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俄语教学,优化,教学节奏,教学评价
过程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19)在《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语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认识的规律,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基于"双主观、双智观",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与反馈调节。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对课堂的认真态度能够唤起学生对老师和教学的认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实现俄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俄语运动动词教学为例,展示了俄语教学过程的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1期)
朱丹丹[2](2019)在《浅析训练汉译英过程中的动词转换技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的翻译能力体现了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展现。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版块。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是他们以后就业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根据批改学生翻译作业的错误发现他们一些错误的翻译习惯以及没有掌握的翻译技巧,笔者通过训练了汉译英过程中动词的转换技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28期)
叶思琪[3](2019)在《动词过程与成长经历:乔伊斯《画像》里斯蒂芬话语的及物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亦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的文学成就和“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世界文坛史上影响巨大。乔伊斯一共写了包括《尤利西斯》在内的四部长篇小说,其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看作其个人的半自传体式成长小说。《画像》是乔伊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领域的过渡,也是乔伊斯从早期的精神顿悟手法向意识流手法的过渡,由此可见小说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可见一斑。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对《画像》进行过不同方向的研究,但小说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画像》全文由五个章节和斯蒂芬的22篇日记组成,主要分为叁个阶段。然而,尽管国内外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特点,但尚没有学者就此做过有关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因此,本论文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斯蒂芬叁个成长阶段中的典型动词特征,以及这些典型动词特征是如何对小说主题起到推动作用的,希望为该小说的阅读提供一个新视角。在斯蒂芬的第一个成长阶段,主要以物质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物质过程小句中,其父母、同学和神父等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斯蒂芬则是以目标者形象存在。比如,在家庭环境下,斯蒂芬服从家人的一切安排。在学校,斯蒂芬也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被同学推倒水坑中、多兰神父惩罚等都显示了斯蒂芬在这个阶段被动无助的形象。在第二个成长阶段中,主要以心理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这个阶段,斯蒂芬经历了与妓女的性交往、违背父母希望他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的意愿,到最后在海边看到形似海鸟的小女孩后产生的对自然和美的顿悟。整个过程曲折往复,斯蒂芬内心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心理逐渐成熟。斯蒂芬成长的第叁个阶段主要以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这一阶段斯蒂芬对艺术和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深受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影响。他思考艺术,思考真理,思考什么是美等。其中不乏斯蒂芬与同伴就艺术、审美和真理等用正式的希腊语源、拉丁语源等形式进行讨论的片段,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更加成熟的心理和富有内涵的性格。研究发现,通过及物性系统分析斯蒂芬的生理、心理成熟的经历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斯蒂芬思想成熟的变化过程,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和价值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很好地解读普通文本,对其他文学文本的解读也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子君[4](2019)在《物质过程中动词词组的英汉翻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翻译实践以法蒂玛·法欣写的《一个属于我们的地方》第六章为翻译实践参考文本。《一个属于我们的地方》这部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印度家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抗争与矛盾,其间穿插着这个移民家庭在美国遇到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发深化矛盾,最后导致家庭的分崩离析。此书语言简练直接,多用且善用动词词组。韩礼德将英语的过程分为六类,其中每一类都有对应类型的动词词组,经过笔者统计,物质过程中的动词词组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而由于其灵活性和浓重的本土色彩,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此篇报告中将重点分析物质过程中动词词组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帮助更多译者今后能更好地处理物质过程中的动词词组翻译。动词词组翻译灵活性大,因此译者更要分类处理,洞悉不同过程中动词词组的特点,并对其规律了然于心,通过采取合适策略来应对不同动词词组,其翻译难度将大大降低。物质过程中的动词词组分为五类,即纯动作类动词词组、运动类动词词组、致使类动词词组、给予—获取类动词词组、交互类动词词组(Bustam,2011:3)。整个文本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翻译各种动词时所运用的技巧——把字句、省略、增译、以及巧选词汇——分类讨论,并举出每种技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例子。省略,即英译汉过程中省略某些语境已经涵盖其意义的动词。英语注重逻辑,表达直接,而汉语表达十分模糊含蓄,信息大多隐藏在语境里,因此有些动词译成中文,其意思已经可以了然于语境,此时省略改动词为上策。增译,即英译汉之后,发现汉语动词不足以完全呈现原文的情感强度,则通过增加副词或其它词类来增强语气。除此之外,译者还可以通过运用把字句来强调文中信息,以及选择恰当的下义词来确保原文与译文的词汇对等。通过归纳总结物质过程中动词的翻译技巧,笔者希望帮助更多译者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物质过程中的英汉动词翻译。(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5-30)
王振华[5](2018)在《汉语句子中过程动词和参与者的英语翻译:SFL及物性系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会导致英语译文中出现动作的执行者和过程动词不匹配等现象,让人无法确定动作的真正执行者或者性状的真正承载者,影响人们对事件或事态的正确判断,因此有必要研究汉语句子中过程和参与者的英语翻译。本文在介绍汉语特点和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汉英句子的翻译,认为及物分析有助于指导汉英相同结构的翻译,作格分析有助于指导汉英不同结构的翻译。(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熊苇渡,李昀竹[6](2018)在《“必要”类助动词“はず”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指向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必要"类助动词是各国语言中均存在的范畴,如助动词"はず(HAZU)"是日语中常用的一个助动词,它可以给句子增添了"应该""记得"等"理所应当"之义。句中加入"HAZU",侧重于对结论的推断。其前提多为既成事实,或尚未成为事实的假设,其结论则多为未定事实,也可能是既成事实。通过隐喻认知的分析,我们发现,"HAZU"呈现从实义名词到形式名称的语法化过程。同时,"HAZU"的指向性特征方面,根据其前方接续词性的不同可得知,动作类词语中的"HAZU"起到归纳前提条件的作用,状态类词语中则起到基于前提条件而判断的作用。前者呈纵向结构,而后者呈横向结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35期)
王思思[7](2018)在《L1和L2转述动词及物性过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及,有很多学者对转述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角度来对比分析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及物性过程。本研究通过对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及及语外学方向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从语步角度对转述动词进行及物性分析,以了解不同研究者在及及语外学领域硕士论文中如何证明自己研究的价值,以及通过转述动词的使及明确文献综述固定语外模式。本研究在有语料采及随机抽样的方式节选及及语外学方向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为30篇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子语料库,来自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0篇非本族语硕士论文子语料库,来自CNKI中外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中转述动词及物性和语步结构呈现一些共性特征。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中都采及了叁语步结构:确立某主题研究意图,确定研究空间和填补研究空间。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主要及物性过程为:心理过程,外语过程以及物质过程;文献综述主体部分采及的固定语外模式是语步一(确立某主题研究意图)—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修饰型)以及语步二(确定研究空间)—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修饰型)。同时,英语本族语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中转述动词及物性和语步结构仍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这叁个语步中,其转述动词及物性存在差异: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转述意识略高于英语本族语硕士;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与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相及部分转述动词心理过程差异显着,前者远多于后者;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及物性模式更为复杂和多样;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着重转述被引者在做研究的变化,发展以及成果;其次文献综述中包含转述动词及物性特征的叁个语步也存在差异,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的语步更为复杂,在文献综述结尾部分英语本族语硕士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语步使及差异显着,英语本族语硕士倾向于使及语外模式语步一(步骤C)—心理过程,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习惯使及语外模式语步二(步骤E)。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本族语硕士和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中转述动词及物性以及语步结构存在着差异。叁个语步结构中转述动词及物性差异尤为明显,相比于英语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更倾向于使及心理过程。这可能是因为非本族语硕士的王维习惯在致,喜欢及一种迂回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述王想或进行评价,而心理过程正好可以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即委婉地表述观点,而不及承担直接的责任。因此,本研究认为不同写作文化影响着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语外以及语类结构特征。通过语步中的转述动词及物性分析,本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术写作者了解文献综述的语外特征,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献综述中语步结构和语外特征的关系。另外,本研究对发现英语本族语以及英语非本族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固定的语外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语外教学,特别是学术论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王依娜[8](2018)在《先秦汉语“有”从领有动词到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语法化理论框架下,梳理了领有动词"有"的历时演化过程,给出了"有"虚化为体标记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理据。认为"有"最初是表示领有的动词,经常与其他动词连用,导致"有"与其他动词连用的结构被重新分析,在语义相宜性原则下,语法化为完成体标记。后来在扩展使用过程中,又语法化出强调、信息焦点功能和音节助词的用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程妞妞[9](2018)在《中日接触场面中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动词管理过程—着眼于动词的偏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虽然有很多关于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动词研究,但主要是从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动,且是针对动词使用或者误用情况的结果性研究。而从当事者角度出发,注重具体谈话中的动词问题的过程性研究数量不多。并且,利用语言管理理论1(Neustupny1985a,Neustupny1994,ゥストプ二—1997,±2015,孙等2017)将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话者的管理过程进行对比考察的研究更是少数。因此,本文以中日接触场面的会话为数据,从语言管理的角度,对中日接触场面中学习者的动词偏离2(王2015)以及学习者和母语话者对动词偏离的管理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具体来说,本文想弄清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习者在与日语母语话者的实际会话中使用动词时易发生哪些偏离;其次,当学习者的动词发生偏离时,学习者自身如何进行语言管理,而日语母语话者作为接收者又如何进行管理,两者之间对于动词的管理过程有何差异;最后,针对学习者动词的偏离,学习者本身以及日语母语话者分别会采取什么样的调整策略。本文从收录的8组会话数据中确认并抽取出现动词偏离的会话例68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如下:首先,在8组数据中观察到的有关学习者动词偏离的类型有15类。其中,「语汇不足」、「活用」、「vル形→Vタ形」、「动词(非自他)の混用」、「vル形→V+ティル形」、「V+レル/ラレル形→Vル形」相关的偏离较为显着。其次,对于学习者动词的偏离,①在大分类上,较于「语汇」学习者和母语话者均多注意动词「文法」相关的偏离,且学习者倾向对「语汇」和「文法」进行积极调整,但母语话者倾向对「语汇」和「文法」不做调整;②在小分类上,学习者易注意动词「活用」带来的偏离且积极进行调整,而母语话者多注意学习者「动词(非自他)の混用」和「Vルタ形」带来的偏离且多选择不调整;③在动词偏离的类型中,母语话者注意到而学习者未注意的偏离有「漠语动词→和语动词」、「自动词→他动词」、「他动词→自动词」、「V形→Vル形」、「V+ティル形→Vル形」、「Vル形→V+のです」、「V+のです→Vル 形」7种。最后,在学习者的动词偏离发生时,母语话者多采用「相手の逸脱を许容すゐ」、「相手の発话を続完成させる」、「相手の逸脱を明示的に言い直す」、「相手の逸脱を暗示的に言い直す」、「相手の逸脱を言い缲り返す」、「相手の逸脱を言い换える」的参加支援的调整策略。而学习者多采用「自分の発话を言い直す」、「语汇の筒略」、「文法の简略」、「自分の発话を言い换元る」、「自分の凳话を言い直す+文法の简略」的参加达成和参加回避的调整策略。以上,本文尝试通过收录中日接触场面的数据,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动词偏离情况、对于学习者动词的偏离学习者自身和日语母语话者的管理过程以及所采取的调整策略进行分析考察,以期对日语教学和学习者有所帮助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0)
马子雯[10](2018)在《英译汉过程中动词翻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种类繁多,词义也是多种多样。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对于译者而言动词的翻译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译者本身不认识该动词,面对生词往往无从下手;还有就是许多动词的词意译者有可能认识,但是该含义放在文章里面就是觉得不合逻辑,不通顺,这也会同样导致翻译无法进行,针对这两种情况根据我为数不多的翻译经验,我认为可以采用"动词隐词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8年04期)
过程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的翻译能力体现了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展现。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一直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版块。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是他们以后就业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根据批改学生翻译作业的错误发现他们一些错误的翻译习惯以及没有掌握的翻译技巧,笔者通过训练了汉译英过程中动词的转换技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娜.俄语课程教学过程优化——以带前缀的运动动词教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
[2].朱丹丹.浅析训练汉译英过程中的动词转换技巧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提高[J].校园英语.2019
[3].叶思琪.动词过程与成长经历:乔伊斯《画像》里斯蒂芬话语的及物性结构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9
[4].周子君.物质过程中动词词组的英汉翻译技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5].王振华.汉语句子中过程动词和参与者的英语翻译:SFL及物性系统视角[J].外语研究.2018
[6].熊苇渡,李昀竹.“必要”类助动词“はず”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指向性特征[J].智库时代.2018
[7].王思思.L1和L2转述动词及物性过程对比分析[D].宁波大学.2018
[8].王依娜.先秦汉语“有”从领有动词到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J].中国文字研究.2018
[9].程妞妞.中日接触场面中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动词管理过程—着眼于动词的偏离[D].湖南大学.2018
[10].马子雯.英译汉过程中动词翻译方法[J].报刊荟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