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构造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须家河组,古地貌,印模法,斜坡
古构造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文雯[1](2018)在《古构造恢复对安岳须家河组气藏控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岩性致密,生产资料显示气藏储层段与构造、裂缝关系密切,古地貌对裂缝、储层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恢复该地区古地貌并研究古地貌对气藏的控制作用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本论文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等,最终选用印模法恢复了须家河组古地貌。研究表明,古地貌地形较高的斜坡带是勘探的有利区域,储层物性好、气井产量大,坳陷区是不太理想的区域。(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期刊2018-11-14)
吴志远,杨德芳,马丽红[2](2018)在《大宁—吉县地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罗盘测试节理分布特征,利用赤平投影方法对大宁—吉县地区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大宁—吉县地区主要经历了燕山、喜山两期古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在研究区内最发育,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平均产状为127∠13°,最小主应力轴产状为35∠8°。喜山期应力场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最大主应力轴平均方位为43∠8°,最小主应力轴产状为131∠7°。研究区内的背斜和向斜轴向主要为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本文来源于《华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尹帅,赵威,范子宜[3](2017)在《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构造恢复及其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构造的高点通常是致密气长期运移和聚集的有利低势区,古构造恢复对致密砂岩气勘探尤为重要。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丰富的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对该地区在燕山早期(J_1—J_2)、燕山晚期(J_3—K_1)及喜马拉雅中期(E—N)等3个关键构造演化期的古构造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自晚叁迭世以来,本区表现为整体隆升剥蚀,强剥蚀区沿着NE—SW方向展布。燕山运动期间古隆起具有继承性,晚二迭世地层挤压变形强烈,古构造表现出"多隆多坳"特征;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出现"夷平化"现象,逐渐接近现今构造特征,部分古隆起逐渐变得宽缓,构造形态表现为"背斜宽缓,向斜紧闭"。将喜马拉雅运动中期的古构造单元划分为相对隆起带、相对斜坡带及相对坳陷带。相对隆起带是下一步该区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7年06期)
石好果[4](2017)在《准中1区块古构造恢复及其演化对油气成藏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7年04期)
魏民生[5](2017)在《川西坳陷东坡古构造恢复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中段东坡属于川西坳陷东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叁维地震勘探区块,是四川盆地内部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正确认识川西坳陷东坡古构造形态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对于指导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根据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研究区气藏的成藏期次和时间。通过对钻井、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处理,利用声波时差法恢复东坡地区喜山期剥蚀厚度,应用2DMove软件编制构造发育史剖面,并采用等厚图法恢复沙溪庙组JS11、JS14、JS23、JS24-1、JS31-2、JS33-1、JS33-2和JS33-3等8个砂组成藏期古构造面,分析沙溪庙组构造演化及对天然气运移、聚集和调整的控制作用。自印支晚幕以来地层持续埋深,地层沉降控制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须五段烃源岩于145Ma达到生烃门限开始生烃,105Ma左右进入生烃高峰期,受喜山运动影响在72Ma生烃停滞。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成果揭示,研究区有叁期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为141~128Ma左右,油气可能已经被破坏;第二期成藏时间为105~88Ma;第叁期成藏时间为83~68Ma。成藏关键时刻在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105~72Ma。川西坳陷经历了安县运动、印支晚幕运动、多期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成藏期燕山运动产生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形成南北向构造带的雏形,沉降响应上孝泉-丰谷地区表现为快速沉降,知新场-石泉场地区形成一些断层遮挡构造,在地层中发育一些“Y”字型断层,形成断背构造圈闭。燕山早期发育的F1-1、F2、F3、F4、F8等主要烃源断层对天然气从下部须家河组运移到上部沙溪庙组起到良好通道作用。喜山运动在东坡地区的剥蚀厚度普遍在1000m以上,沿南北向构造呈现南高北低特征。知新场靠近断裂带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接近1500m,中江-回龙地区剥蚀厚度相对较小,高庙地区剥蚀量大于丰谷地区,研究区从西向东剥蚀厚度表现减小的特征。研究区成藏动力主要为地层压力,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决定了成藏动力的演化过程。东坡地区在燕山期经历了叁期幕式排烃过程,地层压力演化表现为早期高压、中晚期逐渐脱气泄压至常压。喜山期,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和构造挤压应力传导产生异常高压,传递性高压控制喜山期成藏动力,气体在地层压力下向构造高点聚集。成藏期东坡地区的构造高部位主要有合兴场背斜、丰谷背斜和中江-回龙背斜,这些在成藏期就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古构造脊控制了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的局部分布,油气由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逐渐收敛,在构造高点聚集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构造-岩性气藏。喜山期研究区构造反转,南部地区剧烈隆起,沿南北向构造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地层抬升和构造形态的改变调整了原有气藏的分布。(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3-01)
张询,雷卞军,张喜,朱亚军,罗川又[6](2016)在《苏里格东区南部中石炭世古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马五_(1-4)储层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地层对比、沉积对比工作,采用"印模法"反演苏里格气田东区南部中石炭世古地貌、古构造特征,并研究其与马五_(1-4)储层的关系。研究区的中石炭世古构造形态是加里东期相对稳定构造活动的最终形态,能够表征其在加里东期构造演变的趋势,研究发现古构造演变对区内马五_(1-4)地层的保存具有建设作用,而残存下来的地层是形成有效储层的物质基础;中石炭世古构造、古地貌因素与区内马五_(1-4)的地层保存和岩溶作用息息相关,其空间构型对马五_(1-4)储层优劣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向性。(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6年05期)
郭颖,汤良杰,倪金龙[7](2016)在《碎屑岩地层压实规律及其在古构造恢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碎屑岩地层压实作用在不同地质背景和不同盆地演化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研究者为推动碎屑岩压实规律定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因素、压实规律表征方法、正常压实曲线构建方案、利用地层压实规律反演盆地古构造特征和误差定量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探讨。结果表明:碎屑岩地层压实规律研究及其在古构造恢复方面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选取适宜的地层压实规律表征方法和误差评价方法是碎屑岩地层压实规律研究和应用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6年04期)
张敏,丁文龙,尹帅[8](2016)在《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迭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迭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迭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叁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1期)
李超,张立强,张立宽,王朋,胡才志[9](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古构造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叁迭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4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叁迭纪以来4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8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叁迭纪末延长组地层剥蚀厚度为345~465 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150~220 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厚度为160~250 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980~1 280 m。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叁迭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6年02期)
袁才,张忠涛,刘杰,张文珠,徐徽[10](2016)在《叁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用的古构造图的制作方法为"厚度图法"和"断层平移法",这两种方法对断控圈闭为主的古构造恢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定量化的研究古构造生长发育情况。本论文首次将叁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叁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在应用时,避免了厚度异常现象,实现了去压实恢复,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古构造情况。该技术在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A"构造的应用,达到了定量分析古构造发育的效果,并且认识到了A构造在关键时期T32时期古构造幅度较小,后期构造幅度增大是A构造充满度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6年01期)
古构造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罗盘测试节理分布特征,利用赤平投影方法对大宁—吉县地区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大宁—吉县地区主要经历了燕山、喜山两期古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在研究区内最发育,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平均产状为127∠13°,最小主应力轴产状为35∠8°。喜山期应力场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最大主应力轴平均方位为43∠8°,最小主应力轴产状为131∠7°。研究区内的背斜和向斜轴向主要为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构造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文雯.古构造恢复对安岳须家河组气藏控制作用研究[C].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2018
[2].吴志远,杨德芳,马丽红.大宁—吉县地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
[3].尹帅,赵威,范子宜.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构造恢复及其油气意义[J].岩性油气藏.2017
[4].石好果.准中1区块古构造恢复及其演化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断块油气田.2017
[5].魏民生.川西坳陷东坡古构造恢复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长江大学.2017
[6].张询,雷卞军,张喜,朱亚军,罗川又.苏里格东区南部中石炭世古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马五_(1-4)储层的控制作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6
[7].郭颖,汤良杰,倪金龙.碎屑岩地层压实规律及其在古构造恢复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6
[8].张敏,丁文龙,尹帅.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迭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9].李超,张立强,张立宽,王朋,胡才志.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古构造恢复[J].岩性油气藏.2016
[10].袁才,张忠涛,刘杰,张文珠,徐徽.叁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