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情感、记忆与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论文

赵明:情感、记忆与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论文

摘 要:将闽台信仰文化区解析为文化区、文化系、文化丛、文化单元的地方结构体系,以信奉“保生大帝”的台湾学甲慈济宫和福建白礁慈济宫两个文化单元作为个案,从民间信仰的在地化、联庄祭祀组织、宗教仪式活动及两岸文化互动等方面,剖析情感、记忆对信仰文化区构成与转变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层面,旨在以闽台信仰文化区为例,构建大尺度“地方”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实践层面,深入研究两岸 “情感”与“记忆”,将闽台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上升为国家社会记忆,唤起两岸文化认同、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关键词:情感;记忆;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人文主义地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台湾的庙宇超过15000座,其中大部分庙宇供奉福建原乡或者和原乡有渊源的神明。两岸民间神祗信仰不仅是闽台先民生存目的的一种文化选择,更是闽台原乡情怀、身份认同和族群建构的重要因子和标志,经历了数百年的迁移、扩散、变迁与融合,构成了相对完整、独立的信仰文化区域。

1.4 咨询的实施 研究者以书面邮件及电子邮件函询的方式,向咨询专家发放咨询表,主要就咨询框架中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全面性展开咨询。共进行2轮咨询,每轮咨询都有详细的填写说明。第1轮的咨询结果经课题组逐条讨论分析后,将修改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反馈给所有专家,进行第2轮的咨询。

当前,关于闽台信仰文化区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HRSC的框架进行:一是历史追溯型研究(History):主要应用历史学方法,对古文献书籍资料、碑文记载、民间传说等史料进行考订,研究闽台两地神明发端、发生、移民传播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等等[1-2];二是宗教(信仰)本体描述性研究(Religion):透过庙宇场所祭祀、节事、仪式等等描述和分析信仰的特点及社会意义,如刘大可(2009)对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圣迹崇拜的研究[3],;姜礼诚(台湾,2012)从宫庙沿革与组织规模、神迹传说、祭典仪式等研究花莲地区义民信仰的“在地化”发展[4];三是信仰传播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y):林美容(台湾,1984)引入了“祭祀区”和“信仰区”两个概念阐述台湾民间信仰的组织形态[5];蔡秉辰(台湾,2013)透过宗教祭祀活动“强连结”与“弱连结”研究民间信仰所形的社会连带,建构区域的社会关系网络;四是共同文化区的文化地理学研究(cultural geography)[6]:李彬(2013)运用文化地理学中文化生态原理解析大陆移民及其族裔在台湾进行社会文化融合过程等等[7]。

对于每个相关科室内容知识进行分节点处理,将所需要讲授内容碎片化,例如呼吸内科知识板块,可以分解为呼吸系统概述,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以每种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为主要介绍对象,了解其病因、机制、常见表现及治疗。

从已有闽台信仰文化区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闽台两地信仰文化长于描述而弱于解释,揭示和研究中较少关注人与环境的关联性和复杂性,缺乏本体论层面上的研究及对文化现象形成机制的思考。而事实上,闽台信仰文化区不仅表达为文化因素的宿地、文化发源地及文化现象扩散过程的“空间—分析”的地理意义,它更是两岸情感维系、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的空间,具有“社会—文化”人文主义关怀的社会意义。国外学者早已注意到,要揭示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性,应该加强、拓展“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深入研究闽台信仰文化区中人的“情感”与“记忆”,将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上升为社会记忆,唤起两岸文化认同、形成民族凝聚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这是闽台信仰文化区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二、人文主义地理下“情感”、“记忆”、“地方”的相关研究进展

段义孚认为人对环境有两种基本情感,即“爱”与“怕”,“爱”是人对环境的“恋地情结”、“怕”是人对环境的“恐惧”(Tuan,1977)[8]。在“爱”与“怕”的情感下,形成了人们在某种区域背景下的环境意识形态,这种环境意识形态直接表现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Holmes Rolston,1999)[9],比如形成了当地的民俗、信仰、饮食、服饰、建筑等等,最终表现出区域赋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因此,从情感和道德方面去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具有价值和意义(Hubbard, Kitchin and Valentine, 2004),可以回答区域地理环境下“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的文化特征[10]。

(1)研究依据

遵循文化源点(明清时福建漳、泉等地)——扩散区域(台湾全岛)——文化融合(两岸互通后,闽台信仰文化互动交流)的时空间分析脉络,对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形成进行研究,如表1。

三、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域下闽台信仰文化区研究体系

(一)研究案例的选择

闽台信仰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跨度大、涉及区域广、信仰神明繁多,为了使研究更具有操作性、主题性和具体化,本文选取闽台两地“保生大帝”信仰作为研究案例,选取福建白礁慈济祖宫、台湾学甲慈济宫两个文化单元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保生大帝”是福建地方神抵,起源于漳、泉交界,随着移民在台湾扩散、发展,其文化源点、扩散区域空间特征明显;二是在台湾“保生大帝”信众主要为“福佬人”,信仰群体族群特征典型,易于将研究具体化,便于分析;三是漳、泉移民是进入台湾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在台湾历史追溯久远,1987年两岸互通后,1989年台湾就成立“保生大帝”联谊会与福建祖庙进行联谊、文化互动,闽台“保生大帝”信仰历史发展脉络完整。

(二)研究内容体系

研究内容在“时间——空间——意义”的框架下去探讨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结构体系及情感、记忆对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构成与转变的“内在意义”。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提高教师使用电脑的能力,提高教师制作、运用课件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是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前提。上级职能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培训,组织各学校的相关教师参加培训,然后再由这些教师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像这样坚持几年,相信多媒体教学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合已有大陆移民与台湾族群的研究以及人类学、地理学对文化区的研究成 果,从地域空间角度将闽台信仰文化区解析为文化区→文化系→文化丛→文化单元的地方结构体系,作为开展研究框架(如图1)。

(1)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形成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地方”的存在,都是个人或文化群体的情感、记忆及经验等所建构出来的意义中心。情感、记忆将空间赋予意义形成了“地方”(周尚意,2011)[17],情感、记忆及地方是研究区域文化差异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分析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自段义孚 “地方”概念提出后,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区域的案例,国内对“地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园、旅游社区、历史地段、古村落等中小尺度的区域,大陆社会文化地理学界出现了一个小区域研究热。目前,在人地关系背景下,还没有构建关于情感、记忆与“大尺度”文化区域研究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缺乏研究范式。

表1: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形成

历史时期主体行为文化地理现象情感、记忆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移民文化源地(闽)文化迁移(台)原乡情感、历史记忆明清时期光复时期明清移民、现代移民;台湾族群发展及融合文化扩散(台)(在地化)原乡情感、开台情感、在地情感、族群认同;集体记忆两岸互通1987年—至今台湾民众大陆访亲、竭祖、进香、朝拜,两岸文化交流及互动文化扩散与融合(闽台) 文化一体化(闽台)(共同文化区)两岸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社会记忆情感变迁、记忆重塑

二是“血缘延续”、“在地情感”,台湾学甲慈济宫联庄祭祀组织研究。台湾学甲慈济宫联庄祭祀组织形成于清同治年间。通过深度访谈、田野调查、史料分析等方法调查台湾学甲慈济宫祭祀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成员背景结构(如所属族群)及籍贯空间特征、分庙空间分布等,分析从移民信仰到地方信仰的过程中,原乡信仰的在地情感是庙宇与地方互动、族群认同的重要内因。

1.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结构体系”研究

图1:闽台保生大帝信仰文化区地方结构体系

2.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构成与转变:情感与记忆的内在意义

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对“地方”的研究(Cresswell,2004)[11]。地方常常被理解为“集体记忆的所在”,既透过连接一群人与过往的记忆建构及创造认同的场所(Harvey,1993)[12]。通过庙宇、纪念塔、广场等承载记忆场所的生产,不仅仅为“地方”赋予了意义,也刻画了“地方”的空间形态。近几年,通过“记忆+空间”、“记忆+景观”的研究方法,利用空间、景观等场域去展示和表达群体的记忆,有效的展现区域文化的差异和表达文化传承的机制。高淑玲(台湾,2010)探讨文化空间、集体记忆与地方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台湾七虎新村为研究场域,探讨在居民由于地方经验所形成的记忆中,村内设施如何转变为一个认同的地方[13]。心理上的“记忆”通过景观可以转为有形的物质客体如雕塑、纪念碑、纪念物等等(Johnson,2004)[14],或者是无形的事物,比如宗教的祭祀、仪式、节庆等等(王明珂,2013)[15]。陈怡君(台湾,2010)从宗教经验与祖先记忆的角度切入,分析万金天主教徒如何在仪式展演中召唤出关联的记忆片段与元素,持续地塑造他们对于过去和祖先的特殊看法与体验等,实现了信仰的传承[16]。

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的构成与转变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观点展开:1.文化单元是构成文化区的“基本单位”,文化单元自身的“地方性”既是文化区“整体地方性”的缩影,也决定和影响了文化区“地方”的构建;2.依据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等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宗教(信仰)传统的维系和创新,实际上就是集体记忆的建构、传承和重组问题,所以,“保生大帝”信仰群体的集体记忆及其情感对文化单元(庙宇)“地方性”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3.情感和记忆会发生衍变。不同时代背景下,由于民间信仰功能性及文化性的改变,以及信众自身情感等社会因素的变化,信仰的集体记忆及情感强度也会发生转变,导致文化单元“地方性”的变迁。

一是移民“开台”、在地“生根”,理清福建信仰文化迁移及台湾学甲慈济宫在地形成与发展。从现象学、诠释学、经验描述的观点,通过对祭典日期、神明称呼、神明放置场所、祭品、人物配件、祭仪配件、祭仪过程、寺庙空间及装饰等文化特质进行收集和整理,研究台湾学甲慈济宫保生大帝信仰历史记忆的“表象”;追溯台湾学甲慈济宫祖庙渊源、理清福建信仰文化迁移,了解台湾学甲慈济宫崇祀福建原乡神明的原由;剖析福建移民原乡情感、历史记忆与台湾学甲慈济宫“地方”形成的相互关系。

(2)内容体系

囤养前采集2017年11月30日的一级蟹(120±5.00 g)、二级蟹(100±5.00 g)、三级蟹(80±5.00 g)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各20只进行对照试验。囤养试验自2017年12月1日开始,到2018年1月24日结束,共历时56 d。每隔两个星期采样一次,共采集四次。每次从试验池中随机采取不同规格蟹各20只,放入装有冰袋的泡沫箱里,两小时内运回实验室,随后将蟹清洗干净进行活体解剖,采取各可食组织放入小型塑封袋中于-80 ℃冰箱待用。

(2)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结构体系研究

三是“情感变迁”、“记忆重塑”,台湾学甲慈济宫信仰仪式活动及其“地方性”转变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传统节庆、巡境、庙祭、醮祭等仪式以及当代宗教文化节、观光活动等仪式、祭典的内容、时间流程等等的梳理和归纳,研究信仰仪式活动的发展与转变,剖析在族群社会需求、“神圣空间”人口变迁,当地居民休闲与进香等因素的影响下,社群对“保生大帝”民间信仰情感的变迁及记忆的重塑,展现台湾学甲慈济宫保生大帝信仰“地方”过去与现今的差异,具体研究内容体系,如图2。

混合室内的料液充分混合,混合时间是评价搅拌混合效果的重要指标。本节给出了四种不同桨叶结构的混合室内监测点处NaCl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详见图3。

图2 学甲慈济宫仪活动与“地方性”转变研究内容体系

四是民族认同、两岸和平——现代语境下福建白礁慈济宫两岸情感认同与信仰价值重构。基于台湾学者戴介三(2007)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成果,从建构集体记忆的五大元素(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仪式与活动、媒介与纪录、空间与场所、时间与过程)入手,分析福建白礁慈济宫在现代语境下所构建的两岸集体记忆[18]。深入研究白礁慈济宫当前的社会与文化功能,分析福建白礁慈济宫对唤起两岸民族记忆、凝聚两岸民族情感的意义;研究在当代社会媒介、两岸政策及文化倾向等“外因”与两岸民族情感认同等“内因”驱动下,两岸民间信仰集体记忆发展为两岸社会记忆,实现民间信仰价值重构的过程,其研究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福建白礁慈济宫记忆变迁价值重构研究内容框架

综上所述,闽台特殊的移民历史、独特的地理区位,深厚的信仰文化渊源是开展“地方”大尺度区域研究的典型样本,本研究以情感、记忆为“观察点”,突破行政边界及地理界限,以信仰文化为纽带将“闽台信仰文化区”作为研究样本,将“地方”研究延伸到大尺度的区域空间,对段义孚“地方”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也为闽台信仰文化区的研究寻找新的方向和研究方法。

应用实践小学期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诚信度与社会规范意识、专业学科领域的操作动手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青岛工学院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成绩认定、教学保障与质量监控等方面执行应用实践小学期。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结构体系”和“内在意义”两个维度对闽台信仰文化的“地方”进行研究,构建了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结构体系;同时探索“人”是如何通过“民间信仰”的媒介把个人情感、记忆上升到集体记忆并传达给空间,从而形成“地方”的过程,深入剖析地方与情感、记忆的互动,研究情感变迁、记忆重塑对闽台信仰文化区地方转变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旨在构建“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可.闽台客家地区的民主公王信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05(13):19-112.

[2]李新元.关帝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刘大可.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圣迹崇拜—基于武平县的田野调查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5):11-16+112.

[4]姜礼诚.花莲地区客家义民信仰的发展与在地化[D].花莲:国立东华大学,2011.

[5]林美容.由祭祀区到信仰区--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C], 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1988:9.

[6]蔡秉辰.民间信仰及其社会网络之研究—以林园区汕尾里为例[D].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13.

[7]李彬.大陆移民背景下的台湾社会文化融合与景观特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8]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74.

[9]Polar Record .Environmental ethics on Antarctic ice[J] .Holmes Rolston. 2000,199.

[10]Hubbard P., Kitchin R., Valentine G. (ed.).Key Thinkers on Space and Place,Annales De Géographie, 2004, 113.

[11]Cresswell T.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4.

[12]Harvey D. 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 In Bird J., Curtis B., Putnam T., Robertson G. & Tickner L.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London: Routledge, 1993:3-29.

[13]高淑玲.文化空间、集体记忆与地方感形塑过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为例[D].台北:台北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2011.

[14]Johnson N C, James S,Duncan. Public memory.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Cambridge: Blackwell, 2004:316-327.

[1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6]陈怡君.庆典、圣像与地方形成:以屏东万金的天主教社群为例[J].考古人类学刊,2013.06(78):79-105.

[17]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4):415-422.

[18]戴介三.鄉村聚落之集体记忆分析-以台南县楠西乡鹿陶洋江家聚落为例[D].台中:中兴大学,2007.

Emotion,MemoryandRegion:AHumanisticGeographicStudyinCulturalRegionwithFujian-TaiwanFolkFaith

ZHAO Mi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The cultural region with Fujian-Taiwan folk faith is understood as a local structure system including culture region, cultural strain, cultural complex and cultural element. With the individual cases of the two cultural elements believing in Bao-sheng-da-di, namely Xuejia Tzu Chi Temple in Taiwan and White Reef Tzu Chi Temple in Fujian, this paper dissects the value of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memory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region with Fujian-Taiwan folk faith,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localization of folk faith, united sacrifice organizations, ritual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In terms of theory, this paper aims at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aradigm of large-scale "local" study with the example of cultural region with Fujian-Taiwan folk faith;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 with an in-depth study of "emotion" and "memory", this paper targets sublimating Fujian-Taiwan historic mem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to the country's social memory so as to arouse the cross-strait cultural identity, establish national cohesion and facilitate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our country.

Keywords:emotion; memory; region; cultural region with Fujian-Taiwan folk faith; humanistic Geography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6-0154-03

收稿日期:2019-04-09

作者简介:赵明(197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学、闽台民间信俗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情感、记忆与地方:闽台保生大帝的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15YJCZH235);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洋旅游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 李 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标签:;  ;  ;  ;  ;  ;  ;  ;  ;  ;  ;  ;  ;  

赵明:情感、记忆与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