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区模型论文-陶冶

死区模型论文-陶冶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叁相逆变器,死区效应,模型预测控制

死区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陶冶[1](2019)在《考虑死区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正在飞速消耗,汽车的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其作为电动汽车的轮毂电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轮毂电机作为车辆的底层执行单元,需要通过接收整车控制器的指令,为车辆提供能够满足频繁加减速的电机转矩。所以,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快速准确的跟踪所需的期望转矩。矢量控制利用坐标变换实现电流的解耦控制,技术较为成熟,但也存在动态响应慢、转矩脉动和开关损耗等问题。而且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仅关注于电机,忽略了对逆变器的控制,实际逆变器中存在着死区效应,这是造成转矩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由于矢量控制中必须使用电机的位置信息,传统方案需要采用位置传感器进行获取,而位置传感器会增加电机的体积、重量和成本。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考虑死区效应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案。本文对永磁同步电机和带有死区时间的逆变器重新建立了一体化数学模型,模型预测控制器通过直接计算出PWM波对逆变器开关组合进行优化控制,可以消除死区时间带来的误差。该方法省去了传统的调制模块,并且可以根据系统情况进行实时变频。模型预测控制可以综合考虑多目标进行优化,通过设计一个目标函数在满足实际系统约束前提下对电机的转矩进行跟踪控制并减小电机及逆变器的能耗。同时,对于该优化求解问题,使用剪枝算法减小计算量,提高求解速度。此外,通过设计观测器对电机转角进行估计,能够代替传感器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在不同工况下的离线仿真对比实验,验证所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主要内容和创新点:1.针对叁相逆变器的死区效应,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和逆变器一体化数学模型,可以令预测模型更加完整,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消除死区效应带来的误差。2.针对位置传感器的一些局限,设计了电机转角观测器,实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3.结合矢量控制的原理,建立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能够针对多目标进行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叁相逆变器的开关进行直接优化,无需传统SVPWM调制,控制结构更加简单,能够减小转矩脉动和能耗,由于建立了考虑死区的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控制器可以消除死区时间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小琴,陈力[2](2018)在《基于递归小脑神经网络模型控制的空间机器人关节抗死区及摩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存在关节力矩输出死区、摩擦与外部干扰的载体位姿均不受控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递归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CMAC)神经网络与死区估计补偿器,使两关节铰能够跟踪期望运动轨迹。该控制器利用摩擦双观测器估计不可测的内部摩擦状态,利用死区预补偿器消除关节力矩输出死区的影响;应用递归小脑神经网络模型逼近了包含摩擦误差及外部干扰的动力学方程不确定项。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田凯,金雪峰,张策,牛松森,高盛[3](2016)在《一种基于电机模型预测的叁电平死区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叁电平电压型逆变器死区效应产生的机理,针对电流采样延时和寄生电容影响而导致死区补偿不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模型预测的叁电平电压型逆变器死区补偿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叁电平电压型逆变器驱动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和瞬时电流采样值,计算出实际瞬时电流的预测值,然后将电流预测值和器件开关状态代入该模型计算出准确的补偿时间,实时的对补偿电压进行调整。最后,改进算法在7.5 k W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补偿方法能有效改善电机的电流波形。(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6年04期)

顾志国,孙阳阳,钟祎勍,姚国鹏[4](2015)在《带死区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被控对象的大惯性、大迟延、非线性等特性,基于PID控制抗干扰性强和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对惯性和延迟系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带死区的MFAC-PID串级控制系统。以米东热电厂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烟气脱硝系统为对象,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将MFAC-PID与PID控制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在阶跃扰动和模型失配情况下,带死区的MFAC-PID串级控制系统较常规PID串级控制系统,超调更小,调节时间更短;在机组负荷扰动下,带死区的MFAC-PID串级控制系统波动很小。因此,带死区的MFAC-PID串级控制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对象参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5年10期)

郑军辉,崔玉国,蔡成波,薛飞[5](2015)在《串联死区算子的压电微夹钳PI迟滞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Prandtl-Ishlinskii(PI)模型要求被描述对象的初载曲线为凸函数,且模型与其逆模型都应关于算子中心对称的不足,通过引入死区算子对PI模型进行改进,以使其更好地描述具有非凸、非奇对称的压电陶瓷材料的迟滞特性。基于实测的压电微夹钳初载曲线,采用等分阈值方式,并通过使改进PI模型与实测初载曲线间的误差函数为最小,辨识出改进PI模型的参数,建立了压电微夹钳的迟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微夹钳15.2μm的最大位移范围内,模型误差的变化范围为-0.310~0.156μm,所建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压电微夹钳的迟滞特性。(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5年04期)

谢瑞良,郝翔,王跃,杨旭,黄浪[6](2014)在《考虑死区非线性的L滤波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精确离散迭代模型及其分岔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并网逆变器系统作为一个时变非线性系统,具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而死区非线性的引入使系统的非线性行为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本文以考虑死区非线性的L滤波单相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首先观察不同死区时间下系统的输出电流波形,发现在控制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死区时间的增加,系统会出现分岔现象;其次,根据死区非线性特性及其引起的电流过零钳位现象,分多种情况全面地建立了精确完整的离散迭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分岔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此外,系统的稳定性判定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由于死区非线性的引入,常规解析方法使用困难,而图解法的精度又难以令人满意,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占空比的稳定性判断方法,可以精确地判定系统的稳定边界,为控制器参数设计和死区时间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杨涛,黄萍,汪湛青,穆全起,张延顺[7](2014)在《稳定平台传动齿隙弹性死区模型的幅值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齿隙的弹性死区模型,本文对包含齿隙的稳定平台传动系统进行建模,提出了以斜坡阶跃信号作为电机速率的指令信号的时域积分法对齿隙幅值进行实验辨识。该方法通过计算齿隙阶段电机端与负载端速率差的时域积分得到齿隙幅值大小。利用斜坡阶跃信号作为参考信号,不仅可以更好的判断齿轮传动过程中齿隙阶段的开始和结束,还可以减小辨识误差。(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朱柏城,张天平,王飞[8](2012)在《一类带有死区模型的随机系统的自适应跟踪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带有死区模型的随机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和后推设计方法,提出一种神经网络自适应跟踪控制方案.与已有文献相比,该方案取消了控制律和自适应律设计必须与神经网络节点数相关的条件.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依概率有界,且误差信号在二阶或四阶矩意义下半全局一致终结有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2年11期)

杨立永,陈智刚,陈为奇,李正熙[9](2012)在《逆变器输出电压模型及新型死区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压源型逆变器,建立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死区时间、功率器件管压降、开通时间、关断时间和相电流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影响。基于该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死区补偿方法。在该补偿方法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电流方向进行精确判断,为此基于空间矢量角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利用功率因数角实现的电流方向间接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各种扰动引起的电流方向误判断。最后,利用TMS320F2812DSP控制器对这种死区补偿方法的性能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梅建东,李红春,徐丽仙[10](2011)在《带有死区模型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后推设计方法,Nussbaum函数的性质及积分型李亚普诺夫函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方案。通过引入示性函数,提出一种简化死区模型,取消了死区模型的倾斜度相等的条件。此外,该方法取消了函数控制增益符号已知和死区模型参数上界、下界已知的条件。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是半全局一致终结有界。(本文来源于《扬州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死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了存在关节力矩输出死区、摩擦与外部干扰的载体位姿均不受控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递归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CMAC)神经网络与死区估计补偿器,使两关节铰能够跟踪期望运动轨迹。该控制器利用摩擦双观测器估计不可测的内部摩擦状态,利用死区预补偿器消除关节力矩输出死区的影响;应用递归小脑神经网络模型逼近了包含摩擦误差及外部干扰的动力学方程不确定项。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区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陶冶.考虑死区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黄小琴,陈力.基于递归小脑神经网络模型控制的空间机器人关节抗死区及摩擦控制[J].中国机械工程.2018

[3].田凯,金雪峰,张策,牛松森,高盛.一种基于电机模型预测的叁电平死区补偿方法[J].电气传动.2016

[4].顾志国,孙阳阳,钟祎勍,姚国鹏.带死区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J].热力发电.2015

[5].郑军辉,崔玉国,蔡成波,薛飞.串联死区算子的压电微夹钳PI迟滞模型[J].压电与声光.2015

[6].谢瑞良,郝翔,王跃,杨旭,黄浪.考虑死区非线性的L滤波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精确离散迭代模型及其分岔行为[J].物理学报.2014

[7].杨涛,黄萍,汪湛青,穆全起,张延顺.稳定平台传动齿隙弹性死区模型的幅值辨识[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4

[8].朱柏城,张天平,王飞.一类带有死区模型的随机系统的自适应跟踪控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2

[9].杨立永,陈智刚,陈为奇,李正熙.逆变器输出电压模型及新型死区补偿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

[10].梅建东,李红春,徐丽仙.带有死区模型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  

死区模型论文-陶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