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丽:毛泽东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论文

阎丽:毛泽东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论文

留法俭学会入会愿书和俭学志愿书存根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和中国革命准备了大量人才。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虽未赴法,但他却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场运动。

推动青年向外发展

1918年4月14日,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10余名年轻人抱着“革新和追求进步”的强烈愿望成立了新民学会。但对于如何革新大家并不十分清楚。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认为应该向外发展,寻求新思想新文化。毛泽东则更主张做“大规模的自由研究”,去求世界的学问,并从中加以研究和抉择。

取两个MAXI计数瓶,分别加入9mL的3-甲氧基丙胺,吸收1.5g~1.6g的CO2后分别加入自配闪烁液,放入液闪谱仪中测量本底。用微型移液器加入0.1mL含14C的正十六烷标准溶液后,再次测量。然后用微型移液器向样品中加入2μL的四氯化碳淬灭剂再测量;重复五次以上,一旦测量结果的SQP(E)值降到550左右就停止。

③内径、流量、功率推算法。例如:C机井经测量机井内径为225 mm,经询问管理人员,该机井功率为37 kW,每小时出水量为38 m3,井深200 m左右。经推算,机座号确定为200(机座号应小于或等于机井内径);根据流量,可确定机井铭牌流量为40 m3,结合功率37 kW,则该机井型号为200 QJ 40—182/14。

经过反复商讨,决定先派罗章龙赴日本留学,也算是探路。1918年4月下旬,罗章龙启程。毛泽东带领大家为他送行,并赠罗章龙一首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毛泽东在诗中写道:“……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酒业正在进入承上启下的变革时代。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和多元化,也要求白酒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新需求、新变化,把握消费新趋势,并对市场做出积极应对。

6月25日,蔡和森到北京见到了杨昌济先生,后又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了解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具体情况后,他给毛泽东写信,说留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望毛泽东带领愿意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迅速来京。蔡和森觉得要办好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国内必须有人主持此项工作,而毛泽东既“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再加上他超强的组织能力,因此,“驻京惟有润之兄最宜”。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右起第六为毛泽东。

为了筹措留法学子的费用,毛泽东起草了一份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并在杨昌济的协助下,把控制在范源濂、熊希龄等人手中的一笔前清户部应退还湖南的粮、盐两税超额余款的利息提取出来,共计21000元,用作湖南青年在留法预备班学习生活费用和赴法旅费。

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也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向外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他们仍在苦苦求索。此时,毛泽东在一师的恩师、后到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和蔡和森来信,劝毛泽东到北大深造,同时告诉他们,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

毛泽东筹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二是职业病问题。M煤矿的井下工人及部分二线工人饱受职业病困扰。职业病是职工未来生活保障的拦路虎。患尘肺和矽肺的员工,身体功能大大减弱,因病返贫的概率大大提升,许多社保缴纳不足十五年的员工,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迟迟不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业病还是工人再就业的严重阻碍,岗前体检职业病较严重的职工新公司不予录用。职工无法顺利再就业,企业又不能给予较好的解决措施,职工自然不肯接受安置。

1918年秋冬,毛泽东经杨昌济推荐到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他边工作边筹备赴法事宜。

8月15日,毛泽东、萧子升率领张昆弟、李维汉等24人赴京。在北京,毛泽东没有考虑自己北大深造的事,一心筹办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当时,湖南省陆续来京准备赴法的青年有50多人,是当时全国人数最多的省份。毛泽东和蔡和森几经联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后划归高阳县)、长辛店四处开办了留法预备班,并首先为湖南学子举办了一期预备班。

毛泽东接信后,于8月上旬拜访楚怡、周南校长陈润霖、朱剑凡,请他们在长沙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推进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得到两位教育家的支持。1918年9月5日,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成立,陈、朱分任正、副会长。在楚怡设置机械科预备班,周南还办起了女子留法预备班。

毛泽东收到信后,无暇考虑北大深造的事,却认为留法勤工俭学正是新民学会向外大力发展的好机会。于是,立即召开会议,讨论留法勤工俭学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法国是巴黎公社革命的故乡,又靠近东欧革命高涨的地区,让一些青年到那里去勤工俭学,学习新技术,接触新思想,不但能够了解到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也可以间接学习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实在是培养和锻炼青年学生的好途径、好方法,于是决定派蔡和森先行赴京筹备。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辞掉北大图书馆的工作赶往上海,为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又一次到上海为6位赴法新民学会会员送行。此次在上海,他想方设法为赴法的湖南青年筹集旅费,通过章士钊从社会各界募捐两万元用于支持留法勤工俭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逐年还给章士钊这两万元)。

10月6日,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到保定看望湖南留法预备班的学生,并迎接湖南第二批准备赴法的30多名青年。毛泽东鼓励大家“在困境中一定看到光明,看到前景”,“困难是一块最好的磨刀石,它可以将困境中的人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工作做得最好。全国先后有1600多人赴法,湖南以346人居第二位,其中留法女生60人中湖南占了40人,居第一位。新民学会78个会员中有19人赴法,近四分之一。

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为何没有成行

从1918年到1920年,毛泽东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输送大批有志青年出国寻求真理,但他自己却一直没有成行。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留学?毛泽东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新问题,拿回来用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调查、研究本国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国家,所知道的还太少,假若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掌握了本国的国情,然后出国留学,对比中外国情,吸取他人的经验,更方便,更有益。”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提高事故预控管理水平,需要在生产中有效落实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提高对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深度挖掘影响安全生产的风险种类和因素,在具体辨识和评价中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控制与管理手段,降低生产中的事故风险,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质量。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也说到当年未去法国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感觉到要改造中国必须研究中国。而国内对中国的研究还很不足。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有志青年研究外国是好事,但都去研究外国而忽略中国是不可取的。

毛泽东是一个实践派,他通过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在其他同志留法勤工俭学这段时间,中国国内激烈动荡,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这些革命运动中,他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创办和主编《湘江评论》,发动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筹办自修大学,发起和主持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在留学潮流兴起的时代,毛泽东能够理性独立地思考,坚持留学前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不迷信西方,又不简单排外,既有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同时又不抱残守缺,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明,这正是他以后能够成功地整合中西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

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部分湖南学生合影

标签:;  ;  ;  ;  ;  ;  ;  ;  ;  ;  ;  

阎丽:毛泽东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