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关怀论文_潘柳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俗关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世俗,底层,文昌,小说,衍文,诗体,红楼梦。

世俗关怀论文文献综述

潘柳园[1](2018)在《论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坤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家。世俗关怀可以说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但这种世俗关怀在其小说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小我”到“大我”、狭小到阔大的演进历程。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试图对徐坤小说世俗关怀特点的形成和流变进行梳理,挖掘其不同阶段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世俗关怀元素,概括出其小说中世俗关怀的主要体现和形成过程,以期为徐坤小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诠释和研究视角。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探讨社群关怀视角下的知识分子存在状态还原。通过从现实层面还原知识分子群体的“失语”状态和从精神层面揭示知识分子的“流亡”状态,徐坤对共有社群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及真挚的关怀,世俗关怀由此得到初步体现。第二章主要分析徐坤小说中两性关怀视角下的女性生存困境关注。徐坤首先站在激烈的女权主义立场上和男权展开正面交锋,从对男性“他者”的批判解构中表达作者对女性被动处境的深切关怀;继而在认识女权主义的虚无倾向后理性审视“娜拉回归”现象,从女性“自我”出发探讨商业社会语境下女性困境的产生根源并传达对女性的自我同情;最后在“丈夫出走”现象中明白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男性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期待两性和谐的基础上对男性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宽容。第叁章论述徐坤小说的平民姿态下的世间万象呈现及大众关怀。本章把徐坤鲜少为人关注的贴近普通人生存状态、描摹世态人情的现实主义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在更为全面的视野中进一步探索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作者既对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中普通民众的生活际遇传递出一种人间温情和世俗关怀,也在积极主动介入世俗生活现场时,以否定和怀疑的态度进行商业社会语境下的时弊针砭和国民批判,更在宏伟的现实主义叙事中传达出对中国当下芸芸众生最为普遍的关爱,建构起其直面现实又超然于现实的世俗关怀“异托邦”。最后,文章结语部分在进一步概括徐坤小说中世俗关怀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徐坤小说世俗关怀书写的意义和局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严红兰,赖大仁[2](2015)在《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的“张力”关系——关于文学“人文精神”讨论的人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浩文[3](2014)在《张爱玲的世俗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张爱玲孤傲不可接近的人是读不懂张爱玲的。仰视的鹤姿从来属于五四一代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张爱玲跟他们是绝缘的。张爱玲没有鲁迅高高在上的咄咄逼人,她以低姿态看待众生,虽然冷僻却是亲切平和许多。"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以一个世俗人的眼光看待世俗人,她看穿薄薄文明面纱后人欲念的本性,只是凄清地哀叹一声,然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地原宥了这一切。张爱玲小说中的"肉体"概念(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期刊2014年01期)

彭继媛[4](2012)在《从世俗关怀的角度审视民国旧体诗话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晚清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心从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文转向了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戏剧,批评家把小说的地位提高到了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于一体的高度。时至民国"五四"时期,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曲、小说等俗文学文体,尤其受到了"五四"新文学革命发起者们的高度重视,如胡适认为元曲是"第一(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2年04期)

朱杰人[5](2011)在《世俗化的朱子:朱子学术的世俗关怀及其时代(当时代和现时代)意义——以“礼”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大着《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说:"在一般哲学史或理学史的论述中,我们通常只看到关于心、性、理、气等等观念的分析与解说。至于道学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则哲学家往往置之不论,即使在涉及他们的生平时也是如此。"他指出,这一现象带来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即儒学进入南宋以后便转而内向了,即儒学的重点在"内圣"而不是在"外王"。但是,余先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以朱熹和(本文来源于《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01)

陈夫龙[6](2010)在《启蒙立场,世俗关怀——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世纪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不断分化与重新整合,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弱势群体"、"叁农"、"农民工"、"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在文学创作(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0年09期)

刘波[7](2010)在《天国的世俗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拓荒对托马斯·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然而试图在少有前人足迹的情况下,对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作较为全面的解析,自知实属蚍蜉撼树。因此,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展开研究,有的放矢,这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中世纪神学大师的经济伦理思想。于是在导师的帮助下,我最终选定用“天国的世俗关怀”这一主题思想来贯穿全论文。力图分析“天国”(既是上帝的意指也是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经济思想的渊源)对世俗(中世纪经济伦理思想指导下的生活)关怀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启迪。整篇论文的框架紧紧围绕着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经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借助神学大师阿奎那的视域来看待宗教的典范德性和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对世俗的关怀与影响。我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宗教与古希腊渊源。从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经典理论的架构中找出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渊源。二、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分析了阿奎那关于“月上天国”的典范德性与经济管理观,以及在天国典范下的“月下世俗”的人类德性与经济中道观。叁、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分析。阿奎那用哲学的至善观、幸福论、法的思想和价值观全面深入剖析了“天国”与“世俗”两对范畴的关联。同时,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意指也一目了然:虚幻的“天国”是世俗基督教徒的精神支柱和世俗权力范围的依据,阿奎那用神学的形式约定了教权与王权的之间的和谐分权,权责分明。也就是说,阿奎那关注世俗经济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与强化基督教神权。四、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下价值启示。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在各自的传统中都或早或晚地意识到了这位“天使博士”的可敬。他的经济理论体系的构想是一种信仰,一个权威,一条戒律,规范了整个西方文明和谐的秩序。从理论的借鉴价值来说,“至善”的目标设立与可能性分析,可以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伦理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从实践价值的启示来看,它也可以为当下国内存在的经济伦理问题提供有益的解决思路。天国的脚是长在世俗世界的,并且世俗世界的头非安在天国神界不可,否则,人类宗教信仰的价值将荡然无存。阿奎那经济伦理思想正是成功践行了这一宗教伦理价值观,为中世纪的世俗生活构建了较为稳定与平和的秩序。(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陈宁[8](2007)在《精英意识和世俗关怀之间的焦虑与困顿——由新写实小说看文学在新时期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潮流,这一类小说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还原生存本相,采用"零度"叙事,消解权力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原则的规定,具有反英雄、反崇高的色彩,呈现出一定的通俗性特征。文章力求通过新写实小说从世俗人生入手,表达对精英意识的对抗、留恋与生存的焦虑以及在精英与世俗之间徘徊的困顿,着重探讨新时期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学转型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陈立强[9](2007)在《电视讲坛节目的世俗关怀及传播学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央视的《百家讲坛》与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等讲坛节目的强大传播效应,引发中国内地又一轮的电视克隆与效仿之风,诸多的电视频道已经或正在着手准备类似节目的开办,如央视二套的《经济大讲(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07年07期)

梁中杰[10](2007)在《文昌文化与传统精神及世俗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其长期的流布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它的主要内容即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存意志是非常一致的,再加之其传播方式亦易于一般民众接受,因此,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显露出了它无法解脱的困境和弊端,看清并承认这种现实,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一面,而恢复和弘扬像文昌文化这样富有世俗精神关怀的文化,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世俗关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俗关怀论文参考文献

[1].潘柳园.论徐坤小说的世俗关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严红兰,赖大仁.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的“张力”关系——关于文学“人文精神”讨论的人学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5

[3].李浩文.张爱玲的世俗关怀[J].中国研究生.2014

[4].彭继媛.从世俗关怀的角度审视民国旧体诗话的现代性[J].新文学评论.2012

[5].朱杰人.世俗化的朱子:朱子学术的世俗关怀及其时代(当时代和现时代)意义——以“礼”学为例[C].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6].陈夫龙.启蒙立场,世俗关怀——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J].山东文学.2010

[7].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

[8].陈宁.精英意识和世俗关怀之间的焦虑与困顿——由新写实小说看文学在新时期的转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

[9].陈立强.电视讲坛节目的世俗关怀及传播学审视[J].新闻知识.2007

[10].梁中杰.文昌文化与传统精神及世俗关怀[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泛系网联之叁幸福的梯层尘世幸福与永生之福的比较教权与王权的渊源教皇与国王的权力都...法律的种类及原则人法:从自然法推理...《福》、《寿》缠枝纹靠垫(张爱丹设计)

标签:;  ;  ;  ;  ;  ;  ;  

世俗关怀论文_潘柳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