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良反应,药物,病原菌,药品,多巴胺,造影,注射液。
反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窦芳,陈钰,张伟,胡冬梅,杨志福[1](2019)在《2015—2018年西京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西京医院2015—2018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分级、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剂量频次、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46~60岁(55例,35.71%);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42例,92.21%);注射用顺铂(28例,18.18%)、注射用奥沙利铂(21例,13.64%)和注射用奈达铂(12例,7.79%)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消化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72例,46.75%)。结论收集整理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纳总结其特点规律,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2期)
景文展,马秋月,刘珏,徐洲阳,万时雨[2](2019)在《多巴胺用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多巴胺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巴胺、安全性、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副反应和副作用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多个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共68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78个使用多巴胺的研究组。多巴胺临床使用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95%CI:9.2%~25.1%),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组织损伤或坏死(19.5%,95%CI:12.6%~26.4%),其次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95%CI:3.6%~11.0%)。成人、小儿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1%,成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小儿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组织损伤或坏死(25.3%,95%CI:13.0%~37.6%)。高剂量组(>10μg·kg?1·min?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16.0%(95%CI:4.8%~27.3%)。不同剂型中,多巴胺粉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5%CI:0.6%~5.1%)低于多巴胺水针(16.9%,95%CI:7.8%~26.0%)。结论多巴胺注射液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多,临床使用中应密切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3期)
周婧,应淑颖,茹仁萍[3](2019)在《特利加压素致皮肤坏死的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致皮肤坏死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危险因素等,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特利加压素所致的皮肤坏死,并检索相关文献,对报道的案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特利加压素引起的皮肤坏死以男性为主(76.67%),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73.33%),不良反应高发时间为用药前5 d(83.33%),以躯干、四肢多见。低血容量、肥胖、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合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可能为特利加压素引起皮肤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使用中应重视特利加压素引起皮肤坏死的不良反应,应用过程要密切关注,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3期)
刘宏明,吴奇华,王建[4](2019)在《Pareto分析法用于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分析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碘造影剂(ICM)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规律,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至2018年通过网络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ICM ADR 166例,采用Pareto分析法分析患者年龄及性别、造影目的、造影剂类型、ADR报告类型、ADR累及器官/系统及转归情况等。结果患者年龄41岁以上(76. 50%),造影目的为用于增强CT(61. 45%),使用碘佛醇注射液(58. 43%),ADR类型为已知一般(74. 70%),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78. 31%),发生ADR后好转(75. 30%)等为A类(主要)因素。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中成药碘造影剂的ADR和规律,应用时加强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4期)
宋和娣,丁燕,崔爱瑛[5](2019)在《卡前列素氨丁叁醇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促进卡前列素氨丁叁醇注射液在临床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报的105份卡前列素氨丁叁醇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05例ADR中,一般ADR 95例(90. 48%),新的ADR 5例(4. 76%),严重ADR 5例(4. 76%); ADR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闷、心率失常、呼吸困难、寒战、发热、腹泻、恶心、呕吐、血压异常、头痛等,以腹泻居多(48例,45. 71%);高龄(> 30岁,41例,39. 05%),肥胖(> 70 kg,68例,64. 76%),顺产(62例,59. 05%),肌肉注射给药(62例,59. 05%)产妇ADR发生率较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均为ADR高危因素。结论高龄(> 30岁)、肥胖(> 70 kg)、顺产及肌肉注射给药为卡前列素氨丁叁醇注射液ADR的高危因素,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4期)
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6](2019)在《NBO理论用于过渡态分析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演示——以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态理论是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解释。针对经典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结合笔者科研经验,借助高斯Gaussian量子化学软件对该反应机理进行理论模拟,获得过渡态结构,分析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结构信息;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 7.0程序对反应路径上的每一个点进行自然共振理论(NRT)分析,获得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轨道相互作用模式和键级变化趋势线,使整个反应过程可视化。并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同步演示。本文是对教材中的过渡态理论知识点的扩展补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拓科学视野。(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刘春玲,王小红,刘春艳,张珍,张蓉[7](2019)在《61例抗结核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抗结核类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方法基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报的国家ADR监测系统的61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数量、累及器官与系统、ADR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1例中,中老年(36至65岁,37例/61例)患者居多,其次为青年患者(21至35岁,12例/61例),20岁以下患者为少数(5例/61例)。在61例抗结核类药物的ADR报告中,皮肤过敏反应(50.82%,31例/61例)最多,其次为全身性反应(19.67%,12例/61例),第叁为中枢系统反应(13.11%,8例/61例)。结论在抗结核类药品中,尤其以利福平的过敏反应为突出,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孙飞[8](2019)在《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9年2月安阳安钢总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70例进行研究,根据术后有无感染分为观察组(有感染,n=30例)与对照组(无感染,n=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总结观察组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组机体炎症反应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共计分离病原菌菌株30株,革兰阴性菌9株、革兰阳性菌21株;观察组在血清白介素(IL)-1、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相比未感染患者而言,存在明显的机体炎症反应因子升高趋势,临床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谢小青[9](2019)在《2016—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往往给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额外的负担。及时分析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对于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调查2016—2018年间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共有2016人次接受各种类型的输血治疗。总结分析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江皓波,劳美铃,马明远[10](2019)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炎症反应和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炎症反应和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8月恢复自主循环后收治入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48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复苏时间(CPR-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II)的相关性,比较血流动力学不同状态、不同预后间患者炎性因子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炎性因子和fT3的相关性。结果 48例心肺复苏后患者fT3均低于正常值,CRP、IL-6、IL-8、TNF-α均高于正常值(P<0.05)。fT3水平与CPR-T、APACHE II呈负相关,CRP、IL-6、IL-8、TNF-α和CPR-T、APACHE II呈正相关(P<0.05),fT4、TSH水平与CPR-T、APACHE II无相关性(P>0.05)。血流动力学稳定组fT3水平高于维持组,而CRP、IL-6、IL-8、TNF-α、CPR-T及APACHE II小于维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fT3低于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P<0.05),CRP、IL-6、IL-8、TNF-α水平高于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P<0.05),3组fT4、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CRP、IL-6、IL-8、TNF-α、fT3和预后有良好相关性(P<0.05)。心肺复苏患者CRP、IL-6、IL-8、TNF-α和ft3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伴明显的炎症反应及fT3水平降低,监测此类指标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反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多巴胺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巴胺、安全性、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副反应和副作用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多个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共68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78个使用多巴胺的研究组。多巴胺临床使用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95%CI:9.2%~25.1%),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组织损伤或坏死(19.5%,95%CI:12.6%~26.4%),其次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95%CI:3.6%~11.0%)。成人、小儿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1%,成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心律失常(15.7%,95%CI:7.4%~24.0%),小儿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组织损伤或坏死(25.3%,95%CI:13.0%~37.6%)。高剂量组(>10μg·kg?1·min?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16.0%(95%CI:4.8%~27.3%)。不同剂型中,多巴胺粉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5%CI:0.6%~5.1%)低于多巴胺水针(16.9%,95%CI:7.8%~26.0%)。结论多巴胺注射液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多,临床使用中应密切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窦芳,陈钰,张伟,胡冬梅,杨志福.2015—2018年西京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2].景文展,马秋月,刘珏,徐洲阳,万时雨.多巴胺用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3].周婧,应淑颖,茹仁萍.特利加压素致皮肤坏死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4].刘宏明,吴奇华,王建.Pareto分析法用于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分析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9
[5].宋和娣,丁燕,崔爱瑛.卡前列素氨丁叁醇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9
[6].焦银春,邓双,彭斌,陈述.NBO理论用于过渡态分析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演示——以双分子亲核取代(S_N2)反应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7].刘春玲,王小红,刘春艳,张珍,张蓉.61例抗结核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8].孙飞.口腔颌面部鳞癌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19
[9].谢小青.2016—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10].江皓波,劳美铃,马明远.心肺复苏后患者炎症反应和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