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维伟:当前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

鞠维伟:当前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目的/意义]我国智库建设面临的人才缺乏问题亟待解决。智库型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经历、多学科背景、较好国际视野、善于交往和外宣以及可靠的政治觉悟等多方面素质。[方法/过程]当前我国智库人才培养面临着招揽人才标准难以与智库工作相符合;尚未形成智库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评价重学术,智库人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智库研究;智库人才交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果/结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树立正确的智库人才培养观念;第二,确立智库人才培养的分工体系;第三,建立适合智库型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第四,完善智库间的交流机制。

关键词:智库 人才 培养

随着我国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国内各类智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产生,出现了“智库热”。在智库建设热潮的背景下,国内“有库无智”的情况也很严重,各类新成立的智库机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特别是能生产智库成果的专业化智库人才尤为缺乏。“有库无智”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是智库人才培养和储备远远跟不上智库建设的速度,这也是我国智库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以今后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将是智库人才的培养。

1 我国智库人才所需的素质

智库人才不同于专业研究人才,其需要更加综合的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的视野以及独到的见解,综合来看智库人才需要具备的主要素质有以下几点。

1.1 基本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

智库人才需要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需要有学术训练,掌握专业研究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独到见解的思维能力[1]。这些素质和能力主要和其教育背景、专业领域有关,因而从事智库研究工作的人可以来自不同专业领域,而且最好是接受过多学科教育,这样的人才更可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具有交叉学科的思维能力。此外,智库人才最好是具有文理兼并的学术素养,既有科学思维方法,又兼备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

1964年,我初中毕业。家里无力供我升学,一家农场到省城招工,说是就在“庐山脚下”。我报了名,第三天就兴冲冲地上车。到了那里才知道,庐山只是一片剪影。我并不气馁。乡村充满了新鲜感,我可以写诗。每天在地里搜肠刮肚,下工就趴在草铺上奋笔疾书,寄往全国各地,又从全国各地被退回。退稿签都是铅印的,抬头上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填写。终于有一篇我照当地“五句头”山歌写的叙事诗收到了江西省文联文学月刊《星火》一位编辑手写的回信,说:稿件拟留用。但目前停刊运动,用稿时间另告。

电网是社会发展必备基础条件之一,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家电网工程建设积极推广通用设备、通用设计以及通用造价等建设及管理模式,所获效果较为理想。以通用造价模式为例,其为“三通一标”的主要构成部分,可选择多种形式实现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用造价管理,对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资源优化等均有重要意义。

1.2 拥有从事智库工作相关的经验和阅历

智库人才需要研究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其具有相关领域的经验和阅历,主要包括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中的工作经历,以及由此积累的人脉关系和信息情报渠道;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使用外语来交流本专业内容的能力,了解研究的相关领域国际上的最前沿进展,同时能够开拓国际信息渠道。

1.3 协作组织能力和宣介表达能力

现代智库研究工作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对某个问题需要从不同学科角度,应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地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因此智库人才需要具有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能够获得不同领域合作者的帮助。此外,智库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需要有对外宣介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媒体宣传和推广能力,一方面宣传自身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所在智库进行宣传介绍[2]。

1.4 政治素质及政治敏感性

这些机构招揽人才,特别是科研岗位人才时主要是以学历和学术能力为参考标准。比如招聘的研究人员绝大部分是国内外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以学历为基本要求,以学术科研能力为准入条件。例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国内规模和级别很高的智库机构,有20多个下属科研单位公开招聘人才,所有的科研岗位均要求有博士学位。有的单位明确表示应聘者需要在国内外顶级、权威期刊,或国内核心、CSSC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有的岗位要求海外博士头衔或者博士后工作经历等学历条件[5]。进入此类智库学术机构的人员必须满足学历和学术水平的门槛,导致研究人员专业研究能力很强,但是在经验和阅历方面不足。然而智库人才需要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而目前国内知名智库机构的人才招聘政策仍然是重学术,轻实践。这种人才来源的单一性,导致了我国智库在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时候,学术性、学理性较强,需要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能看懂。此外,由于人才没有实际阅历和经验,很难从具体政策实践或执行方面拿出很好的政策建议,要么是简单地点评国家相关政策行为,没有建设性意见;要么提出的建议充斥着“大力加强”“大力提升”“大力推进”的内容,却没有具体实施方法或方案。

微电影《幸福的味道》是为了参加首农集团“共筑千亿首农梦”微电影大赛而拍摄的,影片以60年代知青插场为背景,讲述了知青杜少海与静宜之间的感情故事。他们在苹果树下相识相知,艰苦条件下共同工作。后来,知青返城开始,静宜返城,两人分开。几十年后,两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苹果树下再次相遇,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

2 当前我国智库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反观欧美的一些高校,其在学科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性方面都有利于智库人才的培养。以美国知名高校智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为例,该研究院设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项目和研究平台,涉及到国际关系、区域问题等多方面研究。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这些项目和平台的工作,直面最前沿的国际问题,从政府、公众以及国际组织等不同角度进行决策性研究。该学院很多教授是美国前政府官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们在校期间都有到世界各地参观和调研的机会,而这种调研参观往往是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或项目,确保学生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保罗·尼采国际问题研究院这种学术理论与实践经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得其毕业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非常贴近实际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因而受到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欢迎。此外,学院的很多教授仍然强调学院是大学而不是智库,至于发出的政策建议能否被决策者采用并不关心。可见这所知名的大学智库仍然是把培养智库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项目区最冷月元月份平均气温-19.4℃<-10℃,属严寒地区;渠道沿线地基土粒小于0.075mm的含量在10%以上属冻胀性土质;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0~3.0m,本次设计取开挖面至冻结前地下水位的距离。渠道所在地区满足发生冻胀的条件,渠道在修建时要采取防冻措施[4]。

从总体来看,国内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很少。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欧美国家的智库机构学者、高校教师60余人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52%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智库的研究水平较低,约33%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智库的研究处于一般水平,仅有约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智库的研究水平较高。问卷中还提问被调查者知道多少在世界上知名的中国智库,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1~2个”,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不清楚”。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出中国智库在欧美智库主导下的全球智库竞争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与我国智库人才培养现状有很大关系。

2.1 国内智库招揽人才标准难以与智库工作相符合

国内25家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分为4类: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共10家;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共12家;第三类是依托大型国有企业的智库,只有1家;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这25家机构是目前中国最顶尖的智库,可以看出这些智库单位大部分是政府官办智库,其他两家社会智库与政府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党中央和国务院于2015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3]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其中对于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因此,中国的智库人才也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能够在当代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一些政治是非问题具有警惕性和敏感性,防止自己被错误思想所误导,甚至被国外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2.2 国内尚未形成智库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前国内高校热衷办智库,但对智库人才培养重视不够。高校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各领域有着丰富研究型专业人才,在建设智库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高校办智库可以将学校的教师研究力量直接与政府、社会的需求对接起来,发挥咨政建言的功能。但高校办智库也有以下短板。首先,高校教师难以迅速向智库型学者转变。高校教师要承担科研教学工作,还要进行智库研究工作,要面临研究的转型问题,如果研究型的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转型,则起不到智库建言献策的作用。其次,高校相对于专门的研究机构来说,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和资源相对较少。高校智库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少,高校智库的成果与实际需求难以匹配。高校智库学者的研究资料来源主要是靠国内的文字资料或从互联网获取一些信息。显然,高校智库学者做研究如果仅对书本、网络资料进行研究,那么这种研究的实际对策性价值不会太高。

智库型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专门的智库人才培养机制。国内专业的研究院所机构,招收来的人才多是接受学术型训练的高学历人才,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他们从研究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也更需要“传帮带”的培养过程。但是国内研究机构通常是直接上岗,“干中练,练中干”,没有一种系统性的培训,更谈不上智库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会影响智库人才梯队建设的稳定性。

诚然,高校办智库确实可以向国家、社会贡献智力资源,但不可忽视的是,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最擅长的领域。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智库型人才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更没有进行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笔者曾与国内某高校智库负责人进行过交流,他表示在建设本校智库的时候希望把智库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学校领导层要求智库多出、快出政策建议性智库成果,人才培养因为“见效慢”并不被重视。他对笔者感叹,国内高校搞了很多“一带一路”相关的智库,但是这些智库产生的真正有分量的智库成果很少,如果高校把培养“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型人才作为重点,那么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现在,就有至少一届本科生毕业,两届研究生毕业了,这对于“一带一路”研究人才储备和智库梯队建设将是莫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极为重视智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目标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共有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4]。党和国家已经把中国的智库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2.3 人才评价“重学术、轻智库”

当前国家重视智库建设,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希望在建设智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智库,特别是官办智库机构尚未建立起相应的智库人才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以学术成果为核心,将发表学术性文章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的情况与职称、级别相挂钩。这就导致大多数国内智库机构学者往往是“学术研究”与“智库对策研究”双肩挑,很多智库学者要保证完成如发表论文、专著的学术工作,才能实现职称晋升。不可否认,有很多学者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两头兼顾,而且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对于做好智库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多数学者面临学术与智库的“双线作战”时不得不做出取舍,很多学者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术成果方面。这样既不会产生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又使智库人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智库研究工作中。目前,大多数智库机构没有一套独立的智库人才评价体系,有志于智库研究的人才看不到智库工作的职业前景,智库研究队伍的扩大和人才储备就会受到影响。

2.4 智库人才交流机制不完善

智库人才需要在不同的部门、岗位上进行流动,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一线实践经验,以及获得不同专业知识能力,这才能使智库人才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智库人才的流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使智库学者能够在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等之间进行较为畅通地流动。智库人才交流机制的重要性已被欧美国家智库所证明。美国智库最具特色的机制之一就是“旋转门”机制。很多卸任的官员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而智库的研究者也有机会到政府担任要职,从研究者变为执政者。对于美国智库而言,“旋转门”机制使知识与权力得到了最有效的结合,不但使美国政府的决策更加专业化,也使智库成为政府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港湾。

目前,我国的一些公立智库机构有编制的人员可以有机会通过“挂职”“借调”等形式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种形式对于智库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是相对有限的,首先中国智库机构人员进入政府、企业部门工作的机会仍较少,且工作的部门和年限都有相关规定,这就限制了更多的智库人员自身专业与一线实践结合。其次,由于这种“挂职”“借调”制度是国家从培养干部的角度出发或出于行政部门人员缺乏的考虑,往往是人才的单向流动,即从智库流向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官员却很少进入智库工作。

在国内除了智库与政府间的人员交流机制外,其他机构进入智库以及智库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也十分薄弱。智库人才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培养基数”,即有机会从事智库工作的人群数量。人才“培养基数”越大,从中选择出的人才越多。目前,国内的主要智库机构隶属于政府,限于编制等因素招收的新人数量有限,每个智库有编制、固定的研究人员数量有限。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欧美国家的智库中,但是欧美智库通过大量招收实习生,接待大批访问学者,为本国智库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例如美国许多知名智库固定的研究和工作人员在全部工作人员中占比不到1/3,大部分人员是实习生、访问学者、短期聘用的人员。实习生已成为美国智库重要的人力来源。实习生通过参与智库行政、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从事智库工作的兴趣,使美国智库人才“培养基数”得到提升。此外,欧美知名智库每年从全球接收大量的访问学者,各国的访问学者不仅让这些智库提升了研究问题的国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访问学者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智库的学者前往国际智库交流访学,都会参与这些智库的学术讨论,其成果也会被智库吸收。目前,我国的智库机构与国际知名智库交流愈加频繁,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国际交流层次和规模也在不断提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欧美国家智库学者和高校教师对中国学术智库机构对外交流情况的评价明显较高,约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智库学术机构对外交流程度“较高”,约2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智库机构对外交流程度“很高”,约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外交流程度“较低”。国内智库对外交流,向国际知名智库学习的程度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下一步就是如何将从这种交流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应用于我国智库自身的发展。

3 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智库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智库机构、政府等共同参与。智库人才的产生需要诸如学术素质、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宣介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改变“有库无智”的情况必须下决心做好智库人才培养的工作。

总之,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智库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经历、多学科背景、较好国际视野、善于交往和外宣以及可靠的政治觉悟等方面的素质。

首先,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应更主要地发挥智库人才基本素质培养功能,结合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制定相应的智库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引进智库型学者教授,为学生传授智库研究基本功。此外,高校通过与政府机构、智库单位、企业组织建立广泛联系,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授课等形式,多让学生认识国家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了解相关部门如何运作及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总之,高校在智库建设方面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的“育苗室”的作用,而不是把所有的资源用在建言献策上。

3.1 树立正确的智库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正确的智库人才培养观念,首先,要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本人才培养规律。任何领域内的人才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制度的保障。培养智库人才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智库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的投入,做好长期培养规划,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要批判性地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知名智库人才培养的经验。中国智库的宗旨、服务对象与欧美智库是截然不同的,欧美的知名智库确实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值得国内智库借鉴之处。但同时也要看到欧美智库由于资金来源往往与其国内的政治派别、利益集团有紧密关系,虽然有些智库标榜“中立性研究”,但总体上还是各种集团的利益代言人。例如美国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Brooks Institute)虽然标榜“中立”“无党派”,但是其资金来源有一半是大型财团与企业的赞助[6]。由于对大型财团与企业的资金依赖,使得该智库在研究立场、倾向方面很难做到中立客观。国内智库,特别是官办智库经费渠道单一且充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欧美智库的一些具体做法,但是要“以我为主”不能照抄照搬欧美智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库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最后,要确立政治上可靠,思想意识坚定是中国智库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原则。智库学者往往与政府有密切关系,且在公众舆论方面有影响力,如果智库人才政治信仰和思想意识不坚定,容易被各种错误思潮所冲击或为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这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害,会给国内公众舆论带来负面影响。

3.2 确立智库人才培养分工体系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真实的、多元的、有效的问题,驱使学生去尝试、去探究,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可以使探究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研究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没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真正把学生当作探究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还有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只要认真探究,就会有发现有收获,就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次,各类智库机构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对智库人才的“苗子”进行“深加工”,让更多青年才俊有机会进入智库进行实践锻炼。国家有关部门应要求智库,特别是官办智库制定专门实习生招收规则,激励和督促各类智库机构积极招收实习生;各类智库也应意识到招收大学实习生不仅能有效解决智库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能为国家智库人才储备做出贡献,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拥有办学实力的智库机构,如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都拥有自己的大学或研究生院,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库资源结合本科、研究生教学,让学生协助、参与智库研究项目,从中培养智库人才,发现智库人才。

最后,政府要做好智库人才培养方向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一方面引导高校、专业科研单位明确在智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职能;另一方面结合国家需要向高校、科研单位发布“智库人才订单”,明确在哪些领域需要何种的智库型人才,让智库人才培养单位有的放矢[7]。

3.3 建立适合智库型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首先,我国智库机构在招收研究人员的时候,不应以学历、学位以及科研学术成果为主要参考指标,而是从自身智库建设需要出发,寻找符合智库研究领域和目标的相关人才,不要片面寻求高学历,要重视人才学科背景是否具有交叉性,是否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显然,这种聚合轴上的“选择”与“被选”揭示的是底本与述本之间潜在的且无法穷尽的替代之可能性。无论是底本中材料的取舍还是再现方式的“选择”,所最终呈现出来的述本都只露出冰山之一角。如果将底本与述本之间的“双轴关系”结合可能世界理论,则可以发现底本存在于无边无界的“可能世界”。而述本则是“三界”(实在世界、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混合所形成的文本形态。因此,从“跨世界通达”这一理论视角来看,“底本”指涉的是可能显现(但不一定显现)的可能世界之素材与再现方式集合。而“述本”指涉的是显现在“三界”之中的叙述文本。

其次,应以智库成果作为评价智库型人才的主要指标。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既有相互关联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智库研究要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但是智库最大的职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重要情报,分析相关信息,还通过媒体发声来解读政策主张,影响政府决策等。智库成果不是长篇论文,而是要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直指问题核心。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智库成果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将政府部门采纳情况,领导人批示以及社会影响力(如媒体曝光率、转载率)等诸多因素纳入到智库成果评价中。

最后,应建立起专门的智库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为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智库研究,同时激发现有智库人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应建立起针对智库机构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智库人才评价的标准应从按照考察实践能力、宣传能力、政策分析和建议能力方面着手,而不是以学术能力为最主要评价标准,降低学术论文及专著在考核智库人才中的权重。智库人才的职称系列也应与学术型人才的职称系列相互打通,这样人才可以自主选择擅长的领域,激发人才积极性和潜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电热毯通电后产生的电场及磁场远远低于环境标准,但由于人在睡眠时,会直接与电热毯接触。如果我们在睡觉时保持电热毯通电的状态,则会直接与电热毯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这对于怀孕1个月以内的孕妈妈而言,使用电热毯有可能成为导致其流产或胎儿发育不正常的因素之一。

3.4 完善智库人才交流机制

智库人才需要多学科交叉背景,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实践性知识。要使智库人才获得这些能力和素质,人才交流机制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建立人才在智库和政府间的交流机制。如前文所述,我国的“旋转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要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官员与智库学者间的交流机制。目前看智库机构人才进入政府挂职、借调的动力并不足,相关保障也不完善。智库应给予前往政府机构交流人员一定的政策、物质保障;同时把在政府机关挂职履历作为智库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的一项内容;此外,建立智库人员“流动站”,在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教学、科研部门设立人才交流、挂职的“流动工作站”,构筑智库人才的“轮训”基地。

第三,牢固树立“党建+”系统思维,根据企业阶段性工作重点,大力开展“共建行动”、“示范行动”、“先锋行动”3项行动。一是共建+行动,经验促共享。以“党小组联合共建”为手段,搭建“协作平台”,展示工作中的亮点,供相互学习借鉴,盘活管理资源;二是示范+行动,争先树标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覆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TOP行动计划,以高目标引导、高标准执行,引领企业广大干部员工追求卓越、勇争一流;三是先锋+行动,术业有专攻。建立“党员责任区”,专啃阻碍企业发展的“硬骨头”,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根据不同专业,由党小组负责,组织和带领全体党员和其他员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勇担转型发展任务。

其次,用好退休政府高官这笔重要的人才资源。政府具有实践经验和开阔视野的退休高官进入智库机构工作,这可以将他们积累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传授给智库年轻学者。利用好退休高官需要避免智库建设的行政化,防止智库工作成为退休高官“养老职位”。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智库的聘任政策,明确前高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成果为导向为前高官提供保障条件和物质奖励。最后,完善智库间的交流机制。国内的智库学者“走出去”的良好发展势头要保持和加强。同时要做好“引进来”的工作,增加接收国外访问学者的数量,简化邀请手续、下放邀请国外学者的权限。除了加大接受访问学者的力度外,还要充分利用“外脑”,即利用非本智库的智力资源,“外脑”既可以来自其他智库、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与智库研究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等。

参考文献:

[1] 朱敏. 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 管理世界, 2016(3): 178-179.

[2] 陈朝宗. 智库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资本投入与培养渠道[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6): 109-113.

[3] 新华网.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8-10-20].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1/21/c_133934292.htm.

[4] 沙璐. 25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含2家社会智库[EB/OL]. [2018-10-20].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5/12/03/386602.html.

[5] 高校人才网. 人才招聘启事[EB/OL]. [2018-12-20]. http://www.gaoxiaojob.com/zhaopin/yanjiujigou/.

[6] 陈彦儒. 布鲁金斯学会及其对美国对华决策的影响[D]. 北京: 外交学院, 2016: 15-16.

[7] 杜静元. 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管理观察, 2015(6): 88-92.

The Situat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ese Think Tanks

Ju Weiwei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shortage of talent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hink tank. Think tank talents need to have rich experience,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 international vision,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ity, and reliabl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ethod/process]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 tanks talent in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some issues. The talent recruitmen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ob requirement. The mechanism for cultivation of think tank talents has not been formed. Talent evaluatio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cademics, which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researchers’ commitment to scientif ic think tank research. And the exchange mechanism for think tank talents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 [Result/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 irstly, to establish a correct idea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ink tanks; secondly, to build the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in different sections; thirdly, to establish the suita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urthly,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exchanges among think tanks.

Keywords: think tank talents cultivation

分类号:G120

DOI: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1.07

作者简介:鞠维伟(ORCID:0000-0001-7552-590X),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E-mail:juww@cass.org.cn。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收稿日期:2018-12-08 修回日期:2019-01-04

本文责任编辑:唐果媛

标签:;  ;  ;  ;  ;  ;  ;  ;  ;  ;  

鞠维伟:当前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