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脱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渗透脱水,电源电压,泥饼,含水率
渗透脱水论文文献综述
李贺,勇银华[1](2019)在《城镇污水厂电渗透污泥脱水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处理的产物,本文选址丹阳鹏鹞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珥陵污水处理厂进行电渗透污泥脱水机的应用研究。结合小试的结论对电渗透污泥脱水机的操作参数进行研究,试验主要在于研究机械运行时的最佳电压设定值。通过电渗透污泥脱水机进行污泥脱水后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泥含水率,且耗电量为50kW·h左右就可实现污泥含水率从76%降至60%。(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王娜,王晓东,黄伟[2](2019)在《渗透汽化膜及其在有机溶剂脱水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各类型渗透汽化膜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在有机溶剂脱水领域的应用现状,对渗透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相较于传统精馏技术,渗透汽化法在化工行业中的运用更为节能、环保,但长时间耐高温、耐溶剂的经济性稳定膜缺乏。为了克服这一瓶颈问题,综合了单一有机和无机膜优势的有机/无机渗透汽化膜被广泛开发,并在一些有机溶剂脱水中得到工业应用。节能、环保的渗透汽化技术在化工分离领域将拥有更加开阔的未来。(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蔡白桦,张淑娟,李浩[3](2019)在《九种钠盐对污泥电渗透脱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9种常见钠盐(NaCl、NaNO_3、Na_2CO_3、NaHCO_3、Na_2SO_4、Na_3PO_4、Na_2HPO_4、NaH_2PO_4、CH_3COONa)进行电渗透脱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压力为15 kPa,电压为16 V/cm,污泥厚度为0.5 cm,在使得污泥含水率降至60%的前提下,添加1 g/kg WS(湿污泥重量)的Na_2HPO_4所需的电渗透脱水时间和脱水能耗为最低。(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仲华,谢浩然,马晓华,许振良[4](2019)在《UIO-66-NH_2渗透汽化复合膜制备及乙醇脱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改性高分子渗透汽化复合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UIO-66-NH_2,利用旋涂法在改性的聚丙烯腈(PAN)底膜表面涂覆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和UIO-66-NH_2混合液制备活性分离层,采用顺丁烯二酸交联分离层制备SA-PVA-MOF/PAN渗透汽化复合膜.考察了SA、PVA和UIO-66-NH_2浓度对复合膜形貌结构、亲水性能和醇水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分离层含质量分数1%SA、4%PVA和0.8%UIO-66-NH_2时,75℃条件下复合膜对质量分数85%乙醇水溶液的渗透通量最高可达905 g/(m~2·h),此时分离因子为308.(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程银,游俊勇[5](2019)在《污水处理厂污泥电渗透脱水中电流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组装垂直电场下的机械压力电渗透脱水装置,采用恒电压变电流的操作模式,通过改变电脱水操作条件对李家沱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单因素控制试验表明,有效的电流密度是电脱水的直观体现,提高实际产生电流中有效脱水电流的比重,是降低电脱水能耗以及提高脱水效果的有利手段。(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徐胜[6](2019)在《聚酰亚胺膜的化学改性及其渗透汽化脱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燃料的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生物燃料特别是生物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渗透汽化,作为一种基于膜的分离工艺,用于从发酵系统分离生物醇是极具竞争力的。因为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渗透汽化不仅具有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优点;特别的是,其还能高效分离共沸混合物。众所周知,膜是决定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渗透汽化脱水膜材料的选择来看,聚酰亚胺已被证明是优良候选之一,因为其具备比大多数常规亲水性高分子更突出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高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然而,聚酰亚胺膜仍面临着低通量和不可忽视的溶胀等问题。为此,本论文通过热交联、酰肼交联以及热环化脱水等对聚酰亚胺膜进行了化学修饰,并研究了不同改性手段对其相应的物化性质、分离性能和长期操作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分别通过化学和热亚胺化方法合成两种新的含羧基的聚酰亚胺,然后对相应的膜进行热处理改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对这两种含羧基的聚酰亚胺膜的物化性质和分离性能具有相似的影响。相对低温的热处理仅导致热退火,而较高温度的热处理还会引发热诱导的脱羧基交联(热交联)。含羧基的聚酰亚胺膜在适当温度下进行热交联后,其用于乙醇脱水的分离性能可以被明显改善。得到的热交联聚酰亚胺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优于大多数致密膜。其次,使用一种新型交联剂1,3,5-苯叁甲酸叁酰肼(BTCH)原位交联聚酰亚胺膜,并用于渗透汽化异丙醇脱水。BTCH中的酰肼基团能够与聚酰亚胺中的酰亚胺基团反应形成网状交联结构。本论文讨论了BTCH含量和成膜温度对聚酰亚胺膜的物化性质和分离性能的影响。优化改性条件后,聚酰亚胺链形成了稳定的网状交联,有效地提高了相应的聚酰亚胺膜的分离因子。第叁,首次应用热处理改性含酰肼的聚酰亚胺膜。结果表明,热处理具有两种相反的效果,即热退火和热环化脱水,它们都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通过在合适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可以优化热环化脱水聚(酰亚胺-恶二唑)膜用于异丙醇脱水的分离性能,其通量增加至2倍,而相应的分离因子仅略微降低。此外,优化的聚(酰亚胺-恶二唑)膜显示出优异的长期操作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有效的热退火和热环化脱水使其具备稳定的形态和刚性的化学结构。最后,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苯二甲酸二酰肼交联和随后的热诱导环化脱水,对聚酰亚胺膜进行联合改性。通过各种表征技术研究了热环化脱水和交联的联合改性对聚酰亚胺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分离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了进行全面的比较,本研究列举了其他的改性方法(热退火,对二甲苯二胺交联和对苯二甲酰二肼交联)。可以发现,当聚酰亚胺膜用于渗透汽化醇类有机物(甲醇,乙醇和异丙醇)脱水时,只有热环化脱水和交联的联合改性才能使其克服通量和分离因子之间的权衡效应。经联合改性后,聚酰亚胺膜对乙醇脱水的整体分离性能提高约50%,对异丙醇脱水也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分离性能,具有显着提升的选择性和增强的渗透率。(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6)
钱旭[7](2019)在《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电流和电压是影响其脱水性能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通过调整电渗透脱水过程中的电控模式,可以在不改变污泥性质或添加外源物质的基础上直接改善脱水效果,且适用于大部分污泥。因此本研究通过改变单独恒电流、恒电流与恒电压相结合两种电控模式的操作条件,并结合脱水过程中的出水速率、升温速率、最终含固率以及单位能耗等方面探讨了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同时由于电渗透很难去除污泥细胞内的结合水,而低温预处理可以破碎污泥细胞和EPS来释放内部水分,因此考察了低温预处理对提高污泥电渗透脱水效率的可行性。主要的试验结论如下:(1)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含固率增长速率保持稳定,且随着污泥初始含固率和厚度的降低以及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脱水后最终含固率随着污泥初始含固率和厚度的降低以及机械压力的升高而升高。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过程中,当电流强度为1.4 A,机械压力为31.4 kPa,污泥厚度为8 mm,初始含固率为18.5%时达到最佳参数,此时脱水后最终含固率为48.7%。在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能耗范围是0.135~0.269 kWh/kg_水,其中污泥的初始含固率对脱水的单位能耗影响最显着,当初始含固率降低2%时,脱水所需的单位能耗降低约0.050 kWh/kg_水。(2)与恒电流模式相比,污泥在恒电流—电压模式下进行电渗透脱水具有最终含固率高、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低的优点,最终含固率和单位能耗随着恒电流阶段的电流位减小或恒电压阶段的电压位增加而增加。与恒电压模式相比,恒电压—电流模式显着提高了污泥脱水速率,最终含固率随着电流位和电压位的降低而增加;但两种模式下脱水的单位能耗差异较小,均为0.132~0.163 kWh/kg_水,且主要受恒电压阶段的电压位影响。当电压位每降低10 V,单位能耗平均降低27.15±1.77%。对比两种结合模式,污泥在恒电压—电流模式下的脱水速率比恒电流—电压模式平均提高了72.90%,然而,当污泥的含固率低于45%时,其单位能耗也增加了43.09%。(3)与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相比,污泥经低温热处理后SCOD、氨氮、电导率均有显着提高,且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SCOD升高,氨氮则降低;而出水速率和最终含固率却无明显提高。当含固率低于43%,低温热处理后污泥的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在电渗透脱水时显着低于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且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含固率高于43%,低温预处理后污泥的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会急剧上升,甚至超过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当含固率为40%,预处理温度平均每升高10℃,脱水能耗降低约0.01kWh/kg_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0)
韩潇冉[8](2019)在《恒定电场与脉冲电场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污泥产量和处理处置需求与日俱增,而国家推行的环保政策也日趋严格,如何降低城镇污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成为相关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降低污泥含水率是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的前提,电渗透脱水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泥脱水技术,以其脱水效果明显、节能性强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机械压滤后含水率为82.74%的湿污泥为研究对象,评价了电压梯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有机物、重金属元素等脱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能耗经济性分析选取电渗透最优电压。引入了脉冲电场的理论,研究了脉冲信号占空比对污泥电渗透过程脱水能力的影响,得出了通过施加脉冲电场可进一步提升污泥脱水性能的结论,并计算了脉冲电场的耗能情况。此外,还通过分层实验,研究了在无电场、恒定电场、脉冲电场作用下,污泥中水分、pH值、zeta电位、电导率、挥发分有机物含量随时间、空间的迁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电渗透电压可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当电压超过30V后,污泥脱水性能增长趋势放缓,滤液的pH值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电压在0-10V之间,滤液COD值降低,电压继续升高,COD值逐渐上升。电渗透电压梯度对Cu、Cr、Zn、Pb脱除量产生影响,其中Cu、Pb脱除效果较好,Cr、Zn脱除效果相对较弱,而Cd、Ni无明显脱除。综合分析脱水效果和能耗,电压在30V时经济性最佳。调整脉冲电场的占空比对污泥脱水性能有促进效果,调整脉冲频率脱水效果无明显提升,在脉冲信号占空比为50%左右时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最优,占空比为40%和60%时污泥含水率可降低至60%以下,满足后期处理处置的需求。在脉冲电场下,污泥中水分分布更均匀,污泥电阻相对较小,通过泥饼的电流出现较强烈的波动。电渗透脱水能耗远低于同等水平下热力干化产生的能耗,在实验工况下,通过不同方式将1 t湿污泥干化至含水率58.2%,占空比在60%时耗能最低,比同等电压下恒定电场电渗透脱水能耗降低了28.12%,而脱水后污泥含水降低了5.3%,说明调节脉冲电场占空比在促进电渗透脱水性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能量消耗,对工程应用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泥饼分层实验表明,污泥中水分在电场作用下由阳极区域迁移至阴极区域并在阴极排出,与污泥pH值、zeta电位的变化相关。阳极区域污泥pH值降低,导致泥饼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污泥胶体聚合程度增大,抑制电渗透脱水效果,阴极区域变化规律相反。恒定电场和脉冲电场均会抑制阳极区域脱水,促进阴极区域脱水,但脉冲电场对阳极区域脱水效果的抑制水平更低,泥饼整体脱水性能加强。而电导率随带电粒子迁移发生变化,阳极区域电导率最高,阴极区域次之,中间区域电导率最低。(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亚林,刘蕾,张景玉,任萌萌,李可心[9](2019)在《电渗透耦合Fe~(2+)-过硫酸钠污泥脱水过程中EPS的变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电渗透耦合Fe~(2+)-过硫酸钠污泥深度脱水的机制,采用自制装置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了脱水研究。系统研究了在不同电压梯度、机械压力、过硫酸钠投加量、Fe~(2+)与过硫酸钠比例、阴阳极间距等操作条件下,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及分布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透耦合Fe~(2+)-过硫酸钠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效果,过硫酸钠经过Fe~(2+)和热活化作用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对污泥中EPS的破坏作用明显,从而造成EPS特性改变。其中,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中的蛋白质及各层EPS中的蛋白质/多糖与污泥脱水效果存在显着相关性;黏性胞外聚合物(S-EPS)和LB-EPS中的多糖与污泥脱水效果存在显着相关性。TB-EPS、LB-EPS及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是影响污泥电渗透耦合Fe~(2+)-过硫酸钠脱水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叶韵萍,梅凯立,左磊,李杰森,林洁丽[10](2019)在《生活污泥电渗透深度脱水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污泥机械脱水后含水率仍高,影响处理和处置效率。电渗透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生活污泥含水率,经过前置预处理再经电渗透装置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低于60%,经12小时的自然晾干,含水率降到低于30%,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节能与环保》期刊2019年01期)
渗透脱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各类型渗透汽化膜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在有机溶剂脱水领域的应用现状,对渗透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相较于传统精馏技术,渗透汽化法在化工行业中的运用更为节能、环保,但长时间耐高温、耐溶剂的经济性稳定膜缺乏。为了克服这一瓶颈问题,综合了单一有机和无机膜优势的有机/无机渗透汽化膜被广泛开发,并在一些有机溶剂脱水中得到工业应用。节能、环保的渗透汽化技术在化工分离领域将拥有更加开阔的未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脱水论文参考文献
[1].李贺,勇银华.城镇污水厂电渗透污泥脱水的应用研究[J].江西化工.2019
[2].王娜,王晓东,黄伟.渗透汽化膜及其在有机溶剂脱水中的应用现状[J].应用化工.2019
[3].蔡白桦,张淑娟,李浩.九种钠盐对污泥电渗透脱水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4].仲华,谢浩然,马晓华,许振良.UIO-66-NH_2渗透汽化复合膜制备及乙醇脱水[J].膜科学与技术.2019
[5].程银,游俊勇.污水处理厂污泥电渗透脱水中电流变化的分析[J].净水技术.2019
[6].徐胜.聚酰亚胺膜的化学改性及其渗透汽化脱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钱旭.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韩潇冉.恒定电场与脉冲电场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分析[D].东华大学.2019
[9].李亚林,刘蕾,张景玉,任萌萌,李可心.电渗透耦合Fe~(2+)-过硫酸钠污泥脱水过程中EPS的变化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9
[10].叶韵萍,梅凯立,左磊,李杰森,林洁丽.生活污泥电渗透深度脱水的实验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