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孤独感对大学生交往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抑郁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接纳行动问卷对1352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孤独感、交往焦虑、抑郁及经验性回避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经验性回避同时在孤独感与抑郁和孤独感与交往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孤独感;抑郁;交往焦虑;经验性回避
一、问题提出
交往焦虑(Interaction Anxiousness)作为一种常见的焦虑表现,又称社交焦虑,是指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自己的社交角色和社交行为无法满足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种焦虑[1],具有明显交往焦虑的个体往往在与他人交往时具有强烈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严重时会刻意回避与外界互动。作为一种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具有很不利的影响,交往焦虑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社会功能发展都会受到阻碍,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交往焦虑的高发期[2]。同样,抑郁(depression)也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境障碍,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易复发性。由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可知,在校大学生处于寻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3],其情感的波动非常明显,在遇到情感挫折时,就极易形成抑郁[4]。由此可见,探究大学生交往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孤独感(Loneliness)是指个体知觉到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存在差异,却又无法建立与重要他人的纽带而体验到的消极情感[5],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活动避免孤独感,如果社交活动不足,或者人际关系紧张,则引发社交焦虑。研究表明,孤独感水平可以显著个体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国内最近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横断研究与追踪研究结果均发现,孤独感可以显著个体的抑郁水平,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6][7]。无独有偶,国内外的研究也论证了孤独感对个体交往焦虑的预测作用,方杰和孙雅文(2018)研究发现,孤独感是引发个体交往焦虑的重要间接因素[8],而最近马俊军和安连超(2019)的研究却发现,孤独感也可以直接预测个体的交往焦虑[9]。孤独感的心理理论缺失假说可知,孤独感是个体因为不善于人际互动,大学生存在强烈的情感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时,则引发社交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10]。大学生由于未经历社会的历练,抗挫能力较差,面对挫折,往往不能很好地调整身心状态,陷入到心理痛苦的境地,导致了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因此,本研究假设H1: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交往焦虑和抑郁水平。
当大学生不能容纳自己或他人信念时,则形成了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所谓经验性回避,指个体不愿意接纳不愉快的想法和体验,并努力回避,更不愿意与这种不愉快建立起联系,对应的功能协调为接纳[11],经验性回避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不愿意去接纳外界不良刺激,且国内病理学研究也发现,经验性回避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心理因素[12]。刘丽洁等人以戒毒人员为被试,结果发现了戒毒人员由于与外界隔离程度较高,其孤独感水平较高,引发其更强烈的感觉寻求,最终形成经验性回避,最后引发了负性情绪[13]。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经验性回避可以显著预测个体抑郁水平,经验性回避水平越高,个体的抑郁表现越明显[14][15],且经验性回避对个体的交往焦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16]。然而,个体的经验性回避水平也会收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负面情感体验是引发个体经验性回避的重要因素。Wolgast M 等人(2013)干预研究发现,不同孤独感体验水平的个体,其经验性回避水平不同,干预个体孤独感体验,可以有效地间接实现其经验性回避的干预,从而达到干预负面情绪障碍的目的[17],由此可见,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经验性回避水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时,可以降低自己的孤独体验,并积极面对不愉快刺激,有效地避免了抑郁和交往焦虑等情绪困惑。因此本研究假设H2: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对大学生抑郁和交往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孤独感可以通过经验性回避进而引发个体的交往焦虑和抑郁。本研究将整合前人研究结论,形成本研究假设,进而继续探究孤独感对大学生抑郁和交往焦虑的影响作用,以期为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的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河南省和江西省共5所公立高校的在校大学生1476名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在测验指导语的指示下进行施测,作答完毕后立即收回。共收集有效问卷1352份,有效回收率92.0%,对被试信息初步统计结果如下:男生586人,女生766人;大一365人,大二390人,大三408人,大四135人,研究生及以上54人;理工类专业584人,文史类617人,艺体类151人;所有被试均未有过重大创伤经历,年龄范围在16至29岁,平均年龄是20.92岁。
(二)研究工具
1.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 UCLA)
IAS中文版由Leary(1983)等人编制而成,主要用于评定个体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共计15个题目,5点计分。中文版IAS以国内外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施测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8],是测量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4。
结果显示,孤独感可以显著地预测大学生抑郁水平(β=0.44,t=9.87,p<0.01),其 95%的置信区间为[0.35,0.53];孤独感对大学生交往焦虑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β=0.33,t=6.55,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2,0.45]。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是0.10,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4,0.16],不包含 0,具有统计意义,中介作用显著(p<0.05);同样,经验性回避也在孤独感和交往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是0.15,其 95%的置信区间为[0.09,0.21],不包含 0,具有统计意义,中介作用显著(p<0.05)。
“在舞者前,我放置了一个有多只闪光灯的导光栅格条形柔光箱。舞者的右后方有一束在低位定点标记的持续光源。我们要求她在室内做了多次同样的动作,并用同步后视图捕获影像,如此一来,快门释放后曝光的瞬间就能闪光。我们选择了几张图片,并用PS进行了合成。”
2.中文版接纳行动问卷(第2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 AAQ-Ⅱ)
AAQ-Ⅱ由曹静等人在 Bond等人开发的英文版基础上汉化而来,该问卷共计7个项目,7点正向计分,用于测量个体经验性回避性程度。本研究中,AAQ-Ⅱ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9。
利用SPSS21.0对测验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方法分析、量表信效度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SDS由Zung(1965)编制的中文版,共计20个题目,单维度测验,4级计分,其中10个题目是正向计分,另外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主要描述被试最近的经历体验与感受,是用于心理咨询、抑郁症筛查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主要工具之一。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系数是0.7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不仅有着鲜明的理论性和政治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怎样在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有效地理解社会,这些都是“概论”课教学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概论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紧跟时代,都是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因此,教学模式也应经常推陈出新,要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1]而在“概论”课教学中巧妙运用时事新闻评论,可以有效地实现这种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
UCLA由Russell(1980)编制,后由王登峰(1995)翻译并修订而来,共计 20个项目,4点计分,其中 9个反向计分项目,单维度量表,得分越高,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
(三)数据处理
3.抑郁自评量表(Self Depression Scale, SDS)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中涉及的4个量表共计52个题目是同时对被试进行施测的,且均是负性心理测验。由于被试存在社会赞许效应和共同的作答偏差等问题,则可能导致共同偏差,进而影响结果的精准性,因此,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方法对测验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9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首因子对总体的解释率为 19.68%,远远低于相关研究提出的40%的测验标准[19]。
基于已经拟合成功的路径模型,再次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s法,随机重复抽取样本3000个进行估计,迭代达到稳健时,各个路径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表4所示。
2.2.3 无菌消毒。痰液粘稠时可给与雾化吸入,雾化器在使用后立即清洗全套容器、管道、面罩,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干净并晾干;自来水中存在细菌容易造成雾化器内细菌的滋生。呼吸机管路、湿化罐、细菌过滤器等应定期更换,最长不超过1个月(28天),防止细菌污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每周2次留取痰标本送检做培养,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药效的抗生素。病室环境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消毒2次,采用湿式清扫每日晨晚护理时各1次,配置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使用75%擦拭呼吸机屏幕及监护仪屏幕。每日定时更换无菌吸痰罐,每天更换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定期更换密闭式吸痰管(3天更换1次)。
表1 两种模型拟合情况表
模型 2χ/df GFI IFI NFI CFI RMSEA单因子 13.82 0.77 0.80 0.82 0.82 0.22四因子 3.83 0.97 0.97 0.96 0.96 0.07
对研究中的孤独感、经验性回避、抑郁和交往焦虑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孤独感、经验性回避、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之间彼此呈现显著相关性(p<0.01)。
(二)大学生孤独感、抑郁和交往焦虑的现状及性别差异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孤独感、抑郁和交往焦虑的基本现状和性别差异,本研究利用描述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孤独感、抑郁及交往焦虑水平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孤独感、抑郁及交往焦虑的性别差异(N=1352)
变量 男(M±SD) 女(M±SD) t值 p孤独感 2.64±0.90 2.02±0.69 0.39 0.74抑郁 2.04±0.89 1.71±0.69 0.35 0.73交往焦虑 2.79±1.19 3.29±1.19 -0.25 0.81
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孤独感、抑郁及交往焦虑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大学生孤独感、抑郁和交往焦虑在男生和女生中均是普遍存在的。
(三)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从上表1可以看出,单因子模型拟合情况非常差(2χ/df=13.82;GFI=0.77;NFI=0.82;IFI=0.80;CFI=0.82;RMSEA=0.22),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而四因子模型拟合情况良好(2χ/df=3.83;GFI=0.97;NFI=0.97;IFI=0.96;CFI=0.96;RMSEA=0.07),说明本研究涉及到的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以从另一方面论证了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表3 本研究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N=1352)
注:**p<0.01,下同。
变量 M±SD 孤独感 经验性回避 抑郁 交往焦虑孤独感 2.22±0.53 1.00经验性回避 2.97±1.01 0.49** 1.00抑郁 1.96±0.48 0.59** 0.53** 1.00交往焦虑 2.94±0.53 0.46** 0.34** 0.32** 1.00
(四)模型建构与检验
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方法建构了以孤独感为自变量,抑郁和交往焦虑为因变量,经验性回避为中介变量的中介路径模型。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随机重复抽样3000个样本,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显示良好(2χ/df=1.019;GFI=0.999;NFI=0.998;IFI=1.000;CFI=1.000;RMSEA=0.007),结果如下图1所示。说明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对抑郁与交往焦虑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成立。为了进一步探究经验性回避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检验程序对经验性回避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20]。
图1 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对大学生抑郁和交往焦虑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五)经验性回避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论证各个变量的区分效果,本研究则对测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4 各路径的效应、置信区间及显著性
路径 效应值 下限 上限95%置信区间孤独感→抑郁 0.44** 0.35 0.53孤独感→交往焦虑 0.33** 0.22 0.45孤独感→经验性回避→交往焦虑 0.10** 0.04 0.16孤独感→经验性回避→抑郁 0.15** 0.09 0.21
模型中的混凝土采用三维实体单元,这种单元比其它高次等单元的计算精度要低一些,但可以满足计算要求,可以通过缩减大量的自由度,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减少计算的时间和成本,还能达到计算的精度要求[2-5]。模型的钢管单元采用壳单元,这样不仅能使计算精度达到要求,而且更加有利于快速收敛。本文钢管混凝土柱结构的壁厚小于该结构整体长度的1/10,可以使用壳单元进行模拟。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经验性回避、抑郁及交往焦虑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孤独感对大学生抑郁和交往焦虑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可以通过经验性回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抑郁和交往焦虑产生影响。对比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究。
孤独感影响抑郁的中介机制。孤独感水平高的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进行人际互动,社会历练不足,面对负性刺激时,不知如何处理,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对待,当自己意识到自己无法很好处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外界负性刺激时,便产生了抑郁情绪。戴革和郭薇等人(2017)研究发现,孤独感和抑郁呈现正向相关,大学生特质孤独和状态孤独均可以作为抑郁的预测指标,是引发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心理因素[21]。而在国外,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经验性回避水平较高的个体,不愿意接纳当下,正念水平较低,容易引发抑郁情绪[22]。这些研究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充分说明了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影响抑郁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孤独感影响交往焦虑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发现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交往焦虑之间也有中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不仅由孤独感引发,而且由孤独感引发的经验性回避也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交往焦虑产生显著影响。Zvolensky, M.J.等人(2015)研究发现,经验性回避可以引发个体社交焦虑,经验性水平越高,社交焦虑越明显[23],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论保持高度一致。社交焦虑作为一种负面社会情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正常发展很不利,作为大学生应该避免独处,同时接纳当下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同伴互动,以避免交往焦虑的产生。
1.1 单纯自体脂肪注射隆乳 小乳症患者采用自体脂肪注射进行隆乳可以获得较为自然的外观及手感,因此该项技术尤其适用于对假体隆乳有排斥的求美者。至2011年,仅在禁令解除后的第2年,国际整形外科医师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ISAPS)统计[4],当年美国自体脂肪隆乳的比例已经占到乳房整形手术的20%。
五、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结合技术、经验和时间来持续呈现的,陪伴式服务则是该持续过程中避免出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与规划设计不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1.5 病理学检查 常规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每张切片随机取5个高倍视野,病变面积=每个视野中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区域面积/整个视野的面积。根据心肌病理评分标准:无病变,0分;病变面积<25%,1分;病变面积25%~50%,2分;病变面积50%~75%,3分;病变面积>75%,4分,计算心肌病变积分。
(1)大学生孤独感、经验性回避、抑郁及交往焦虑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经验性回避在孤独感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孤独感和交往焦虑之间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本次遥感解译滑坡8处,经野外调查,滑坡类型主要为岩质滑坡,滑坡形态多呈半圆形。解译正确7处,解译正确率为87.5%。
参 考 文 献
[1]Leary M R, Kowalski R M.The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Construct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J].J Pers Assess, 1993, 61(1): 136~146.
[2]刘欣, 陈晶, 雷威, 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7,40(4): 392~396.
[3]Erikson E H.Childhood and society.Childhood and society.Norton, 1950: 474~475
[4]方鸿志, 崔汶, 范会勇.挫折事件、抗挫折能力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7):1089~1092.
[5]熊思成, 袁孟琪, 张斌, 等.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成瘾: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12): 1857~1861.
[6]罗鑫森, 熊思成, 张斌, 毛新志.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27(6): 915~918.
[7]张庆华, 张蕾, 李姗泽, 等.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3): 69~75.
[8]方杰, 孙雅文.孤独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 2018, 11(1): 77~82.
[9]马俊军, 安连超.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9, 39(3): 277~281.
[10]姚小雪, 兰继军, 朱海腾.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 2014,(10):34~39.
[11]Hayes SC, Strosahl KD, Wilson KG, et al.Measuring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 preliminary test of a working model[J].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4, 54(4): 553~578.
[12]李建伟.经验性回避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及慈心冥想干预方法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B), 2013, 34(7): 75~77.
[13]刘丽洁, 王淑娟, 白晓宇, 等.强制戒毒人员感觉寻求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经验性回避的中介作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8, 27(2): 135~139.
[14]杨翠茹, 刘健, 刘露, 等.抑郁症患者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与抑郁水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 33(3): 182~186.
[15]Dickson J M , Macleod A K.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s and Plans: Their Relationship to Anxiety and Depression[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4,28(3): 415~432.
[16]Mahaffey B L , Wheaton M G , Fabricant L E , 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Social Cognitions in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 Anxiety[J].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2013, 41(1):14~18.
[17]Wolgast M , Lundh L G , Viborg G.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n Emotion Regulatory Fun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Relation to Behavioral Avoidance,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Response Suppression[J].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2013, 42(3):224~232.
[18]彭纯子, 龚耀先, 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39~41.
[19]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 (5): 879~880.
[20]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2004,(5): 614~620.
[21]戴革, 郭薇, 王志刚, 等.大学生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2): 297~299.
[22]Anthony Biglan, Jeff M.Gau, Laura Backen Jones, et al.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depression among early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2015, 4(1): 30~36.
[23]Zvolensky M J , Bakhshaie J , Garza M , et al.The Role of Anxiety Sensitivity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Anxious Arousal, Depressive, and Suicidal Symptoms Among Latinos in Primary Care[J].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2015, 39(5): 688~696.
The Influence of Loneliness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HUANG Ming-ming, HAN Wei-zhong, PENG Xiang-ping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and depression, 1352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Loneliness Scale, the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the Self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are:loneliness,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depression and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empirical avoidance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as well as loneliness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Key words:loneliness;depression;interaction anxiousness;empirical avoidance.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4-0079-05
收稿日期:2019-07-15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XL18104)
作者简介:黄明明(1987—),男,河南信阳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责任编校:王中兰〕
标签:经验性论文; 焦虑论文; 孤独论文; 抑郁论文; 大学生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论文;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XL18104)论文; 萍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