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介体论文_毛倩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平介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胰腺炎,水稻,病毒,白介素,唾液腺,细胞,转录。

水平介体论文文献综述

毛倩卓[1](2017)在《水稻瘤矮病毒经介体昆虫水平和垂直传播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引起的水稻瘤矮病在我国南方稻区一直处于持续流行态势,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RGDV由介体电光叶蝉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可以垂直传播。病害的流行与介体昆虫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论文对RGDV突破介体昆虫唾液腺屏障水平传播至植物以及经介体昆虫生殖系统垂直传播至子代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传播方式对田间病害流行的影响。持久性病毒在介体昆虫内侵染循环,最后到达唾液腺,跨过唾液腺细胞中的内腔质膜释放到唾液中。围成内腔的质膜作为病毒在虫体内的最后一道膜屏障,对于病毒的传播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电镜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 RGDV突破唾液腺释放屏障的过程,发现RGDV侵入电光叶蝉唾液腺后,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ns11可以形成纤维状结构,这一结构通过与质膜的主要组分肌动蛋白(actin)互作,一侧结合在质膜上,另一侧附着了病毒粒体,凹陷并形成小泡,以类似"胞吐"的方式介导病毒跨过质膜释放到唾液中。我们利用RNA干扰技术进一步验证Pns11纤维结构在病毒突破唾液腺释放屏障中的作用。通过微针注射针对Pns11基因的dsRNA抑制Pns11纤维结构在唾液腺中的形成,有效地减少了病毒向唾液腺内腔中的释放,并且降低了介体昆虫的传毒率。因此,病毒非结构蛋白Pns11可以在唾液腺细胞中形成纤维结构,是介导病毒跨过内腔质膜释放屏障的"交通工具"。这种病毒利用自身形成的内含体结构跨过内腔质膜的方式是虫传病毒突破唾液腺屏障的新模型。病毒随着唾液一起传播到植物,唾液作为病毒从昆虫进入植物的载体,对于病毒-介体昆虫-植物叁者之间的互作起着"桥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带毒和无毒电光叶蝉的水状唾液,利用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技术(Label-free technology)进行了测定,通过与电光叶蝉唾液腺转录组数据比对,共鉴定获得了 955个蛋白。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获得的蛋白中有209个为带毒昆虫的唾液所特有,有237个是无毒昆虫的唾液特有,其分子功能的类别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相关的条目中,这类酶可以帮助昆虫对抗植物因被取食而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影响着昆虫的取食。因此RGDV的侵染使介体电光叶蝉的唾液组分发生了变化,并且可能影响昆虫取食的效率。病毒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叫做垂直传播。病毒经介体昆虫的垂直传播对毒源的维持和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发现,RGDV从亲代到子代昆虫的垂直传播效率高达80%以上,但是带毒雌虫卵巢的侵染率仅有25%左右。本研究首先通过带毒和无毒昆虫的交配实验,发现带毒雌虫与带毒雄虫(V♀×V♂)交配后的子代昆虫带毒率约为81%,无毒雌虫与带毒雄虫(N♀×V♂)交配后的子代昆虫带毒率约为73%,而带毒雌虫与无毒雄虫(V♀×N♂)交配的子代昆虫带毒率仅为22%,因此RGDV可以经父本进行垂直传播,并且这种垂直传播方式非常高效且处于主导地位。利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研究了 RGDV经父本进行垂直传播的路径。我们发现,RGDV附着在电光叶蝉精子的头部,被精子携带通过交配进入雌虫,在产卵时随精子通过授精作用进入卵中传递至子代。体外孵育实验发现,RGDV的主要外壳蛋白P8可以特异结合在精子头部。通过GST pull-down钓取与P8互作的精子蛋白,获得了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候选受体。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和pull-down实验,明确了 P8与HSPG的结构功能域III存在互作。免疫荧光标记结果显示,HSPG分布在精子头部的质膜上,病毒粒体结合在HSPG上。利用HSPG抗体孵育精子后可以体外阻断病毒与精子的结合。因此,RGDV通过外壳蛋白P8与电光叶蝉精子头部质膜的HSPG蛋白互作,介导精子携带病毒通过交配传至子代。生物学实验发现,RGDV的侵染会显着缩短电光叶蝉雌性成虫的寿命,但对雄性成虫的寿命和交配能力不造成显着影响。无毒雌虫与带毒雄虫交配(N♀×V♂)产下的卵,其孵化率和形态与无毒虫间交配(N♀×N♂)产下的卵接近,明显优于带毒雌虫与无毒雄虫交配所产的卵。因此推测RGDV更适合于在雄虫中存在,RGDV经雄虫垂直传播对种群的不利影响较小。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电光叶蝉是田间的主要介体昆虫,其带毒率与田间发病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且雄虫的带毒率显着高于雌虫。越冬期田间缺少寄主植物,越冬代昆虫的带毒率直接影响着次年水稻种植期的叶蝉带毒率和田间发病程度,因此病毒在电光叶蝉中的垂直传播对毒源维持和病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论文明确了 RGDV在电光叶蝉中突破唾液腺释放屏障进行水平传播的机制,分析了 RGDV侵染对介体昆虫唾液蛋白造成的变化,发现了 RGDV在电光叶蝉中以雄虫交配为主雌虫经卵为辅的一种奇特的垂直传播方式,并揭示了病毒主要外壳蛋白P8与精子质膜受体HSPG互作介导精子携带病毒传递至子代的机制,初步探讨了这一垂直传播方式对电光叶蝉种群和病害流行的影响,为探索水稻病害的流行规律和进行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5-01)

吴维,江朝阳,韩玉,陈红燕,贾东升[2](2016)在《通过RNA-Seq解析南方水稻矮缩病毒侵染介体昆虫培养细胞后不同时间的转录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由介体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其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为了研究SRBSDV侵染介体昆虫后,介体响应病毒侵染以及SRBSDV的复制增殖机理,我们根据病毒侵染不同阶段利用Illumina平台测定了SRBSDV在白背飞虱培养细胞中初侵染(2 h)、复制增殖(48 h)、以及病毒完全侵染时(120h)的转录组。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组装后共得到70 712条Unigene序列,通过GO聚类和KEGG 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与生物代谢相关的基因最多。在对四组样品进行差异分析后,共得到1485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病毒侵染后2,48,120h的上调表达基因分别为306、323和359个,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428、370和486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聚类分析后结果表明:介体昆虫培养细胞对SRBSDV侵染不同时间的响应存在差异,在病毒通过内吞侵入时,会导致培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此时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相关通路,如细胞连接、膜相关蛋白、吞噬等;在病毒大量复制时,其需要借助细胞内各种原料,导致与代谢相关通路基因大量上调;当病毒在细胞内大量积累时,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此时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通路基因大量上调表达,且免疫通路相关基因在病毒侵染后期表达最高,初侵染时次之,病毒在单个细胞中复制时最低,表明病毒侵染不同时期的介体培养细胞对病毒亲和性存在差异,病毒初侵染引起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要高于在单个细胞中复制时的差异表达,且SRBSDV的侵染对白背飞虱培养细胞是有害的,病毒的大量积累会导致细胞死亡。(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陈光辉,曾今诚,刘伟,王小梅,张俊爱[3](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单纯疱疹病毒侵入介体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单纯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8例SLE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可溶性HVEM和IL-17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清可溶性HVEM水平为(168.5±106.7)μg/L,健康者血清可溶性HVEM为(42.9±11.8)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IL-17水平为(295.5±151.7)pg/mL,健康者血清IL-17水平为(229.3±97.1)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可溶性HVEM水平与L-17水平呈正相关(r=0.433,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可溶性HVEM可能是SLE的一种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血清HVEM对SLE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2年13期)

庄智伟,鲍逸民,杨永青[4](2010)在《AP患者的炎性介体(IL-6和IL-8)和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114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IL-6、IL-8和血脂分析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EIA测定了114例AP患者的血清IL-6和IL-8水平,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SAP)46例,中轻型急性胰腺炎(MAP)68例;生化法测定了114例AP患者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与治疗前后和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114例AP患者其中46例SAP患者和68例MAP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较之60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SAP和MAP患者(7~10)d治疗后,IL-6和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高(P<0.01)。血脂分析表明,114例AP患者中血脂4项水平治疗前较60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0.01),经(7~10)d治疗后,46例SAP患者的血脂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高(P<0.05~0.01);而68例MAP患者的血脂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AP患者中血清IL-6、IL-8水平和血脂分析不仅是急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而且是治疗前后随访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放射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水平介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由介体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其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为了研究SRBSDV侵染介体昆虫后,介体响应病毒侵染以及SRBSDV的复制增殖机理,我们根据病毒侵染不同阶段利用Illumina平台测定了SRBSDV在白背飞虱培养细胞中初侵染(2 h)、复制增殖(48 h)、以及病毒完全侵染时(120h)的转录组。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组装后共得到70 712条Unigene序列,通过GO聚类和KEGG 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与生物代谢相关的基因最多。在对四组样品进行差异分析后,共得到1485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病毒侵染后2,48,120h的上调表达基因分别为306、323和359个,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428、370和486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聚类分析后结果表明:介体昆虫培养细胞对SRBSDV侵染不同时间的响应存在差异,在病毒通过内吞侵入时,会导致培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此时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相关通路,如细胞连接、膜相关蛋白、吞噬等;在病毒大量复制时,其需要借助细胞内各种原料,导致与代谢相关通路基因大量上调;当病毒在细胞内大量积累时,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此时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通路基因大量上调表达,且免疫通路相关基因在病毒侵染后期表达最高,初侵染时次之,病毒在单个细胞中复制时最低,表明病毒侵染不同时期的介体培养细胞对病毒亲和性存在差异,病毒初侵染引起免疫通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要高于在单个细胞中复制时的差异表达,且SRBSDV的侵染对白背飞虱培养细胞是有害的,病毒的大量积累会导致细胞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平介体论文参考文献

[1].毛倩卓.水稻瘤矮病毒经介体昆虫水平和垂直传播的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吴维,江朝阳,韩玉,陈红燕,贾东升.通过RNA-Seq解析南方水稻矮缩病毒侵染介体昆虫培养细胞后不同时间的转录水平变化[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3].陈光辉,曾今诚,刘伟,王小梅,张俊爱.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单纯疱疹病毒侵入介体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2

[4].庄智伟,鲍逸民,杨永青.AP患者的炎性介体(IL-6和IL-8)和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

论文知识图

来斌的外泌体miR-21促进PDAC细胞迁...业绩采风淄博市中心医院(6)1尿酸转运蛋白在肾近曲小管的分布与功能...马关坝脚铅矿区矿体平面图医学教育与科技医学科研工作(1)医学教育与科技医学科研工作(2)

标签:;  ;  ;  ;  ;  ;  ;  

水平介体论文_毛倩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