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取向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化硼,取向,导热网络,多层结构,热导率
取向膜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19)在《BNNS/CNF导热取向膜的制备及其在环氧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子设备和元器件日益朝着小型化、轻薄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其工作频率不断升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急剧增加。热量不断累积将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缩短其使用时间,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设备损坏失效。如何实现高效散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聚合物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加工性,良好的电绝缘性,以及较低的成本,广泛应用于微电子产品领域。但是聚合物的热导率普遍偏低,纯的聚合物材料导热性能达不到微电子产品内部的散热要求,需要通过添加导热填料来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热导率。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由聚合物基体和导热填料二者共同决定。影响导热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填料的种类、形状、尺寸大小、填充量,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状态,填料的表面改性情况以及取向情况等。高的填充量虽然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但同时也会削弱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成型加工性。填料的表面改性虽然能够改善填料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减小界面热阻,但表面改性过程一般较为繁琐,且容易破坏填料固有的一些特性。相比而言,对填料进行取向处理,在基体中构建导热网络,能够有效提高热传导的速率,是提高复合材料热导率较为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对填料进行取向处理的方法不够简便,导热网络结构的构建往往只针对于某一个方向,而同时致力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热导率提升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问题,首先,我们以六方氮化硼为导热填料,通过液相超声剥离得到氮化硼纳米片,再以TEMPO氧化的纳米纤维素为基体,利用剪切诱导取向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填料含量的氮化硼纳米片/纳米纤维素导热取向膜。氮化硼纳米片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在纳米纤维素基体中高度取向,形成了良好的导热网链,有效提高了热流的传导速度;超声剥离后氮化硼纳米片上的羟基与TEMPO氧化后纳米纤维素上的羟基和羧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二者界面结合良好,有效降低了界面热阻的影响。所得氮化硼纳米片/纳米纤维素导热取向膜的水平热导率在填料含量为50 wt%时高达24.66 W/(m·K)。此外,导热膜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良好的柔韧性,以及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然后,我们再以导热膜为导热介质,六方氮化硼和氮化铝为导热填料,通过简单易行的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导热膜-导热填料-环氧树脂叁元体系的多层结构导热复合材料。六方氮化硼在热压条件下水平取向,与水平铺展的导热膜一起构建水平方向上的导热通路,颗粒状的氮化铝作为另一组分导热填料引入到体系中,起桥接的作用,填充片状六方氮化硼之间的空隙,进一步完善导热网络,同时构建垂直方向上的导热通路。通过改变两种导热填料的填充比例,膜内填料含量以及导热膜的层数,研究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分析(TGA),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多种手段研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填料的最佳填充比例为1:1,另外,当两种填料的含量和配比固定时,随着导热膜层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水平导热系数逐渐增大,在填料添加量为30 wt%,导热膜层数为9时,复合材料水平热导率达8.53 W/(m·K),与环氧基体相比提高了4639%;同时,随着膜层数的增加,复合材料面外热导率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但在膜层数为9时仍然达0.87 W/(m·K),比纯环氧树脂高出335%。此外,该多层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刚度,以及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器件封装的热管理中显示出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剪切诱导取向的方法制备了高度水平取向的导热取向膜,然后以此为导热介质,通过热压成型的方法在基体中构建水平方向上的导热网络,再引入颗粒状的氮化铝构建垂直方向上的导热通路,得益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导热网络的形成,最终制备出了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均具有较高热导率的导热复合材料。这种先通过取向处理构建水平导热网链,再通过引入其他组分导热填料形成垂直导热通道的方法为制备高导热的氮化硼/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提供了有效地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28)
徐瑞兰,彭勇,江新德,金本清[2](2018)在《气相二氧化硅为硅源合成MFI型分子筛晶体和取向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性合成条件下制备MFI型分子筛晶体和膜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中性条件下,考察了不同亲疏水性和比表面积的气相二氧化硅作为硅源对MFI晶体二次生长的影响,绘制了晶种的晶化曲线。结果表明,以比表面积为100 m2/g的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为硅源时,MFI分子筛晶种的生长速度较快,合成得到的MFI分子筛膜连续、致密,具有高度的b轴取向。(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童发钦[3](2018)在《含偶氮聚酰亚胺光控液晶取向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机械性能、成膜性、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能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和液晶取向膜等领域。偶氮苯基团是一种典型的光活性官能团,在光或热的作用下,发生可逆的顺反异构化转变(trans-to-cis),并伴随生色团自身的几何尺寸以及偶极矩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偶氮聚酰亚胺不仅具有偶氮苯基团独特的光响应特性,还同时具备聚酰亚胺材料各种优异的性能。其中侧链型偶氮聚酰亚胺由于合成方法简单、分子结构设计灵活多变、光致异构能垒低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合成新型侧链型偶氮聚酰亚胺材料,研究不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与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拓展光控聚酰亚胺液晶取向膜在液晶显示领域的应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偶氮侧链型聚酰亚胺,对其光致液晶取向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传统两步法低温缩聚制备含不同烷基链长、不同偶氮单体配比的光响应聚酰亚胺及其液晶取向性研究,考察偶氮侧链长度、含量与聚合物性能的关系。首先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烷基链长的偶氮单体(Sn),分别将它们与4,4′-二氨基二苯醚(ODA)以不同配比同3,3′,4,4′-二苯甲醚四酸二酐(ODPA)聚合制备一系列新型的光响应性聚酰亚胺材料(PI_x-Sn),并对所得聚酰亚胺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型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74~245°C之间,在氮气氛围中5%和10%热失重温度分布在370~465°C和407~522°C,700°C的残炭率均高于41%;共聚型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为64~127 MPa,断裂伸长率为3.1~9.6%,弹性模量为1.94~3.02 GPa;当使用波长为405 nm的连续激光作为泵浦光源时,共聚型聚酰亚胺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双折射性能,PI_1-S6和PI_1-S9相比较其他聚酰亚胺,具有较高的双折射值,分别为0.0134和0.0122,表明烷基侧链长度(C≥6)有利于偶氮分子的取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研究偶氮聚酰亚胺光致双折射的热稳定性,150°C双折射松弛效果与室温下效果相当;最后探讨了偶氮聚酰亚胺薄膜对液晶的取向性能,液晶盒在正交偏振片下的偏光显微镜照片显示,偶氮聚酰亚胺对液晶分子有很好的取向性,液晶分子的预倾角为1.1~4.7°,锚定能为6.63~8.04×10~(-6) J/m~2。(2)利用偶氮苯单元的光取向驱动氰基联苯液晶单元取向来实现液晶分子取向,基于该理念,首先合成了一种带有氰基联苯结构的嘧啶二胺单体(M6),然后与二胺单体(S6)、ODA同二酐ODPA采用两步法缩聚制备含偶氮苯和氰基联苯双功能聚酰亚胺材料。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00°C以上,氮气氛围下5%和10%热失重温度范围分别在410~439°C和430~519°C,氮气氛围中700°C的残炭率均高于47.5%;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弹性模量分别为93.7~110.5 MPa,6.1~7.6%,1.81~2.05 GPa;具有较高的光致双折射数值,室温下聚酰亚胺PI-5最高到达0.0117。氰基联苯基团的引入有效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取向稳定性,并具有很好的液晶取向性能。同时,氰基联苯基团具有类液晶特性,加入后有效提高了聚酰亚胺对液晶分子的锚定性能。(3)以1-溴-6-(4-甲氧基偶氮苯-4'-氧)己烷、对羟基苯甲醛和苯胺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一种新型含偶氮非共平面结构的二胺单体(DAzoTM),然后与ODA、ODPA采用两步法缩聚制得叁种新型含偶氮结构的聚酰亚胺材料。引入Ozawa和Kissinger两种方法来研究聚酰胺酸的亚胺化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含柔性长支链的偶氮聚酰亚胺相比于纯聚酰亚胺的活化能要低45 kJ/mol,长支链的引入有利于亚胺化反应进行,降低聚酰亚胺材料的亚胺化温度;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10°C以上,氮气氛围下5%和10%热失重温度范围分别在404~484°C和468~545°C,氮气氛围中700°C的残炭率均高于52.7%;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稳定的介电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弹性模量分别为105.2~110.5 MPa,8.5~9.3%,1.69~1.82 GPa;同时该类聚酰亚胺具有较低的吸水率;系统研究了不同取向条件对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性能的影响,所获得的光响应性聚酰亚胺均具有很好的液晶取向性能。(4)将非共平面结构的二胺单体(DAzoTM)和ODA与叁种二酐(ODPA;4,4′-(六氟亚异丙基)领苯二甲酸酐,6FDA;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CHDA)通过传统两步法得到PI-ODPA、PI-6FDA,高温一步法得到可溶性半脂环族PI-CHDA,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41°C以上,氮气氛围下5%和10%热失重温度范围分别在421~484°C和461~545°C。半脂环族聚酰亚胺PI-CHDA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在室温下,该聚酰亚胺材料易溶于NMP、DMF、DMAc、DMSO、m-Cresol、CHCl_3、CH_2Cl_2等有机溶剂,所得叁种不同主链结构的聚酰亚胺均具有良好的液晶取向性能,半脂环族聚酰亚胺具有低的阈值电压和高的电压保持率(97.4%)。(5)将带有氰基联苯液晶单元结构的二胺单体(M6)与ODA/ODPA通过传统低温缩聚反应制备了具有高透明性、液晶取向性能的聚酰亚胺材料,所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光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94°C以上,氮气氛围下5%和10%热失重温度范围分别在420~512°C和436~551°C,氮气氛围中700°C的残炭率均高于47%;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弹性模量分别为90~127 MPa,4.3~9.3%,2.07~2.34 GPa;在450-700nm波长范围光学透过率高于86%;摩擦处理过的PI-M6薄膜具有良好的液晶取向性能,预倾角在0.2~4.2°,随着氰基联苯基团的增多,PI-M6薄膜的锚定能逐渐增大。PI_3-M6的锚定能为5.72×10~-55 J/m~2,是PI_0-M6锚定能2.51×10~(-5) J/m~2的2.2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峻铭[4](2018)在《聚偏氟乙烯(PVDF)取向膜的熔融重结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取向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的熔融重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以取向PVDF薄膜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良好铁电性能的金属-铁电器件-金属(MFM)型铁电电容器,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熔融重结晶过程中,蒸镀碳膜的取向PVDF薄膜表现出良好的取向,相对的是没有碳膜存在的取向PVDF薄膜在熔融重结晶后的无规结构。这主要是由于碳膜的存在固定了 PVDF薄膜表面的分子链,在熔融过程中阻止了表层取向的松弛。在160 ℃等温结晶过程中,被碳层固定的样品形成edge-on结构的α晶而没有碳层固定的样品形成了flat-on结构的γ晶。而以flat-on γ晶为原料时熔融重结晶后又会继续形成flat-on的片晶。利用碳层固定分子链取向的特点,以edge-on结构的取向薄膜为原料,首次制备了具有edge-on结构的高度取向γ晶PVDF超薄膜。该过程是高温下熔体结晶与碳膜取向固定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调节熔体拉伸时的拉伸温度和拉伸速率,制备了具有较高β晶含量的取向薄膜。薄膜内β晶呈edge-on取向,c轴于平面内生长,并且其方向平行于薄膜的拉伸方向,a轴和b轴则是绕着c轴旋转生长。通过一步法制备铁电电容器,测试发现其剩余极化强度为7.3μC/cm2,矫顽电压值为150Mv/m,同时电容器具有较低的漏电流密度以及104次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4-20)
王飞,汪映寒[5](2017)在《新型含肉桂酰侧基的光敏聚酰亚胺平行取向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AHHFP),经两步法合成含有羟基侧基的聚酰亚胺(PI),再经过肉桂酰氯功能化,得到可溶的光敏聚酰亚胺(PI-CA)。1H-NMR测试结果表明PI和PI-CA的成功制备。经过照射倾斜的平行紫外光,可以诱导液晶分子发生平行取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丁兰[6](2015)在《取向膜配置对TN型液晶盒电光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根据TN型液晶盒制作流程,采用不同的取向膜配置方式,分别制作出两组样品,并对其电光特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取向膜配置方式对液晶盒的电光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分析认为,不同配置方式造成取向膜膜厚不同,是造成液晶盒电光特性不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5年29期)
刘露露,刘明,龚世铭,汪映寒[7](2015)在《聚酰亚胺主链结构对液晶取向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法,以N,N-二(4-氨基苯基)-4-(十二烷氧基联苯基)-4’-氨基苯醚(C12-BAAPE)为控制预倾角的功能性二胺,2,2’-双叁氟甲基-4,4’-联苯二胺(TFDB)或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辅助二胺,分别与2,2’-双(3,4-二羧苯基)六氟丙烷四羧酸二酐(6FDA)和4,4’-联苯醚二酐(ODPA)聚合,得到叁种主链结构不同的聚酰亚胺(PI-1、PI-2和PI-3)。利用NMR、FT-IR、DSC、TGA、偏光显微镜和预倾角测试仪对聚合物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制备的液晶盒的取向性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3种PI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PI-2液晶取向膜的耐摩擦性能明显优于PI-1和PI-3,且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分解温度(Td),更好的溶解性能。分子模拟(MS)表明,由于PI-2分子主链垂直构象的存在,增加了分子链的刚性,因而提高了取向膜的耐摩擦性能。(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5年05期)
郑先锋,祝迎花,金婷婷,王平,方园[8](2015)在《高PPI产品下的取向膜画面品质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TFT LCD高PPI产品的高分辨率,高开口率,低功耗全面提升,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加强了对取向膜印刷品质的管控。同时对涉及该过程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对取向膜画面品质相关的产线印刷和干燥条件、APR版制作工艺、取向膜膜厚变化、APR版线数开口率进行优化测试,找到了可以提高取向膜画面品质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取向膜印刷和干燥条件优化,确定了TN产品画面品质提升的产线管控方案;在APR版制作过程中引用扩散保护膜,ADS产品Particle类不良降低2%,Scratch类不良降低1%;对取向膜膜厚提升,ADS产品的段差和残像得到改善,对比度提升30~120,Zara Particle不良降低30%;通过对APR版的网点,开口率优化:400L,30%,普通曝光的APR版更新为600L,20%,高PPI有机膜类产品的Sand Mura发生率降低为0%。可以满足高PPI产品对取向膜印刷稳定的管控要求,适应高分辨率、高开口率、低功耗等要求。(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5年04期)
郑先锋,祝迎花,金相旭,左长云,刘志强[9](2014)在《取向膜印刷精度的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TFT LCD产品的窄边框化,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加强了对取向膜印刷精度的管控。同时对涉及该过程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对取向膜印刷精度相关的APR版收缩率、APR版固定夹具、APR版边缘角度、APR版边缘开口率进行优化测试,找到了可以控制取向膜印刷精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APR版收缩率进行优化后,可以明显改善PI EM的过程能力(Ppk 0.66→1.31);通过对APR版的夹具固定方式和挂版方式进行改善,边缘波动可以明显改善(边缘与中间Panel EM波动范围在477→138μm);通过对APR版边缘300μm的角度变更(75°→45°),边缘波动改善明显(6343μm);通过对APR版边缘300μm的开口率优化(30%→35%),降低载液量,边缘波动得到进一步优化(43→22μm)。该方法可以满足取向膜印刷精度的稳定管控、适应窄边框等要求。(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4年05期)
王永,陈刚[10](2014)在《液晶显示器取向膜印刷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液晶显示器中取向膜印刷技术,重点论述了液晶显示器取向膜印刷主要方法、凸版转印取向膜印刷ARP版及工艺、凹版转印取向膜技术的设备及工艺。通过有印刷图形的APR版及转印版,可得到较高质量的液晶显示器PI取向膜。(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4年25期)
取向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性合成条件下制备MFI型分子筛晶体和膜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中性条件下,考察了不同亲疏水性和比表面积的气相二氧化硅作为硅源对MFI晶体二次生长的影响,绘制了晶种的晶化曲线。结果表明,以比表面积为100 m2/g的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为硅源时,MFI分子筛晶种的生长速度较快,合成得到的MFI分子筛膜连续、致密,具有高度的b轴取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取向膜论文参考文献
[1].陈璐.BNNS/CNF导热取向膜的制备及其在环氧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徐瑞兰,彭勇,江新德,金本清.气相二氧化硅为硅源合成MFI型分子筛晶体和取向膜[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8
[3].童发钦.含偶氮聚酰亚胺光控液晶取向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刘峻铭.聚偏氟乙烯(PVDF)取向膜的熔融重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5].王飞,汪映寒.新型含肉桂酰侧基的光敏聚酰亚胺平行取向膜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
[6].丁兰.取向膜配置对TN型液晶盒电光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5
[7].刘露露,刘明,龚世铭,汪映寒.聚酰亚胺主链结构对液晶取向膜性能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15
[8].郑先锋,祝迎花,金婷婷,王平,方园.高PPI产品下的取向膜画面品质改善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5
[9].郑先锋,祝迎花,金相旭,左长云,刘志强.取向膜印刷精度的改善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4
[10].王永,陈刚.液晶显示器取向膜印刷技术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