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库勒隆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

阿克库勒隆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

一、阿克库勒凸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何松林,张小兵,宋猛飞[1](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面多期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文中指出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按照"同层多期"的思想识别了对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举足轻重的中-下奥陶统顶面经历剥蚀的5个主要构造期,采用"地震地层综合法",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计算了其在5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通过分析剥蚀过程,认为中-下奥陶统顶面从加里东中期到喜山期剥蚀范围依次减小,剥蚀厚度在加里东中期最大剥蚀可达915 m,位于现在的英买1井附近。海西早期剥蚀最大厚度达892 m,位于现今两北地区北部一带;海西晚期最大剥蚀厚度位于现今的齐古1井附近,剥蚀量可达690 m;印支—燕山期最大剥蚀厚度可达546 m,位于现今阿北1井附近;喜山期对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影响已经不如前几期,最大剥蚀厚度仅338 m,位于现今的沙雅6井附近。就5期总剥蚀厚度而言,最大可达936 m,位于顺13井附近。油气运聚的总体趋势是在塔北地区北部不断抬升遭受广泛剥蚀的前提下,油气沿着以中-下奥陶统顶面为核心辐射出的立体复杂疏导体系向高部位的塔北隆起运移成藏。油气有利勘探区应在阿克库勒凸起和"两北"地区的古斜坡位置,正如塔北地区满深1井(沙雅县境内)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勘探实践所印证。

尚培[2](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冯明石[3](2016)在《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深层砂岩储层差异性研究 ——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及川西坳陷三叠系碎屑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选取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的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与前渊坳陷带的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作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分析和C、O同位素等多种测试手段,系统开展了构造演化、储层沉积与岩石学、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与对比工作,明确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深层砂岩储层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特征、压实作用、埋藏时间、埋藏热效应、自生矿物沉淀机制研究,综合分析了深层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建立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背景下深层砂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储层沉积学研究表明,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处于库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为非连续性埋藏方式,早期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浅埋藏,后期快速埋藏,现今埋深为最大埋深,经历深埋藏阶段的时间短,具有“深埋时间晚、时间短”的特点。沉积体系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有利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富集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而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处于川西前陆盆地前渊坳陷带,为连续性埋藏方式,早期持续埋藏,在较短时间内即已进入深埋藏阶段,后期被抬升,现今埋深小于最大古埋深,经历深埋藏阶段的时间长,具有“深埋时间早、时间长”的特点,沉积体系特征与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相同。储层岩石学研究表明,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具有较高的长石含量,较低的塑性岩屑含量,较低的杂基含量,胶结物以高岭石、方沸石为主,分选较好,磨圆较好,点接触为主,孔隙式胶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早成岩阶段,于新近纪进入中成岩阶段,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较弱,压实作用中等-弱,溶蚀作用强。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主要发育岩屑砂岩,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具有极低的长石含量,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较高的杂基含量,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硅质,分选较好,磨圆较差,线接触为主,孔隙-接触式胶结。经历的早成岩阶段时间短,于侏罗纪末期便已进入中成岩阶段,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较强,压实作用强-很强,溶蚀作用中等-一般。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与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相比,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储层特征研究表明,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以粒间孔为主,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低排驱压力、高进汞饱和度、具明显平台的特征,为喉道粗、孔渗高,结构好的储层。储层物性总体好,孔隙度较高,孔-渗关系好,属于中孔中-高渗储层。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以溶蚀孔为主,主要发育粒内溶孔。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高排驱压力、低进汞饱和度、不具平台的特征,为喉道细、孔渗低,结构差的储层。储层物性总体差,孔隙度低,孔-渗关系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通过压实作用、埋藏时间、埋藏热效应、自生矿物沉淀机制、次生孔隙发育机制的研究,建立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深层砂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带的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为非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孔隙演化模式,成岩早期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浅埋藏,深埋藏过程短,成岩热效应低,压实作用较弱,原生孔隙发育,晚期有机质快速成熟、快速成藏,产生大量有机酸,为开放体系下富含酸性流体的长石溶蚀机制,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最终孔隙度约19.5%-21%,为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为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成岩演化模式,成岩早期即已进入深埋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深埋藏,成岩热效应高,压实作用强,储层致密化早,剩余原生孔隙度低,为封闭体系下缺乏酸性流体的长石溶蚀机制,发育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驱动钾长石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有限,孔隙度约为4%-9%,为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

李萌,汤良杰,漆立新,黄太柱,甄素静,田亚杰[4](2015)在《塔北隆起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塔北南坡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横向差异性,是该区油气在纵向上和平面上不均衡富集的主控因素。通过研究其内部各次级单元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结合油源、储盖组合等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塔北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对三大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对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古构造格局决定了油气来源和运聚方向,储盖组合差异性则与碳酸盐岩多期次的抬升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阿克库勒、英买力和哈拉哈塘等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构造活动对古生界海(陆)相碎屑岩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差异抬升剥蚀限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并影响其储集性能;而圈闭特征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充注成藏的规模,如东河塘背斜圈闭,经历2期大规模油气充注。油源和断裂、输导砂体等运移条件是影响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成藏组合差异性的主要因素,阿克库勒地区通源断裂—砂体输导体系下的运移效率较高。

吴悠[5](2013)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的叠合复合盆地,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不同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期迁移,由此导致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多期油气充注成藏和油气藏调整改造的差异性,油气成藏历史极其复杂。论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以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古流体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研究,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期;同时结合研究区古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古构造脊迁移变化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塔河艾丁地区、于奇地区及塔河主体区油气成藏过程,初步阐述三个不同地区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差异性。结合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和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油气运移路径追踪,分析油气藏的充注和调整改造过程,总结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显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多期充注、多期不连续成藏,早期成熟-高成熟油充注、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受构造演化和岩溶储层发育差异性的控制,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艾丁地区存在四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33.3-420.2Ma和18.8-6.8Ma,成藏持续时间短;于奇地区发生五幕三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三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63.2-452Ma、132-94.9Ma和22-7.9Ma,成藏时间较早,且存在一期较弱的燕山期油成藏;塔河主体区存在五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49-411.3Ma和22.5-4.8Ma,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较长,以第一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充注为主。阿克库勒凸起差异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不同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古岩溶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里东中期,艾丁地区处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于奇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艾丁-于奇西地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古岩溶,而在于奇东地区和塔河主体区该期古岩溶发育较弱;海西早期,古构造脊开始发生迁移,古构造脊的高部位由艾丁地区向于奇地区迁移,艾丁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古岩溶在于奇和塔河主体区较发育,在艾丁地区发育较弱;海西晚期,古构造脊进一步由于奇地区向塔河主体区迁移,艾丁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于奇地区位于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塔河主体区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印支-燕山期至喜山期,古构造脊未发生大的改变,塔河主体区仍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艾丁和于奇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油气源对比和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表明,塔河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不同区块也表现较为一致;研究区差异构造演化、岩溶储层发育和流体包裹体系统运移路径追踪等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裂系统、构造裂隙以及多个不整合面构成。根据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和流体包裹体所揭示的油气充注微观信息表明,受古构造脊多期迁移影响,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构造破坏改造调整、喜山期充注定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初次破坏、海西晚期调整改造、印支-燕山期微弱充注调整、喜山期再次充注重建的油气成藏模式;塔河主体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气充注成藏期、海西晚期的破坏改造、印支-燕山期的成藏间歇、喜山期的叠加充注定型油气成藏模式。艾丁-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但成藏持续时间较短,加里东中晚期形成的油藏因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奥陶系油藏遭受大气淡水冲洗和生物降解改造强烈,早期正常原油油藏转变为稠油油藏,大量古油藏被破坏形成残留沥青。塔河主体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长,海西早期的构造抬升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奥陶系油藏改造程度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奥陶系油气成藏改造的差异性。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主要用含烃地质流体的微观证据来揭示古构造脊迁移对近地表岩溶和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2)、从宏观和微观,地质综合分析和实验相结合,建立塔河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和具有预测功能的油气成藏模式。

杨德朋[6](2012)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对塔河油田所在阿克库勒突起的沉积演化与构造演化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运聚方式与成藏模式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系统归纳;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生进行动地的可视化表达,这些研究不仅对分析和认识阿克库勒地区相关的复杂科学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而且对于其它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也具有重要例证意义。论文编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进行了地层剥蚀量恢复研究、构造演化模式分析归纳、成藏模式分析总结等主要研究工作。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构造演化模式,岩溶缝洞体的形成机制及成藏过程为基础归纳出塔河油田的地质历史,通过二维、三维动态地质模型在时间与空间上将其形象的表达出来。表现了研究区块在多期的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现今这种地质格局的历史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具有多期生烃、多期排运、多期充注、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显着特征的复合油气系统演化过程。并着重突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系统的形成机制,展现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面貌。

徐雄飞[7](2011)在《轮南油田JIV1砂组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轮南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段的轮南断垒带上,是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重点勘探开发区块。JIV1砂层组是研究区侏罗系主要的含油层位,是目前开发形势下可以研究及动用的重要资源,对保障轮南油田稳产、增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地研究该地区油气聚集的规律,有必要对侏罗系下统JIV1砂层组的沉积相、储层、油藏特征等方面做细致的研究,分析影响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量的钻井、岩心、测井、试油等地质基础资料,借助于薄片鉴定、X-衍射、压汞分析、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JIV1砂层组的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成岩作用、微观孔隙结构、物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建立起JIV1砂层组的储层综合评价标准,进而分析影响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轮南油田2井区JIV1砂层组属于辨状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辫状分流河道、河道砂坝沉积微相;JIV1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B期至晚成岩A期初阶段,以晚成岩A期为主,残余粒间孔隙、溶蚀孔隙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空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弱,为典型的中孔、中渗储层。储层评价结果表明,JIV1储层类型以中孔中细喉型的Ⅱ类(较好)储集层为主,次为大孔粗喉型和大孔中细喉型的Ⅰ类(好)储集层、细孔中细喉型的Ⅲ类(中)储集层。研究区JIV1油藏原油为高蜡、低硫、低凝固点、低密度的轻质原油;地层水主要为氯化钙型,矿化度较高;储层岩石表现为强亲水;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圈闭。JIV1油藏主要集中于JIV11层段,油层厚度大,连片性好。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是控制JIV1油藏的主要因素,其中,构造作用控制油气的聚集分布,沉积作用控制砂岩储层厚度及分布,成岩作用影响JIV1储层的油气储集性能。

蔡新明[8](2011)在《塔河油田构造演化及成藏过程动态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部。该油田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藏为主的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古生界海相大油田,迄今为止探明储量已超过十亿吨。随着塔河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面积不断向外围扩大,新近在艾丁地区的油气发现更加证明了阿克库勒凸起外围有着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以古构造为主的构造演化研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阿克库勒凸起的形成过程,从而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提供构造背景方面的理论认识和基础资料依据,为此,深入开展阿克库勒凸起不同时期剥蚀量恢复、古构造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构造演化模式显得非常必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一大型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其成藏模式是由“奥陶系岩溶-缝洞-构造复合成藏模式”和“三叠系构造-岩性复合成藏模式”组成的,在国内外具有典型性。其成藏模式的概括和生动的可视化表达,不仅对于本地区分析和认识相关的复杂科学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而且对于其它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塔河油田古构造特征研究、阿克库勒凸起不同时期剥蚀量恢复、构造演化特征研究,对其不同区块、层位所含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时期、油气注入时期等进行分析整理,制作二维、三维动态演示模型脚本。并在脚本基础上利用二维及三维软件对其进行模拟,以实现其构造演化、沉积特征、油气藏特征与充注模式等方面的二维、三维表达;对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等三大构造运动时期的岩溶油气成藏形成机制进行特写演示,以及对泥盆纪的溶洞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刻画。

刘韵[9](2010)在《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阿克库勒凸起已先后在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四个层位获得油气突破,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优越条件。本论文以构造特征研究为主题,再详细分析阿克库勒凸起断裂、不整合以及圈闭等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3个重要不整合面(T74、T50、T46)在几个主要运动时期的古构造特征特别是局部构造特征,探讨局部构造的演化过程,建立起阿克库勒地区的古构造演化模式。之后,将研究区古构造演化规律与成藏条件以及成藏过程相结合,总结了古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最后进行了简单的目标预测,同时也取得了一些认识。主要有:1、阿克库勒凸起是一个形成早、多期次继承性发育、晚期翘倾变动并定型的构造单元。受区域构造背景的制约,加里东早期为拉张背景下的水下斜坡;加里东中期晚幕构造转换形成鼻凸雏形;海西早期强烈挤压形成夷平型鼻凸;海西晚期持续挤压,断裂发育强烈形成断隆鼻凸;印支-燕山期为翘倾背景下的沉降型鼻凸;喜马拉雅期大型复式凸起定型。2、阿克库勒地区断裂极其发育,断裂的发育不仅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还控制了研究区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研究区多期的构造运动发育了T74、T70、T60、T50等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与断裂和输导层等油气输导系统相互交叉、叠置和连通,构成了研究区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网络。3、研究区在区域应力、岩溶作用、断裂、不整合、盐体塑性流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发育了构造型、非构造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的圈闭,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纵向分布存在不同类型的叠加与改造。4、阿克库勒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起始于加里东区延续至喜马拉雅期的持续过程,主要分为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四个阶段。圈闭形成时期主要为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与成藏期匹配较好,喜马拉雅中晚期中新生代地层区域性北倾,使先期油气藏改造,油气重新分异、调整,浅层油气由北向南运移,形成新的油气藏。5、轮南地区是寻找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托普台地区是寻找碎屑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李坤[10](2009)在《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测试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几何学、平衡剖面演化、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复原等方法,以沙雅、卡塔克、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构造演化对比研究目标,系统对比不同类型古隆起活动强度、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其成藏模式的异同点,着重阐述古隆起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化古隆起成藏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依据塔里木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成盆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地的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宏观特征,并依据构造层叠置关系的变化,将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总结归纳为3种常见叠置关系和7种叠置方式。(2)按照动力学演化特征将塔里木古隆起划分为四大类古隆起,具体解析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重点对比构造格局、不整合面空间展布、主干断层发育演化以及局部构造平面分带、纵向叠加特征,总结古隆起区构造差异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类型古隆起成因机制。同时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早期张性断裂体系,识别并划定库满拗拉槽边界断裂,并动态剖析塔中Ⅰ号早期正断裂对中央隆起带演化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从构造背景方面对后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演化给出了合理解释,探讨早期拉张背景对台缘建隆、礁滩相等碳酸盐岩有利储集相带成藏演化的控制作用。(3)在系统研究前特提斯稳定克拉通与被动大陆边缘、前特提斯关闭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坳陷、古特提斯开合旋回、新特提斯开合旋回、复合前陆盆地五个盆地原型发育阶段构造事件及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主要构造变革期,识别主要构造不整合界面的空间组合样式,以趋势厚度法和标志层~厚度法为基础,结合平衡剖面理论,提出不同构造时期的剥蚀量分解技术和不同类型古隆起古构造恢复技术,精确复原O2+3、S、T、K等多层段在主要变革期剥蚀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期T74、T70不整合面的古构造演变格局。进而系统对比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和演变过程,确定不同类型古隆起形成-改造-定型期次,细化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格局,动态演绎不同时期古隆起分布特征,在总结古隆起构造背景、演化历史及古今构造差异的时空迁移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古隆起形成机制,深化塔里木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动态过程,建立古隆起构造演化模式。(4)系统对比沙雅、卡塔克和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多期次、多层次、多模式的关系,尤其是关键成藏期古隆起的形态与定型期古隆起的地质结构的差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升并细化塔里木古隆起控藏系统:①隆坳格局制约烃源岩展布及热演化;②古隆起展布控制储层发育及改造;③古隆起形成发展控制圈闭类型;④古隆起变迁控制输导路径和运移指向;⑤古隆起变革期控制成藏期次。在此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旋回原型盆地的叠合,将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概括为6种基本类型,提出塔里木古隆起“烃源控区、储层控层、隆起控带、断裂与不整合控位”的成藏规律,并以轮南-塔河巨型油气富集区为例,总结古隆起成藏最佳配置模式。

二、阿克库勒凸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克库勒凸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深层砂岩储层差异性研究 ——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及川西坳陷三叠系碎屑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和研究层位
    1.3 研究现状
        1.3.1 学科前沿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沉积演化特征及差异性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阿克库勒凸起区域地质特征
        2.1.2 川西坳陷区域地质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及差异性
        2.2.1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特征
        2.2.2 川西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2.2.3 构造演化差异性分析
    2.3 储层沉积学特征及差异性
        2.3.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沉积学特征
        2.3.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沉积体系特征
        2.3.3 储层沉积学差异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差异性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差异性
        3.1.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岩石学特征
        3.1.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
        3.1.3 储层岩石学特征差异性分析
    3.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性
        3.2.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3.2.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3.2.3 储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储层特征及差异性
    4.1 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及差异性
        4.1.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4.1.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4.1.3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差异性分析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差异性
        4.2.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3 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4.3 储层物性特征及差异性
        4.3.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物性特征
        4.3.2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物性特征
        4.3.3 储层物性差异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深层碎屑岩储层发育机制及演化模式
    5.1 原生孔隙发育机制
        5.1.1 压实作用对原生孔隙的控制
        5.1.2 埋藏时间对原生孔隙的控制
        5.1.3 埋藏热效应对原生孔隙的控制
    5.2 自生矿物沉淀机制
        5.2.1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自生矿物沉淀机制
        5.2.2 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自生矿物沉淀机制
    5.3 原生孔隙演化模式
        5.3.1 非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砂岩原生孔隙演化模式
        5.3.2 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砂岩原生孔隙演化模式
    5.4 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及演化模式
        5.4.1 不同地层条件下长石溶蚀机制
        5.4.2 阿克库勒凸起三叠系储层次生孔隙演化模式
        5.4.3 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储层次生孔隙演化模式
    5.5 前陆盆地不同构造背景下孔隙演化模式
        5.5.1 非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深层砂岩孔隙演化模式
        5.5.2 连续性埋藏地层条件下深层砂岩孔隙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塔北隆起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概况
2塔北隆起南坡演化的时空差异性
    2.1震旦纪—早奥陶世碳酸盐台地阶段
    2.2中、晚奥陶世—泥盆纪差异抬升阶段
    2.3石炭纪—三叠纪发展定型阶段
    2.4侏罗纪—古近纪稳定沉降阶段
    2.5新近纪以来南北翘倾阶段
3差异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3.1差异构造演化对下部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
    3.2差异构造演化对中部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
    3.3差异构造演化对上部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
4结论

(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河油田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与演化特征
    §2.3 盆地地层和沉积充填特征
    §2.4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特征
        2.4.3 输导体系
第三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分析
    §3.1 古构造特征分析
        3.1.1 加里东期古构造特征
        3.1.2 海西期古构造特征
        3.1.3 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特征
        3.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特征
    §3.2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及古构造脊迁移
        3.2.1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
        3.2.2 古构造脊迁移特征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思路
    §4.2 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次观察
    §4.3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4.3.1 艾丁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2 于奇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4 塔河主体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5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确定
第五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分析
    §5.1 油源对比及生排烃史
    §5.2 差异构造演化对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5.2.1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5.2.2 海西期岩溶作用
        5.2.3 差异构造演化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油气输导体系
        5.3.1 断裂输导体系
        5.3.2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4 油气成藏过程
        5.4.1 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5.4.2 油气成藏历史
        5.4.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1.5.1 二维动态地质模型脚本设计
        1.5.2 二维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
第2章 沉积演化与成藏模式分析在动态地质模型中的应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沉积演化分析
    2.3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的沉积演化过程
        2.3.1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奥陶系的沉积演化过程
        2.3.2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志留系的沉积演化
        2.3.3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泥盆系的沉积演化
        2.3.4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石炭系的沉积演化
        2.3.5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二叠系与三叠系的沉积演化
    2.4 成藏模式归纳
    2.5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油气充注与成藏过程
        2.5.1 第一次大规模成藏期
        2.5.2 第二次大规模成藏期
        2.5.3 第三次大规模成藏期
第3章 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在动态地质模型中的应用
    3.1 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3.1.1 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中上奥陶统顶界古构造特征
        3.1.2 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界古构造特征
        3.1.3 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奥陶系顶界古构造特征
        3.1.4 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志留系顶界古构造特征
        3.1.5 各主要构造运动时期志留系顶界古构造特征
    3.2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的构造演化过程
    3.3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中的岩溶作用与缝洞型储层
        3.3.1 加里东中期的三幕岩溶作用
        3.3.2 海西早期的岩溶作用
第4章 动态地质模型的设计及创建
    4.1 利用趋势厚度法完成地层的剥蚀量恢复
    4.2 二维动态地质模型的设计及创建
        4.2.1 二维动态地质模型中海相沉积地层展示
        4.2.2 二维动态地质模型中海陆过渡相沉积地层展示
        4.2.3 二维动态地质模型中陆相沉积地层展示
    4.3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设计及创建
        4.3.1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初始设计
        4.3.2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设计完善
第5章 主要认识以及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轮南油田JIV1砂组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储层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简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2.4 构造特征
        2.4.1 断裂特征
        2.4.2 轮南油田 2 井区构造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的思路及方法
    3.2 地层划分、对比依据
        3.2.1 标志层
        3.2.2 体系域
        3.2.3 沉积旋回
    3.3 目的层地层划分与对比
        3.3.1 标准井选取
        3.3.2 连井剖面对比
        3.3.3 对比结果
第四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鉴别标志
        4.2.1 沉积岩石学标志
        4.2.2 生物化石标志
        4.2.3 测井曲线响应特征
    4.3 沉积相划分及其展布特征
        4.3.1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3.2 单井沉积相分析
        4.3.3 连井沉积相分析
        4.3.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趋势分析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2.1 成岩作用类型
        5.2.2 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5.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3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5.3.1 孔隙类型
        5.3.2 喉道类型
        5.3.3 孔喉大小及分布
        5.3.4 黏土矿物
    5.4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4.1 储层物性统计特征
        5.4.2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5.4.3 孔、渗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5.5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5.1 层内非均质性
        5.5.2 层间非均质性
        5.5.3 平面非均质性
    5.6 储层分类及其综合评价
第六章 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探讨
    6.1 油藏特征
        6.1.1 流体性质
        6.1.2 温压特征
        6.1.3 润湿性特征
        6.1.4 油藏圈闭、驱动类型
    6.2 油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
        6.2.1 成藏地质条件
        6.2.2 油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8)塔河油田构造演化及成藏过程动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
        1.5.1 二维动画脚本
        1.5.2 二维三维动态演示
第2章 构造演化与古构造研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断裂展布特征
        2.2.2 主干断裂演化
        2.2.3 断裂演化期次
    2.3 剥蚀量恢复
        2.3.1 主要剥蚀量恢复方法简介
        2.3.2 趋势厚度法恢复剥蚀量原理
        2.3.3 趋势厚度法恢复步骤
    2.4 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2.4.1 古构造特征分析
        2.4.2 古构造格局演变
第3章 二维动态演示详析
    3.1 寒武系
    3.2 奥陶系
        3.2.1 中下奥陶统
        3.2.2 上奥陶统
    3.3 志留系-泥盆系中统
    3.4 泥盆系上统
    3.5 石炭系
    3.6 二叠系
    3.7 三叠系
    3.8 侏罗系、白垩系
    3.9 古近系、新近系
    3.10 小结
第4章 三维动态演示
    4.1 三维动态演示概述
    4.2 制作前素材及资料准备
    4.3 前期制作
        4.3.1 脚本分析
        4.3.2 资料图片对照
        4.3.3 四条构造演化史剖面图的不同时期剖面图
    4.4 三维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动画模拟
        4.4.1 动画整体风格
        4.4.2 镜头说明
第5章 主要认识以及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
        1.2.2 阿克库勒凸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3 勘探概况
第3章 构造特征
    3.1 断裂
        3.1.1 断裂展布特征
        3.1.2 主干断裂特征
        3.1.3 断裂演化期次
    3.2 不整合
        3.2.1 不整合特征
        3.2.2 不整合面分布样式
    3.3 局部构造与圈闭
        3.3.1 局部构造(圈闭)类型
        3.3.2 平面分布特征
        3.3.3 纵向分布特征
        3.3.4 局部构造形成时期
第4章 古构造演化特征
    4.1 区域古构造复原
        4.1.1 标志层法原理
        4.1.2 标志层选择
    4.2 主要不整合面古构造恢复特征
        4.2.1 中下奥陶统顶界(T74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2.2 石炭系顶界(T50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2.3 三叠系顶界(T46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3 构造演化模式
第5章 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5.1 油气成藏条件
        5.1.1 充足的烃源条件
        5.1.2 良好的储盖组合
        5.1.3 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
        5.1.4 多层次、多类型圈闭广泛发育
    5.2 典型油气藏分析
        5.2.1 LN1-59 井区油气藏
        5.2.2 艾斜克构造带油气藏
        5.2.3 桑塔木盐边、塔河南盐丘构造带油气藏
    5.3 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5.4 有利区带预测
        5.4.1 碳酸盐岩勘探领域
        5.4.2 碎屑岩勘探领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勘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多旋回盆地研究现状
        1.2.2 古隆起研究进展
        1.2.3 塔里木盆地勘探现状及认识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塔里木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区特征
    2.2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层特征
        2.2.1 下构造层
        2.2.2 中构造层
        2.2.3 上构造层
    2.3 塔里木盆地隆坳叠合地质结构特征
第3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构造特征
    3.1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类型
    3.2 沙雅残余古隆起构造特征
        3.2.1 构造格局
        3.2.2 断裂发育特征
        3.2.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3.3 卡塔克稳定古隆起构造特征
        3.3.1 构造格局
        3.3.2 断裂发育特征
        3.3.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3.4 巴楚活动古隆起构造特征
        3.4.1 构造格局
        3.4.2 断裂发育特征
        3.4.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第4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及展布特征
    4.1 塔里木盆地演化格局
    4.2 古隆起区古构造恢复研究
        4.2.1 剥蚀量恢复方法原理
        4.2.2 古构造复原方法
        4.2.3 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及古构造复原
    4.3 不同时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1 加里东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2 海西早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3 海西晚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4 印支-燕山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5 喜马拉雅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4 沙雅、卡塔克和巴楚古隆起演化对比
第5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1 古隆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对比
        5.1.1 烃源岩特征
        5.1.2 储集层特征
        5.1.3 圈闭类型及展布特征
        5.1.4 成藏组合特征
        5.1.5 油气输导特征
        5.1.6 不同类型古隆起成藏模式
    5.2 古隆起控藏系统
        5.2.1 隆坳格局制约烃源岩展布及热演化
        5.2.2 古隆起展布控制储层发育及改造
        5.2.3 古隆起形成发展控制圈闭类型
        5.2.4 古隆起变迁控制输导路径和运移指向
        5.2.5 古隆起变革期控制成藏期次
    5.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成藏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
        5.3.1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成藏规律
        5.3.2 塔里木盆地有利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阿克库勒凸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面多期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J]. 何松林,张小兵,宋猛飞. 地质科学, 2020(03)
  •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深层砂岩储层差异性研究 ——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及川西坳陷三叠系碎屑岩为例[D]. 冯明石.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4]塔北隆起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李萌,汤良杰,漆立新,黄太柱,甄素静,田亚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2)
  • [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D]. 吴悠.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6]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可视化研究[D]. 杨德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0)
  • [7]轮南油田JIV1砂组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徐雄飞. 长安大学, 2011(08)
  • [8]塔河油田构造演化及成藏过程动态仿真研究[D]. 蔡新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9]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D]. 刘韵.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10]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 李坤.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标签:;  

阿克库勒隆起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