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社会,结构,人格,之德,大学生,本位。

社会道德结构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鄯爱红[1](2015)在《社会结构变迁与官员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官德作为一种特定群体的道德,不仅受制于这一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且与他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直接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是官员道德形成的土壤和条件。在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官员道德通过角色期待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官员会由于新、旧道德规范的冲突而陷入道德困境之中。官员要走出道德困境,需要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超越性、建设性和继承性为原则实现官德的更新与提升。(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汪小进[2](2014)在《“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视阈下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不敢扶”老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见死不救、见倒不扶,一时间关于道德危机的讨论显得苍白和无奈。文章主要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状况中存在的某些个案看当今社会中"普遍不敢扶老人"这一现象,结合"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分析老人摔倒"普遍不敢扶"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调解这一现状。(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4年19期)

任辉[3](2014)在《论社会结构、道德实践和道德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道德原则问题,在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的涵盖上,确立尽可能广泛适用的伦理学准则标尺;二是道德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讨论道德的实践性问题。在道德原则问题上,能充分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而在道德实践有效度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能够反映此等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度,也同时可以反映一个特定社会总体面貌。在伦理规范和道德实践有效度之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组织结构,也就是道德主体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设定。在这方面,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截然不同。造就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具有原初性的历史文化。(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曹媛媛[4](2013)在《中国古代道德权威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道德与圣人的关系密切。圣人的德与位,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中,合一或者分离。中唐以前,主流观念是圣王乃德与位之合一,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符合王-贵族为支配力量的王权社会的特点。道法家以道论德,是自然之德。而唐宋之际的变革是全方位的,由此带来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的大变化。宋儒确立自己为道德权威。儒学之德乃伦理之德。宋代及之后,宗族为主导力量的地方社会得到发展。清代至近代,乾嘉汉学、西学、民国新学术几股力量动摇乃至瓦解了传统圣王史观。(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孙炳海,丁菀,王晓真,李伟健[5](2013)在《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感:结构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提升感是个体在听到或看到美德行为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生理与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并增加个体亲近他人和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通过两项研究探讨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的结构与作用。在研究一中,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访谈与思辨,构建了道德提升感的理论结构,并据此编制了道德提升感量表。通过大学生样本一(n=283)和样本二(n=220)检验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使用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量表检验其效标效度。研究二重点探讨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作用。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的模型,即道德提升感中介道德判断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该作用又受到道德特质的调节,采用样本叁(n=328)检验该模型。结果表明:(1)道德提升感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具体分为情感及其流露、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四个因子。自编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四个因子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3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57‐0.72之间,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在0.76~0.91之间。被试道德提升感的得分与大五人格中宜人性的得分存在显着的正相关。(2)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具有调节效应的中介模型。具体而言,道德提升感中介道德判断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认同调节道德提升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时不仅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更要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认同的作用。该结果也为大学生道德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抓手。(本文来源于《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26)

王晓真[6](2013)在《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感:结构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来,道德提升感作为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心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道德提升感是个体在听到或看到美德行为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生理与情感反应,并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倾向产生影响,增加个体亲近他人和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欲望。道德提升感在作用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也受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认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认知、情感与特质等综合性的角度探讨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从更为生态的角度厘清道德提升感的作用,二是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抓手。探讨道德提升感作用的前提是先澄清道德提升感的结构。所以我们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两项研究。研究一探讨道德提升感的结构。根据相关文献,并且通过访谈分析与理论思考,构建了道德提升感的结构,并据此编制了针对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感量表。通过样本一(n=283)和样本二(n=220)检验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使用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量表检验其效标效度。研究二重点探讨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作用。结合以往的研究系统提出了道德提升感的作用模型,即道德判断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与道德特质的调节作用,并用样本叁(n=328)分析并构建了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道德提升感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1)道德提升感的心理结构具体分为情感及其流露、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四个因子。(2)自编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四个因子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3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57-0.72之间,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在0.76~0.91之间。被试道德提升感的得分与大五人格中宜人性的得分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第二,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具有调节效应的中介模型。(1)道德提升感、道德判断与道德认同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2)道德提升感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符合具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模型。具体而言,道德提升感中介道德判断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认同调节道德提升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特质因素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道德认知对亲社会行为起到驱动作用,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及增加学生对正确道德价值的认同,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0)

汪丁丁[7](2013)在《思想幂律、社会结构、道德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免于陷入病态,一个社会需要何种机制来淘汰那些丧失了精英意识的精英呢?最初在私人沙龙里形成的"维也纳小组",总共不超过30名成员,他们提出的各种思想在20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的影响。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英国,形成了主要以罗素、摩尔、凯恩斯为核心的一个小组,各种新鲜并事后证明是富于成果的思想,借助于这样的亲密交往过程,迅速并且大量地形成(本文来源于《IT经理世界》期刊2013年01期)

黄鹏进[8](2012)在《“革命”与“改革”如何改变了村庄社会结构?——读《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急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结构的消解,是经典社会学家关注的基本论题。谭同学新着《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以村庄社会结构的纵向与横向二元划分为基础,分别关注了"革命"与"改革"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冲击:"革命"仅带来了村庄纵向社会结构的"翻身";而"改革"却带来了村庄纵向社会结构与横向社会结构的共变。《桥》书有关村庄社会结构的这种二元化分析研究思路,实际仍以村庄"伦常道德"为基本观察视角,并调和了"革命"的"延续论"与"断裂论"间的鸿沟。(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郭岚[9](2011)在《谭同学的《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该书论证了1949年后乡村的纵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典型过程是"翻身"),但横向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作者以敏锐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村社会正静静地发生另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并面临与治理、"道德"和信仰相关的基础性社会问题。针对20世纪90年(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栾茂峰[10](2009)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惑及其解脱》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剧烈的重新分化和整合过程。基于不同阶层背景的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现实差距,导致不同阶层间形成隔阂和矛盾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寻求社会道德共识的底线,引导道德价值取向趋同,才能走出道德生活面临的困惑。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底线的共同道德,是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见死不救、见倒不扶,一时间关于道德危机的讨论显得苍白和无奈。文章主要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状况中存在的某些个案看当今社会中"普遍不敢扶老人"这一现象,结合"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分析老人摔倒"普遍不敢扶"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调解这一现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鄯爱红.社会结构变迁与官员道德[J].唐都学刊.2015

[2].汪小进.“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视阈下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不敢扶”老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

[3].任辉.论社会结构、道德实践和道德有效性[J].伦理学研究.2014

[4].曹媛媛.中国古代道德权威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孙炳海,丁菀,王晓真,李伟健.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感:结构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C].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6].王晓真.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感:结构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3

[7].汪丁丁.思想幂律、社会结构、道德基础[J].IT经理世界.2013

[8].黄鹏进.“革命”与“改革”如何改变了村庄社会结构?——读《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

[9].郭岚.谭同学的《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栾茂峰.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惑及其解脱[J].大连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  ;  ;  

社会道德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