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施肥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度,红壤,养分,肥料,土壤,氮素,有机质。
不同施肥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1](2019)在《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典型红壤水稻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形态土壤氮素迁移特征,为红壤水稻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始于1981年的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SM),测定并分析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基本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层次下降特征不同。其中有效态氮,如AN、NO_3~--N、NH_4~+-N、DON和SMBN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且20—60 cm土层含量较0—20 cm明显降低;而TN在表层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60 cm各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其中NPKSM处理显着提高各形态氮素含量,其次为NPKS和NPK处理。相同处理下,TN在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但在0—60 cm土层TN含量均表现为NPKSM>NPKS>NPK>CK。各处理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幅度显着,其中,20—40 cm土层AN含量相比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2%(CK)、50%(NPK)、44%(NPKS)、44%(NPKSM)。各处理不同土层NO_3~--N和NH_4~+-N含量均以NPKSM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40—60 cm土层中NO_3~--N和NH_4~+-N与0—10 cm土层相比,NH_4~+-N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51%(CK)、48%(NPK)、54%(NPKS)、36%(NPKSM),且NO_3~--N和NH_4~+-N均以NPKS处理下降幅度最大,NPKSM处理最小。各处理DON含量在0—20 cm土层差异显着,且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K和NPK处理40—60 cm土层的DON含量较20—40 cm略有增加,但NPKS和NPKSM处理则显着降低。各处理SMBN在10—20 cm土层差异最大,表现为NPKSM>NPKS>NPK>CK。相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占TN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0—20 cm土层各比例变化较明显;整体上NPKS与NPKSM处理的SMBN占TN比例较高,为2%—4%。耕层土壤(0—20 cm)的TN、AN、NO_3~--N、DON和SMBN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TN、DON、AN与SMBN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施肥处理(NPK、NPKS、NPKSM)较不施肥处理(CK)可显着提高早、晚稻稻谷、稻草产量和总生物量及其相应的氮吸收量,其中以NPKSM处理最高;但NPKSM处理的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耕层(0—20 cm),且各形态氮素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更好改善红壤区各土层氮素的供应情况;同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及其氮吸收量,但也增加了其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杨亚东,宋润科,赵杰,王培欣,许晓玲[2](2018)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在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湖南省宁乡县长达30 a定位试验水稻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以amoA基因为靶标,研究了4种施肥制度[不施肥(CK)、化肥(CF)、70%化肥+30%有机肥(CFM_1)和40%化肥+60%有机肥(CFM_2)]水稻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分别为3.09×10~7~8.37×10~7和1.04×10~7~7.03×10~7copies·g~(-1)干土.施肥显着提高了AOA和AOB数量,但处理CFM_2中AOB数量与CK差异不显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强于AOA,处理CFM_1中AOA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AOB群落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均显着高于CK.奇古菌门和泉古菌门是AOA群落的优势门类群,占AOA amoA基因总序列的83.4%;亚硝化螺菌属、environmental_samples_norank、Bacteria_unclassified和Nitrosomonadales_unclassified是AOB群落的优势属类群,占AOB amoA基因总序列的97.8%.维恩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的影响强于AOA,但对各处理共有AOA和AOB amoA基因序列条数的影响均较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AOB群落结构差异强于AOA,且所有土壤理化性质均与AOA和AOB群落结构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综上可知:有机肥配施比例显着改变了AOA和AOB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配施30%有机肥时,AOA群落的Shannon指数最高,AOB群落数量、ACE和Chao1指数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农业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机制及其在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聪平[3](2017)在《云南红壤不同施肥制度有机质演变特征与持续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施肥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农业措施之一。本文意在查明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探讨不同施肥下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演变特征,探明有机质演变方向和速度,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土壤有机质变化与产量效应的关系,提出红壤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依托云南曲靖旱地红壤玉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78-2015),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工作。试验设10种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肥配施有机肥(NM)、氮磷配施有机肥(NPM)5个处理,1990年起通过裂区增设氮肥磷肥加钾肥(NP+K)、氮肥有机肥加钾肥(NM+K)、氮肥磷肥有机肥加钾肥(NPM+K)、氮肥有机肥加磷肥(NM+P)、氮肥加有机肥磷肥(N+MP)5个处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阐明了长期不同施肥下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的演变规律。旱地红壤长期试验施用不同肥料38年后,不施肥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缓慢下降趋势;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处理能够维持或缓慢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含量略高于长期不施肥的处理,且作物增产幅度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有效提高土体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化肥单施或配施。2.阐明了长期不同施肥下旱地红壤土壤总有机碳对有机碳投入的响应关系。旱地红壤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着渐进相关关系。维持初始SOC水平的最小累积碳投入量Cmin为9.8 t/hm~2。土壤固碳效率随碳投入量增加而变化,且当有机碳随碳投入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固碳效率比低于低有机碳水平阶段。3.分析了旱地红壤长期不同施肥下土体剖面有机碳变化特征。不同施肥措施能显着改变0-100 cm土体有机碳储量。旱地红壤长期不同施肥下,0-100㎝土壤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呈现0-20㎝含量最高,后随深度逐渐下降。长期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显着提高土壤0-100 cm土体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单一施肥或两种化肥配施,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红壤培肥的较优管理措施。4.探明了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和粮食产量的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呈极显着相关(P<0.001)。同时,旱地红壤在土壤有机质未达到阈值前,土壤有机质与玉米年产量呈显着线性关系。云南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点土壤有机质仍未达到阈值,需继续培肥地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王腾飞[4](2017)在《一半化肥一半有机肥 配施效果最优》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生产不用化肥行不行?有机肥到底能不能替代化肥?又该如何替代?施肥怎样科学配比既能实现高产优质又能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压力?这些业界长期以来探求的热点话题,日前在山东德州举办的化肥减施增效长期试验与新型肥料示范现场会上,找到了科学的论断和答案。(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7-06-08)
刘向东[5](2017)在《不同施肥制度对河套灌区氮素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氮肥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了氮的损失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也破坏了环境使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氮肥的合理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内蒙古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进行大田施肥试验来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追施叁次普通尿素处理玉米吸收氮为141.4kg/hm2,氮肥利用率为43.7%高于其它处理,氨挥发损失为13.5kg/hm2,N20排放损失1.8kg/hm2,气态氮损失为4.8%小于追施一次尿素、追施二次尿素,土壤淋溶水中氮素淋溶损失为29.4kg/hm2,小于缓控释氮肥、追施一次尿素、追施二次尿素和追施二次液态氮肥。追施叁次普通尿素土壤氮素残留量最低为106.8kg/hmm2。玉米产量显着高于缓控释氮肥、追施一次尿素和追施二次尿素(p<0.05)。2.追施二次液态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41.8%高于缓控释氮肥、追施一次尿素和追施二次尿素,气态氮素损失为4.9%高于缓控释氮肥的4.4%和追施叁次普通尿素的4.8%,土壤淋溶水淋溶氮量为31.4kg/hmm2,淋溶损失率低于追施叁次普通尿素但高于缓控释氮肥、追施一次尿素和追施二次尿素。玉米产量也显着高于缓控释氮肥、追施一次尿素和追施二次尿素(p<0.05),与追施叁次普通尿素的玉米产量不显着(p<0.05)。3.缓控释氮肥(35.8%)、追施一次尿素(38.1%)和追施二次尿素(37.5%)的氮肥利用率低于追施叁次普通尿素(43.7%)和追施二次液态氮肥(41.8%)。缓控释氮肥(42.6kg/hm2)、追施一次尿素(47.2kg/hmm2)和追施二次尿素(38.8kg/hm2)的淋溶水氮损失高于配方肥+追施叁次普通尿素(29.4kg/hm2)和配方肥+追施二次液态氮肥(15.7kg/hm2)的淋溶水氮损失,在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方面不具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温延臣[6](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潮土养分库容特征及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于2012-2016年,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26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开展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不同施肥制度潮土养分库容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连续26年后,等氮量、常量施肥(当地农民施肥水平)条件下,化肥、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不同施肥制度之间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均无显着性差异,证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化肥被有机肥替代50%的情况下,可获得与化肥相同的产量;长期加倍施用化肥或有机肥,未表现出明显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无论施用有机肥还是化肥均能显着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幅度为12%-18%,并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制度之间的上述指标无显着差异。2.不同施肥制度对潮土物理肥力的影响。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均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较化肥显着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土壤中>0.25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吸力下,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较化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土壤保水性能得到改善。3.不同施肥制度潮土碳库特征。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53%-136%、81%-189%和112%-158%,高量施用有机肥可进一步促进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高量施用化肥则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影响不显着。同时,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可提高土壤胡富比,改善土壤腐殖质的品质。4.不同施肥制度潮土氮库特征。等氮量施肥条件下,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显着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增加幅度为38%-60%,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显着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33%和60%。无论是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土壤有机氮组分以酸解态氮为主,占土壤全氮的74%-88%,其中酸解态氮中氨基酸氮、氨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受施肥影响较显着。5.不同施肥制度潮土磷库特征。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51%-147%、61%-174%、36%-218%和5-72倍。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显着增加了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而长期施用化肥处理则显着增加了土壤Ca8-P和Al-P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各组分土壤有机磷(活性、中等活性、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而长期施用化肥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而对其它有机磷组分影响不显着。6.不同施肥制度潮土钾库特征。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对土壤全钾和矿物钾含量无显着影响,高量有机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缓效钾含量,增加幅度为15%;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为81%,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7.不同施肥制度对潮土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显着增加土壤全量和有效锌、铜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8%-32%、17%-30%、27%-141%和268%-496%,并且增加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中铜和锌的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库进行补给,是增加籽粒微素含量、改善籽粒品质的有效措施。8.不同施肥制度的环境效应。(1)土壤氨挥发。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无论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均增加了土壤氨挥发量;无论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氨挥发量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量高于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说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减少氨挥发损失。(2)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无论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均增加了土壤氧化亚氮排放量;无论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高于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说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减少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损失。(3)土体硝态氮含量及其分布。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无论施用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均提高了土体硝态氮的含量;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土体硝态氮含量提高,硝酸盐淋失和环境风险加大;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土体硝态氮含量高于有机肥,说明化肥处理的硝酸盐环境风险高于有机肥。(4)土壤重金属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镉和有效铅含量,常量有机肥比常量化肥增加幅度分别为40%和27%,高量有机肥比高量化肥增效幅度分别达到60%和30%。常量施肥条件下,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肥土壤有效镉和有效铅含量与化肥处理没有显着性差异。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增加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中砷含量,常量有机肥比常量化肥小麦和玉米籽粒砷含量分别提高42%和65%,而高量有机肥比高量化肥小麦和玉米籽粒砷含量分别提高34%和75%,但绝对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2762-2012)。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肥处理的小麦和玉米籽粒砷含量与化肥处理的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王飞,秦方锦,吴丹亚,齐琳[7](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环境质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施肥制度的4年定位试验数据,研究源自规模养殖场猪粪便的有机肥、沼液肥对稻田耕层土壤pH,汞、镉、铬、铅、镍、砷、铜、锌含量的影响及产生的环境质量效应。结果显示:施用有机肥、沼液肥对土壤pH有调节作用,有机肥的调酸效果好于沼液肥,高量有机肥的调酸效果好于中量施用;施用有机肥、沼液肥对土壤镉、铬、砷、汞、铅、镍含量无明显影响,但铜、锌积累明显。施用有机肥、沼液肥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大于施用化肥;当有机肥年投入量为22500 kg/hm~2时,连续4年施用即可造成稻田土壤铜、锌污染;当有机肥投入量为11250 kg/hm~2或沼液肥年投入量为225000~450000kg/hm~2时,也能使稻田土壤处于污染的警戒范围。初步认为,11250 kg/hm~2有机肥、450000 kg/hm~2沼液肥可作为推荐施肥用量,但应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施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4期)
朱晨[8](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主要农作物土壤中AMF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AMF)可以与陆地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形成共生体,是土壤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功能微生物,但是对于施肥方式如何影响AMF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仍然尚未明确,所以研究清楚不同施肥制度对不同农田作物的AMF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在不同施肥制度下对东北地区的玉米作物以及江苏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小麦、水稻作物土壤中AMF群落结构的变化,并通过Mantel、RDA等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AMF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其中在东北黑土上进行的玉米试验包括4个处理:NK(N 165 kg/ha,P205 0 kg/ha,K20 75kg/ha),NPK(N165kg/ha,P2O5 60kg/ha,K 75kg/ha),NPKM(有机氮替代20%无机氮,N素总量与NK和NPK—致),M(有机氮替100%无机氮);在江苏地区的稻麦轮作体系中采用了五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而磷钾肥施用一致。其中小麦季五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为:NO(N 0 kg/ha),N50(N 50 kg/ha),N100(N 100 kg/ha),N200(N200kg/ha)和N300(N300kg/h);而水稻季采用了超级稻(S)和镇稻(Z)两个品种,并设置5个施氮水平,施氮水平为:NO(N0kg/ha),N90(N90kg/ha),N180(N 180 kg/ha),N270(N 270 kg/ha),N360(N 360 kg/h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东北黑土中不同施肥处理会对玉米根际AMF群落产生影响。但是不同施肥对于玉米根际AMF的α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对于玉米根际AMF的β多样性影响显著,玉米根际AMF的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其中对于玉米根际AMF影响最显着的因子是有机肥(r2=0.8608,p=0.002)的施用;氮肥(r2=0.6472,p=0.136)和磷肥(r2=0.4612,p=0.073)的施用,分别是对玉米根际AMF的结构的影响第二、第叁的显着因子。有机肥的施用也显着影响了玉米根际土壤的脂溶性有机物质组成,有机物质的组成与玉米根际AMF群落结构具有一致性。有机肥的施用更多地活化了玉米根际AMF的物种,刺激更多的AMF物种参与根际活动,这也是改变玉米根际AMF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在江苏农田生态系统小麦季的研究中,不同施氮水平会显着影响小麦AMF群落的结构,同时土壤速效钾(AK)(r2=0.567,p=0.003)以及土壤有机碳(MBC)(r2=0.5966,p=0.004)是影响小麦AMF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他理化性质对于小麦AMF的群落结构影响并不显着。氮肥的施用量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AMF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施氮水平所造成的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性质的改变对于小麦AMF群落结构的形成以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水稻季的研究中,不同施氮水平会显着影响水稻土壤AMF群落的结构,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于水稻土壤AMF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土壤有机质(SOC)(r2=0.5062,p=0.001),总氮(TN)(r2=0.3764,p=0.003),速效钾(AK)(r2=0.3315,p=0.009)和pH(r2=0.2875,p=0.014)是影响水稻AMF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速效磷(AP)对于水稻AMF的群落结构影响并不显着。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不同施氮水平会直接影响水稻土壤AMF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而不同水稻品种只能先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间接影响水稻土壤AMF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总体来看,不论何种作物种植体系下,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中菌根真菌多样性存在影响,然而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中驱动菌根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却有差异。但是随着氮素投入增多,AMF的多样性均是下降的,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氮素的投入水平,以此来提高AMF这类功能微生物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戚瑞敏[9](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潮土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和牛粪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土壤中营养元素的释放与供应、作物产量的高低、温室气体的形成与排放以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储存等。温度和外源有机物等外界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本研究以始建于1986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通过室内培养法系统研究了温度变化及添加牛粪对不同施肥制度潮土的有机碳矿化过程、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变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利用冗余分析进一步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及酶活性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潮土的有机碳矿化过程对温度及牛粪的响应机制。该研究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肥力,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和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实现资源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8年长期不同施肥尤其是长期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潮土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却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且养分含量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长期施肥显着增加了潮土活性有机碳、氮库等组分(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颗粒有机碳氮(POC,PON)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且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库组分含量和CMI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长期施肥显着增加了土壤水解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其中,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和酶活性的作用效果均不及长期施用有机肥。3、温度和施肥及其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不同施肥制度潮土SOC含量、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温度升高显着降低了不同施肥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库组分的含量;而不同施肥土壤的酶活性对温度的响应存在差异,除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外,各施肥处理土壤水解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冗余分析显示升温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使土壤酶活性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调控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关键活性有机碳库因子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在5℃时是POC和SOC,15℃时是POC和DOC,25℃时是DOC和SOC,35℃时是MBC、SOC和DOC。4、添加牛粪对不同施肥制度潮土活性有机碳、氮库组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牛粪的添加显着增加了长期不同施肥SOC、TN、MBC、DON、POC、PON和EOC的含量,却显着降低了MBN和DOC含量;且牛粪的添加对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及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土壤的影响小于其对长期不施肥及常量化肥的处理。5、添加牛粪提高了长期不同施肥潮土CO2-C释放速率及其累积矿化量,产生正激发效应,且牛粪对长期不施肥及施用常量化肥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高达48.56%和48.43%,均显着高于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无机配施。添加牛粪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受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养分含量及活性有机碳库组分碳氮比的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10](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包括6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M,施循环猪圈肥;NP,施N、P化肥;NPK,施N、P、K化肥;NPK+M,N、P、K化肥+循环猪圈肥;PK,施P、K化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潮棕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推移,不同施肥模式下固定态铵含量均呈先降低而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与试验初期固定态铵含量相比,试验进行2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固定态铵有18.0%~38.7%的释放。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钾肥则能阻碍固定态铵释放,延缓其降低过程;单纯施用循环猪圈肥对固定态铵含量无显着影响;而施用N、P、K化肥基础上配施循环猪圈肥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且可使土壤固定态铵库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构建土壤氮素养分库,应为本地区旱田农业生产中的最佳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不同施肥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在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湖南省宁乡县长达30 a定位试验水稻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以amoA基因为靶标,研究了4种施肥制度[不施肥(CK)、化肥(CF)、70%化肥+30%有机肥(CFM_1)和40%化肥+60%有机肥(CFM_2)]水稻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分别为3.09×10~7~8.37×10~7和1.04×10~7~7.03×10~7copies·g~(-1)干土.施肥显着提高了AOA和AOB数量,但处理CFM_2中AOB数量与CK差异不显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强于AOA,处理CFM_1中AOA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AOB群落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均显着高于CK.奇古菌门和泉古菌门是AOA群落的优势门类群,占AOA amoA基因总序列的83.4%;亚硝化螺菌属、environmental_samples_norank、Bacteria_unclassified和Nitrosomonadales_unclassified是AOB群落的优势属类群,占AOB amoA基因总序列的97.8%.维恩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的影响强于AOA,但对各处理共有AOA和AOB amoA基因序列条数的影响均较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AOB群落结构差异强于AOA,且所有土壤理化性质均与AOA和AOB群落结构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综上可知:有机肥配施比例显着改变了AOA和AOB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配施30%有机肥时,AOA群落的Shannon指数最高,AOB群落数量、ACE和Chao1指数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农业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机制及其在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施肥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杨亚东,宋润科,赵杰,王培欣,许晓玲.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李聪平.云南红壤不同施肥制度有机质演变特征与持续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王腾飞.一半化肥一半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优[N].农民日报.2017
[5].刘向东.不同施肥制度对河套灌区氮素损失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6].温延臣.不同施肥制度潮土养分库容特征及环境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王飞,秦方锦,吴丹亚,齐琳.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环境质量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6
[8].朱晨.不同施肥制度对主要农作物土壤中AMF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9].戚瑞敏.不同施肥制度潮土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和牛粪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10].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