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残缺论文_张广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权残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权,矿产资源,土地,领域,支配权,村居,森林资源。

产权残缺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根[1](2018)在《产权残缺是个“伪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权残缺命题在分析中国产权制度改革时大受欢迎,但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该命题的"伪命题性"。通过对该命题理论范畴的简要梳理可以发现,它的产权弱化等核心术语在逻辑上是冲突的;它关于私有产权最有效率的暗含观点是绝对的;它关于产权残缺原因机制的分析是矛盾的。而且,产权残缺命题的主要贡献者如德姆塞茨、弗鲁博顿、平乔维奇和埃格特森等,都曾从某个方面质疑产权残缺命题的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从是否存在不受限制产权的角度,还是从是否存在完整产权的角度,抑或者是从产权残缺针对对象的角度,深入分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产权残缺是个"伪命题",即它是虚假的,其核心结论是不可靠的。因此,中国产权理论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制度经济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蒋云芸[2](2017)在《专竞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安排残缺表现、成因及其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可以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残缺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则会带来激励困难。模糊性产权模式、人力资本产权配置不当、制度环境不健全等因素引发中国专竞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产权安排存在残缺,引起人力资本贬值的风险性增高、人力资本使用率低下、配置效率降低,导致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量减少,竞技体育生产效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张黎明[3](2016)在《森林资源产权残缺与产权边界界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经济学已经认识到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重点关注森林资源以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为依托的产权性质,在分析森林资源的产权属性后,提出目前中国森林资源的产权权属残缺,并进一步讨论这种产权残缺下如何实现生态公益的同时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率。森林资源产权改革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但由于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个人并非森林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因此在追求森林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可以不考虑全民和集体"委托人"的利益,有着为短期利益可以放弃长期收益的激励,这可以进一步解释森林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郑石桥,吕君杰,张耀中[4](2016)在《产权残缺、村居经济内部治理失败和外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诸多的"叁农"问题中村居治理是基础性问题,但由于土地产权残缺和复杂的村居社会环境,村居经济内部治理可能失败,从而需要外部治理来配合。外部治理包括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村居财务代理制和村居会计委派制是制衡机制,外部审计是基础性的外部监督机制。村居经济外部审计主体包括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其客体包括村居组织、村居财务代理机构和村居领导干部。村居经济外部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和制度,其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综合性经济责任审计。为了健全村居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建立乡镇政府审计机关来实施村居审计,并从法律层面予以认可。(本文来源于《新疆财经》期刊2016年03期)

刘骏,杨莹莹[5](2014)在《虚拟控制权、土地制度路径依赖与农户土地流转:土地产权残缺性下的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产权是影响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为出发点,运用土地产权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的经验研究,结合中外土地流转的不同路径分析,分析土地产权残缺性下,土地预期、虚拟控制权、土地制度路径依赖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根本原因,而具体的影响机制则取决于"虚拟控制权"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4年07期)

蔡昌[6](2013)在《有效产权、税收与中国产权转型研究——基于残缺产权与非正式产权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产权的特征产权的经济理论聚焦于揭示产权形式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正式的、消晰的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这一结论被广为认同。科斯认为建立一种明确的、完全受保护的私人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能够确保产权主体获得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产权应当是清晰的,这样产权业主才有能力和积极性来降低损失、提高收益。在市场环境(本文来源于《财会学习》期刊2013年11期)

张峰[7](2013)在《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残缺思想与劳资关系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3年10期)

张宁[8](2013)在《土地产权残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瓶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土地产权的残缺已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瓶颈,存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模糊或虚位、土地承包权受限和收益权不充分等制度障碍,造成农民的征地补偿偏低、土地财产权益损失、土地增值收益难以分享等负面影响。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张复明,曹海霞[9](2013)在《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权残缺是相对于产权完整而言的,矿产资源产权残缺致使大量的资源价值和收益被置于公共域,转化为资源租值,进而导致相关利益主体的寻租行为及资源开发中的租值耗散。本文从矿产资源产权残缺属性入手,研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产权公共域和租值耗散问题,尝试建立"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租值耗散"的理论范式,并以此解析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变迁,即从产权残缺到产权逐步完整,产权公共域不断缩小、租值耗散程度持续下降。(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3年06期)

曹海霞[10](2013)在《矿产资源的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租值耗散(rent dissipation)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内涵是,原本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缺陷,其租金(或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矿产资源具有可耗竭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资源的有限供应能力引发了稀缺效应,产生了一种长期的超额利润或要素的超额收入。如果利用适度和管理得当,具有稳定供应量的矿产资源能够持续产生租值,反之,将导致租值的减少和浪费,即所谓的“租值耗散”问题。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现实中存在一定的产权残缺问题,包括国家的所有权权益没有充分实现,使用权缺乏严格规范和限制,转让权受到政府过度干预、收益权与控制权不对等等。产权残缺致使大量的矿产资源价值和资产收益被置于公共领域,转化为资源租值,导致相关利益主体的寻租行为和租值的耗散。租值耗散不仅降低了矿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而且引发了寻租腐败和社会福利损失,导致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障碍问题。本文利用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等相关理论,搭建“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租值耗散”的理论范式,分析矿产资源产权残缺的根源、公共域的构成以及资源开发不同环节的租值耗散问题,提出矿产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制度创新与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力图破解资源型地区的产权制度瓶颈和收益分配难题。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矿产资源开发环节,由于存在排他性产权残缺和委托代理失效问题,矿产资源产权主体对具体产权的权能难以单独享有,资源开采者竞相涌入、过度开采、粗放掠夺,产生了所谓的“公地悲剧”和外部性问题,使得矿产资源应有的租值下降,生态环境负外部性损失严重,最终导致租值耗散。资源开发环节的租值耗散是一种自然财富的减少。(2)在矿产资源出让和转让环节,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管制不当,资源市场客观上存在大量的“租”,以至于官员设租、企业寻租的活动时有发生。这种设租和寻租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导致非专有收入的租值耗散。资源转让环节的租值耗散是一种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3)山西是煤炭大省,在多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而且也存在寻租与腐败问题,租值耗散现象十分突出。通过资源价值损耗、外部性损失、社会福利净损失、寻租成本等指标,测度出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租值耗散较为严重,占到GDP的9%以上。(4)针对矿产资源产权排他性残缺、转让性残缺以及收益性残缺的问题,提出优化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安排、推进矿业权交易制度改革、重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权利金制度体系等制度创新路径,以协调矿业领域不同主体间的收益分配关系,降低租值耗散,实现资源开发中的总交易费用最低和资源配置最优。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在选题方面,从租值耗散的独特视角出发,将该理论创新性地应用于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中,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公地悲剧、外部性、寻租、垄断等问题进行理论透视、机理研究和对策探讨,属于选题创新。2.在理论分析方面,应用产权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矿产资源产权残缺的类型、公共域的构成以及租值耗散的形成机制,搭建“产权残缺—公共领域—租值耗散”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环节与转让环节的租值耗散问题,认为在排他性产权残缺和转让性产权残缺的前提下,这两个过程中都存在巨大的租值耗散,且产权残缺的程度越强,公共领域的范围就越大,租值耗散便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租值耗散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属于理论创新。3.在研究方法与测度工具方面,通过资源价值损耗、外部性损失、社会福利损失、寻租成本等指标,测度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转让中租值耗散的程度,从不同层面刻画矿业发展的边际收益下降和社会福利损失情况,探究资源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属于方法创新。(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3-06-10)

产权残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可以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残缺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则会带来激励困难。模糊性产权模式、人力资本产权配置不当、制度环境不健全等因素引发中国专竞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产权安排存在残缺,引起人力资本贬值的风险性增高、人力资本使用率低下、配置效率降低,导致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量减少,竞技体育生产效率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权残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广根.产权残缺是个“伪命题”[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8

[2].蒋云芸.专竞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安排残缺表现、成因及其后果[J].四川体育科学.2017

[3].张黎明.森林资源产权残缺与产权边界界定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

[4].郑石桥,吕君杰,张耀中.产权残缺、村居经济内部治理失败和外部审计: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新疆财经.2016

[5].刘骏,杨莹莹.虚拟控制权、土地制度路径依赖与农户土地流转:土地产权残缺性下的行为分析[J].农村经济.2014

[6].蔡昌.有效产权、税收与中国产权转型研究——基于残缺产权与非正式产权视角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3

[7].张峰.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残缺思想与劳资关系协调[J].现代经济探讨.2013

[8].张宁.土地产权残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瓶颈[J].湖北社会科学.2013

[9].张复明,曹海霞.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3

[10].曹海霞.矿产资源的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矿产资源产权公共域模型边际收益增大条件下的产权公共域模型过度开发、公共产权与租值耗散会均衡...外部性问题中的租值耗散市场垄断与社会福利损失与此同时,按...矿产资源产权安排与收益分配模式

标签:;  ;  ;  ;  ;  ;  ;  

产权残缺论文_张广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