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1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时期是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社会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各专业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体育专业性较强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天然缺陷,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时,更容易会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自身存在的基本缺陷和主要不足,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理论思路和实施方法。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1期)
陈庄明,李爽[2](2019)在《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注意力的比较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注意力的情况,采用注意力量表,其中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图形辨别实验、选四圈实验、视觉追踪实验、加减法实验。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大二学生,从广州大学随机抽取40名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以及40名大二体育专业学生(其中分为乒乓球10人、羽毛球10人、篮球10人、足球10人)分别进行测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注意力的分配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8. 55±11. 87、28. 13±10. 56(P> 0. 05);在注意力的广度上得分情况分别为144. 82±31. 55、126. 27±25. 79(P <0. 01);在注意力的稳定性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8. 22±5. 63、28. 10±6. 14(P> 0. 05);在注意力的转移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13. 87±34. 08、194. 32±46. 62(P <0. 05)。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注意力分配、稳定性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注意力广度、转移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秦一帆,李飞霏,李洁玲,王坤,杜宗浩[3](201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兴奋剂滥用的调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兴奋剂"是指在竞赛中以获取虚假的和非公平性提高的运动表现为唯一目的,对健康人用非正常剂量和非正常方法,给予或使用异体物质或生理学物质的任何形式。近年来,兴奋剂的滥用逐步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向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发展,并且由竞技体育向学校和社会体育蔓延。学生在升学的强烈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可能接触和滥用兴奋剂。本文基于质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当前兴奋剂渗入高考体育加试的程度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兴奋剂滥用的原因,构建兴奋剂滥用的影响因素结构图,为反兴奋剂法律的制定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访谈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基于以下条件:1)近四年参加过体育高考加试的体育专业大学生;2)访谈人数的确定以信息量饱和为原则,即进一步收集的资料已经与之前的资料出现内容重复,没有新的资料出现;3)根据最大差异原则,选取不同地区及运动成绩的体育生。被访者情况:参加过体育高考加试的大学生23名,其中大二1名,大叁6名,大四16名。男性20名,女性3名。每次访谈由一人负责访问、记录及录音。访谈地点为宿舍和办公室。时间为20-40min不等。访谈前告知被访者研究的目的和保密性原则。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录成文字,应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依据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编码顺序为: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首先,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浏览式的开放式编码形成自由节点。自由节点是研究者对于研究概念尚未形成完整构架时,为了进行试探性的质性分析所建立的节点。关联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选择式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研究结果:通过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编码,共463个自由节点。其中,189个开放式编码,9个关联式编码和3个选择式编码。通过对高考体育加试中兴奋剂使用暨教育情况叁级编码,高考体育加试中兴奋剂使用暨教育情况的结构包括诱因、内容、结果叁方面。其中,诱因包括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学因素是指把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工具去分析行为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说明兴奋剂使用的诱因。其中包括经济利益驱动、教练员因素、反兴奋剂限制因素、训练管理因素四方面。心理学因素是指心理学研究从个体心理条件或心理活动规律方面分析使用兴奋剂的动力。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后高中生使用兴奋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逃脱制裁的侥幸心理;奥林匹克争胜法则带来的偏执心理;舆论"造就"的优胜至上心理;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保持成绩的压力心理。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是指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识,包括兴奋剂的定义、种类、危害、影响等方面。有研究显示,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使用兴奋剂对人体有害,但有80.8%的人不清楚具体会造成什么伤害,甚至有45.5%的人认为短期使用兴奋剂对人体的伤害不大。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包括识别方面、作用方面以及危害方面。内容包括正影响、负影响、使用方式。正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可能带来的积极的作用。正影响包括心理安慰、精神亢奋力量增加、促进恢复、缓解紧张、爆发上升、身体发热、提升耐力8方面。负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可能带来的负面的作用。包括异性体征、身体疲惫、脸上长痘、协调下降四方面。使用方式是指学生服用兴奋剂的周期、服用方式等。包括含服、冲水稀释、短期服用(1-3天)、长期服用(1-3月)四方面。结果包括自身影响、地区影响、地区影响、道德影响。自身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对自己个人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机能影响和对声誉影响。地区影响是指服用学生兴奋剂后对其所在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声誉影响和反馈影响。道德影响是指学生使用兴奋剂后对其个人道德方面产生的影响。道德影响包括行为影响和群体影响。研究结论:学生和教练的内部动机以及家长的不了解影响了青少年在高考体育加试中对兴奋剂的使用情况。在体育高考加试以"成绩至上"的原则中,学生对考学的追求、教练追求学生考入好大学后可得到的"名声"和"提成",家长并不清楚孩子使用兴奋剂及兴奋剂的危害叁者共同作用下大大提升了学生使用兴奋剂的态度,而学生对兴奋剂持有的态度(立场)对其使用兴奋剂的影响较少。学生对兴奋剂的了解程度低下、难以识别兴奋剂与营养补剂的区别、教练训练方法的错误等方面对学生使用兴奋剂有着促进的作用。在进行反兴奋剂教育时、应把重点放在家长和学生对考学的态度上。(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郭晓丹[4](2019)在《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行为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cide Theory简称SDT)出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学实践的拓展延伸打基础。研究对象: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在校的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大一到大四)为研究对象,选取方法为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获取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锻炼行为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理论等关键词。2)测量工具研究中采用《运动动机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及《运动情景动机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西安体育学院235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分析。3)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数据表现为平均数±标准差(X±SD)。研究结果:运用SPSS17.0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评分标准,研究对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相关性为16.068,在评分范畴内,增值≤19,这就说明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较小。SDT的自主需要程度的高低来界定不同的行为调节,顺序为无动机,外在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自主的行为程度越高是,就会使个体更容易产生较为持久的体育锻炼。在本研究中,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得分情况又高到低的顺序是认同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中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认同调节以及内部动机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都与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预测,首先是对锻炼强度的预测,具体操作是:将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外在调节、无动机作为自变量,体育锻炼强度作为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地反应体育锻炼强度总变异的41%,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的预测锻炼强度。并且在此模型中,课余体育锻炼动机的回归系数都是显着的,对预测体育锻炼强度起到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然而对预测体育锻炼起负向预测作用的是无动机和外在调节。课余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反应体育锻炼时间的30.1%,从这一模型也可以得出对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外在调节、无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预测不明显。同样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的预测体育锻炼频率,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频率总变异的40%。在这一模型中对体育锻炼频率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认同调节。起到了显着的负向作用的是无动机,而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明显的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预测体育锻炼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SDT可以合理的解释体育锻炼行为,即自我决定的体育锻炼动机能够有效的预测各种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个体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强度。外在调节在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上的预测不明显,对体育锻炼强度预测作用是负向的。无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频率的预测是负向的,但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不显着。从研究结果得出提示,来自越是内部的体育锻炼动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的锻炼强度越大,体育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锻炼行为越积极。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要有一个端正的体育锻炼动机,才能提高体育锻炼行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研究结论: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认同调节分数位列第一,然后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与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而呈现负向相关关系是无动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帆,周红萍[5](2019)在《认知失调理论下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究因分析和治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优秀体育人才的共同努力,体育人才的质量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体育教育对培养开发优秀的体育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存在严重的倦怠现状,会导致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体育相关知识涉猎浅薄、缺乏科研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等问题,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动机,转变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态度和行为,对学校体育教育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厘清倦怠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策略。以改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研究结果: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在文化课学习中又表现出倦怠的行为,从认知失调理论角度,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出现了偏差,心理上的不愉悦随即产生。本文将文化课予以分类为:大学通识、公共课、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四类课程,通过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师生进行调查,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不同文化课学习产生倦怠的原因主要有:(1)认知错位。学生普遍认为公共课、选修课无实用价值,表现出倦怠感,这与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知识与技能、培养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相冲突。(2)环境因素引起的认知冲突。其一,内环境不稳定,学生本身基础不扎实,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业压力给学生造成困扰,这与大学生希望自己应该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之间出现不一致;其二,外环境干扰,大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伴厌学、课堂环境、学习氛围等都会对学生文化课学习造成干扰作用,使之产生学习倦怠。(3)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存在的不足。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和师资骤增,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合理、师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不够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大家理想的美好大学生活发生矛盾和冲突。(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价值观、知识贬值等不良思潮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冲击了学生对"知识无价"的认知,造成了认知失调。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且对不同的文化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现象。改善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应协同发力,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塑造,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新认知,激发学生的不完全认知体系,强化学生学习动机;重视教学改革,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适应当前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主体,控制学生认知失调程度。研究结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学习倦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和就业,还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师应从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纠正学生认知错位,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态度和行为转变着手,同时,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教学工作质量。学校管理部门也应根据学校当前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协同合作,转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现状,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瑀,何忠[6](201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创业知识不足、创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为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本文从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知识学习和提升团队管理能力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经贸》期刊2019年30期)
张晓月,杨阿丽[7](2019)在《正念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自信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念训练强调的"不评判、关注当下、全心投入、享受当下每时每刻的美好"等理念,对运动竞赛中的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试图揭示正念与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自信心叁者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验证正念的作用,为运动竞赛服务提供正念干预手段提供实证依据。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对215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正念、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状态自信心呈显着正相关。(2)正念能显着预测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状态自信心,其中对状态自信心的解释率为16%,对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解释率为3%,正念和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自信心的共同解释率为24%。(3)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正念和状态自信心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结论:正念对运动员状态自信心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力,因此运动干预中对运动员进行正念训练是促进运动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在运动竞赛中应大力推广正念训练以提升运动员的正念水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胡蓉蓉[8](2019)在《长沙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和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大学生学习情况却不太理想,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长沙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和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3期)
刘珊珊,尹光华[9](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也加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就业创业,为现代化建设助力。但实际上,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并不理想,体现在教育意识与能力欠缺等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拓宽了创业途径,使得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指导服务等日益完善,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2期)
王思明,宋占孔[10](2019)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机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体育行业趋于饱和状态,为此很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受就业问题困扰,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难现象途径之一,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并根据当前国情,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寻找创新创业机遇,有效降低就业压力。(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了解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注意力的情况,采用注意力量表,其中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图形辨别实验、选四圈实验、视觉追踪实验、加减法实验。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大二学生,从广州大学随机抽取40名大二非体育专业学生以及40名大二体育专业学生(其中分为乒乓球10人、羽毛球10人、篮球10人、足球10人)分别进行测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注意力的分配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8. 55±11. 87、28. 13±10. 56(P> 0. 05);在注意力的广度上得分情况分别为144. 82±31. 55、126. 27±25. 79(P <0. 01);在注意力的稳定性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8. 22±5. 63、28. 10±6. 14(P> 0. 05);在注意力的转移上得分情况分别为213. 87±34. 08、194. 32±46. 62(P <0. 05)。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注意力分配、稳定性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注意力广度、转移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刚.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提升研究[J].科技风.2019
[2].陈庄明,李爽.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注意力的比较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3].秦一帆,李飞霏,李洁玲,王坤,杜宗浩.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兴奋剂滥用的调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郭晓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行为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杨帆,周红萍.认知失调理论下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倦怠的究因分析和治理策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韩瑀,何忠.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J].时代经贸.2019
[7].张晓月,杨阿丽.正念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竞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自信心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胡蓉蓉.长沙市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和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
[9].刘珊珊,尹光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10].王思明,宋占孔.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机遇[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