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就业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度,用人单位,改革开放,招用,人格权,性别,精神损失费。
就业制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本报记者,张原[1](2020)在《女性就业:需防显性歧视变隐性歧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女性就业歧视及职业发展受限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调研发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使这一问题加剧。”民革天津市委会科教委副主任、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冯昱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人社部、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20-01-06)
沈建峰[2](2019)在《反对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7月,闫某某网上应聘遭拒,对方通知不适合原因一栏只写着“河南人”3个字(11月26日《新京报》)。11月26日,河南人闫某某求职遭拒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法院认为,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构成对闫某某地域歧视,侵害其平等就业权,判决该公司向闫某某口(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2-02)
郑林如[3](2019)在《中国残疾人定额配置就业制度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残疾人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现行中国残疾人定额配置就业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围绕立法、制度调整、制度覆盖部门以及奖惩措施四个方面,以日韩残疾人定额配置就业制度为例,介绍了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先进国际经验,认为需要从法律的完善、奖惩制度的建立、社会服务的提升等叁个方面促进中国残疾人就业。(本文来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丹青[4](2019)在《70年,走向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神州大地上史诗般的变化,透过就业这一“晴雨表”可窥一二。就业规模显着扩大,全国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1.8亿多人,增加到2018年的7.7亿多人,增幅达到329.1%;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叁产从业人员占比从1952年的8(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0-10)
杨超月[5](2019)在《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人民群众继以维持生计、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伴随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转型,大学生就业日益面临严峻态势,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大学生就业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国至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初步形成到稳定成熟,历经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不断做出调整,功能逐步趋于完善。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探索其在各个变迁阶段的逻辑规律,为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提供背景经验与指导,是解决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应有之义。自新制度经济学诞生以来,其对经济、政治等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得到广泛肯定,并有科斯、诺思等若干学者因此而获诺贝尔奖。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的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尤其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研究方法对于探索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过程十分契合。且就目前研究来看,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研究成果还尚为缺乏。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的历程及机理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变迁趋势。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梳理,将制度变迁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制阶段,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初具萌芽并不断成熟;第二阶段为双轨制时期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制时期,这一时期新的就业制度开始形成,旧制度不断瓦解;第叁阶段对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该时期就业制度趋于稳定持续发展。在对制度梳理的过程中,本文侧重于对制度制定背景及制度的阶段性特征、成效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阶段就业制度有一个整体把握。其次,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方式及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做了详细研究。就此,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对制度应有的变迁趋势做了初步预测。(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绮雯[6](2019)在《新中国(1949-1978年)计划就业制度演变及绩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计划就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分为叁个阶段:政府介绍就业与鼓励失业者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政策阶段(1949-1952);政府统一调配劳动力的计划就业制度初步形成阶段(1953-1957);计划就业制度走向单一和僵化阶段(1958-1978)。计划就业制度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尽快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要求是相适应的,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效地配置了相应的劳动力,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也阻碍了轻工业和第叁产业发展,抑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纪韶,李小亮[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政策演进和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快速成长为居于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国际贸易大国和经济总量大国。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制度,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道路。回首这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伟大进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和对人的尊重。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颁发的主要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权威报告、理论界和学术界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还原并展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大犇[8](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就业制度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既有人口红利的因素,更是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的积极性极大发挥所带来的效应。改革开放带来外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冲击着原有的国有企业,企业改革强烈要求落实用人和分配的自主权,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就业的统包统配和固定工制度。这场改革是由先存量后增量逐步推进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抓大放小,职工下岗分流,并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实现了就业的市场化,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广勇,纪月华,董芳[9](2018)在《对我国就业制度的思考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政府根据市场需要建立了新的就业机制,包括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劳动力这种商品与其他一般的物质性属性商品不同,国家想在短时间内调整供需关系,控制好现有市场上劳动力的流通数量,不是通过简单的宏观调控手段就能完成的。所以,还需要通过摸索更为合理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就业制度改革是一个十分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30期)
陈鹏[10](2018)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以《残疾人保障法》修订为例的比较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残疾人发展权实现的基本途径,按比例就业制度是残疾人就业权利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研究表明,按比例就业制度是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的主要形式,其对缩减残疾居民和非残疾居民的就业鸿沟具有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忽视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的问题。结合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年和2013年的数据研究,运用汇合分析和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残疾人保障法》修改对提升残疾人就业无显着影响。同时,数据显示残疾人就业能力对其就业状况提升具有显着作用,因此,残疾人就业的能力提升既能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完善同时也是提升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路径。(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就业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年7月,闫某某网上应聘遭拒,对方通知不适合原因一栏只写着“河南人”3个字(11月26日《新京报》)。11月26日,河南人闫某某求职遭拒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法院认为,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构成对闫某某地域歧视,侵害其平等就业权,判决该公司向闫某某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就业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张原.女性就业:需防显性歧视变隐性歧视[N].人民政协报.2020
[2].沈建峰.反对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N].人民政协报.2019
[3].郑林如.中国残疾人定额配置就业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
[4].李丹青.70年,走向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N].工人日报.2019
[5].杨超月.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6].吴绮雯.新中国(1949-1978年)计划就业制度演变及绩效评价[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7].纪韶,李小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政策演进和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8].王大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就业制度的转变[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
[9].魏广勇,纪月华,董芳.对我国就业制度的思考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
[10].陈鹏.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以《残疾人保障法》修订为例的比较数据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