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的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的人,马克思,现实,虚拟现实,人机,洞庭湖,恩格斯。
现实的人论文文献综述
袁秋月[1](2019)在《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索尔·贝娄《更多人的人死于心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置于20世纪美国学院派兴起的背景之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贝恩克拉德在婚姻、家庭及事业方面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剖析其面临的精神困境及遭遇的精神危机,探讨其反映的美国知识分子普遍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并深思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阐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6期)
曾娅洁[2](2019)在《从“单位人”到“创业者”:离职媒体人的数字化转型与现实隐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体制内"单位人"到体制外"创业者"的职业转型,互联网为媒体人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与传统媒体的内部创业不同,互联网创业夹杂着传媒没落、技术变革的行业背景与经济利益、职业理想等多重色彩。研究发现,在利益驱动的逻辑之下,创业媒体人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内容抓取、再专业化的媒体资源转移以及再媒介化的组合运营叁种内容产制模式,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元的媒介产品。但与此同时,也深受身份认同、市场盈利与自主性等现实问题的困扰。(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12期)
李强[3](2019)在《电影《受益人》:照见观众现实中的影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受益人》宣传预热了很长时间,但直到上映前,仍给人一种热点不足的感觉,大鹏和柳岩这对银幕老搭档,如今似乎已经不太能轻易撩动观众们的视觉神经,以致于宣传方只能拿他们合照中“情侣衫”做文章,营造的话题着实有些“廉价”。《受益人》的故事也并不新鲜:两个被命(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2-04)
马明高[4](2019)在《“瓶中船”:时代与现实中人之“提喻”——读郑小驴的长篇小说《去洞庭》》一文中研究指出1小说中有一节,小题为"坏人",是写耿直追岳廉,追得急了,"岳廉说,我干什么事了?我没干对不起人的事。我不是坏人。小耿说,这个世界上谁是坏人呢?我也不是"。这两个人的对话,读后令人十分震惊。这两个人的对活,仿佛在与上帝对话,也仿佛在与所有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对话,更仿佛是与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话。小说正是写的这样五个自以为"我没干对不起人的事""我不是坏人""这个世界上谁是坏人呢?我也不是"的人,正在"去洞庭"的故事。(本文来源于《山西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肖珺,温涛,陈树君,李锐[5](2019)在《面向虚拟现实人机协作焊接系统的运动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发挥人的优势为目标,设计虚拟现实人机协作焊接系统的运动控制策略并研究其针对焊接任务的可靠性.远程协作焊接过程可以将空间六自由度控制器的输入信号转换为目标焊枪的位姿变化、速度变化或加速度变化.面向焊接的任务性质,设计静态位姿型、动态位姿型、速度型、加速度型四种控制策略.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开发用于检验运动控制策略可靠性的焊接跟随试验测试分析系统,研究遥控焊枪跟随物体沿直线轨迹、曲线轨迹、空间曲线轨迹运动时,四种运动策略的跟踪精度.结果表明,动态位姿型控制策略是应用于虚拟现实人机协作焊接系统中总体表现最稳定、适应性最强的运动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亚军[6](2019)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最高形态的阐述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最高形态是摆脱了由私有财产导致的异化、超越"物的依赖"和打破片面发展限制的形态。人要达到此形态需要叁个条件,即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发展、生产资料社会共同所有和教育。这对当下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两大方面:一是为中国人能向更高形态发展指明方向和具体路径,二是激发研究者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的具体形态,完成中国人的发展具体形态与马克思叁形态理论的对接。(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王满林,刘云[7](2019)在《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再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叁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刘晶[8](2019)在《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专题论坛:推动和谐自然交互》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10月21日,2019年世界VR产业大会云计算和大数据国家重点专项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专题分论坛在南昌举办,论坛由云计算和大数据国家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北京理工大学承办,江西省科技厅、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各大研究机构的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报》期刊2019-11-15)
李星[9](2019)在《从“理想人”到“现实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经历了重要转向,并不断修缮。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由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理想本质;之后受到黑格尔异化观的影响,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中介,转向了社会关系研究视角,认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在后来的文本,马克思又将多种视角综合起来审视人,归纳而言,人的本质在马克思那里可以概括为人在需要的驱动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个性参与的,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独特的历史存在物。分析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并没有固定本质,人是开放的系统,要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增明[10](2019)在《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发现及其政治意蕴——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大理论主题来看,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显然具有更为重大的政治意蕴,它关系到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国哲学展开了清算,着力揭开了德国哲学对人进行抽象理解的面纱。德国哲学为何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既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原则有莫大的关系,也与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做辩护有关,德国哲学通过对人的抽象理解,成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俘虏。在揭露德国哲学理论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真正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发现现实的人,才能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境况,并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展开改变现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现实的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体制内"单位人"到体制外"创业者"的职业转型,互联网为媒体人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与传统媒体的内部创业不同,互联网创业夹杂着传媒没落、技术变革的行业背景与经济利益、职业理想等多重色彩。研究发现,在利益驱动的逻辑之下,创业媒体人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内容抓取、再专业化的媒体资源转移以及再媒介化的组合运营叁种内容产制模式,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元的媒介产品。但与此同时,也深受身份认同、市场盈利与自主性等现实问题的困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的人论文参考文献
[1].袁秋月.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索尔·贝娄《更多人的人死于心碎》解读[J].名作欣赏.2019
[2].曾娅洁.从“单位人”到“创业者”:离职媒体人的数字化转型与现实隐忧[J].编辑之友.2019
[3].李强.电影《受益人》:照见观众现实中的影子[N].中国艺术报.2019
[4].马明高.“瓶中船”:时代与现实中人之“提喻”——读郑小驴的长篇小说《去洞庭》[J].山西文学.2019
[5].肖珺,温涛,陈树君,李锐.面向虚拟现实人机协作焊接系统的运动控制策略[J].焊接学报.2019
[6].刘亚军.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最高形态的阐述及其现实意义[J].黑河学刊.2019
[7].王满林,刘云.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再确定[J].甘肃理论学刊.2019
[8].刘晶.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专题论坛:推动和谐自然交互[N].中国电子报.2019
[9].李星.从“理想人”到“现实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微[J].运城学院学报.2019
[10].刘增明.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发现及其政治意蕴——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J].理论月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