Yoder法与WS处理测定的MWD呈极显著相关,与FW、WS处理呈显著相关;Yoder法和FW处理测定的GMD呈显著相关,FW处理与WS、SW处理呈显著相关,其他处理间相关性不显著;Yoder法和SW处理测定的R0.25值相关性显著,WS处理与FW处理也呈显著相关,其他处理间相关性不显著。可以看出:通过Yoder法测定的MWD、GMD、R0.25值与FW处理均有相关性,LB法三种处理测定的MWD、GMD、R0.25值大部分呈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混凝土团聚体在机械扰动下的崩解作用与消散作用显著正相关,LB法中团聚体崩解的三种机制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⑧⑨⑩Yuriko Saito,Everyday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9,p.9,p.123,p.161,p.8,p.3.
[德]鲍姆嘉登:《美学》,王晓旭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页。
Melchionne,Kevin.TheDefinitionofEverydayAesthetics.Contemporary Aesthetics, vol.11,2013.
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Smith eds., TheAestheticsofEverydayLif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p.4.
作者简介:廖建荣,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9)06-0076-06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创新特色项目“环境美学的论理追求研究”(项目号2018WTSCX02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林 卉]
标签:美学论文; 环境论文; 卡尔论文; 艺术论文; 功能论文; 《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论文; 广东省教育厅创新特色项目" 环境美学的论理追求研究" (项目号2018WTSCX023)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