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1014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7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为98.6%,对照组为92.9%,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对照组为2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7%,对照组为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过度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引起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缺氧缺血等症状,导致心肌坏死;其临床症状为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等[1-2]。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特选取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70例,其中,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64.0±12.0)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63.5±10.5)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内容为:①溶栓治疗前护理: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测,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及病史,缓解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②溶栓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溶栓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报和处理,治疗中与患者多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溶栓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数据异常,及时检查、报告和处理,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恢复性运动。
1.3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分析
将研究中所采集到的全部数据录入进excel表格中,针对采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用()来表明软件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明存在差异,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为98.6%,对照组为92.9%,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会产生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特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常伴随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3]。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死亡率、发病急、病情反复和并发症多等特点,老年人身体素质较低,易于发病,危害性极高,近年来,该病的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值得重点关注[4]。静脉溶栓是一种临床上常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遵旨是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对缺血性心肌坏死进行有效预防,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但是该治疗方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护理干预是应用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本研究表明,静脉溶栓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发发,陈宇英,孙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65-3869.
[2]楼秋英,冯国和,吴红斌,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苏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21(1):45-48.
[3]陶春容,钟勇,鲁雪梅,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16(11):1716-1718.
[4]洪梅花,徐东晓,童素梅,等.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不同时期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6(12):1261-1265.
[5]李健,周丽娟.从预见性护理的角度构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风险模型[J].中国全科医学,2014,26(30):3626-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