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博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人类学,文化,论文,酉阳杂俎。
博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01)在《《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新兴学科,人类文化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它涉及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史学、经济学、艺术、法律等一系列学科,显示出强大的学科综合性。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晚唐文人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酉阳杂俎》进行文化研究,即探讨《酉阳》博杂特征的文化表现。 本文的首要任务是理顺《酉阳》两大特征之关系,即奇异性特征与博杂性特征分别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后者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然后,笔者在书中广阔的文化环境中,主要选取了叁个具体的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以求窥斑见豹地把握全书丰富的文化人类学价值:《酒食》篇体现了唐代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一曰奇珍并重,取材广博,二曰喜食鲤脍,不避其讳,叁曰饮食烹饪的艺术化,四曰唐代都市饮食业的繁荣与胡食的兴盛,五曰食名中的多元文化内涵;《黥》篇描绘了唐代丰富而独特的文身文化,如唐代汉族的文身不仅是个体审美意识的高扬和个体情感的宣泄方式,而且还具有神秘的佛教色彩,是唐代汉地密宗盛行的一种表现,文面除了作为美饰和成人礼、民族尊严的象征外,还是妒妇对奴婢的一种惩罚手段。另外,本文从中原汉族文身产生、流行的时间晚于各方少数民族等现象中,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天咫》篇记载了中国着名的吴刚伐桂神话传说,本文从叁个神话要素出发,将其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异同研究,突出了《酉阳》在中国神话史和民族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无论是不死药抑或不死月桂,它们都是“不死”的古老母题的神话阐释,然而,月与月桂在唐代均带有印度佛教的文化色彩,而且与唐代的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社会分不开;无论是嫦娥还是吴刚,其实质都是女性意识的体现,吴刚是嫦娥在唐代文化环境下的异名分化;无论是蟾蜍还是月兔,它们均与虎崇拜有关,还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不衰,然而,吴刚伐桂传说中的月兔或蟾蜍却不可避免地渗入印度佛教修行的文化色彩。总之,两个神话独立并存于中国月亮神话中,在深层结构和文化内涵上是同一的。最后,《酉阳》中体现出的文化人类学方法,即直接观察法与亲身实验法、采访与交游、比较法等的运用,是《酉阳》博杂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了《酉阳》中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和演变,试图对《酉阳》的博杂特征作出文化解释,同时,也希望有助于人们对《酉阳》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探求。(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博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博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莉.《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