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器专用变频电源

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器专用变频电源

一、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棒专用变频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柏元忠[1](2010)在《双处理器SVC控制器设计及其10kV并网控制》文中指出电能是当今最重要的能源形式,电力工业则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产业。一个国家的电气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电网结构本就薄弱,再加上接入了大量冲击性负载(如交流电弧炉、轧机、电焊机等),引起电网供电电压的波动与闪变、谐波、功率因数降低以及三相电压不平衡等,造成电网电能质量下降、损耗增加和效率降低,远不能满足21世纪各产业与人们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对综合解决上述电能质量问题有良好的效果。因此,设计具有稳定性好、静差率小、响应速度快的SVC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设计针对10kV交流电弧炉的TCR+FC型SVC的控制系统,并对SVC的并网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TCR+FC型SVC对三相不平衡负载的补偿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CU+DSP双处理器结构的SVC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SVC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分别对主控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上位机监控模块以及系统的通信方式进行了总体功能设计。然后以80C196KC为主体微处理器,对SVC控制系统的主控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并对最后的硬件电路进行了安装调试,调试结果表明硬件电路功能完好。以硬件电路为基础,设计了SVC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对其中的主控模块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给出了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接着编写了SVC主控模块的所有底层驱动程序,并完成了系统各种运行状态的程序实现,对程序运行结果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软件设计思路正确,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在本文的最后对SVC的并网控制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以补偿导纳为反馈量的闭环负反馈的SVC不平衡控制结构,并对其控制器进行了设计,然后利用Simulink对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

李祥林[2](2010)在《抽油机变频节能及测控技术研发》文中研究指明游梁式抽油机是目前油田使用最为广泛的采油设备,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大马拉小车”、能耗高、效率低等缺点,此外,抽油机电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倒发电”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整机效率。根据各油井汲油需要,系统需采用变速箱调速,此调速方法灵活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抽油机的泵效。鉴于此,本课题研发了一套抽油机专用变频节能装置,旨在节能增效。该装置采用交-直-交变频主电路,整流部分采用二极管不可控整流,逆变单元使用IGBT或功率集成模块IPM。整套装置通过独特设计的继电接触控制线路,可实现变频/工频运行的自动切换。控制系统以dsPIC30F4011型DSC(Digital Signal Controller)作为控制核心,采用SPWM控制技术实现电机的变频调速,其构成主要包括:DSC控制单元、基于STC单片机控制的键盘显示单元、检测与保护单元、功率模块驱动单元、和开关电源等。系统设计中,DSC和STC单片机各司其能,通过串行通讯协调工作,整个系统能够实现电机变频软启停,根据负载率的不同可进行自动节能控制调整,根据汲油速度需要,可方便实现变频调速,同时还可实现上下冲程的变频运行。针对电机“倒发电”引起的直流侧电压抬升问题,系统设有专门的耗能处理电路,同时控制系统还配置有直流侧电压监测和电机侧稳压控制环节。大量的实验调试结果表明,整套装置功能完善,运行安全可靠,节能效果明显。

刘华林[3](2009)在《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特别是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指出了传统调压调速的不足和变频调速的优势。论证了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控制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用于变频起动可以很好的弥补通用变频器起动性价比较低的缺点。建立了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具体控制对象进行了仿真。仿真验证了恒压频比控制策略及其电压全补偿下电机转矩特性。通过电机变频起动仿真时电流、转矩的对比,证明了六脉波交交变频器理论上可以实现高频调速。最后设计了双变量实验装置以及高频调速的实验方案,在实验后详细分析了变频器高频调速性能及其谐波影响,指出了实验和理论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验证变频器实现了高频调速,突破了传统的交交变频仅能工作于三分频以下的限制,使最高变频达到了六分之八分频,为全范围调速提供了更合理的调速切换点。

高志欣[4](2008)在《现代有轨电车牵引逆变器的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轨道交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全国许多城市争相发展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现代有轨电车的运用不但适应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的需求,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而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因地铁和轻轨工程造价昂贵而造成的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理想选择。现代有轨电车采用交流牵引控制、微机监控显示、气电联合制动、空气弹簧、弹性车轮等国际先进技术,与传统的有轨电车相比具有快速、舒适、环保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交流传动技术取代传统的直流传动技术已成为目前现代有轨电车电力牵引的趋势,由于我国的城市轨道车辆交流传动系统大多数依赖国外进口,因而城市轨道车辆交流传动系统中牵引逆变器的国产化则是目前的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750V直流供电条件下的4×75KW交流牵引电动机牵引系统的要求,按4C4M驱动方式对逆变器进行设计、开发。具体设计内容包括主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控制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并对散热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的逆变器配备数据通信接口,通过该接口使逆变器接收上层牵引控制系统的控制指令。本课题的研究对牵引逆变器的国产化进行探索,满足现代有轨电车交流牵引传动系统的需要,为将来实现地铁、轻轨等更大功率的交流传动系统做技术上的储备。

王晓义[5](2007)在《塑壳断路器瞬动保护可靠性试验设备中计算机测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塑壳断路器属于保护类电器,如果它的可靠性不高,尤其是瞬动保护可靠性不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塑壳断路器的可靠性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由于塑壳断路器的工作特点与失效模式不同于控制类电器,且与其它保护类电器也有所不同,故其可靠性指标及试验方法等均不能直接借鉴其它产品。因此,对塑壳断路器的可靠性试验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断路器进行瞬动特性试验时,由于合闸相角的原因,试验电路中会产生暂态电流,暂态电流的存在对试验精度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开关电器的短路实验中,为确保电流中非周期分量最小,采用精度高使用方便的选相合闸装置十分必要。本文指出了目前计算机控制的断路器瞬动特性试验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设计了以80C196KC单片机作为核心的选相合闸装置,对装置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执行器和控制器的设计,电压同步信号的处理,以及单片机最小系统和开关量输入信号的设计。由于固态继电器存在的缺陷,执行机构选择的是响应速度极快的可控硅。单片机通过光电耦合器控制可控硅的接通与关断。同时将电源电压信号处理成方波让单片机产生中断从而检测其零点。为了接收上位机计算得出的功率因数角,设计了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接口。软件设计方面,完成了单片机中获取合闸相角,串行口中断服务,外部中断及采用计算机内部定时中断等技术完成选相合闸等程序的编写。上位机通信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该装置应用于断路器瞬动特性试验设备中,较好的消除了试验中的暂态电流。

李富昌[6](2007)在《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及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是轻型摩托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摩托车至关重要的安全性装置,其质量高低、性能好坏是摩托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摩托车行驶的可靠性。因此检测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工作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摩托车行业在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检测方面一直缺乏专门的模拟试验设备,为了适应摩托车行业对检测设备模型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满足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在试验室里进行性能模拟测试的需求,本论文结合企业实际科研课题,设计开发了“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的模拟装置”。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探究了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结构与原理,对其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基于小型化、智能化和实用化的设计目标进行机械、电气与自动控制的设计,搭建了传感检测平台,以完成对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的模拟检测与控制。具体的研究工作有:(1)在综合分析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的优点,克服其弊端,开发出了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的模拟装置装置。(2)用CATIA软件进行了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机械部分的开发,并对试验台进行了部分结构的模拟仿真。利用CATIA的工程图功能并结合AUTOCAD完成了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的图纸设计。(3)选择传感器,用Protel DXP软件设计了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与系统测量控制电路,搭建了试验台的模拟测控平台。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试验台模拟装置的开发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机电技术、测试技术,它的完成将指导摩托车生产制造企业的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实际生产、检验、测试,也可以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教展览提供教学仪器、模拟装置,为摩托车行业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生产、测试提供经验教训。

吴亚楠[7](2007)在《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机车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对列车的动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油压减振器作为改善列车动力学性能、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的关键部件,其各项性能指标都应该有相应的提高。目前国内已引进和制造了多种满足高速铁路运用要求的油压减振器,也制定了对其进行检验和测试的新的行业标准。依据新标准,研制新型的油压减振器性能测试设备——油压减振器试验台显得越来越迫切。本论文旨在研制一种满足铁道行业新标准和高速铁路要求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油压减振器制造厂家和产品检验认证机构可以构建满足其实际应用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台,以实现油压减振器的高性能研究与测试。本文根据油压减振器试验台的技术要求,研究了新型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给出了此方案下所构建的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微机测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微机测控系统硬件结构,然后对其核心组成部分——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进行了具体设计和实现,包括基于Intel 80C196单片机的双CPU模块、开关量接口电路、限位保护电路、CAN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接着,还重点介绍了信号调理单元、位置调节器的功能和硬件电路实现。最后,对硬件电路设计过程中用到的抗干扰措施进行了介绍。软件部分的设计分为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两部分,其中下位机软件的设计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下位机软件程序代码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包括主CPU程序和正弦脉宽调制(SPWM)信号生成程序。本论文对主CPU程序流程及其子程序设计进行了说明,并详细阐述了SPWM信号生成程序的设计原理。接着,研究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策略和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将此策略和算法应用于试验台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建模中,给出仿真结果并进行分析。本文对所设计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进行了空载试验和模拟仿真试验,给出了试验波形。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具备对油压减振器进行测试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满足应用要求。

陶慧[8](2007)在《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介绍了交-交变频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和双变量控制原理。接着以MATLAB为工具,建立了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在仿真平台上先对双变量控制原理的触发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负载性质对变频器工作状态的影响、不同分频电路工作状态的不同以及传统触发控制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在分频定压下采用对称余弦法对触发点进行优化,在调压状态下,采用改进的方波法进行调压,改善了变频器的性能,减少了输出波形的谐波成分。接下来针对本系统有级分频的特点,为实现全范围无级调速,将变频和调压相结合,半速以上采用调压调速,半速以下的无级调速采用分频调压调速。为了提高控制性能,完成转速给定、电机起动、切换、负载变动、制动等功能,设计了转速、电流双闭环,给出了多种情况下双闭环的控制效果。最后设计了双闭环变频调速系统实验电路,进行了变频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实验,给出了实验结果,并与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张琨[9](2005)在《基于80C196MC的通用型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设计了以80C196MC为控制核心的通用型交流变频器的控制电路,针对现有变频器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并结合自身的硬件设计,编制了实用化的程序,实现了通用型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特殊功能,形成了完整的样机,并对其进行了测试。实验证明硬件电路可靠,程序运行良好。同时,课题中还分析了死区时间对交流调速系统的影响,分析了两种比较实用的死区时间补偿方案的机理,并对其进行试验对比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了比较好的死区补偿的方法,实验汪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黄硕[10](2004)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是一种由大功率晶闸管元件组成的静止式电源,它将工频三相电源经整流、逆变转换成为中频单相交流输出,应用于感应加热。由于它具有设计简单、电效率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生产中所使用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大多采用晶闸管全控整流桥调节功率、负载为并联谐振型逆变器的结构,存在着功率因数低、起动装置繁琐、功率调节有限、控制系统复杂等缺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不可控整流加降压斩波电路的主电路设计方案,以提高电源的输入功率因数;提出零压扫频软启动的方法以解决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起动问题;采用电压、电流、阻抗三级闭环调节的控制策略,使电源保持负载匹配,恒额定功率输出:以Intel80C196MC芯片为核心,设计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按照上述设计方案,研制了一台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样机,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案合理可靠,达到了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了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性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实用价值。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工作原理、主电路设计、控制策略、控制系统实现、试验结果和结论。第一章从整流和逆变两方面阐述了电源的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电源的输入功率因数、逆变换流过程、零压扫频软起动方案。第二章给出了电源主电路图,并按设计要求选择功率元器件的参数。第三章分析了电压、电流、阻抗三级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推导了所用的数字PI调节的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得出调节参数。第四章以Intel80C196MC芯片为核心,分别阐述了控制系统外围电路的设计和控制软件的编写。第五章对样机试验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第六章对前几章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全文结论。

二、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棒专用变频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棒专用变频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双处理器SVC控制器设计及其10kV并网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无功补偿的原理、作用及补偿装置
    1.3 TCR+FC型SVC的补偿原理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2章 SVC控制器系统设计
    2.1 SVC的控制方法
        2.1.1 TCR基本原理
        2.1.2 三相不平衡负载的补偿方法研究
    2.2 SVC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2.1 SVC系统结构
        2.2.2 SVC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3 SVC控制系统主控模块设计
    2.4 SVC控制系统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2.5 SVC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模块
    2.6 SVC控制系统通信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SVC控制系统主控模块硬件设计
    3.1 主控模块原理框图
    3.2 主控模块最小系统设计
        3.2.1 主控模块的电源及晶振设计
        3.2.2 主控模块的复位、看门狗及掉电检测设计
    3.3 主控模块的编址与译码实现
        3.3.1 80C196KC的总线控制
        3.3.2 主控模块的编址
        3.3.3 主控模块的译码
    3.4 主控模块人机接口设计
        3.4.1 键盘设计
        3.4.2 液晶设计
    3.5 主控模块通信系统设计
        3.5.1 MCU与DSP通信硬件设计
        3.5.2 MCU与上位机通信硬件设计
    3.6 系统抗干扰设计
        3.6.1 抑制干扰源
        3.6.2 切断干扰传播途径
        3.6.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3.7 主控模块硬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3.7.1 电源供电测试结果及分析
        3.7.2 最小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3.7.3 译码电路测试结果及分析
        3.7.4 外设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7.5 主控系统功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SVC控制系统主控模块软件设计
    4.1 程序模块划分与前后台式调用机制
        4.1.1 主控系统程序流程设计
        4.1.2 主控系统程序模块划分
        4.1.3 前后台式程序调用机制
    4.2 典型底层功能模块编程实现
        4.2.1 80C196KC的C语言概述
        4.2.2 按键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4.2.3 液晶显示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4.2.4 MCU与DSP通信协议与编程实现
        4.2.5 MCU与上位机通信协议与编程实现
    4.3 主控模块软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4.3.1 系统开机测试及结果分析
        4.3.2 手动运行测试及结果分析
        4.3.3 自动运行测试及结果分析
        4.3.4 主控模块软件测试现状及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VC并网控制
    5.1 SVC并网控制方式研究
        5.1.1 SVC平衡控制方式
        5.1.2 SVC不平衡控制方式
    5.2 SVC控制器设计
        5.2.1 TCR数学模型分析
        5.2.2 调节器设计
    5.3 SVC并网控制的MATLAB仿真
        5.3.1 仿真环境简介
        5.3.2 SVC并网控制仿真模型的搭建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工作

(2)抽油机变频节能及测控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抽油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交流调速的发展及应用
        1.3.1 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
        1.3.2 现代交流调速的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及主电路设计
    2.1 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2.1.1 正弦脉宽调制(SPWM)技术
        2.1.2 SPWM 的实现方法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主电路及继电接触控制线路的设计
        2.3.1 系统主电路分析
        2.3.2 主电路继电接触控制线路的设计
第3章 微处理器控制系统设计
    3.1 微处理器简介
        3.1.1 dsPIC30F4011 型DSC 简介
        3.1.2 STC12C5410 单片机简介
    3.2 dsPIC30F4011 控制电路设计
        3.2.1 dsPIC30F4011 引脚功能分配
        3.2.2 硬件“看门狗”电路的设计
        3.2.3 复位电路的设计
    3.3 STC12C5410 控制电路设计
        3.3.1 STC12C5410 实现的功能
        3.3.2 键盘及显示部分的设计
第4章 系统检测保护及硬件电路设计
    4.1 开关电源的设计
    4.2 晶闸管可控触发驱动电路的设计
    4.3 检测电路的设计
        4.3.1 启停控制电路
        4.3.2 直流侧电压检测电路
        4.3.3 冲程检测电路
        4.3.4 过压及耗能吸收检测电路
        4.3.5 过流检测电路
    4.4 故障保护电路的设计
    4.5 功率模块驱动电路的设计
        4.5.1 IGBT 驱动电路的设计
        4.5.2 IPM 接口电路的设计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控制实现的功能
    5.2 程序控制流程分析
        5.2.1 dsPIC30F4011 主程序控制流程
        5.2.2 PWM 中断处理流程
        5.2.3 T1 中断处理流程
        5.2.4 UART1 接收中断处理流程
        5.2.5 STC12C5410 主程序控制流程
        5.2.6 STC12C5410 串行口中断处理流程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实验装置的构成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1.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
        1.1.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1.2.1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
        1.2.2 交交变频调速电动机
        1.2.3 交交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变频调速的谐波治理
        1.3.1 谐波产生的原因
        1.3.2 变频器的谐波危害
        1.3.3 谐波的治理方法
    1.4 选题意义与本文所做工作
        1.4.1 选题意义
        1.4.2 本文所做工作
    1.5 课题来源
2 双变量控制原理与余弦交截法原理
    2.1 双变量控制原理
    2.2 自然无环流换流原理
    2.3 余弦交截法基本原理
        2.3.1 高频触发时刻原理图
        2.3.2 余弦交截法的优缺点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3.1 试验加载系统的设计
    3.2 硬件系统设计
        3.2.1 主回路
        3.2.2 控制回路
    3.3 软件系统设计
        3.3.1 程序设计
        3.3.2 软件抗干扰措施
    3.4 测量回路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的建模及仿真
    4.1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4.1.1 六相电源模块
        4.1.2 脉冲触发时间的确定
        4.1.3 触发脉冲模块
        4.1.4 晶闸管模块
        4.1.5 电动机模块与测量模块
        4.1.6 完整的变频调速系统
    4.2 力矩式异步电动机的高频调速仿真
        4.2.1 二分频调速仿真
        4.2.2 六分之十分频调速仿真
        4.2.3 六分之九分频调速仿真
        4.2.4 六分之八分频调速仿真
    4.3 仿真结果总体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试验设备说明
        5.1.1 试验内容说明
        5.1.2 试验电机说明
        5.1.3 测量仪器说明
    5.2 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的试验
        5.2.1 脉冲触发时刻表
        5.2.2 高频调速试验波形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2.4 高频调速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有轨电车牵引逆变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作意义
        1.1.1 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是解决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1.1.2 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特点
        1.1.3 现代有轨电车交流传动系统的现状
    1.2 论文所做工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有轨电车交流传动系统驱动方案
    2.1 有轨电车交流传动系统的驱动方式
    2.2 牵引逆变器驱动方式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C4M 方式下牵引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3.1 有轨电车牵引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
    3.2 逆变器与牵引电机的匹配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变器主电路设计
    4.1 主电路形式
    4.2 开关元件的选择
    4.3 缓冲电路的设计
        4.3.1 缓冲电路的作用
        4.3.2 缓冲电路的形式
        4.3.3 缓冲电路的参数
    4.4 逆变器的过电流、过热保护电路
        4.4.1 逆变器过电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4.4.2 IGBT 过热保护电路的设计
    4.5 冷却方式
    4.6 驱动电路设计
        4.6.1 驱动电路的要求
        4.6.2 驱动电路参数的选择
        4.6.3 驱动电路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逆变器控制电路设计
    5.1 控制电路应具备的功能
    5.2 控制电路的结构
        5.2.1 总体方案设计
        5.2.2 AT89S52 外扩存储电路
        5.2.3 80C196KC 外扩存储电路
        5.2.4 SA4828 接口电路
        5.2.5 MCU 复位电路
        5.2.6 IGBT 功率模块接口电路
        5.2.7 显示电路
        5.2.8 电流采样电路
        5.2.9 工况给定电路
        5.2.10 保护电路
    5.3 控制电路的通信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塑壳断路器瞬动保护可靠性试验设备中计算机测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断路器可靠性技术的研究
        1-1-2 国内、外可靠性试验设备和技术发展状况
    §1-2 瞬动特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瞬动特性试验设备及暂态过程分析
    §2-1 目前断路器瞬动特性试验设备
        2-1-1 检测设备的主电路设计
        2-1-2 检测回路设计
        2-1-3 控制回路设计
    §2-2 暂态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2-1 暂态电流的产生
        2-2-2 电流非周期分量的影响
第三章 选相合闸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执行器
    §3-2 控制器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2-2 电压同步信号
        3-2-3 通信接口
        3-2-4 开关量输入信号
    §3-3 设备的主从式结构和装置核心部分的硬件组成
第四章 执行机构研究及装置硬件设计
    §4-1 固态继电器动作时间测定
    §4-2 可控硅电路试验
        4-2-1 双向可控硅动作时间检测
        4-2-2 双向SCR改为两个单向SCR的反并联
    §4-3 单片机中断信号的处理
        4-3-1 选择OP37 处理电源信号
        4-3-2 选择LM339 处理电源信号
        4-3-3 波形观测及分析
    §4-4 开关量输入信号设计
第五章 试验设备的软件设计及精度研究
    §5-1 80C196KC单片机的HSO及软件定时器
    §5-2 程序介绍
    §5-3 选相精度
第六章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
    §6-1 单片机通信接口设计
        6-1-1 MAX485 芯片
        6-1-2 单片机串行口控制与操作
    §6-2 下位机通信程序
        6-2-1 实现预定的优先级排队顺序的软件措施
        6-2-2 单片机串口通信
        6-2-3 CRC校验
    §6-3 主机通信程序设计
        6-3-1 主机开发软件选择
        6-3-2 PC机异步通信适配器8250 及其编程操作
        6-3-3 程序功能流程图
        6-3-4 程序片段简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6)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及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摩托车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的综述
        1.1.1 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的发展
        1.1.2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2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工作特性的检测
        1.2.1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工作特性
        1.2.2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工作特性的台架试验
        1.2.3 研制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测试及测控系统整体设计
    2.1 摩托车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测试方法
        2.1.1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起始接合转速特性的测试
        2.1.2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变速特性的测试
        2.1.3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力矩传递特性的测试
        2.1.4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的测试
    2.2 测控系统技术方案
    2.3 测控系统的硬件部分
        2.3.1 一般测控系统的硬件组成件
        2.3.2 本试验台模拟装置测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2.4 测控系统的软件部分
第3章 试验台模拟装置机械设计
    3.1 试验台模拟装置机械设计方案及原理
    3.2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模拟设计
        3.2.1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要求及参数选择
        3.2.2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的模拟设计
    3.3 试验台模拟装置动力学计算及机械结构设计
        3.3.1 试验台模拟装置驱动系统动力学计算及机械结构设计
        3.3.2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主动轴转速转矩测量及机械结构设计
        3.3.3 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从动轴转速转矩测量及机械结构设计
        3.3.4 试验台模拟装置整体机械结构三维模型
第4章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机变频调速测控系统设计
        4.1.1 异步电机变频调速原理
        4.1.2 变频调速技术
        4.1.3 电机变频调速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1.4 电机变频调速测控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4.1.5 电机转速测量装置设计
    4.2 测功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4.2.1 CW10测功机结构及其转矩转速测量原理
        4.2.2 转矩的测量
        4.2.3 转速的测量
        4.2.4 测功机控制器 CKW-10B
        4.2.5 测功机测控系统控制过程
    4.3 主动轴测控系统的设计
        4.3.1 JN338传感器转矩测量原理
        4.3.2 JN338传感器转速测量原理
        4.3.3 JN338传感器的信号输出
        4.3.4 JN338传感器与计算机的连接
    4.4 带轮转速测量系统设计
        4.4.1 转速测量原理
        4.4.2 转速信号源的采集
        4.4.3 转速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4.4.4 整形电路的设计
        4.4.5 频率/电压变换电路设计
    4.5 电路板的设计
    4.6 A/D转换电路设计
    4.7 I/O口扩展设计
    4.8 开关量的输入输出及电路设计
    4.9 D/A转换电路设计
    4.10 A/D卡设计及连接
        4.10.1 A/D卡的设计
        4.10.2 ISA总线扩展槽
第5章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编程语言 Visual C++
    5.2 软件程序设计规划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油压减振器的作用及性能简介
        1.1.2 国内外油压减振器试验台发展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试验台总体设计
    2.1 试验台技术要求
        2.1.1 试验台基本性能
        2.1.2 试验台测试系统
    2.2 试验台设计方案
        2.2.1 驱动装置方案分析
        2.2.2 测控系统方案分析
    2.3 试验台总体结构
    2.4 试验台工作原理
3 试验台微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微机测控系统硬件结构
    3.2 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
        3.2.1 双CPU 模块
        3.2.2 开关量接口电路
        3.2.3 限位保护电路
        3.2.4 CAN 通信接口电路
    3.3 信号调理单元
        3.3.1 传感器信号变换电路
        3.3.2 信号调整电路
        3.3.3 幅值调节电路
    3.4 位置调节器
    3.5 硬件电路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试验台微机测控系统软件实现
    4.1 软件设计总体结构
    4.2 主CPU 程序设计
        4.2.1 运行模式选择
        4.2.2 数字电位器控制
        4.2.3 软件定时器中断
        4.2.4 数据采集模块
        4.2.5 CAN 通信模块
    4.3 SPWM 信号生成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试验台PMSM 伺服运动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5.1 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简介
    5.2 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矢量控制
        5.2.1 PMSM 的数学模型
        5.2.2 PMSM 的矢量控制
    5.3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理论基础
        5.3.1 电压空间矢量的提出及定义
        5.3.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及其合成
        5.3.3 电压空间矢量所在扇区的判断
        5.3.4 PWM 脉冲的开关模式
    5.4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4.1 扇区判断模块
        5.4.2 时间计算模块
        5.4.3 脉冲产生模块
    5.5 仿真结果
6 试验和分析
    6.1 试验系统实物及调试环境
    6.2 试验内容及分析
        6.2.1 空载试验
        6.2.2 模拟仿真试验
    6.3 试验总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8)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交流调速技术的概况
    1.2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2.1 变频调速技术的概况
        1.2.2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1.3.1 交-交变频器的特点
        1.3.2 交-交变频调速电动机
        1.3.3 交-交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前景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文所做的工作
    1.5 课题来源
2 双变量控制理论
    2.1 单变量控制原理
    2.2 双变量控制理论概述
    2.3 自然无环流换流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双变量交-交变频器触发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三相工频交流电源
        3.1.2 晶闸管装置
        3.1.3 脉冲发生器
        3.1.4 电动机及负载子系统
    3.2 负载性质对电路工作的影响
        3.2.1 纯电阻负载
        3.2.2 纯电感负载
        3.2.3 阻感负载
        3.2.4 电动机负载
    3.3 不同分频输出电压波形比较
    3.4 分频定压触发控制策略的研究
        3.4.1 常规控制法的分析与比较
        3.4.2 对称余弦法的控制效果
    3.5 调压策略的研究
        3.5.1 工频调压策略的研究
        3.5.2 分频调压策略的研究
    3.6 本章小节
4 交-交变频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研究
    4.1 有级分频实现无级调速
        4.1.1 有级分频与无级调速的矛盾
        4.1.2 全范围无级调速的实现
    4.2 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型的设计
        4.2.1 闭环控制反馈量的检测与反馈
        4.2.2 频率切换子系统
        4.2.3 触发装置子系统
        4.2.4 调节器的设计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工频调压双闭环控制效果
        4.3.2 分频下闭环调节效果
        4.3.3 系统抗扰效果
        4.3.4 双闭环无级调速效果
    4.4 本章小节
5 交-交变频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5.1 实验系统设计
        5.1.1 硬件系统设计
        5.1.2 软件系统设计
    5.2 对称余弦法调制的输出电压波形与分析
        5.2.1 对称余弦法调制的输出电压波形
        5.2.2 与仿真波形的比较
    5.3 转速控制效果与分析
        5.3.1 工频调压闭环控制效果
        5.3.2 分频调压闭环调节效果
        5.3.3 闭环加载实验
        5.3.4 双闭环无级调速效果
        5.3.5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80C196MC的通用型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及其调速方法
    2.1 异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异步电机的静态数学模型
    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2.3.1 交流调速的基本类型
        2.3.2 基于异步电动机静态模型的恒压频比变频调速系统控制原理及其机械特性
        2.3.2 恒压频比控制的基本电路结构
第三章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
    3.1 PWM控制技术的分类
    3.2 PWM控制性能指标
    3.3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第四章 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主电路的设计
    4.2 以80C196MC为控制核心的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一.Intel十六位单片机80C196MC简介
        二.CPU控制电路
        三.采样电路与保护电路设计
        四.键盘和显示电路
        五.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功能
    5.2 软件概述
    5.3 变频调速功能程序设计
第六章 通用型变频器的死区补偿策略
    6.1 死区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6.2 死区时间的补偿策略
第七章 实验结论、展望
第八章 全文总结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A 通用规格
附录B 功能参数

(10)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课题研究意义
    (二) 中频电源发展概述
    (三) 课题研究内容
    (四) 本文所做工作
第一章 工作原理分析
    1.1 原理概述
    1.2 整流电路原理分析
    1.3 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第二章 电源主电路设计
    2.1 电源技术指标
    2.2 整流斩波电路元器件的参数选择
    2.3 逆变电路元器件的参数选择
    2.4 IGBT栅极驱动电路
    2.5 逆变晶闸管触发电路
第三章 控制策略分析
    3.1 扰动
    3.2 电压电流双闭环调节
    3.3 阻抗调节(逆变角调节)
    3.4 数字PI调节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4.1 Intel C196MC单片机简介
    4.2 外围电路设计
    4.3 程序设计
第五章 试验与分析
    5.1 起动试验
    5.2 功率调节试验
    5.3 保护试验
    5.4 今后工作方向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棒专用变频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处理器SVC控制器设计及其10kV并网控制[D]. 柏元忠. 东北大学, 2010(04)
  • [2]抽油机变频节能及测控技术研发[D]. 李祥林.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3]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器高频控制方法的研究[D]. 刘华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4]现代有轨电车牵引逆变器的开发[D]. 高志欣.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5]塑壳断路器瞬动保护可靠性试验设备中计算机测控技术[D]. 王晓义.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6]自动离合无级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模拟装置及测控系统研究[D]. 李富昌.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7]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油压减振器试验平台的研究[D]. 吴亚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8]双变量交—交变频调压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D]. 陶慧. 河南理工大学, 2007(02)
  • [9]基于80C196MC的通用型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琨.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10]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D]. 黄硕. 武汉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基于80C196MC的工业振动器专用变频电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