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优消费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最优,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效用,经济,函数,门限。
最优消费率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铖[1](2019)在《我国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叁驾马车之一,其增长及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和国民福利持续提高的最优消费率存在性已被众多学者证明,但关于最优消费率的测算、影响因素及政策如何影响最优消费率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文在储蓄——消费行为内生化的拉姆齐模型中,将经济达到稳态时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给出了最优消费率的显示解,在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最优消费率为63. 02%,并讨论了各外生参数变化如何影响最优消费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张利军,赵鑫铖[2](2018)在《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从经济动态效率角度研究了我国省际最优消费率问题。通过对学者普遍采用的判断动态效率的AMSZ准则进行扩展,通过比较总消费和劳动收入来间接测算最优消费率。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为弱动态无效,中部地区为动态有效,西部地区动态效率最高;从现实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看,中西部地区最终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而东部地区最终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我国省际最终消费率演变符合钱纳里的"U"型演变规律,中西部地区目前大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东部地区处于拐点附近。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优消费率均值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4期)
赵鑫铖,李娅[3](2016)在《经济动态效率与我国最优消费率:1992~2013》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则经济动态效率为判断现实经济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当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时,现实经济的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当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状态时,现实经济的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运用1992~2013年中国经济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7年和2011~2012年中国经济动态有效,最终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2008~2010年和2013年经济呈动态无效,最终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1992~2013年期间中国的最优消费率大致为55%。最后给出了提高中国最终消费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林艳玉[4](2016)在《我国中上等收入阶段最优消费率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问题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我国中上等收入阶段合理消费区间这一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消费率测算模型。利用模型测算了我国1991-2012年的理论最优消费率,并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测算了2013-2017年的消费率;同时通过分析日韩及拉美地区中上等收入阶段的消费率,估计出了一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合适消费率区间。最后,依据实际消费率低于两种方法测算的最优消费率的事实,本文提出了提高消费率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文良,李林汉[5](2016)在《基于消费率与投资率计量关系的最优投资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对于国民消费率与经济投资率计量关系研究,发现国民消费率与经济投资率之间呈门限非线性回归关系,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当经济投资率为30.35%-35.62%之间的时候,能够使我国的国民消费率既保持最优也能保持继续增长,据此提出合理投资以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赵鑫铖[6](2014)在《最优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索洛模型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推演,探讨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经济体满足最优消费率的条件,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最优消费率为70%,且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70%。(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4年06期)
毛中根,孙豪,黄容[7](2014)在《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特征表现为长期波动下降。为判断居民消费率的运行情况,根据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估算出最优居民消费率。研究表明,1978~199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基本吻合;1991~200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7.8个百分点;2001~201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18.3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率偏低贡献率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考察预期收入、利率和效用函数改变对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孙豪[8](2014)在《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持久的原动力。长期以来,中国消费需求有了长足的增长,然而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却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并且有下降趋势。需求结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消费率约低30个百分点,也低于发展阶段相似的金砖国家15-20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4.9%,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分别为63.2%、64.2%、56.9%和51.3%。近年来,我国投资效率低下,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为3-5,而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为1-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降低。因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基于消费率偏低的认识,政府长期执行鼓励消费政策。然而,消费率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继续下降。学术界关于消费率高低问题和如何提高消费率的问题成为研究和讨论成为热点。许多学者通过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认为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偏低。政策的弱有效性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思考消费率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消费率偏低的判断。一些学者开始从宏观方面通过估算最优消费率或居民消费率来判断实际消费率或居民消费率的高低。这种判断依据更加合理,但最优消费率的求解却比较困难。本文从微观角度估算最优居民消费率,并通过研究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判断居民消费率的运行情况,寻找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政策措施。居民或家庭的消费决策是居民消费率形成的微观基础。本文在两时期模型中,根据家庭效用最大化估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最优居民消费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率对居民消费率偏低的贡献率。预期收入、利率和消费者偏好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改变这些变量,研究了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最后,本文还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规律性原因。微观消费行为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本文对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判断结果,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收入差距演变和收入分配结构方面解释了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内在规律。通过这些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最终消费率由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构成,居民消费率是消费率的主要部分。政府消费率保持相对稳定,最终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在变动趋势上,政府消费率比较稳定,居民消费率呈波动下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第二,现期收入、未来收入或者预期、价格预期、决定家庭预算约束线斜率的利率、决定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家庭消费偏好是影响家庭消费选择决策的主要因素。本文在两时期模型中,结合这些影响因素,首先求出柯布-道格拉斯(C-D)效用函数,然后再一次利用两时期模型,估算出最优居民消费率。第叁,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的比较表明:1978-1990年间,我国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基本吻合;1991年之后,实际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且两者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倾向。居民消费率偏离率表明,近年来居民消费率偏低问题越来越严重。第四,进一步将最优居民消费率分解为最优城镇居民消费率和最优农村居民消费率,利用城、乡居民消费率对居民消费率偏低的贡献率分解出城、乡居民消费率对居民消费率偏低的贡献程度。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归因分析表明,居民消费率偏低主要是由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导致的。第五,通过改变预期收入、利率和消费者偏好,研究了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结果表明:预期收入提高,最优居民消费率上升,利率提高,最优居民消费率下降,但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效果微弱;当消费者偏好即期消费,即即期消费更为重要时,最优居民消费率会上升,且居民消费率变动效果较为明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消费者预期,能提高居民消费率。第六,居民消费率下降具有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快速的经济增长,内在要求经济体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导致消费率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和收入差距增加,不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以提高居民消费率。第七,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有显着影响。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居民倾向于进行预防性储蓄,以应对不时之需。当预期不确定性增加时,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符合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当意外或者不确定性的事件发生时,前期的储蓄在应对这些事件时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用。换言之,减小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能有效提高消费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叁个方面的创新:第一,估算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效用函数;第二,分离出城镇乡居民消费率对居民消费率偏低的贡献率,提出居民消费率主要是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引起的观点;第叁,在最优消费率的形成机制下,分析了预期收入、利率和消费者偏好改变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但本文估算最优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方法过于简单,忽略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上的差异。这既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3-01)
蒋安然[9](2012)在《进口和我国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前对消费理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大多基于封闭经济,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开放,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和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断加大。以进口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为核心,将进口引入最优消费率模型,计算我国最优消费率,并与我国消费率比较,从而提出进口贸易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期刊2012年02期)
蒋安然[10](2012)在《进口和中国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前对消费理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大多基于封闭经济,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开放,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和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断加大。以进口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为核心,将进口引入最优消费率模型,计算中国最优消费率,并与中国消费率比较,从而提出进口贸易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09期)
最优消费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从经济动态效率角度研究了我国省际最优消费率问题。通过对学者普遍采用的判断动态效率的AMSZ准则进行扩展,通过比较总消费和劳动收入来间接测算最优消费率。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为弱动态无效,中部地区为动态有效,西部地区动态效率最高;从现实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看,中西部地区最终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而东部地区最终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我国省际最终消费率演变符合钱纳里的"U"型演变规律,中西部地区目前大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东部地区处于拐点附近。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优消费率均值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优消费率论文参考文献
[1].赵鑫铖.我国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
[2].张利军,赵鑫铖.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3].赵鑫铖,李娅.经济动态效率与我国最优消费率:1992~2013[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
[4].林艳玉.我国中上等收入阶段最优消费率测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张文良,李林汉.基于消费率与投资率计量关系的最优投资率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6
[6].赵鑫铖.最优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J].经济论坛.2014
[7].毛中根,孙豪,黄容.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
[8].孙豪.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9].蒋安然.进口和我国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
[10].蒋安然.进口和中国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